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款发放阶段职务犯罪问题实证分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yytt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逐步朝城镇化方向大步迈进,在此过程中,必然伴随城市建设及壮大,涉及农村集体土地的国有化转变,征地拆迁作为土地国有化进程的关键一环,事关国计民生,而对于农民个体而言,征地拆迁补偿款涉及到其切身利益,是其最为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征地拆迁补偿款的发放是否合法、规范与农村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
  以顺义区为例,按照顺义区十二五规划要求,征地拆迁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两委”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负责补偿款的管理发放,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功能。然而农村“两委”尚存权力真空地带,若管理不当,监督不利,导致违法利用职权的情况发生,甚至是利用村民众赋予的职权违法犯罪,极易出现利用民众的信任牟取私利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在征地拆迁领域中,农村“两委”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犯罪有所抬头,需要重点防范。本文拟以顺义区某镇某村原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某某等五人贪污案为实证样本,对农村征地拆迁领域中“两委”职务犯罪问题作深入细致分析,总结此领域贪污犯罪的特点,剖析贪污犯罪的发案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以期对该领域贪污犯罪的防治有所裨益。
  一、案件基本情况回顾
  张某某,原北京市顺义区某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牛某某,原北京市顺义区某镇某村治保主任、两委委员。穆某某,原北京市顺义区某镇某村妇联主任、两委委员。张某秋,原北京市顺义区某镇某村现金会计,曾于1992年至案发时为北京市顺义区该镇该村任会计。张某珍,原北京市顺义区某镇某村会计,曾于1963年至1966年及1977年至案发时止为北京市顺义区该镇该村任会计。
  在该案中,张某某、牛某某、穆某某系村两委会委员,其余两人均系该村会计。2009年,北京市某酒厂为厂区扩建,涉及对顺义区某镇两村迁坟及补偿问题,经协商每个已故人员的迁坟补助款1500元,具体数目由村负责统计,镇政府负责监管。案发前,犯罪嫌疑人张某某作为具体执行迁坟工作的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召集牛某某、穆某某、张某秋、张某珍等人,共同商量,以为防止该村在京外人员不知道迁坟工作,避免事后讨要迁坟款,预先预留迁坟款为由,利用统计坟头工作的职务便利,在迁坟补偿款的管理和发放过程中,采用虚报人名的方式多骗领迁坟补偿款39000元,并予以私分,五人各分得7800元人民币,该行为涉嫌构成贪污罪。2013年,顺义区人民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张某某、牛某某、穆某某、张某秋、张某珍犯贪污罪,免予刑事处罚;违法所得39000元发还北京市顺义区某镇政府。
  二、犯罪的主要特点
  1.从犯罪手段看,该案工作人员熟悉业务流程,采用虚报冒领方式骗领迁坟补偿款,且犯罪隐蔽性强。该村涉案的两名会计长期从事登记、统计及款项的发放工作,一位从事会计工作近20余年,另一位时间更长,将近40年,对开展工作的程序极其熟悉,故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虚假申报来逃避监督了如指掌,反侦察意识也较强。在本案中,要求按照统计表中登记的人数对应发放补偿款,该村在上报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专用的统计表,而是采用工资表进行登记,在按照村民签字的基础上得出本村实际迁坟数目后,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虚拟人名多报人数,鱼目混珠,增加审查监督的难度,而相关监管部门对补偿款的发放主要是根据签字的情况来检查,故监管部门的检查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发现事情的真相,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造假行为。同时由于村委对上报的人数没有张榜公布,增加透明度,知道实际情况的村民们也就无法进行监督,村干部冒领补偿款的情况也就很难被发现。此外,为了保证虚报名单骗领补偿款的顺利实现,只是负责登记统计工作的会计等迁坟补偿款发放人员知道实情,没有第三人介入,外人很难知悉内情,隐蔽性极强。
  2.从贪污主体看,涉案人员主要为村两委组成人员,表现为集体腐败,且贪污款项平均分配。村两委是村组织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平台,村两委组成人员具有更大的权力,几乎所有的事项只要两委委员同意就能通过,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在事项的决定上将起更大的作用,在本案中,这个特点也表现的非常突出。首先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张某某将事情考虑成熟后,召集其余两名村两委委员及具体负责此项工作两名会计进行商议,实际上,其他两名委员并不参与迁坟款的专项工作,但他们之所以愿意加入且不履行监督职能,主要原因是其不论是否具体负责迁坟工作,都有利益可占,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共同造假,利用职权便利贪污金钱就水到渠成,最终因共同的利益需求结成小同盟,集体保守秘密就顺理成章,表现出全体腐败的特点。也暴露出村两委在实际决策事项时,村党支部书记及村主任一肩挑时,一权独大,存在以民主的形式行使职务犯罪的风险。此外,为维护团体的团结和合作,避免因分配不均引起团体内部不满和矛盾,导致事情败露,故在贪污款项的发放上,采用均分的策略,按照参与的人数平均分配赃款,减少怨言,此办法也的确起到防止秘密外泄的作用,从外部监督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从作案周期看,将贪污款中饱私囊呈现长期化、分散化。该案的潜伏期较长,从商定多骗领钱款到实际获得贪污款经历的时间大致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左右,历时近一年,周期之所以如此长,主要是保证安全,一是确保这笔钱确实不会因未申报的迁坟人员前来领款导致麻烦,真正变为“死款”,二是等迁坟工作结束之后,关注度也会降低,这样就能以劳务费的名义名正言顺进行攫取。另外,赃款的分发上呈现分散化的特征,分两次瓜分,而不是一次性发放,以中间的时间段作为缓冲,再次确认不会有人领取迁坟款后,才最终发完,其目的也是保障私分迁坟款不被发现。
  三、发案原因分析
  1.部分村干部法制意识薄弱、价值观念存在偏差,存在侥幸贪占心理,廉政教育不扎实。迁坟补偿款是为补助农民的专项资金,若利用职权挪作他用,还是侵吞占为己有,都是违法行为。然而在这些村干部知识水平不高,学历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的认识普遍比较模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对利益有不当贪求,甚至认为自己的行为谈不上犯罪,结果必然会导致触犯法律。在这些人眼里,这个补偿款成为他们眼中的肥肉,被简化成“这是咱们替别人办事,这么辛苦,如果这笔钱报下来没人要,就大伙分了,算是发奖金了”。这种将迁坟补偿款看做劳务费的错误认识,极大地影响了村干部的态度,认为自己是在办苦差事,有便宜不占白不占,不会查出来的,对他们走上犯罪道路具有直接的影响。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员廉政建设责任意识不强,宣传教育不到位,许多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开展不够深入,导致村干部接受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不多,“大宣教”的氛围和格局没有完全形成,最终在侥幸贪占心理的推动下走上犯罪道路。   2.农村村务管理混乱,对“两委班子”监督制约不力。从所办理案件来看,迁坟工作登记、申请过程比较混乱,只要谁在村委会写上名字,就能申请,没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村干部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抱着不干得罪人的事,又不是掏自家的钱,管那么多干嘛的心态,这种管理混乱的局面为虚报迁坟补偿留下了隐患。此外,该村财务管理未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未设立专门用于接收款项的账户,为使用现金方便,从村账中转账到以个人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后提取现金使用的情况,造成公共资金流入个人资金账户的违规情况发生,此种做法逃避了财务监管,使得村帐镇管制度形同虚设。更重要的是村“两委”一肩挑,有利于工作的高效开展,但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透明度,村民无法进行有效监管,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造成人、财、物权集中于村里主要负责人手上,一切事务由村支书或主任说了算。村两委委员又倾向于听从村主任或支书的意见,权力之间无法形成有效制约,最终出现村支书或村主任权力独大的现象,腐败的滋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3.上级部门审核缺乏事中、事后监督,无公示程序。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有义务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使村委会形成长效的运行、监督机制。负责发放迁坟补偿款的上级部门对各村上报的数目缺乏核实过程,只是根据每个村上报的人数进行补偿。审核工作的“缩水”使虚报冒领补贴款的行为又一次逃过了制度的监督。此外,坟头数目统计、登记结束后不公示。按照国家规定,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在所有统计工作结束,经村委会核实后,应当张榜公示,村民们没有异议后上报到上级部门,上级部门统计完以后再进行张榜公示,然后上报给负责发放款项的单位审核发放。这两次张榜公示以村委会的公示最根本、最重要,因为张榜公示的目的是为了接受村民监督,而来源于本村村民的监督是最直接、最及时、最有效,因村民长期在本村定居,对村内事务也最清楚明了,更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但在该村的迁坟补偿登记过程中,这一核心环节没有得到切实履行,出现了监督的盲区,村两委利用这一漏洞把虚报的坟头数分摊到自己或亲属名下,有的甚至自己随意编造几个名字骗领补偿,这些情形如果没有张榜公示这一程序就无从发现。此外,补偿款发放单位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对迁坟涉及的村庄及补偿金额大小无明确认识,尤其是对款项是否落实到位缺乏有力的事后监管,错失查办虚假申领迁坟补偿款的有利时机。
  4.农村职务犯罪案件查处难度大,惩处不力。近年来,随着农村建设的发展,举报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增多,但农村管理制度混乱,办案费时费力,证据难以固定,调查的多,成案的少。根据刑法规定,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对象仅限于七项工作中的财产,而村级财务一般不对不同种类资金分类管理,导致司法实践中,村干部侵占资金性质难以界定,案件定性难以把握,管辖不明确,为惩治村干部职务犯罪留下一个空白地带,客观上助长了村干部的侥幸心理,致使农村职务犯罪呈多发态势。
  四、预防对策及建议
  1.加强权力制衡和有效监督,有效杜绝权力滥用。当前农村基层“一言堂”、“家长制”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人员缺乏应有的业务素养,政策观念不强,法律意识不高,导致处理国家、集体、群众利益关系的错位。要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建立起以民主集中制为主要内容的约束机制,对于重大问题、重大事项要集体决定,并注意征询村民议事组的意见,特别是对补偿费用的管理和大项资金的支出,让村民有充分知情权。乡镇政府等上级机关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关涉农民直接利益的事项,上级机关要加强监管力度,诸如款项是否发放到位,发放是否合理,民众是否有争议等情况及时了解,对发放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查核实,防止弄虚作假、钻政策空白的现象出现。
  2.规范村务管理程序,加大事关民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公示力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村基层组织最好且最有效的监督制度,各项村务财务活动的开展必须纳入公开内容,防止钱款挪作他用或出现其他违规情况的发生,使各项财务活动的开展既能依法行事,又能接受村民群众的监督。各村委会统计、上报迁坟补偿款内容,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属于重大村务事项。同时,该项工作也是钱物发放的源头,最容易出现虚报、瞒报的情况,应当依法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各村委会应当把统计的迁坟人数及申请人员在村务公告栏内张榜公布,并且向村民公示举报电话。
  3.完善村干部任用制度,优先任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提高队伍素质。各级组织要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领导,选拔素质高、能力强、懂经济、会管理的党员干部担任村干部,也可以冲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向社会公开召录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提高村干部待遇,解决后顾之忧,让村干部扎根农村。
  4.加大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以打促防,形成威慑效应。对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要及时移交纪委做出党纪处理,已经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切实做到坚决查处职务犯罪案件,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形成打击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使村两委会廉洁用权、用好权、办好事。结合查办案件,分析研究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探索预防对策,适时选择典型案例,采取多种警示教育方式,使村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法不可违,罪不可犯”,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5.深入贯彻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派驻基层检察室或检察联络室的桥梁作用,下沉检力,贴近农村群众,走访调查,主动出击,强化信息收集,进一步拓展职务犯罪案件来源渠道,配合做好职务犯罪线索移送工作,从而加大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提高案件的侦破率,促使村两委成员廉洁依法用权。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双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其中包括试用期和正式期的劳动合同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本文重点探析试用期间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制度,阐述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单方解除合同时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因试用期与正式期解除劳动合同解除理由不同而产生的争议和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与不能胜任工作产生的争议。本文提出完善试用期劳动合同的立法建议,提
期刊
摘 要:纪检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党的组织和党员,维护的是党纪;监察机关监督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维护的是政纪;而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除了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党员干部)以外,还包括广大公民,维护的是法律。关于“法”大还是“纪”大的问题曾一度讨论得很热烈,其实在一党执政的前提下,维护党纪国法需要的是通力合作,而非各行其是。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的协调合作,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是“
期刊
摘 要:显著性概念是商标法正常运行的枢纽,其对于商标,就好比新颖性之于专利、独创性之于作品,不可或缺。[1]然而,在我国有关商标的显著性的理论研究却从未向专利之新颖性与作品之独创性那样深入过。由于理论界对商标显著性不够重视,商标显著性之重要性在实务中也经常被忽略。本文主要侧重从商标显著性对商标权的保护方面来论证商标显著性的重要性,并引用国外对商标显著性问题的研究对比我国的相关规定,国外对此问题的研
期刊
2008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再一次提出要正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来,宽来相济,罚当其罪”。作为执行刑事法律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公诉环节科学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提高办案效率,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诉环节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点打击严重犯罪,如严重暴力犯罪、严惩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犯罪、涉黑涉恶犯罪、
期刊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中特别新增加了第五十五条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规定开启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不仅是一个开放性、宣示性条款,也是一个概括性、指引性的条款。它将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指向其他法律,实际上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确立了“基本法+单行法”的制度模式。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  公
期刊
2012年新刑诉法的出台,用了11条的较大篇幅,构建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框架,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这既是对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呼声的回应,也是对未成年人司法实践所取得成果的吸纳和肯定,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体系,为今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确定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立足检察职能,不断探索、拓展未成年人犯罪矫治和预防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和
期刊
证据的采信,是每个司法人员在办案中都要遇到的问题,不论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还是审判人员,都对自己办理的案件有一个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过程,从丽使案件得以公正处理。证据采信中的"采":简而言之便是指收集证据;"信":是指对证据的审查和判断。我国诉讼中,案件的客观真实是根据证据来证明的。在证明过程中,审判、检察、侦查人员收集到的证据往往有真有假,有的准确,有的不准确,有的与案件事实有联系,有的与案件
期刊
摘 要:现实生活中,盗窃和诈骗是两种常见的犯罪行为。二者在主观上都以“非法占有”别人财务为目的,在行为方式上存在较为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司法实践中的一起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害人是否参与案件中,对财产损失的结构是否具有处分权。  关键词:盗窃;诈骗;犯罪构成  一、案情简介  2010年12月9日,杨某与殿龙煤电有限公司签订一矿井车间沸腾煤生产系统废旧物资出售协议,杨某带人负责上述
期刊
在各地检察机关侦办的贪污贿赂案件中,贿赂犯罪案件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而贪污案件所占比例则明显偏低。2009年,某市全市反贪部门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47件360人,其中贪污案41件48人,占办案总数的11.8%和13.3%;贿赂案285件291人,占办案总数的82.1%和80.8%,挪用公款案21件21人[1]。再以某区检察院为例,从2003年至2010年9月份,某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共
期刊
(一)案件基本情况:  在2000年,我市某镇A村委会牵头在该镇B小组的一块空地上采用村民集资的方式进行筹建商住楼C项目,由于政策变化,不允许集资建房,因此B小组就将该集资建房项目挂靠某房地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由该房地产开发商负责办理项目立项审批、用地申请及建设等相关手续,并负责办理集资户的房地产权证及土地证。通过招投标,2002年12月间,该房地产开发商中标该项目并与该村委会签订C项目开发承包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