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作品、音乐鉴赏都离不开情感。而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情感;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教师、家长、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成果,主张严师出高徒,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得独裁、学生成为学习机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现象也蔓延到音乐教育中,让原本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而导致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尤其是音乐教育中更应该入情感。
一、情感、音乐、音乐教育的关系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1]音乐需要情感,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作品、音乐鉴赏都离不开情感。音乐家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是需要情感的体验,才能塑造出优秀的艺术形象。音乐演奏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也需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展示给听众。音乐鉴赏也可以说是二度创作,优秀欣赏者可以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这部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体会到创作者的心境等。而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情感在音樂教育中的体现
(一)调整教学手段
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由老师范唱、学生模唱的形式转变为老师展示课件、学生一直在欣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很少,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没有投入情感。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手段,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容易使用的乐器、根据音乐创编一些情景剧,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感受,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很多教师在于学生共同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提前告诉学生,学生也就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不表达。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听取每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能自己编写一些小乐曲,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学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互动。
(三)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小学生应该多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讲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面对中学生应该更加注重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面对大学生可以融入音乐创作的手法以及创作风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自己创编一些适合学生的教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可以让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手段、师生想互尊重、因材施教,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岚.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09(02).
[2]卓颐.音乐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8(08).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胡园园(1993—),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关键词】情感;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教师、家长、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成果,主张严师出高徒,以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得独裁、学生成为学习机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能力。这种教育现象也蔓延到音乐教育中,让原本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而导致这种教育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尤其是音乐教育中更应该入情感。
一、情感、音乐、音乐教育的关系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最显著的特点。[1]音乐需要情感,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作品、音乐鉴赏都离不开情感。音乐家创作一部音乐作品是需要情感的体验,才能塑造出优秀的艺术形象。音乐演奏家在演奏音乐作品时也需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自己的对作品的理解展示给听众。音乐鉴赏也可以说是二度创作,优秀欣赏者可以从音乐作品中体会到这部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体会到创作者的心境等。而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情感在音樂教育中的体现
(一)调整教学手段
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由老师范唱、学生模唱的形式转变为老师展示课件、学生一直在欣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很少,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没有投入情感。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该调整教学手段,与学生有更多的互动。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容易使用的乐器、根据音乐创编一些情景剧,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二)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教学过程中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感受,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很多教师在于学生共同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把自己的感受提前告诉学生,学生也就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使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不表达。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听取每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提倡学生能自己编写一些小乐曲,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学生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互动。
(三)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对小学生应该多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讲述一些音乐基础知识,面对中学生应该更加注重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面对大学生可以融入音乐创作的手法以及创作风格。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自己创编一些适合学生的教材,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可以让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手段、师生想互尊重、因材施教,达到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情感需求,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岚.中国情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音乐教育,2009(02).
[2]卓颐.音乐教育中融入情感教学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8(08).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胡园园(1993—),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