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欧洲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Cliese 581c,并赋予它“第二个地球”和“人类未来的家园”的美誉;但也有人对此心存疑虑,甚至担心会不会如同“秒明星”那样在炒天上的行星?
地球名片
人类深感孤独,因此,再也没有比“寻找外星人”更能激起地球人兴趣的话题了。240年前,有关发现火星运河的报道和风行一时的关于火星人“马丁叔叔”的想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直到今天,一看到不明飞行物,人们还是会把它们与外星人造访地球联系起来。
银河系内有大约1400亿颗恒星,而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在宇宙中则数以百亿计,如果认为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像人类这样的有高等智慧的生命,那无异于在说是上帝创造人。科学家认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外星人是应该存在的:宇宙中也不应该只有一个适宜生命生存、进化的行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先后向茫茫宇宙发送了两张“地球名片”和两张“地球之音”,希望它们能为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所捕获。
“地球名片”是一块表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和文明现状的镀金铝质标志牌。牌上画有代表地球人的裸体男女,男人举起右手表示向“外星人”致意;人像背后为按比例绘制的“先驱者”号飞船的外形,以示人体的大小;下方10个圆圈表示太阳系,从左边起最大的一个是太阳,第四个为地球,从其发出的曲线表示该探测器的航行路线;左中部呈辐射状分布的一系列符号表示地球人所知道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左上部的两个符号表示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的分子结构。
“地球之音”的内容包括用60余种语言问候的“你好”,中国的京剧和古曲《高山流水》,以及贝多芬的《欢乐颂》等名曲,130余张包括万里长城在内的地球风光图片。这四张镀金铝板和喷金铜唱片都经过特殊处理,几亿甚至几十亿年后都不会变形或变质:由此可见人类“寻亲”的良苦用心。
珍惜地球
生命不可能出现在自身发光、发热的恒星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生命的存在又离不开来自恒星的光和热。因此,生命只能出现和生存在绕恒星运转且有固体表面的类似行星的星球上,这是生命诞生的基本条件。而且,这类行星到母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使行星表面的温度能适宜生命的诞生和进化。此外,该行星必须有足够强的磁场存在,以避免高能宇宙线对生命体的致命破坏作用。当然,液态的水和成分合适的空气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外星生命也许会取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形态,比如不需要喝水。或者呼吸另一类气体。对此,科学家还无法认同。
人类寻找太阳系外适合生命存在、进化的“类地行星”的唯一目的,是能更有效地探索外星生命,而不是为了向这个天体移民。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宇航员登上过离地球仅为38,4万千米的月球。但这次被发现的“第二个地球”离地球有多远?20光年!约等于200万亿千米。以现有的空间技术,飞到那里得花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时间。更何况还没有证据表明它适合人类居住。
即使有这么一天,因为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地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了,地球人必须向其他星球大规模移民,人类首选对象无疑是太阳系内的火星,而不会是远在20光年外的这个“新地球”。你或许会问,50~60亿年后太阳将步入老年期,届时它会极度膨胀,以致把地球甚至火星都吞噬掉,随后又收缩并冷却下来:那时整个太阳系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地球人又该往哪儿大搬家呢?科学家对此的回答是:这种灾变事件的出现太遥远了,现代人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去考虑自己的对策。现在应该记住的是: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必须珍惜它。
间接推测
如果我告诉你,引起轰动的“第二个地球”不是天文学家直接观测到的,而是根据观测资料间接推算出来的,你一定会问:这靠得住吗?
由于与恒星相比行星的质量太小,亮度极为微弱,通常只有母恒星亮度的几十亿分之一。以现有的天文观测技术,要想直接探测到太阳系外恒星的行星是极困难的。但是,如果一个恒星的周围有一颗不可见的行星,那么与周围没有行星的孤独的恒星相比,由于在恒星吸引行星的同时还存在着行星对恒星的引力作用,那么这个恒星的运动就会发生微小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周期就是行星绕恒星的公转运动周期。要是绕恒星转动的行星不止一颗,恒星运动的变化就比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并能从中推算出每一颗行星的质量、公转周期等特征。目前,这种间接推测方法已成为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
1995年10月6日,两位瑞士天文学家首次根据这一原理,在距离为45光年的恒星“飞马51”周围发现了第一颗外星行星。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发现了236颗太阳系外行星,而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约20个的速度递增,其中2006年发现了28颗。最近,欧洲天文学家利用设在智利一座海拔2400米的马鞍形山脊上的一台3,6米口径天文望远镜,确认了“第二个地球”的存在。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果存在着与地球人智力水平相当的外星人,如果他们也在观测太阳,那么他们能发现地球的存在吗?天文学家指出:我们现在能容易地探测到与木星和土星一样大小的太阳系外大行星,很多大行星与其恒星间的距离也与我们的木星和土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一样远;这是行星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所以。如果有外星人在观测太阳,根据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他们比较容易发现木星和土星,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太阳只有两颗行星;如果观测得更仔细更精确,他们还有可能推测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但要发现地球或水星的存在,那是极困难的。
行星凌星
你一定知道“水星凌日”或“金星凌日”的天文现象吧,天文学上称之为“行星凌星”。这是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另一条途径。行星凌星发生时,恒星的亮度会因被前方的行星遮掩而减弱,并且这种亮度减弱现象的出现是周期性的,由此便可探知恒星周围有行星存在。用这种方法探测外星行星,小型望远镜也能发挥作用,但适用的对象较少;因为只有那些公转轨道面与观测者视线方向很接近的外星行星,才有可能从母恒星的前方通过,使观察者看到“凌星”现象。
由于凌星现象而使恒星亮度减弱的程度是很小的,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会使母恒星的亮度降低约1%,而对地球大小的行星来说仅能使之降低约0.01%。由此可见,要通过这条途径来发现外星行星,必须有很高的测光精度。天文学家经常把这种方法与间接探测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更多有关行星的信息。
类地行星
天文学家现在断定,在3年前发现的一颗围绕着恒星Gliese 436旋转的行星上可能有水,这使他们感到非常兴奋。这颗质量与海王星类似的行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克,是水的两倍。这表明它可能是由50%的岩石和近50%的水构成的,也就说它可能有一个坚硬的核心,外面则被水包围;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氢和氦。这是科学家首次确定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结构。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已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大多数是类似木星的质量较大且没有固体表面的行星,而不是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天文学家相信,宇宙中应有几千亿颗“地球”。至于它们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关键还得看它们是否具有与地球相似的环境。如果有水、氧气,还有甲烷,如果温度适宜,那么这颗行星适合生命居住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但被媒体称为“人类未来的家园”的Gliese581c至少到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
地球名片
人类深感孤独,因此,再也没有比“寻找外星人”更能激起地球人兴趣的话题了。240年前,有关发现火星运河的报道和风行一时的关于火星人“马丁叔叔”的想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直到今天,一看到不明飞行物,人们还是会把它们与外星人造访地球联系起来。
银河系内有大约1400亿颗恒星,而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在宇宙中则数以百亿计,如果认为宇宙中只有地球上存在像人类这样的有高等智慧的生命,那无异于在说是上帝创造人。科学家认为,至少从理论上说外星人是应该存在的:宇宙中也不应该只有一个适宜生命生存、进化的行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已经先后向茫茫宇宙发送了两张“地球名片”和两张“地球之音”,希望它们能为可能存在的外星人所捕获。
“地球名片”是一块表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和文明现状的镀金铝质标志牌。牌上画有代表地球人的裸体男女,男人举起右手表示向“外星人”致意;人像背后为按比例绘制的“先驱者”号飞船的外形,以示人体的大小;下方10个圆圈表示太阳系,从左边起最大的一个是太阳,第四个为地球,从其发出的曲线表示该探测器的航行路线;左中部呈辐射状分布的一系列符号表示地球人所知道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左上部的两个符号表示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的分子结构。
“地球之音”的内容包括用60余种语言问候的“你好”,中国的京剧和古曲《高山流水》,以及贝多芬的《欢乐颂》等名曲,130余张包括万里长城在内的地球风光图片。这四张镀金铝板和喷金铜唱片都经过特殊处理,几亿甚至几十亿年后都不会变形或变质:由此可见人类“寻亲”的良苦用心。
珍惜地球
生命不可能出现在自身发光、发热的恒星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生命的存在又离不开来自恒星的光和热。因此,生命只能出现和生存在绕恒星运转且有固体表面的类似行星的星球上,这是生命诞生的基本条件。而且,这类行星到母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使行星表面的温度能适宜生命的诞生和进化。此外,该行星必须有足够强的磁场存在,以避免高能宇宙线对生命体的致命破坏作用。当然,液态的水和成分合适的空气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外星生命也许会取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形态,比如不需要喝水。或者呼吸另一类气体。对此,科学家还无法认同。
人类寻找太阳系外适合生命存在、进化的“类地行星”的唯一目的,是能更有效地探索外星生命,而不是为了向这个天体移民。迄今为止,只有极少数宇航员登上过离地球仅为38,4万千米的月球。但这次被发现的“第二个地球”离地球有多远?20光年!约等于200万亿千米。以现有的空间技术,飞到那里得花上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时间。更何况还没有证据表明它适合人类居住。
即使有这么一天,因为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地球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了,地球人必须向其他星球大规模移民,人类首选对象无疑是太阳系内的火星,而不会是远在20光年外的这个“新地球”。你或许会问,50~60亿年后太阳将步入老年期,届时它会极度膨胀,以致把地球甚至火星都吞噬掉,随后又收缩并冷却下来:那时整个太阳系都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地球人又该往哪儿大搬家呢?科学家对此的回答是:这种灾变事件的出现太遥远了,现代人没有必要也根本不可能去考虑自己的对策。现在应该记住的是: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必须珍惜它。
间接推测
如果我告诉你,引起轰动的“第二个地球”不是天文学家直接观测到的,而是根据观测资料间接推算出来的,你一定会问:这靠得住吗?
由于与恒星相比行星的质量太小,亮度极为微弱,通常只有母恒星亮度的几十亿分之一。以现有的天文观测技术,要想直接探测到太阳系外恒星的行星是极困难的。但是,如果一个恒星的周围有一颗不可见的行星,那么与周围没有行星的孤独的恒星相比,由于在恒星吸引行星的同时还存在着行星对恒星的引力作用,那么这个恒星的运动就会发生微小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周期就是行星绕恒星的公转运动周期。要是绕恒星转动的行星不止一颗,恒星运动的变化就比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并能从中推算出每一颗行星的质量、公转周期等特征。目前,这种间接推测方法已成为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
1995年10月6日,两位瑞士天文学家首次根据这一原理,在距离为45光年的恒星“飞马51”周围发现了第一颗外星行星。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发现了236颗太阳系外行星,而且这一数字正以每年约20个的速度递增,其中2006年发现了28颗。最近,欧洲天文学家利用设在智利一座海拔2400米的马鞍形山脊上的一台3,6米口径天文望远镜,确认了“第二个地球”的存在。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果存在着与地球人智力水平相当的外星人,如果他们也在观测太阳,那么他们能发现地球的存在吗?天文学家指出:我们现在能容易地探测到与木星和土星一样大小的太阳系外大行星,很多大行星与其恒星间的距离也与我们的木星和土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一样远;这是行星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所以。如果有外星人在观测太阳,根据太阳运动的变化规律,他们比较容易发现木星和土星,也就是说,他们会认为太阳只有两颗行星;如果观测得更仔细更精确,他们还有可能推测出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但要发现地球或水星的存在,那是极困难的。
行星凌星
你一定知道“水星凌日”或“金星凌日”的天文现象吧,天文学上称之为“行星凌星”。这是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另一条途径。行星凌星发生时,恒星的亮度会因被前方的行星遮掩而减弱,并且这种亮度减弱现象的出现是周期性的,由此便可探知恒星周围有行星存在。用这种方法探测外星行星,小型望远镜也能发挥作用,但适用的对象较少;因为只有那些公转轨道面与观测者视线方向很接近的外星行星,才有可能从母恒星的前方通过,使观察者看到“凌星”现象。
由于凌星现象而使恒星亮度减弱的程度是很小的,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会使母恒星的亮度降低约1%,而对地球大小的行星来说仅能使之降低约0.01%。由此可见,要通过这条途径来发现外星行星,必须有很高的测光精度。天文学家经常把这种方法与间接探测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更多有关行星的信息。
类地行星
天文学家现在断定,在3年前发现的一颗围绕着恒星Gliese 436旋转的行星上可能有水,这使他们感到非常兴奋。这颗质量与海王星类似的行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克,是水的两倍。这表明它可能是由50%的岩石和近50%的水构成的,也就说它可能有一个坚硬的核心,外面则被水包围;此外还有一小部分氢和氦。这是科学家首次确定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结构。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已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大多数是类似木星的质量较大且没有固体表面的行星,而不是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天文学家相信,宇宙中应有几千亿颗“地球”。至于它们是否适合人类居住,关键还得看它们是否具有与地球相似的环境。如果有水、氧气,还有甲烷,如果温度适宜,那么这颗行星适合生命居住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但被媒体称为“人类未来的家园”的Gliese581c至少到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