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担当起“昆曲王子”的称号,张军所凭借的绝不仅仅是10年不褪色的“高颜值”。自1998年同济大学首场演出至今,他的“昆曲义务宣传员”已做了17年。上海滩几乎所有高校、社区和高端金融圈都有他的身影。近日,他筹备5年的最新昆剧作品《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提前10天,五千多张戏票销售一空,国内外十余家剧院纷纷对这部新剧提出巡演邀请,而他也实现了自己从一名昆曲演员到挑梁制作首部原创剧作的转变。
为昆曲“插电”
只留存了昆曲的内核——文学、音乐和气质,在形式上带入满怀的活力和节奏感;笔挺的西装,张扬不掩锋芒的NEWAGE、电音、摇滚加爵士,张军很早就开始尝试为昆曲“插电”。而这次《春江花月夜》也不例外。
借张若虚同名诗为创作灵感之源,《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个由爱萌发感怀生死的故事。用了公元700多年做背景,横跨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半个世纪,加上一点带着仙灵的魏晋风骨,一部作品穿越仙、人、鬼三界,讲爱情,讲悲壮,也讲宇宙观,但是这样的戏却充满了唯美人间阴阳界的场景变换、现代的舞美灯光、精致的戏服和紧凑的故事情节。虽然80后编剧罗周的这一剧本被他认为是这几年最有古典气质的作品,但现场却一点都不“老套”。因为这部戏从头到尾不是传统昆曲的走走绕绕,而是融合古代美并带有现代舞台效果的潮感与腔调。
“全剧的音乐中,有很多部分都融入全新的音乐元素”,这让《春江花月夜》仅音乐上就与传统昆曲拉开了距离。而这部剧更赞的是,张军不仅领衔主演,还担纲制作人,找来台湾舞台剧导演李小平执导,两位国宝级昆曲泰斗蔡正仁和张洵澎担纲艺术指导,联手四位京昆实力派表演艺术大家史依弘、关栋天、魏春荣、李鸿良联袂出演。一时间.各大剧团、基金会、艺术界、收藏圈、广告品牌开始纷纷对张军进行邀约……有人说,杜丽娘的那个园子,像是慢腾腾地挪得远了。
但面对名声带来的一切,当初的那个昆曲王子仍在。张军是很清醒的,戏如人生,多维的圈子反而让他得以重新评估自我的全方位把控力。对每件过手的事,张军都是有要求的,性格里的缜密决定了每一步的谨慎考量。他不爱亦步亦趋,下决定的时候往往经过几番熟虑深思——从一句昆曲唱词的起承,到一个品牌代言的形象,皆有所评估与坚持。就像这次《春江花月夜》与同为“传承东方美”的美妆品牌美素合作,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昆曲与品牌内涵因为有同样的文化共鸣与梦想愿景,才能够顺畅地合作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赞扬东方女性的美丽,更好地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
路走得再宽,张军也从未放弃昆曲。昆曲是他手里接下的火种,是最本质的内里。《春江花月夜》不断试错,演了五年,也磨了五年。他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也敞得开怀,直接而坦诚:“现实摆在那里,人手有限,精力有限,实在有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做——好在,我也不急。”
接下来,后面还有很多排练,“但我们也并不紧张。”张军坦言,他们有自己的打趣和调节方式。每天的排戏间隙,整个剧组一起做PLANK,“这可是迅速唤醒身体能量的高招”。一日的排练结束,张军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上任万千思绪翻飞,与空气一同沉默半晌,最终化出一个笑容:“移步不换形。我的生活就像一枚旋转的硬币,昆曲是轴心,其他的东西散发开去——散发出去的那些,又给昆曲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助力。我做得很多,想得其实更纯粹。我仍然会回到我最初出发的地方。”年轻人眼里的“潮人’范儿
许多年轻学生知道张军,是因了他十几年来“昆曲走进青年”活动积累下的超高人气。脱去锦衣长袍,放下潇洒折扇,张军仿佛一夜之间让自己“潮—了起来。他喜欢星巴克的咖啡,玩HIP-HOP和Rap,关注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穿简洁的白衬衣黑裤子,但上身前襟与下装裤缝缀满亮片——一件衣服,先讨巧地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张军会用很时髦的方式来讲昆曲,把古朴的和时尚的相互对接。他说,《牡丹亭》是古代的青春偶像剧,和韩剧并无区别,能演上55集;演巾生最幸福,可以同戏中许多漂亮的女孩子,以及男生扮的“美女”们谈上许多场恋爱。于是,全场开心地笑,笑完也就听得更仔细认真。他享受在二三十个年轻人面前没有麦克风的清唱:‘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没了舞台的精美考究,也褪去了矫饰喧嚣,显得更加干净清澈。
1998年,上海发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张军首次到同济大学演出,后来渐渐成了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14年后,他重返同济唱水磨新调别样腔,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不免感慨万千。承转时光,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开讲座说昆曲,做小剧场表演,就不能求济济一堂的热闹和掌声。尽心尽力的准备,有时换来的不过是冷冷清清,两三人知。对张军来讲,这已足够——他不嫌麻烦,把演出演讲开到了大洋彼岸,做客哈佛校园,分享昆曲文化。“给过去一个未来”,为了昆曲的生生不息,多少付出,张军也不计较:“滋养昆曲的幽兰之香,需要周遭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柔软深厚的土壤。我愿做一个松土之人,谨记任重而道远,是为生,是为不死。”
摘掉名人光环,只做一个宣传员
在“王子”这样一个文艺范儿的光环之下,张军的其他头衔简直令人惊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新人”,“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得主”,“获美国格莱美奖提名的谭盾歌剧《马可·波罗》的主演”……
与其用熠熠闪光的“名人光环”来定义张军,不如把视线转向水榭楼台、乌瓦黛墙,转向姹紫嫣红的季节、兴味正浓的黄昏,听他演绎《长生殿》、《牡丹亭》、《白蛇传》、《春江花月夜》的唱段,那些风格迥异却血肉真实的角儿,才是他昆曲魂里更为珍视的现在。
舞台上的他,是沉浸在风月里的。“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他把自己变得很渺小,在苍茫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感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去放纵狂悖地妄想,活成另一个看似无关却又无限关联的生命。
比起“昆曲演员”,张军更喜欢也更习惯用昆曲宣传员来称呼自己。他已经不大再谈付出背后的刺股悬梁与荆棘丛生了,“那些都写在自传《我是小生》里了,刘翔伤病可以选择退役,但是我却是昆曲阵营里铁打的兵。“当年,张军从2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上海戏校昆三班学习,拿顶、拧旋子、毯子功、下腰、踢腿…….年纪轻轻,就早已和伤病成了好友。为了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即便是10分钟的表演,他也要准备2小时的化妆,妆容所需的油彩尽是绘画油彩,对皮肤具有腐蚀性;为了让眉目上扬,穿戴的头套会勒紧头部,戴久了会头痛…..但他一直坚信昆三班的训条:不舒服就对了。
那些曾让他“不舒服”的一切,都在一折一出里化作了绕指的幽兰静吐,也化作了为昆曲做宣传的点滴。二十多年后,作为过来人,他成立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看着一批批新的小童,仿佛再次看见当年的身影,青草一般坚韧又茁壮的年纪。“传承是一笔深藏的、很大的财富,要用很深的苦去换。这种苦会让你学会珍惜很多东西,不经历过是不会明白的。”
为昆曲“插电”
只留存了昆曲的内核——文学、音乐和气质,在形式上带入满怀的活力和节奏感;笔挺的西装,张扬不掩锋芒的NEWAGE、电音、摇滚加爵士,张军很早就开始尝试为昆曲“插电”。而这次《春江花月夜》也不例外。
借张若虚同名诗为创作灵感之源,《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一个由爱萌发感怀生死的故事。用了公元700多年做背景,横跨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半个世纪,加上一点带着仙灵的魏晋风骨,一部作品穿越仙、人、鬼三界,讲爱情,讲悲壮,也讲宇宙观,但是这样的戏却充满了唯美人间阴阳界的场景变换、现代的舞美灯光、精致的戏服和紧凑的故事情节。虽然80后编剧罗周的这一剧本被他认为是这几年最有古典气质的作品,但现场却一点都不“老套”。因为这部戏从头到尾不是传统昆曲的走走绕绕,而是融合古代美并带有现代舞台效果的潮感与腔调。
“全剧的音乐中,有很多部分都融入全新的音乐元素”,这让《春江花月夜》仅音乐上就与传统昆曲拉开了距离。而这部剧更赞的是,张军不仅领衔主演,还担纲制作人,找来台湾舞台剧导演李小平执导,两位国宝级昆曲泰斗蔡正仁和张洵澎担纲艺术指导,联手四位京昆实力派表演艺术大家史依弘、关栋天、魏春荣、李鸿良联袂出演。一时间.各大剧团、基金会、艺术界、收藏圈、广告品牌开始纷纷对张军进行邀约……有人说,杜丽娘的那个园子,像是慢腾腾地挪得远了。
但面对名声带来的一切,当初的那个昆曲王子仍在。张军是很清醒的,戏如人生,多维的圈子反而让他得以重新评估自我的全方位把控力。对每件过手的事,张军都是有要求的,性格里的缜密决定了每一步的谨慎考量。他不爱亦步亦趋,下决定的时候往往经过几番熟虑深思——从一句昆曲唱词的起承,到一个品牌代言的形象,皆有所评估与坚持。就像这次《春江花月夜》与同为“传承东方美”的美妆品牌美素合作,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昆曲与品牌内涵因为有同样的文化共鸣与梦想愿景,才能够顺畅地合作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赞扬东方女性的美丽,更好地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
路走得再宽,张军也从未放弃昆曲。昆曲是他手里接下的火种,是最本质的内里。《春江花月夜》不断试错,演了五年,也磨了五年。他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也敞得开怀,直接而坦诚:“现实摆在那里,人手有限,精力有限,实在有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做——好在,我也不急。”
接下来,后面还有很多排练,“但我们也并不紧张。”张军坦言,他们有自己的打趣和调节方式。每天的排戏间隙,整个剧组一起做PLANK,“这可是迅速唤醒身体能量的高招”。一日的排练结束,张军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上任万千思绪翻飞,与空气一同沉默半晌,最终化出一个笑容:“移步不换形。我的生活就像一枚旋转的硬币,昆曲是轴心,其他的东西散发开去——散发出去的那些,又给昆曲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助力。我做得很多,想得其实更纯粹。我仍然会回到我最初出发的地方。”年轻人眼里的“潮人’范儿
许多年轻学生知道张军,是因了他十几年来“昆曲走进青年”活动积累下的超高人气。脱去锦衣长袍,放下潇洒折扇,张军仿佛一夜之间让自己“潮—了起来。他喜欢星巴克的咖啡,玩HIP-HOP和Rap,关注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穿简洁的白衬衣黑裤子,但上身前襟与下装裤缝缀满亮片——一件衣服,先讨巧地抓住了年轻人的心。
张军会用很时髦的方式来讲昆曲,把古朴的和时尚的相互对接。他说,《牡丹亭》是古代的青春偶像剧,和韩剧并无区别,能演上55集;演巾生最幸福,可以同戏中许多漂亮的女孩子,以及男生扮的“美女”们谈上许多场恋爱。于是,全场开心地笑,笑完也就听得更仔细认真。他享受在二三十个年轻人面前没有麦克风的清唱:‘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没了舞台的精美考究,也褪去了矫饰喧嚣,显得更加干净清澈。
1998年,上海发起“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张军首次到同济大学演出,后来渐渐成了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参与者。14年后,他重返同济唱水磨新调别样腔,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不免感慨万千。承转时光,是个不折不扣的苦差事——开讲座说昆曲,做小剧场表演,就不能求济济一堂的热闹和掌声。尽心尽力的准备,有时换来的不过是冷冷清清,两三人知。对张军来讲,这已足够——他不嫌麻烦,把演出演讲开到了大洋彼岸,做客哈佛校园,分享昆曲文化。“给过去一个未来”,为了昆曲的生生不息,多少付出,张军也不计较:“滋养昆曲的幽兰之香,需要周遭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柔软深厚的土壤。我愿做一个松土之人,谨记任重而道远,是为生,是为不死。”
摘掉名人光环,只做一个宣传员
在“王子”这样一个文艺范儿的光环之下,张军的其他头衔简直令人惊艳:“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文化新人”,“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得主”,“获美国格莱美奖提名的谭盾歌剧《马可·波罗》的主演”……
与其用熠熠闪光的“名人光环”来定义张军,不如把视线转向水榭楼台、乌瓦黛墙,转向姹紫嫣红的季节、兴味正浓的黄昏,听他演绎《长生殿》、《牡丹亭》、《白蛇传》、《春江花月夜》的唱段,那些风格迥异却血肉真实的角儿,才是他昆曲魂里更为珍视的现在。
舞台上的他,是沉浸在风月里的。“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他把自己变得很渺小,在苍茫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感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去放纵狂悖地妄想,活成另一个看似无关却又无限关联的生命。
比起“昆曲演员”,张军更喜欢也更习惯用昆曲宣传员来称呼自己。他已经不大再谈付出背后的刺股悬梁与荆棘丛生了,“那些都写在自传《我是小生》里了,刘翔伤病可以选择退役,但是我却是昆曲阵营里铁打的兵。“当年,张军从2万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上海戏校昆三班学习,拿顶、拧旋子、毯子功、下腰、踢腿…….年纪轻轻,就早已和伤病成了好友。为了最完美的舞台效果,即便是10分钟的表演,他也要准备2小时的化妆,妆容所需的油彩尽是绘画油彩,对皮肤具有腐蚀性;为了让眉目上扬,穿戴的头套会勒紧头部,戴久了会头痛…..但他一直坚信昆三班的训条:不舒服就对了。
那些曾让他“不舒服”的一切,都在一折一出里化作了绕指的幽兰静吐,也化作了为昆曲做宣传的点滴。二十多年后,作为过来人,他成立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看着一批批新的小童,仿佛再次看见当年的身影,青草一般坚韧又茁壮的年纪。“传承是一笔深藏的、很大的财富,要用很深的苦去换。这种苦会让你学会珍惜很多东西,不经历过是不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