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7例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男性30例,女性37例,年龄(47.7±11.1)岁(范围:18~72岁)。所有患者均行下腔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后行下腔静脉成形术,记录患者血栓溶解情况、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采用t检验、χ²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溶栓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67例患者中,47例最终溶栓成功,溶栓第1、2、3、4周的溶栓成功率分别为9.0%、29.9%、64.2%、70.1%。溶栓第1、2、3、4周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4.5%、14.9%、31.3%。所有患者下腔静脉成形术围手术期未发生症状性及急性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组和溶栓失败组的血栓长度[(36.7±18.1)mm 比(52.0±16.4)mm,t=-3.234,P=0.002]、Child-Pugh分级(A~C级分别为37、8、2例比10、8、2例,Z=-2.310,P=0.021)、预开通下腔静脉比例[68.1%(32/47)比35.0%(7/20),χ²=6.313,P=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栓长度(OR=0.948,95%CI:0.913~0.984,P=0.005)、预开通下腔静脉(OR=5.451,95%CI:1.469~20.228,P=0.011)是溶栓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B-CS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效果满意,溶栓时间应以3周内为宜。溶栓失败的患者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安全、有效,预开通下腔静脉是提高溶栓效果的重要方法。

其他文献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两种不同产地的奇异南星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鉴定其中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采用甲基噻唑蓝(MTT)法对
通过Sonogashira Hagihara偶联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孔结构的网状交联聚卟啉光催化剂,设计了双溴双炔卟啉和四溴卟啉两种结构的卟啉单体,通过双溴双炔卟啉自聚得到多孔有机
用不同的硅、铝原料,通过水热晶化法合成Hβ分子筛,再以Hβ 分子筛为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Ni、Pd、La负载型多功能催化剂.采用XRD、BET、NH3-TPD、HR-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
采用水热法制备硫化铋(Bi2S3)和活性纳米碳纤维掺杂硫化铋复合材料(Bi2S3/CNFs),以降解水溶液中甲硝唑(MTZ)抗生素.通过XRD、SEM、TEM、FTIR、XPS、UV-Vis和PL等对样品的晶型
以Pd(OAc)2、[CH3(OCH2CH2)22N+Et3][CH3SO3–](ILPEG1000)为原料,制得温控相分离Pd纳米催化剂,对其进行了UV-Vis和TEM表征.常压氢气条件下在α,β-不饱和酮的选择加氢反应中
采用物理分散法将富勒烯C60分散于透明质酸钠(HA)或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中,制备了水溶性富勒烯材料,富勒烯透明质酸钠(MHAF60)、富勒烯聚乙烯吡咯烷酮(PPF60),并对其护肤性能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人群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及甲状腺激素敏感指数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显示甲状腺功能正常且基线数据完整的4 586名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脂、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
以提取于马桑皮的植物鞣剂为原料,与铝盐进行绵羊酸皮结合鞣制,优化鞣制工艺并建立基于马桑皮植物鞣剂植铝结合鞣制方法,对鞣制后皮革性能及鞣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马
为了寻求光动力治疗效果更好的光敏剂,以苯丙烯醇为原料,合成3-羟甲基-4-苯基-1,2,5-二唑-2-氧化物,再与二氢卟吩e6通过酯化反应制得含有呋咱的二氢卟吩e6缀合物(Ⅳ).通过H
肿瘤、淋巴结与转移(TNM)分期系统已被国际抗癌联盟(UICC)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采纳接近50年,在此期间N1淋巴结评估标准几乎没有被修订过。但是,N1病变的异质性必须被重视,因为不同N1期患者之间生存情况差异巨大。既往研究中探索了不同N1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预后影响的差异,但缺乏13/14组淋巴结信息一直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肺内淋巴结分检的前提下,本研究团队在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根据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