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辰宇的绘画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割裂了人与人之间的族群关系,但同时,个体内心世界的狂欢却因此而打开了另一扇窗,并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野蛮滋生。从早期的《未眠》与《五感》到新近的《陈列物》系列作品,伴随着内在景观的变化,龚辰宇的绘画语言日渐纯熟,笔法及画面张力愈显游刃有余,粗放的笔触相互堆砌,点线率性地勾勒出多变的形象,同时对对象适度畸变,整个画面在变奏中放射出强劲的表现力。龚辰宇也愈加善于通过解构画面来挑逗观者的审美习惯,画面经由切割、分解,呈现出强烈的超现实景观。而如黑洞股不明晰的背景,则为剧场般的画面增添了几分难以名状的氛围。曾经长达五年的雕塑学习经验也为龚辰宇绘画表现的维度铺陈了更多种可能:为提示空间而设置的多重块面和线条,杂糅沉稳的色调、自由的笔触和肌理,相得益彰地熔为一炉。
  龚辰宇熟稔于在绘画既定的法度里自由穿梭,但他并不满足于停留在造型语言的“炫技”层面。在他的创作里,始终贯穿着另外条线索,即把绘画看作心底隐秘世界的札记。根据龚辰宇的自述,他坐拥一所“私人陈列馆”,馆中所陈列之物均是撷取自个人趣味之下的物件和记忆里留存的片段。陈列馆的真实存在即为艺术家面前的画布,龚辰宇的内心世界在这里投射出一片奇异的景象。
  在题为《陈列物》的系列作品里,龚辰宇把天然矿石、“宠物”标本、被拆解的佛手、健身房内的古典主义雕塑、悬浮在“真实”世界里的蔬果等定格在静止的画面中。“陈列物”彼此之间看似关联度甚做,却“通过人作为支撑点被重新构建”,陈列世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以天然矿物和猛兽为主体的《炼金》和《驯兽》中,隐退在背景里的炼金术士和驯兽师形象在箱体内灯光的照射下隐约可辨,隐喻人将自主的选择和欲望加诸自然之上。《健身》则将冰冷的健身器材与优雅、静穆的古典雕塑并置,反衬出二者的审美落差。龚辰宇借助巧妙的场景设置,打破了“陈列物”孤立的状态,也借此精准地描述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既是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也是现代社会的共性表达。
  虽然龚辰宇声称他要“构建一个属于我的陈列世界”,却并未因其匪夷所思的陈列之物给观者带来心理上的疑虑,反之,封存在个人记忆里的片段、物体和图像外化后,却又以戏剧性般静默的叙事叩击到观者心底的暗礁,同时也赋予了“陈列”这个中性的词语更加丰盈的内涵。
其他文献
上星期接到贾方舟老师打来的电话,得知他将要策划一个名叫“激活传统”的学术展览,共邀请了六位十分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中就有著名艺术家尚扬先生。他还对我说,由于先生与我都从湖北走出来,所以特别希望我能撰写一篇文章,以用于展览的画册中。我很快就同意了,因为在我看来,先生的创作之路无论是对于一味追求“西方化”的创作思路,还是对于一味追求所谓“传统化”的创作思路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我甚至觉得,在极端化民
期刊
事实上,早在19世纪库尔贝、马奈那里,艺术就已经被裹挟在资本系统和阶级意识形态的结构中。纽约画派的艺术家们尽管针对的是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理性的、僵化的,同时又疯狂的、失控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但以白人、异性恋者、男性为基本条件的中产阶级却又构成了他们的主体。在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 Mills)看来,美国的民主实际是一个会让多数人丧失权力的政治体系,权力集中在财阀和统治精英手中。而无力感与
期刊
我写了二十多年小说,出版了四部长篇。我估计,我的小说读者不超过几百人,或许,两百人都不到。在很少的读者中,许多还是我的亲朋好友。他们读我的小说——或者仅仅随手翻翻,可能只是出于对我的支持和同情。今天,小说的命运够悲催,我听到许多唱衰小说的论调,理由各异,根源却相同:小说读者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对的。小说读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我指的是各种畅销小说和网络小说的读者。我不关心小说读者的多寡。我只考虑
期刊
在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艺术家中,展望的艺术有着以简单材料形态营造复杂问题的特质,他的艺术实验像是一场在趣味、心性和感官世界中不断寻找平衡的智力游戏,它不断带来惊喜和高潮,但却从来不提供清晰的答案,他是少数几位在自己设置的艺术问题中进行独立工作的艺术家之一。  展望艺术的真正起点来源于对“太湖石”的思考,但二十年来这个象征母题本身却像一个无法确定终点的智力迷宫,理解这个迷宫需要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期刊
“世代转化的中国创造”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在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一次集中、大规模的展示。此次展览将展出二十四位艺术家的三十余件影像、摄影、装置、绘画、雕塑等多媒介作品,是东、西两方策展人其同于中国实地考察艺术家工作室、挑选作品并作深入讨论后的一次视觉呈现与文化交流。此次展览将以一种“抽样调查”的方式为丹麦的观众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同代际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衔接与转
期刊
1990年11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美院美研所的信,内容大概是说我毕业创作的三联画《茶馆系列》参加在香港的“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已经卖掉了,让我回学校领取画款。  我这才恍然想起毕业展的时候,有一天毕业创作指导老师张晓刚带来了一个穿西装、白衬衣的高大香港人,在我们的展厅里转了一圈,后来他在我的作品前站了一会儿,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香港十三艺廊李雪庐”。晓刚老师悄悄告诉我,他是
期刊
在本次展览中,我将重点介绍那些没有依附于任何一种既成的艺术形态或形式,而是通过挖掘身体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系,尝试理解世界本原的艺术家们。  现实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基于身体与世界间的关系。这些作品并没有模仿或是理想化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理解、诠释世界,在艺术家的想象中重新建构而成,因此是艺术家们利用了真实的感觉。与表演性密不可分的身体能力、细腻的感性、物质和空间,以及洞察时代潮流的能力,都要归结于转
期刊
陈瑞(以下简称“陈”):这次展览和以前区别很大,甚至和你年初做的那个版画展可以说完全是两个风格或者说两个概念。这么短的时间内你是怎么做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罗凡(以下简称“罗”):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吧。前面那个展览算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是版画专业毕业的,这么些年一直想对版画语言有一个交代。上个个展以后,我给自己的自由度放宽了,没像以前那么拘谨,觉得想做什么样的艺术,然后就更加自由地去做。 
期刊
科技的发展让许多艺术的概念被重新定义,也使穿越现实与非现实的新媒体艺术泛滥。自2007年智能手机出现后,艺术的领域再次得到了扩张。通过便携电子产品和多样化的应用程序,很多知名艺术家得以实现脱离传统绘画工具(笔与颜料)进行创作,用网上搜集的素材拼贴组合完成的作品,用移动方式投入“增强现实”的作品也开始纷纷出现。而近年来在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光州双年展以及上海双年展等大规模艺术展览上出现的艺术
期刊
“北纬30度上下的轴心时代被雅斯贝尔斯发现。”这句话有三个重点:无奈的地段和紧迫的时段,以及发现和被发现的“个人”们。这个掐头去尾的时代,这个强弩之末的地带,以及力不从心的“个人”们。漩涡里的鱼如果意识不到离心力是谈不上原则的。如果能意识到离心力是螺旋形的,艺术感就觉醒了,因为这是一种“没有接口的准确”的唯一形式。  每一个时代都有所处时代的自设藩篱的当代性。看看这些曾经的当代艺术家们吧:马萨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