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在江湖,但江湖仍有他的传说

来源 :东方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569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生从未写过任何一部电影作品,却在无意之间与电影结下了扯不断的缘分。他一生共创作了38部戏剧,如今已全都被改编成电影作品。他被誉为是作品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家,至今已有400多部影视作品改编自他创作的戏剧。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用一支汩汩流淌着墨水的鹅毛笔,写下无数关于人生不朽箴言的“文坛巨匠”。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他的作品每隔几年就会被拿出来改编和重拍,似乎已经成为电影界多年来延续的一种习惯。近日,随着又一部改变自他同名戏剧的电影《麦克白》上映,“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又再度受到人们关注……
  一千个导演心中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在他的首部室内戏剧《暴风雨》中写下了这样一句台词,“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放到今天,面对银幕上性格各异、以各种形态登场的莎士比亚,或许这句话应该这样被理解,“不要害怕,任何一种莎士比亚的形象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到泰晤士河的南岸,感受这片曾给予莎翁灵感与养分的沃土,但这并不妨碍世人们从他留下的文字中寻找后世创作的源泉。在他的鹅毛笔下,曾唱响过最深沉的悲歌,也描摹过最癫狂的喜剧,那些粗俗的俚语和调情的文字夹杂在磅礴的史诗中,显得如此生动俏皮。他总是用文字、台词和剧本中的人物,把最真实的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隐藏在剧本背后,任凭世人揣测、想象。当哈姆雷特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他是否也思考着生存与毁灭的意义,抑或是,他本人也曾经历过这样一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生死不渝的爱情?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导演、编剧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将莎士比亚的形象投射在银幕上,结合着对他作品的理解,给出全新的诠释与解读。比起那些充满隐喻的剧作,莎士比亚充满争议和不确定性的人生,留给了影视创作者们随意发挥的想象空间。



  一个多情的浪子
  与我们记忆中那个写下“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严谨形象不同,偏重爱情的《莎翁情史》首度将莎士比亚的人生轨迹与他著名的悲情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联系到一起。当年轻的莎士比亚以一个半敞着衣衫的邋遢剧作人形象首度出现,暗示了编剧托德·斯托帕德和马克·诺曼对这位年轻诗人的设定并没有被常规的理解所限定。影片中,彼时的莎士比亚冲动、热情、自由,更像一个不太可靠、心浮气躁的多情才子。虽然已小有名望,但突如其来的瓶颈期令他失去了创作的灵感,直到女扮男装的维奥拉出现,使莎士比亚经历了一段冲破世俗眼光、痛彻心扉的爱情。影片内容作为编剧和导演的臆想成果并不全以史实为参考,但悲凉的爱情故事确实给《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带来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也填补了他在成为一代大师之前,于历史记载中的空白经历。



  都说作品是创作者的另一种自我投射,《莎翁情史》的编剧马克·诺曼也曾思考是什么促使着这位年轻的诗人激发了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灵感?虽然历史对于莎士比亚的感情经历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出于内容的合理性,马克·诺曼最终还是让莎士比亚爱上了维奥拉。“因为历史中的莎士比亚在这之后会成婚,所以他势必经历过风花雪月,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肯定会有他亲身经历的影子。”亲身经历的柔肠寸断的爱情最终在这个多情的浪子心口划上了无法修补的伤痕,助他重新“发声”,而这样的解释或许比一味地神话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更令人信服。
  一个投机的“骗子”
  在西方世界,对于莎士比亚的创作才能,一直以来都存在不小的争议。有人为他笔尖流淌的浪漫诗句所深深折服,也有人一直坚信这个字迹丑陋,出身低微,受教育情况无从查证的“普通人”,只是一个冒用他人著作而流芳百世的冒牌货。以执导灾难片闻名的罗兰·艾默里奇立足于第17代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为莎剧真正幕后文豪的论调,用乱伦、代笔和阴谋论等故事情节毁灭了世人对莎士比亚的固有印象,通过一部《匿名者》将莎翁推上灾难的风口浪尖。影片中,如地痞流氓般出现的莎士比亚在爱德华·德·维尔的映衬下,只是一个不光彩的丑角。目不识丁的他为了名誉,为了金钱,不惜向这位真正的幕后文豪敲诈勒索,丝毫没有文学造诣的“莎士比亚”在罗兰·艾默里奇的镜头里,被塑造成了一个满嘴谎言的宵小之徒,与如今世人对他顶礼膜拜的现实相对比,充满了讽刺意味。



  永不过时的四大悲、喜剧
  极高的知名度、无须支付任何版税,并且作为西方文明进程中不得不提的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使得威廉·莎士比亚的剧作成为电影公司趋之若鹜的改编对象。而在这其中,他笔下最受追捧的经典四大喜剧和悲剧作品,凭借着精炼的台词、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以及演员精湛演技的助力,激发了一波又一波的重拍热潮……
  悲剧
  《哈姆雷特》
  他是孤军奋战的悲情王子,为了复仇,逐步走向堕落的深渊;他亦是不断寻求自我解脱的勇士,为了守住心中最后一片净土,在生存与毁灭的问题中苦苦挣扎。他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为世人所传颂的悲情王子——哈姆雷特。当劳伦斯·奥利弗身着王室礼服手举象征着毁灭的骷髅,缓缓念出那句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台词时,“莎剧不适合银幕”的潜台词因它的出现而被彻底粉碎。
  1948年,电影《哈姆雷特》的上映,不仅将劳伦斯·奥利弗这位伟大的演员带到了世人面前,空前高涨的口碑也奠定了《哈姆雷特》此后“进军”电影界一帆顺风的道路。撇去如里程碑式存在的劳伦斯·奥利弗版,在电影史上,还有来自10个国家的24位导演翻拍过这个故事,而在这其中,1996年肯尼思·布拉纳自导自演的版本亦堪称经典。梅尔·吉布森、伊恩·麦克莱恩、大卫·田纳特……世人争相演绎着这位悲情王子,在无法用尺度衡量的善恶世界里,直面自己的选择,接受自己的命运,或许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所在吧。



  《麦克白》
  冷酷、高傲,目光所及满是对权力的欲望,麦克白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直白、最具男子气概的主人公。弑君、夺权、听信谗言,他原本是屡立战功的赫赫名将,却最终敌不过权力的诱惑,沦为混乱年代附庸于权力的奴仆。影史上,所有带着些“莎翁情结”的演员都试图透过银幕重新窥探“麦克白”的内心,面对夫人的怂恿,他是否也曾经挣扎过?当双手沾满亲人的鲜血,他是否也曾后悔踏上这条血腥的不归路?2015年,由迈克尔·法斯宾德饰演的“新麦克白”再度来袭,当残暴的君主留下苍白的泪水,麦克白终于向世人展露出脆弱的一面,而我们知道,无论经历几代人的演绎,电影人对于这位悲情君主的探索,永不会停止。
  《李尔王》用一生光阴几乎演遍了莎翁笔下所有重要角色的劳伦斯·奥利弗,自然没有错过这位被虚情假意蒙蔽住眼睛的父亲。世人只见李尔王晚年的凄凉光景,却未曾细细体味其中的自作自受。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像一面揭开真相的镜子,每个人在故事里,都能照出未来的自己。也许是受到年龄的限制,影史上《李尔王》的改编作品相较于其他三部悲剧,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关于亲情的主题永不过时,那份如照镜子般的真实,足以令每位观众都感同身受。
  《奥赛罗》
  “既然她可以背叛自己的父亲,那就可以背叛我”,自负的奥赛罗看着眼前恋人与副将的“定情信物”,最终还是选择了逃避。他手握“嫉妒”的利刃指向无辜的苔丝狄蒙娜,殊不知,“嫉妒”本就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奥赛罗最终也毁灭了自己。
  世间有太多因嫉妒而造成的悔恨,却没有一人能战胜这个魔鬼。劳伦斯·奥利弗、奥逊·威尔斯、安东尼·霍普金斯都曾化身为莎翁笔下被嫉妒冲昏头脑的“奥赛罗”,但无论这出爱情悲歌在银幕上被传唱多少回,始终换不回世人一次清醒的认识。能任凭嫉妒的藤蔓在人类的心田生根发芽,缠绕成一个个打不开的死结。
  喜剧
  《仲夏夜之梦》
  拜莎士比亚所赐,“仲夏”这个夏至前后的平凡节日因一出《仲夏夜之梦》,自此披上了浪漫而又魔幻的神秘面纱。这是莎士比亚剧作中难得轻快的一部作品,没有任何影射和讽刺,只是纯粹地描述了一个充满魔幻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也许是《仲夏夜之梦》中对爱情的追逐更为自由、曼妙,仿佛就是一出喜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用欢乐的结局填满了所有人对爱情纯真、美好的想象,因此,它也成了莎翁四大喜剧中最受导演青睐的一部作品。
  这出喜剧最早于1935年被德国导演威廉·迪亚特尔搬上银幕,之后又于1959年被捷克导演伊里·特恩卡相中拍成一部动画电影,导演伊里·特恩卡藉此获得第1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提名。直到1968年,彼得·哈尔还原戏剧的张力,在朱迪·丹奇和海伦·米伦两位戏骨的助力下,正统而又精准地诠释了原著的内容,使这出喜剧走向巅峰,受到全球瞩目的《仲夏夜之梦》也因此迎来了全盛时期。1999年,导演迈克尔·霍夫曼汇集英、美、法等多国明星共同打造了一部史上最星光璀璨的《仲夏夜之梦》,苏菲·玛索、克里斯蒂安·贝尔,令人眼花缭乱的明星夹杂着“戏中戏”的剧情,唯美呈现了浮华的迷人诱惑,使钟情于“做梦”的电影人始终无法停下对这场美梦的追逐。2009年,日本导演中江裕司跨越文化沟壑,再度改编《仲夏夜之梦》,虽然银幕上的人物设定大相径庭,但即使在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里,一出出于仲夏夜上演的好戏仍在继续。



  《威尼斯商人》
  结局完满,善良的人最终收获了幸福的果实,但《威尼斯商人》并不算是一部纯粹的喜剧,它交织野心、阴谋和诡计,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都说莎士比亚的剧本是为舞台创作的,改编成电影,自然就脱了味。但在2004年,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威尼斯商人》却彻底打破了传统莎剧中正邪对立的两极化,再度为片中人物纠结的人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夏洛克绝非唯利是图、贪婪吝啬的阴险小人,巧舌如簧的鲍西亚也并非如表面般看起来善良。在阿尔·帕西诺版上映之前,《威尼斯商人》曾于1969年、1973年两度被搬上银幕,但片中关于人性的探讨,永远都不会过时。
  《皆大欢喜》
  作为莎士比亚喜剧创作时期的巅峰作品,《皆大欢喜》无论在舞台表演还是影像重现中,都非常注重体现原著中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情怀。不同于中世纪阴暗、封建的神权统治。电影《皆大欢喜》通过女主角罗瑟琳与奥兰多的爱情、与西莉姬的友情,描述了恢复人类本性,释放人类情感,开始真正以“人”的身份生活的重要性。曾因出演莎剧而备受关注的海伦·米伦与劳伦斯·奥利弗也曾分别出演过1978年与1936年两个版本的《皆大欢喜》。1992年,该剧又被法国导演克里斯汀·埃德萨德搬上银幕,跨越时空的界限,在现代都市中重现莎士比亚理想中以善胜恶的美好世界。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的出现象征着莎士比亚早期喜剧创作的终结。虽然这部作品在内容上依旧讴歌爱情,但比起《仲夏夜之梦》的“荒诞”,《第十二夜》跌宕起伏的剧情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闹剧”。爱情与亲情在这其中轮番登场,植根于现实但又脱离现实的情节,充满了戏剧的意味。所谓戏剧,就是夸张的现实,越是不切实际,越能令人心驰神往。从短片到电影,再到电视电影,无数次被电影人青睐、翻拍,足以证明《第十二夜》相较于其他三部喜剧作品,并不逊色。
  莎剧的现代改编之路
  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凄美爱情披上了歌舞片的外衣,化身成一部动感十足的《西区故事》;当《暴风雨》的故事被搬到了未来世界,于物换星移之间,科幻电影《禁忌星球》悄然登场。当不断被翻拍的四大悲、喜剧已经无法填满时代对于莎剧的更多需求时,一部部根据莎翁笔下其他戏剧作品进行现代改编的电影诞生了。在电影人天马行空的再创作下,这些戏剧逐一走出象牙塔,通过掺杂进不少后现代黑色幽默、歌舞等元素,被玩出了新的味道。



  电影《西区故事》可谓是莎翁现代改编作品中最受奥斯卡青睐的一部电影,影片在第3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大丰收,一举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配角等在内的10个奖项。这部以莎士比亚经典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蓝本的音乐电影,将故事场景置于纽约的曼哈顿街头西区,人物和剧情都进行了彻底的大换血,讲述了现代黑帮青年的恩怨情仇。没有莎士比亚文绉绉的对白,取而代之的是感染力十足的音乐、舞蹈,《西区故事》的上映一举把高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拉下神坛,虽然片中主人公悲剧的命运早已注定,但通过音乐的演绎,又多了份别样的感觉。
  “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这是舞台剧《哈姆雷特》的最后一句台词。在这个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中心视角展开的故事里,谁也没有想到英国导演汤姆·斯托帕德竟然会从剧本的最后一句台词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一部以两位皇室信差——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为主角的喜剧电影,《君臣人子小命呜呼》由此诞生。换个视角重新解读《哈姆雷特》,汤姆·斯托帕德再一次模糊了影像与戏剧的界限,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看似是莎翁笔下的小人物,却在影像的记录下找到最真实的存在感,荒诞的命运终将他们引向死亡,但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们无奈的命运?是哈姆雷特的阴谋,还是他们无法摆脱的身份?汤姆·斯托帕德结合现实说出了莎士比亚不曾吐露的另一段故事。
  换一个视角、置于不同的时代空间,是当下莎剧改编电影之路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丹麦导演克里斯蒂安·莱沃将《李尔王》置于西部的沙漠背景中,揉进了些许粗犷的沙砾,交出了一部《国王不死》。“莎剧铁粉”英国导演肯尼思·布拉纳在执导科幻电影《雷神》时亦融入了些许莎士比亚式的史诗情怀。由伊桑·霍克主演的《辛白林》继续套用莎士比亚同名戏剧的外壳,但这次讲述的却是一个警察与劫匪的故事。甚至在冯小刚导演的《夜宴》中,你也能嗅到《哈姆雷特》的悲伤气息。永无止境的人性探讨与多重交错的情节架构交相辉映,使莎剧完全贴合了电影蒙太奇的艺术特点和影像的叙事规律,一再受到电影人的垂青。
  影视圈的莎翁“门徒”
  黑泽明
  代表作品:《乱》《蜘蛛巢城》
  黑泽明曾多次以日本背景诠释西方故事,其中最成功的作品便是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蜘蛛巢城》。看过《蜘蛛巢城》的观众,永远不会忘记片中那个摇着纺车的白发妇人。当她口中喃喃念着“贱如蝼蚁,尚且偷生,何必自寻烦恼,多愚蠢”这些深得莎翁精髓的台词时,足以表明黑泽明对莎翁的热爱,不言而喻。
  虽然在黑泽明的镜头中,莎翁笔下的人物、时代全部融入了亚洲的血液,但他依旧只是在借用战国时期的日本讲述一个个关乎人性的故事。在1957年《蜘蛛巢城》引起一阵轰动后,1985年,黑泽明根据《李尔王》改编的《乱》于西方上映时,亦受到了不少西方电影界人士的肯定。这些多年来研究莎翁改编作品的电影人一致认为,无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黑泽明的影片远比那些根据莎翁同一剧作改编的西方电影要好得多,最为完美地体现了“使舞台的固定空间适应银幕的空间”的改编原则。虽然将莎士比亚戏剧搬上银幕进行改编的导演不在少数,但谈起电影界的“莎士比亚”,就连斯皮尔伯格也首推黑泽明,没有丝毫的犹疑。



  汤姆·希德勒斯顿
  代表作品:《亨利四世》《亨利五世》
  当黑泽明用现代影像语言将古典的莎士比亚戏剧完美地与战国时期的日本相结合时,在“演艺圈”也有一位“信徒”亦深深为莎翁所痴迷,他就是“洛基”的饰演者——汤姆·希德勒斯顿。无论参演什么样的作品,身为莎翁铁杆粉丝的汤姆·希德勒斯顿总能在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上找到一丝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气息。《唯爱永生》里,为了理解亚当的孤独,他又回家重读了一遍《哈姆雷特》,突然发现许多诗句以一种他从未理解的方式呈现在自己面前,唤醒了表演的新灵感。2011年,因出演《雷神》中的反派“洛基”,汤姆·希德勒斯顿的人气一路走高,但他并没有借着高涨的人气继续在好莱坞闯荡,而是转身回归自己钟爱的古典文学领域,于2012年拍摄了 BBC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电视电影《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并接下了莎士比亚的另一部戏剧《科利奥兰纳斯》的邀约,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排练的舞台剧中担任主演。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能再一次回到莎士比亚的怀抱,汤姆·希德勒斯顿相信,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莎士比亚就像一盏明灯,也是一个港口,在任何时候都欢迎你靠岸,并重新获得出发的力量。”时不时地通过重温、演绎莎翁的经典剧作来汲取表演的养分,想必只有真正的莎翁“信徒”才会有这份觉悟。


其他文献
“在业火中燃烧的向日葵”,用它来形容石山桂一,有种莫名的契合感。看过《名侦探柯南》的人很多,但知道他的名字的却很少。然而,就是这位不甚被众人知晓的石山桂一先生,却是一位陪伴着柯南多年的灵魂人物。到目前为止,他职业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名侦探柯南》,在它的背后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他对柯南的感情,就像他给人的印象一样,亲切中透着严谨,敬业中饱含热情。  爱在“幕后”  能见到石山桂一
期刊
今年是被誉为“东西方面对面”和“世界十大电影节”之一的夏威夷国际电影节创立35周年。北京时间11月17日下午,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董事会主席恰克·伯乐宣布“具有人文精神和艺术创意”、由上影集团出品、贾樟柯监制的彩色宽银幕纪录片《陈家泠》荣获第3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成就奖,海派艺术大家陈家泠被授予第3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文化大使”。  纪录片《陈家泠》也于当天在该电影节主会场“多乐电影城”进行了
期刊
引子:马特·戴蒙与女酒保的童话故事  如果把这位好莱坞天才男星的婚姻故事拍成电影,恐怕会充斥着最烂俗的“玛丽苏”桥段:绯闻不断的大明星、独自打拼的单亲妈妈,一见钟情后变成了典型的王子与灰姑娘。  躲狗仔而引出的一段姻缘  曾几何时,马特·戴蒙和他的好哥们本·阿弗莱克一样,是个桃花不断的黄金单身汉。除了与薇诺娜·赖德的3年恋情,还与《心灵捕手》女主角明妮·德莱弗、伊娃·门德斯等传出过绯闻。这一切直到
期刊
最近北京下起了大雪,寒冷中自有一份肃穆,北京城里的人们早已习惯这样撒盐般的雪。而习惯行走在白色世界里的他们,总有着一股不一样的精气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宋佳,就是一位典型的“北方姑娘”。她虽被圈里圈外的人称为“小宋佳”,但却对这个名字并不感冒,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姓宋名佳,就叫宋佳”。干净利落的名字,干净利落的性格,她的倔强和潇洒深入骨髓,无人不知。  世
期刊
自从接下《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导筒以来,静野孔文就生活在了“万众瞩目”之下,他的每一个举措、每一句话都会牵扯到无数柯南迷的神经。成名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将梦想比作是“星辰大海”的静野孔文来说,似乎颇有些受束缚的意思。作为《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的第三代导演,他开辟了一个新的电影风格。不论柯南迷是否接受,自他接手以来,剧场版票房屡创新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静野孔文似乎在探寻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用他独有的眼光和
期刊
3200英尺  好莱坞动作电影《极盗者》目前正在国内热映,片中惊心动魄的极限攀岩场景拍摄于委内瑞拉平顶山地区的天使瀑布。高3200 英尺的天使瀑布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也是全球攀岩者心中完美的极限攀岩圣地。片中两位主演在陡崖峭壁上徒手攀登,展现了身体悬空等高难度动作,让人惊叹不已。男主角犹他的饰演者卢克·布雷西谈及此次拍摄时十分激动,称之为“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  525亿  近日,迪士尼公司
期刊
最新作品:《X战警:逆转未来》  他曾被称为“X先生”,“法鲨”因为他的低调、多变和潜力的未知性,他就像一只变色龙,能让自己迅速披上各种外衣,在各类风格的电影角色间游刃有余。法斯宾德身上流着德国的血液,却有一颗爱尔兰的心。他如同饰演的角色“万磁王”一样,像一块散发着魅力的磁铁,吸引着包括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的目光。
期刊
本刊截稿期已过,编辑部突破底线,版面虚位以待,只为等待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后的结果。编辑们在疯狂码字,倾倒这10天来所见所闻所想。  而另一批人,则默默地进行了夏令进补:有朋友看了超过20场电影,谢绝所有饭局派对,专做影院钉子户,享受私人的精神欢愉;也有像我这样的,只能利用周末恶补,3天连看7部电影,头晕目眩还沾沾自喜。当最后一天的夜晚,朋友圈突然同时出现若干张手持《现代启示录》票炫耀的帖子,惨烈“撞
期刊
1846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首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议定,按照《土地章程》规定,英租界得以确认。外国侨民陆续增多,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西方文化也随之而来。由于圆明园路周边靠近英国领事馆,西方文化传播渠道较多,又不受中国政府管辖,因此成了西方文化登陆上海的前沿阵地。外滩源圆明园路虎丘路新貌(陈志民摄)  圆明园路的开辟  历史上的圆明园路其实有两条,大约修筑于1860年前后,在工部局1863年8
期刊
2014年6月21日下午,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电影资料馆联合主办的第23届上海影评人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汪天云出席颁奖活动,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归来》、《西藏天空》、《白日焰火》、《全民目击》、《团圆》、《激战》、《无人区》、《盲探》、《同桌的妳》、《毛泽东与齐白石》荣获十佳影片奖。宁浩摘得最佳导演桂冠,最佳男女演员奖分别由廖凡、巩俐斩获。荣获最佳新人奖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