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最后一次香港时装节于1999年7月13日~16日举行,这是一次美的盛会,也是一些志同道合者对于纯净、精确、艺术和生命力的超越。《时装》杂志副主编孙行华参加了这次盛会,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她。
洪小平(以下简称H):我想请您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讲讲这次在香港的感受。
孙行华(以下简称S):我是7月中旬来到香港,在这次观摩之后,我想提出“穿着方式”和“感情方式”的概念,前者是个大问题,它决定了服装的分类,我们内地,服装分类少,厂家都去抢做职业装,商品范围小了,生意也就不好做。在香港,我和一些时装界人士接触,发现他们随身的包里携带好几套衣服,会开完了,就会换上轻便的服装。又比方在夏天,室内气温一般控制在15~20℃之间,观看时装展示的内地记者由于不知情,没有多带衣衫,在里面冻得够呛。此时你会发现香港的女士从会场外进来,穿着吊带短裙,坐下后会从包里掏出一个毛披肩套上,男的马上会套上西装之类的外套。环境不同,穿着方式就不同,在香港,楼和楼几乎相连,两楼之间都有通道或过街桥,下雨了也不柏。
H:这样挺好,就不用天天看天气预报,准备第二天是否要穿雨鞋和雨装了。
S:物质条件变了,生活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比如空调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将来只要有“夏衣+大衣”就可以了,不用准备春夏秋冬四季衣服,天冷了,在外面加件大衣就行。
H:四季减少为两季,再不用一件一件加,一件一件减了,可以更漂亮、更好打扮了,也能理解那些“老外”为什么在冬天还穿短裙。
S:在这次香港2000年春夏时装展示会上,很多香港设计师都改以推出休闲装了。内地的服装品牌如果叫不响,其实也可以多开发几个服装门类,问题是我们对生活开发得不够,设计师对服装的开发就更显单调了,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穿着方式。一些香港设计师就讲,不要老是注意服装设计的细节,我们研究服装,其实研究的应该是生活方式才对,好多衣服就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
H:在元月的香港时装发布会上,尹泰蔚的专场很轰动,在情歌的伴奏中,演绎了一个个似是被情所困、同时又执着不悔的爱情故事,时装展展示一场如此复杂的主题,是不是跟你讲的“感情方式”有关?
S:对,尹泰蔚这次展示的叫“七点会展,不见不散”,是非常浪漫和感人的。模特个子小小的,年龄也很小,手里拿些东西,眼睛向前看,如醉如痴的感觉。台下在座的每一位都这么想:“我的初恋,可能就是这样的。”穿衣最主要的是感情,生活方式决定着穿着方式,而生活方式又要感情来带动。
H:服装是一个很抽象的表述,在一次时装节上,马伟明提出了“溶解隔膜”,张路路则强调“一切从现在开始”,这两个主题都提出了衣与人本身结合的问题,是这样吗?
S:马伟明的主题是“城市绿林”,2000年的春夏服装应该是可以在城市花园里穿的,绚烂的春花情调,随意自然,好象径直可以在草地上打滚。提到人与服装的结合问题,香港设计师的态度是值得推崇的,任何一个顾客给他们提建议他们就会马上改,很出名的设计师也一样亲自接待顾客,内地一些设计师所持有的“你怎么能不接受我的设计”这种态度不可取。
H:这次时装节上,你觉得个性化更多了,还是国际化倾向更多了?
S:应该是个性化更多了。前一两年,跟国际潮流比较紧,简约主义很普遍,但是这次时装节上出现了一些新组装,尤其是青年设计师,他们完全不讲规则,但看上去很合理,香港一位青年设计师解读他们的设计主题说:“这次的设计有点衣不称身,其实是要营造出一份小孩渴望成长的感觉。”西方人叫流行是一种打乱年龄、结构,打乱现有观念的混乱的孩子气,“流行是年轻的”体现在着装的观念上,就是中老年人穿衣要往下看,把年龄降下十来年,按减过后的岁数去打扮自己,这是个新观念,希望大家接受。
H: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时装的大屏幕,这次时装节预测2000年春夏时装的流行趋势是什么?
S:2000年春夏时装线条比较简化,但不象简约主义时期的黑、灰那样沉重,灰的颜色还有,但已是浅灰了,主要系列是白、粉白、亚麻色,还有马伟明采用的绿色,很环保,他们强调不要用很浓的染色剂来染衣服,还有很跳的颜色都很刺激,也不可用,现在需要心态平和一些,旧的世纪过去了,要轻松。
T恤流行再宽松一点的、紧袖的。还有带帽子的短衣,宽松的长简直裤,系带的或是系腰带的。短裙这次几乎没有,长的裙子也是筒裙一类,运动加宽松,让你觉得整个环境都宽松起来了,不像以前很紧身的衣服,很短的裙子、很浓烈的色彩,多数衣服领子没有了,袖子没有了。很宽松且不束腰,没有紧张感。香港经过了金融风暴,有一段低谷,一般讲经济低谷时期衣服会有“短、透、露”的特点,带点苦涩;现在开始恢复,上升时期的衣服带点宽松和明朗感,2000年会由今年秋冬的灰色转为开朗一些的,未来的服装会更有特点。
编辑/新月
洪小平(以下简称H):我想请您以非常直白的方式讲讲这次在香港的感受。
孙行华(以下简称S):我是7月中旬来到香港,在这次观摩之后,我想提出“穿着方式”和“感情方式”的概念,前者是个大问题,它决定了服装的分类,我们内地,服装分类少,厂家都去抢做职业装,商品范围小了,生意也就不好做。在香港,我和一些时装界人士接触,发现他们随身的包里携带好几套衣服,会开完了,就会换上轻便的服装。又比方在夏天,室内气温一般控制在15~20℃之间,观看时装展示的内地记者由于不知情,没有多带衣衫,在里面冻得够呛。此时你会发现香港的女士从会场外进来,穿着吊带短裙,坐下后会从包里掏出一个毛披肩套上,男的马上会套上西装之类的外套。环境不同,穿着方式就不同,在香港,楼和楼几乎相连,两楼之间都有通道或过街桥,下雨了也不柏。
H:这样挺好,就不用天天看天气预报,准备第二天是否要穿雨鞋和雨装了。
S:物质条件变了,生活方式也会有所改变,比如空调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将来只要有“夏衣+大衣”就可以了,不用准备春夏秋冬四季衣服,天冷了,在外面加件大衣就行。
H:四季减少为两季,再不用一件一件加,一件一件减了,可以更漂亮、更好打扮了,也能理解那些“老外”为什么在冬天还穿短裙。
S:在这次香港2000年春夏时装展示会上,很多香港设计师都改以推出休闲装了。内地的服装品牌如果叫不响,其实也可以多开发几个服装门类,问题是我们对生活开发得不够,设计师对服装的开发就更显单调了,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穿着方式。一些香港设计师就讲,不要老是注意服装设计的细节,我们研究服装,其实研究的应该是生活方式才对,好多衣服就是由生活方式决定的。
H:在元月的香港时装发布会上,尹泰蔚的专场很轰动,在情歌的伴奏中,演绎了一个个似是被情所困、同时又执着不悔的爱情故事,时装展展示一场如此复杂的主题,是不是跟你讲的“感情方式”有关?
S:对,尹泰蔚这次展示的叫“七点会展,不见不散”,是非常浪漫和感人的。模特个子小小的,年龄也很小,手里拿些东西,眼睛向前看,如醉如痴的感觉。台下在座的每一位都这么想:“我的初恋,可能就是这样的。”穿衣最主要的是感情,生活方式决定着穿着方式,而生活方式又要感情来带动。
H:服装是一个很抽象的表述,在一次时装节上,马伟明提出了“溶解隔膜”,张路路则强调“一切从现在开始”,这两个主题都提出了衣与人本身结合的问题,是这样吗?
S:马伟明的主题是“城市绿林”,2000年的春夏服装应该是可以在城市花园里穿的,绚烂的春花情调,随意自然,好象径直可以在草地上打滚。提到人与服装的结合问题,香港设计师的态度是值得推崇的,任何一个顾客给他们提建议他们就会马上改,很出名的设计师也一样亲自接待顾客,内地一些设计师所持有的“你怎么能不接受我的设计”这种态度不可取。
H:这次时装节上,你觉得个性化更多了,还是国际化倾向更多了?
S:应该是个性化更多了。前一两年,跟国际潮流比较紧,简约主义很普遍,但是这次时装节上出现了一些新组装,尤其是青年设计师,他们完全不讲规则,但看上去很合理,香港一位青年设计师解读他们的设计主题说:“这次的设计有点衣不称身,其实是要营造出一份小孩渴望成长的感觉。”西方人叫流行是一种打乱年龄、结构,打乱现有观念的混乱的孩子气,“流行是年轻的”体现在着装的观念上,就是中老年人穿衣要往下看,把年龄降下十来年,按减过后的岁数去打扮自己,这是个新观念,希望大家接受。
H: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也是时装的大屏幕,这次时装节预测2000年春夏时装的流行趋势是什么?
S:2000年春夏时装线条比较简化,但不象简约主义时期的黑、灰那样沉重,灰的颜色还有,但已是浅灰了,主要系列是白、粉白、亚麻色,还有马伟明采用的绿色,很环保,他们强调不要用很浓的染色剂来染衣服,还有很跳的颜色都很刺激,也不可用,现在需要心态平和一些,旧的世纪过去了,要轻松。
T恤流行再宽松一点的、紧袖的。还有带帽子的短衣,宽松的长简直裤,系带的或是系腰带的。短裙这次几乎没有,长的裙子也是筒裙一类,运动加宽松,让你觉得整个环境都宽松起来了,不像以前很紧身的衣服,很短的裙子、很浓烈的色彩,多数衣服领子没有了,袖子没有了。很宽松且不束腰,没有紧张感。香港经过了金融风暴,有一段低谷,一般讲经济低谷时期衣服会有“短、透、露”的特点,带点苦涩;现在开始恢复,上升时期的衣服带点宽松和明朗感,2000年会由今年秋冬的灰色转为开朗一些的,未来的服装会更有特点。
编辑/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