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乘势而上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v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践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中,文化部公布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近日又读到我省平弦剧团被列入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名单之中,并将获得100万元辅助资金的报道。笔者作为平弦戏剧种创建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感到十分欣喜,深受鼓舞。同时也不禁联想起平弦戏的成长过程和当前状况,特别是对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这一全国唯一剧种更加成熟完善有所思考。
  青海平弦戏是在中共青海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领导直接关怀倡议下,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从正式成立实验剧团至今也已经历了53个春秋。平弦戏的创设工作,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青海人民的需要,是新中国建立后发展青海省的本土文化艺术的需要,也是青海戏曲、曲艺工作者发展事业的需要。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戏曲人怀着“珍重人民情,振兴家乡戏”的深厚情感,辛勤耕耘,艰苦劳作,不仅将平弦这样一个毫无表演基础,音乐亦较单薄的青海民间曲艺形式搬上了戏剧舞台,完成了由坐唱曲艺向戏剧艺术形式的过渡,而且将之持续发展成为既能表现历史题材,也能表现现实生活,且独具风格特色,深受青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全能型的地方戏曲剧种。
  平弦戏从创研初始就受到了西宁观众与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欢迎与称赞。当时移植上演的大型古装戏《狸猫换太子》,在西宁舞台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演两个多月都未能满足观众的要求,出现了一个“万人争看狸猫戏,全城观众话平弦”的空前盛况。那时,到农村为农民群众演出成为平弦剧团演职人员的自觉行动。他们曾多次用架子车拉上服装道具为农民送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曾以“一辆架子车上的剧团”为题做过宣传。直到今天,平弦剧团人事虽有更迭,但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传统代代相传,始终未曾间断。平弦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着青海人民群众,又是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逐步发展,日臻完善的。可以说,平弦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文化建设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建设文化名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一张独特亮丽的文化名片。
  对于平弦戏的发展与成果,从总体上说怎样评价和肯定都不会过高。但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大势的影响下,平弦戏的生存发展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与挑战。除去共同点,平弦戏也还有着某些属于自身的不足和缺失。与当年许多兄弟省市同时创建的剧种相比,在成熟度和知名度方面,我省平弦戏的差距仍较悬殊,直到今天还没能实验并创作出真正属于本团本剧种在全省及全国公认的有水平有影响的演出剧目,在国家级戏剧艺术活动也难见平弦戏的身影,各种大奖亦无缘于本剧种和本团人员,因而现在还不能说该剧种已经成熟,“实验”剧团的头衔还不能摘除。
  对于平弦戏的生存发展,除“文革”中被迫停顿了十余年外,我省领导和有关部门一直非常关注也采取了诸多措施给予支持。省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为平弦剧团成功培养过几批次一百多名演员、演奏员人才队伍,使剧团始终保持了可以进行独立配套的演出。在目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院团转企改制情况下,省文化新闻出版厅还协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了“青海省平弦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明确规定这一机构专职承担平弦戏艺术保护、研究、传承和示范演出等工作。在经费方面,省财政厅不仅每年拨出定额创作基金,还革新转换了拨款方式,即剧团每演出一场,财政补助1.5万元。这种新规为剧团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现在文化部又正式启动了对地方戏曲的支持帮扶实施方案,这就更加有力地保障了平弦戏的攻坚克难,加速实验发展,使我们对平弦戏的完美成熟寄予厚望,充满信心。
  我在学习领会这些对地方戏曲的扶持政策过程中,明显感到它对于发挥剧种、剧团的主观能动意识,大都带有激励性质,都是通过立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促进多编多演而实现的。为达到预期的愿景,为把政策支持用足用够用好,推进平弦戏快速发展,尽早走向成熟,我有几点想法和建议。
  首先,要组织剧团业务骨干和社会有关专家学者,对几十年来将坐唱曲艺平弦搬上戏剧舞台的经历做一次全面回顾,对经验、教训做一深入的学术总结,把实践经验加以理性化。在全面总结过程中,对过去行之有效的“立足河湟、扎根民间、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平弦戏创建原则和“以重点剧目带剧种、带剧团、带演员”、“教学演出研究相结合”等的工作方法的执行及落实情况进行具体复核,如有缺失可加以补充修正。这样的总结与复核,有利于剧团上下统一意志、扬长避短、明确方向、理性工作。
  二是坚持“新创、复排、移植”三结合的剧目建设方针,做到创作、研究、演出经常化,经常演好戏。当前,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充分认识精品或称重点剧目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对剧种完善,对演职人员的培养推介,对剧团自身建设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千方百计,以攻关之势抓好重点剧目的创排工作。重点剧目的题材内容,应以我省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为主,充分体现青海的人文精神,高尚情操和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力争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效果要求上,不仅仅要受到青海观众的欢迎与肯定,还要有走出省界,跨出国门的雄心壮志。鉴于剧团主创力量不足的现状,可借助社会力量加以弥补,可行之举是向全省乃至全国征集专题剧本和临时聘请相关主创人员。总之,剧团和相关领导要把抓重点剧目创排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是建设文化名省的重要内容,也是平弦戏走向成熟的标志与必由之路。
  三是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广揽人才,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平弦戏要完善要发展,没有相应人才,特别是一批骨干人才就是空谈。目前平弦剧团虽然增补了一批新生力量,但他们还处在继续学习和初始实践阶段,近期内还不能适应平弦戏发展的需要,急需进行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调配。中青年演员应成为平弦戏的主力军,要特别充实和加强这部分力量。在这方面可从己分流到其他单位的原平弦剧团有业务能力的人员中借调选用,需要时,还可返聘愿为平弦戏献身效力的己退休较年轻老演员和有成就且身体健康的老专家,为剧种完善发挥余热。当务之急是抢救发扬保留他们的创作实验成果、经验与技能。为了弥补和加强平弦戏的理论研究力量,建议成立民间社会团体———“青海平弦戏研究会”,将社会上喜爱平弦戏又有一定学术理论水平的人员组织起来,定期举办理论或剧目的研讨活动。这个研究会可挂靠到省文化新闻出版厅名下。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研究实验的组织机构,它既能掌握实验发展的大方向,又有专人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与落实。鉴于发展与完善平弦戏剧种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甚至需举全省宣传文化、社会部门及专业、业余爱好者之力,方可能更好运作。参考一些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建议成立一个由省厅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负责平弦戏创建实验工作的领导、支持与监督。同时尽快启动“青海省平弦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具体业务工作,由省演艺公司一位副总经理兼任主任,与平弦实验剧团合署运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心主任和平弦剧团长对平弦戏的发展完善共同负有具体计划构想责任,抓紧提出平弦戏继续创建、实验的工作路线图与进度时间表。厅里和演艺公司对他们给予大力支持,同时提出要求,量化任务,兑现奖惩。
  作为此项工作曾经的亲历者,既有切身体验,又有深切期盼。在青海文化名省建设中,不能少了青海平弦戏的身影及贡献。我虽己离休多年,但激动激励于国家对地方戏的重视与支持,聊作上述思考及建议,是为责任与热情之驱使。
其他文献
“膺惩支那”——让中国“战俘”吃下掺有伤寒杆菌的馒头;“耀扬国威”——开展惨绝人寰的杀人比赛;“防疫研究”——用解剖活人来采集“标本”;“东亚共荣”——把中国孕妇的胎儿当作刺刀下的玩物。作为前仇,我们可以抛弃;作为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抗日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到芷江。1945年8月21日,日本降使冈村宁茨的代表、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飞抵芷江向中国政府乞降。在这“震古铄今”、“名垂青史”之地,太阳旗
期刊
昆剧诞生在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属于地方戏范畴。顾名思义,地方戏就是由特定的一方水土所孕育的戏剧,应该具有本地区的民风底蕴,为本地区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存在差异,曾先后涌现过300多种戏剧。在漫长的繁衍和流变中,相互借鉴吸收,取长补短,然后优胜劣汰,强留弱退,直至今日,只有数十个剧种还延留在剧坛上,并且,有的勉强维持、有的每况愈下、有的甚至奄奄一息。其中很重要的
期刊
陆机《辨亡论》指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人怨。”陆机是东吴丞相陆逊的孙子,东吴灭亡时已二十岁,他说这话当有闻见体会。不过从史料看,曹操虽称得上奸雄,但还不同于历史上那些只知残虐百姓的暴君。他有时还是很能体恤下民疾苦的。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军阀兼并,群雄竞逐,兵强者胜,兵弱者亡,曹操又新失兖州,受到吕布的攻击,经濮阳之败,折兵损将,正需要补充兵员。但这一年蝗虫起,百姓大饿,以至人
期刊
酒在中国,可谓命运坎坷,前景灿烂。它刚出娘胎就遭大禹抵制,并下结论:酒可亡国。周初,酒又受到《酒诰》明文禁止。尔后还有不少王朝颁发过禁酒令,甚至在清康乾盛世也禁酒达半个世纪(1687年至1737年)。然终因酒利远大于弊,现在还是发展成了宏大的产业。  在中国,酒的起源说法很多,有上天(酒星)造酒、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等传说。而史书及主流说法是仪狄、杜康造酒。《战国策·鲁共公择言》载:“帝女
期刊
《弘化公主西行》的时代背景  中外古代历史上,许多国家大多是由不少小王国或是大部落组成,有时候结成较为松散的联盟形式,以达到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以利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济较为发达的王国或与执政当局人员的个性,在出现内部民族矛盾,经济产生失控的情况下,常常不免发生与邻国土地的争端和摩擦,以转移内部的矛盾,由此开始了扩展势力,展开种种外交活动,以解决矛盾纷争。统治者以女
期刊
喜饶嘉措大师是我国藏传佛教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他学识渊博,著作林立,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他“情系民族、情系祖国”,为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竭尽心血,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赋性善良,品格高尚,是中国共产党相濡以沫、丹心相映的老朋友;他躬身勤政、服务乡梓,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民族宗教文化的弘传大师  喜饶嘉措(1884—1968),藏族,青海省循化撒拉
期刊
神工鬼斧的图腾柱雕塑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都瓦族方言“ototean”,意为“他的亲属”或“他的图腾标记”。在远古人类发展到野蛮时代中期,每个氏族部落都有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自己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进而产生了图腾崇拜的神话。它们属于各民族历史推原神话,大多以讲述本氏族、部落、民族始祖来源为内容,以最原始的形态和浓厚的神秘色彩,讲述着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天神或某种动、植物神有一种特
期刊
无名花  初夏的一天,雨过天晴,我们去西山湾给春天栽下的树苗锄草。在办公室里呆久了,一到野外,顿觉心胸格外开阔。沿着山路盘旋而上,满目野草如茵,远不似当初来栽树时的荒芜景象。最诱人的,莫过于漫山遍岭蓬勃怒放的那些无名花了,一簇一簇的,浅玫瑰色的小碎花显得格外娴静秀气、淡雅端庄;俯下身闻一闻,别有一股淡淡的清香。的确,如果没有那些无名花的点染,西山湾的夏天恐怕就不会那样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了。  
期刊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新思路,无论对我国城乡经济转型和人文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我们以武平县乡村作为范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和田野考察等形式,对全县十七个乡镇文化建设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并就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现有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
期刊
颛顼大帝———华夏史前文明融汇合流的奠基人  中华大地,是祖先的国土,文明的始源。每一个中华子孙都依恋自己的祖国,都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而骄傲。这种灵魂深处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早已凝结到海内外华夏裔种的血脉之中。  文明,是一个社会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数千年的文明不是出于上帝之手,而是中华祖先睿智与创造融汇的结晶。文明是清泉,源于高山,始为沼泽;文明是溪流,晶盈透彻,偶有涟漪;文明是江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