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教学空白与艺术空白交互为用,紧密结合,达到控纵有节、自然尽致的境地呢?
一、先谈教学空白
教学过程并非匀速运动,它有高潮,有低谷,有间断,有继续。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随意点化,留下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天地,一般可作如下处理:
1、揭示课题留空白。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者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比如《小英雄雨来》就可以这样揭题:《还乡河畔》——《雨来没有死》——《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取题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什么这样修改呢?初题只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改题点明了人物遭遇的结局,定题有人(雨来)、有事(雨来被称为小英雄定有不平凡的经历)、有情(作者的赞颂之情)。揭题留空白,比较解空白,学生的收获就大了。又如《跳水》,还可以运用悬念留下空白——大家见过运动员跳水,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飞越,姿态优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的《跳水》却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人大海,结果会怎样呢?教者引而不发,引起学生的强烈追索情绪,急于阅读课文了。
2、突破难点留空白。课文中的难点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性急的教师往往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我们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有老师只注意到笋芽儿成长成为绿竹的过程,较少注意它的思想意义。其实,教学时从“力”的角度适当留下空白,启发学生思考,便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事理。
3、导入意境空白。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指出,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学生刚刚进入意境,他就转移到其它的内容的教学了,教学环节上少留了一个“空白”。在今年的评教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朗诵全文时,配以《国际歌》,朗诵饱含激情,乐曲意蕴庄严,学生则凝神入境了——朗诵完了,乐曲止了,全场仍然鸦雀无声,大家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意境之中。妙就妙在教者也与学生一起凝神体味,并不忙于继续讲解,留下了较长的空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假使不留空白,立即往下讲课,无疑会打破刚刚酝酿的意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了。
4、结束全篇留空白。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结束全篇时大多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样似乎总是缺乏一种余韵,收不到“课虽尽心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不留空白是其原因之一。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结束全篇时,她没有照搬常规,而是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幻灯,引进了《三国演义》描写《草船借箭》的一首诗歌: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她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语,明白了诗歌大意,然后请学生课后比较诗文,看看诗歌抓住什么写“草船借箭”的。这就将空白留在课后,学生大多会饶有兴味地填补这个空白的。
二、再谈艺术空白
不难发现,教材本身也有“空白”。这是作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故意留下的,它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余地,教学中又如何处理这些艺术“空白”呢?它同教学空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完全可以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文已涉及,这里简要地补说几点初步设想。
1、联想补空白。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比如《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地心理作了细致的描写,文章在这里连用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含蓄地表现出桑娜的艰难的处境,启发学生联想补充,深入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
2、延伸悟空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也可以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即使他爷爷收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凄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写作,学生能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作文的。
3、比较安排空白。也有的课文几次出现同一问题,但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分辨的“空白”,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两处用了副词“才”: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发起冲锋,才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前一个“才”字形容慢,后一个“才”字形容快,这一慢一快大有文章。我们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比较——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战士们不忍看,自然感到时间的太慢;发起冲锋后战友们怀着为烈士报仇的强烈感情杀向敌人,速度自然快的惊人。这一比较,“才”的艺术空白自然地得到悟解了。教学空白和艺术空白都涉及到“虚”与“实”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而艺术地引导学生悟虚探实,注意用好“空白”。
一、先谈教学空白
教学过程并非匀速运动,它有高潮,有低谷,有间断,有继续。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随意点化,留下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天地,一般可作如下处理:
1、揭示课题留空白。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者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比如《小英雄雨来》就可以这样揭题:《还乡河畔》——《雨来没有死》——《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取题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什么这样修改呢?初题只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改题点明了人物遭遇的结局,定题有人(雨来)、有事(雨来被称为小英雄定有不平凡的经历)、有情(作者的赞颂之情)。揭题留空白,比较解空白,学生的收获就大了。又如《跳水》,还可以运用悬念留下空白——大家见过运动员跳水,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飞越,姿态优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的《跳水》却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人大海,结果会怎样呢?教者引而不发,引起学生的强烈追索情绪,急于阅读课文了。
2、突破难点留空白。课文中的难点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性急的教师往往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我们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有老师只注意到笋芽儿成长成为绿竹的过程,较少注意它的思想意义。其实,教学时从“力”的角度适当留下空白,启发学生思考,便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事理。
3、导入意境空白。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指出,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学生刚刚进入意境,他就转移到其它的内容的教学了,教学环节上少留了一个“空白”。在今年的评教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朗诵全文时,配以《国际歌》,朗诵饱含激情,乐曲意蕴庄严,学生则凝神入境了——朗诵完了,乐曲止了,全场仍然鸦雀无声,大家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意境之中。妙就妙在教者也与学生一起凝神体味,并不忙于继续讲解,留下了较长的空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假使不留空白,立即往下讲课,无疑会打破刚刚酝酿的意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了。
4、结束全篇留空白。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结束全篇时大多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样似乎总是缺乏一种余韵,收不到“课虽尽心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不留空白是其原因之一。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结束全篇时,她没有照搬常规,而是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幻灯,引进了《三国演义》描写《草船借箭》的一首诗歌: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她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语,明白了诗歌大意,然后请学生课后比较诗文,看看诗歌抓住什么写“草船借箭”的。这就将空白留在课后,学生大多会饶有兴味地填补这个空白的。
二、再谈艺术空白
不难发现,教材本身也有“空白”。这是作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故意留下的,它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余地,教学中又如何处理这些艺术“空白”呢?它同教学空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完全可以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文已涉及,这里简要地补说几点初步设想。
1、联想补空白。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比如《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地心理作了细致的描写,文章在这里连用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含蓄地表现出桑娜的艰难的处境,启发学生联想补充,深入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
2、延伸悟空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也可以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即使他爷爷收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凄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写作,学生能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作文的。
3、比较安排空白。也有的课文几次出现同一问题,但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分辨的“空白”,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两处用了副词“才”: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发起冲锋,才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前一个“才”字形容慢,后一个“才”字形容快,这一慢一快大有文章。我们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比较——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战士们不忍看,自然感到时间的太慢;发起冲锋后战友们怀着为烈士报仇的强烈感情杀向敌人,速度自然快的惊人。这一比较,“才”的艺术空白自然地得到悟解了。教学空白和艺术空白都涉及到“虚”与“实”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而艺术地引导学生悟虚探实,注意用好“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