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uisenlin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教学空白与艺术空白交互为用,紧密结合,达到控纵有节、自然尽致的境地呢?
  
  一、先谈教学空白
  
  教学过程并非匀速运动,它有高潮,有低谷,有间断,有继续。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随意点化,留下空白,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扩展天地,一般可作如下处理:
  1、揭示课题留空白。语文教学一开始就接触到课题,教者因题制宜,艺术地设计揭题思路,注意留有余地,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比如《小英雄雨来》就可以这样揭题:《还乡河畔》——《雨来没有死》——《小英雄雨来》,课文的取题有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为什么这样修改呢?初题只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改题点明了人物遭遇的结局,定题有人(雨来)、有事(雨来被称为小英雄定有不平凡的经历)、有情(作者的赞颂之情)。揭题留空白,比较解空白,学生的收获就大了。又如《跳水》,还可以运用悬念留下空白——大家见过运动员跳水,从高高的跳台上凌空飞越,姿态优美,令人不禁心驰神往;今天我们学的《跳水》却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从高高的桅杆顶上跳人大海,结果会怎样呢?教者引而不发,引起学生的强烈追索情绪,急于阅读课文了。
  2、突破难点留空白。课文中的难点需要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把握,性急的教师往往直接解说,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我们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有老师只注意到笋芽儿成长成为绿竹的过程,较少注意它的思想意义。其实,教学时从“力”的角度适当留下空白,启发学生思考,便能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事理。
  3、导入意境空白。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强调指出,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但是也有美中不足的现象,这就是学生刚刚进入意境,他就转移到其它的内容的教学了,教学环节上少留了一个“空白”。在今年的评教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在朗诵全文时,配以《国际歌》,朗诵饱含激情,乐曲意蕴庄严,学生则凝神入境了——朗诵完了,乐曲止了,全场仍然鸦雀无声,大家沉浸在缅怀总理的意境之中。妙就妙在教者也与学生一起凝神体味,并不忙于继续讲解,留下了较长的空白,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假使不留空白,立即往下讲课,无疑会打破刚刚酝酿的意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免打了折扣了。
  4、结束全篇留空白。按照一般的教学环节,结束全篇时大多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这样似乎总是缺乏一种余韵,收不到“课虽尽心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不留空白是其原因之一。有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结束全篇时,她没有照搬常规,而是别出心裁地打出了幻灯,引进了《三国演义》描写《草船借箭》的一首诗歌: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她引导学生理解了关键词语,明白了诗歌大意,然后请学生课后比较诗文,看看诗歌抓住什么写“草船借箭”的。这就将空白留在课后,学生大多会饶有兴味地填补这个空白的。
  
  二、再谈艺术空白
  
  不难发现,教材本身也有“空白”。这是作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故意留下的,它给读者回味无穷的余地,教学中又如何处理这些艺术“空白”呢?它同教学空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完全可以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文已涉及,这里简要地补说几点初步设想。
  1、联想补空白。有些课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比如《穷人》一文对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惊恐不安地心理作了细致的描写,文章在这里连用七个省略号,实际上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体味的七处空白,含蓄地表现出桑娜的艰难的处境,启发学生联想补充,深入发掘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
  2、延伸悟空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比如《凡卡》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进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信封的书写,探知凡卡的爷爷肯定收不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也可以根据凡卡爷爷的境况判定即使他爷爷收到信,也不可能接他回家;还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推知凡卡的美梦注定不能实现,等待他的是更凄惨的命运。如果就此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写作,学生能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作文的。
  3、比较安排空白。也有的课文几次出现同一问题,但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留下了需要我们仔细分辨的“空白”,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两处用了副词“才”:烈火在他身上整整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发起冲锋,才20分钟就结束了战斗。前一个“才”字形容慢,后一个“才”字形容快,这一慢一快大有文章。我们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比较——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战士们不忍看,自然感到时间的太慢;发起冲锋后战友们怀着为烈士报仇的强烈感情杀向敌人,速度自然快的惊人。这一比较,“才”的艺术空白自然地得到悟解了。教学空白和艺术空白都涉及到“虚”与“实”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科学而艺术地引导学生悟虚探实,注意用好“空白”。
其他文献
“研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以“研究”作为手段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挑战。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础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
期刊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者。即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
期刊
小学数学包括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  1、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
期刊
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创新教学设计的立意。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
期刊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当前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缺乏创新素质的学生最终会被时代所淘汰。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 读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创建自由空间,培养思维的探求性。放开学生的手脚,大胆去做;释放学生的思想、大胆去想,还学生一个学习的朗朗晴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要使经济不断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创造能力的尖端人才,而教育工作者则肩负着培养这些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活动的 高级过程,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谈不上创新那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是一门要求记忆力很强的学科,尤其记忆英语单词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难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外语就无法过关。正是由于外语单词不好记,遗忘率高,致使许多英语爱好者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现将本人在多年英语教学中积累的几条学习、记忆单词的方法列举如下:  但凡语言皆有声,学习英语自然也要学好语音。学好语音
期刊
新课程试行几年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已经为广大历史教师广泛接受和采用。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1、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崛起让世人瞩目。中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倡导素质教育之风电吹遍了祖国大地的城市和农村,试观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效果,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城市学校,还在进行“教死书”的教师和“填鸭式”、“满堂灌”的古老课堂模式已少而又少,绝大多数都在试探着“新课堂”。“新课堂”新在没有固定模式,新在教师的灵活把握,新在学生乐学,新在开放,新在减压,新在交流,新在自信,新在成
期刊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严密的组织、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不能更深的思考探索问题,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在这种教学体制下,如果说学生都不喜欢上体育课,是夸大其词;但是说有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却是事实,必须敢于正视,敢于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