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VDF-Al/CuO/PVDF层间堆积多层膜的制备及其燃烧性能研究

来源 :火炸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g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Al/CuO铝热剂的高能量释放速率对Al/PVDF薄膜燃烧性能的影响,采用静电喷雾沉积法将Al/CuO/5%PVDF或Al/CuO/10%PVDF铝热剂与Al/PVDF薄膜原位层间堆积得到多层复合薄膜,通过调控Al/CuO/PVDF铝热剂的组成结构和厚度来调控该薄膜的燃烧性能,获得了该多层薄膜的线性燃速、可视化火焰温度和归一化热密流随铝热剂组成和厚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铝热剂的组成和厚度直接决定薄膜的燃速大小和燃烧传热方式,除了 Al/PVDF-Al/CuO/5%PVDF 3层薄膜表现为对流燃烧,燃速(104±10)cm/s,火焰温度2700K,其他多层薄膜的燃速只有5.5~12.0cm/s、火焰温度只有1 570~1 700K,Al/PVDF 层对 Al/CuO/5%PVDF 或 Al/CuO/10%PVDF层的紧密约束将铝热剂燃烧的对流传热方式可能转化为热传导和热辐射传热.Al-PVDF反应和Al-CuO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了 Al/CuO/PVDF铝热剂的高能量密度和高能量释放速率优势.
其他文献
总结了气体环境中金属丝电爆炸的电流电压波形特征,分析了电爆炸过程中的演化图像和等离子体参数;讨论了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归纳了金属丝电爆炸在制备合金纳米颗粒、金属化合物纳米颗粒的研究;并介绍了基于金属丝电爆炸法的纳米粉体量产装置的进展,最后指出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进一步建立金属丝电爆炸特性的高通量数据库,加强对合金纳米颗粒形成机理的研究,并且优化电爆炸法纳米粉体生产装置的工艺参数.
选取60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及1000 MW煤粉炉的电厂进行汞迁移转化及排放特性研究,采用EPA 30B法对烟气汞质量浓度进行采样,同时采集了入炉煤、飞灰、底渣、石灰石、工艺水、脱硫石膏、脱硫废水等固体液体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电厂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对汞的协同脱除作用,分析了汞的迁移转化规律.两电厂烟气经过污染物控制装置后,总汞脱除率均达到88%以上,最终排放烟气汞质量浓度分别为1.85和1.10 μg/m3,明显低于中国现行排放标准要求,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即可实现汞的达标排放.
采集七台河市勃利县的低热值煤矸石样品进行理化特征分析,并且利用热重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粒径低热值煤矸石的着火及燃尽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区煤矸石矿物组成以石英为主,对水体环境危害较大的有害物质氟化铍含量相对较高.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和Al2O3,含量占比分别约为49.78%~66.75%和13.53%~21.06%,Fe2O3含量约为1.91%~3.07%,含硫量约为0.10%~0.18%,属于铝硅型低硫煤矸石.该地区低热值煤矸石的燃烧分为三个阶段.1mm以下煤矸石样品均是较易稳定着火的.随着煤矸石粒径增大
针对某435 m2烧结机机头,在静电除尘器前安装化学团聚强化除尘系统,研究化学团聚强化细颗粒物及重金属(As、Cr、Cd、Ni、Cu、Pb、Zn七种)脱除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团聚后,细颗粒团聚成较大颗粒,静电除尘器后烟气中PM10、PM2.5、PM1颗粒质量浓度均降低49%以上,静电除尘器飞灰平均粒度增长46%以上,细颗粒物团聚效果显著,提升了静电除尘器脱除细颗粒物效率;静电除尘器飞灰及细颗粒物中重金属质量浓度上升,静电除尘器后烟气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均下降,表明化学团聚作用促使气态重金属向颗粒态重金属及
以环氧丙烯酸树脂和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为主要材料,以气相二氧化硅为填料,以N-乙酰苯肼为促进剂,糖精为助促进剂,异丙苯过氧化氢为引发剂等助剂制备厌氧胶,分析了促进剂、助促进剂、引发剂的用量对厌氧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促进剂含量为1.5%、助促进剂含量为0.2%和引发剂含量为2.5%时,制备得到的厌氧胶性能优越.
本研究基于高频炉反应器开展准东煤的快速热解实验,探究碱及碱土金属(AAEMs)的释放特性及其与煤焦理化性质演变的关联.热解停留时间、气氛是影响AAEMs迁移特性及煤焦理化性质演变的重要过程参数.研究表明,AAEMs的释放率随热解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大,Na、Mg和Ca的最大释放率分别为61.05%、64.47%、44.01%.CO2气氛能显著提高煤热解过程中AAEMs的释放率,CO2对Na释放的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快速热解初期,而对Mg和Ca释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快速热解中后期.CO2气氛促进挥发分释放,加
本研究基于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CO在理想和氧缺陷Cu1/CeO2(110)表面上的吸附,并且对CO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不同位点的吸附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Cu掺杂可以显著提高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顶位是CO最稳定的吸附位,CO在空穴位上的吸附能力很弱.与理想表面相比,线性缺陷的构造可以进一步提高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对吸附构型PDOS的分析表明,大量的轨道杂化是CO在Cu1/CeO2(110)表面吸附性能较强的原因.
在一台实验室规模的内循环流化床中,研究了700?850 ℃下脱水污泥与玉米秸秆的掺烧反应.目的是研究不同温度、污泥掺混比、二次风比率对掺烧后NO排放以及各种重金属在底灰、飞灰、烟气中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下,随着温度升高,NO排放上升,底灰中V、Cr、As、Sb、Hg含量先增大后减小,Zn、Cu、Se、Cd与之相反,且大部分重金属的转折点在800 ℃;随着污泥掺混比的增加,NO排放先减少后增加,底灰中Cu、Hg、Tl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小,Cr与之相反,且转折点均在污泥掺混比为10%时;随着二次风比率
丙酮醇和乳酸都是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化学品,充分利用可再生的纤维素资源制备丙酮醇和乳酸,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并结合惰性气氛高温退火方法制备了Sn-Fe@C系列催化剂,探讨了该催化剂上纤维素水相体系一步氢解制备丙酮醇和乳酸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丙酮醇和乳酸的收率与催化剂的Sn/Fe比以及焙烧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以3Sn1Fe@C600为催化剂,在240 ℃,5 MPa H2压力和1 h的反应条件下,丙酮醇和乳酸的总收率为45.4%.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的酸、碱性位及金属
StatusrnNano-sized Aluminum(nAl)powders intended for rocket propulsion were first prepared at the Semenov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ICP,Moscow,Russia)in 1959.Because of its favorable properties,Al is widely used to augment performance in particular o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