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绽放

来源 :扬子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cool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岩松:小斌兄好,我们相识近四十年了,你是朦胧诗人,當时给我的直观感觉是,你的诗歌对生活,特别是对情感的描画,以及情感遇到阻隔以后状态的表达是非常出色的。当时翻看《诗刊》时,你的诗句,我第一次见到,也特别触动了我。你从1984年开始告别优雅的创作,你是怎么达到这种转换的呢?而且你当时写下了《断裂》。记得在你写完《断裂》以后,我们俩去了一趟北京,跟吴思敬先生探讨了一下关于诗歌形式的走向问题。可以说,你的诗歌从溢美的方向走向生活的方向,或者是走向生活反思的方向。你能谈谈当时的情景吗?
  梁小斌:我所遭遇的生活我一般都喜欢对它进行一定的思考。我在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命名”。最初写作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周围布满很多有名称的事物。一个事物不论是我对它存在着好感还是恶感,不论我是否想深入下去还是逃避下去,那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那个名称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比如苹果。道理是一样的,我把我所遭遇的生活,简单地把它归纳为几个名词之后,我就深入地想,我与这些名词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大家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事物的本来规律。所谓诗人,是指什么呢?就是我面对的这么一个世界,我是想和它打成一片,还是我对它有所疑问。
  张岩松:从《断裂》之后,你转向了随笔创作。在1986年,我个人写作也有一个巨大的分水岭。诗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遭遇,诗意洒在普通人的身上。换句话说,对事物的这种看法造就了诗歌从抒情性转向了事项性,转向了日常性,转向了周围生活,我们用脚、用手、用梳子、用牙刷,都能触及的诗。我想听你谈谈,你从1986年开始转向随笔写作,所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梁小斌:你讲得很对,也讲得很准确。我们一开始大致都有一个比较流畅的人生。就像当年我对少女的崇拜一样,少女在我心目中有一个引吭高歌的优美形象,但是有一个少女,在车厢里吃橘子,那样的一些情态,是我写诗以来第一次注意到的。一个女孩子,她把橘核排在茶几上,百无聊赖时的这个动作,我初次感到真能刻画她的情态。简单讲,流畅的引吭高歌的人生,在仔细观察的时候,却发现了被忽略掉的动作和情态。比如说为了避免打搅家里人的休息,我们总是静悄悄地吃着夜餐,这个时候,要让这个世界显得静悄悄的,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注意的事项,甚至是追求的目标。在一个已经万籁俱静的时刻,你要想没有声音,是不可能发生的。于是,在你敲碎鸡蛋时如果雷声大作,雷声就帮了大忙,使你敲碎鸡蛋的声音隐藏在轰隆隆的雷声中。
  张岩松:日常性,它代表的是一种我们的生活和诗相碰撞,或者是相融合时的那么一种瞬间的感觉。把日常性送到一个祭台上,被当代诗人崇拜的时候,这种所谓知识分子之外的写作,是不是一种新的日常崇拜?
  梁小斌:日常生活,就像一个汪洋大海,日常生活写作对于某些重大题材的写作来说,也许是一个轻轻的反驳。日常写作方式,在它初出茅庐的时候,显然对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现在也要防止日常性写作中的日常语言的泛滥。
  张岩松:实际上已经是泛滥了。
  梁小斌:口语化写作的泛滥,是诗歌发展的一个正常的规律。就像一个家里面的物品摆设过于沉闷、过于繁杂,需要清减一样,诗歌的语言可能在慢慢地走向一个由繁至简的这么一个过程。但是至今,由繁至简,这个“简”的语言,究竟是指什么,诗人没有找到。
  张岩松:我是这么看,关于口语,我并不反对;写得复杂,我也不反对。我认为诗,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当你跟它相遇的时候,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捕捉到它?有一种诗是生活本身包含的,比如这把椅子上所含的诗;另一种诗呢,就是我们改造以后,经过语言的迂回所要到达的诗。就椅子而言,它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拥有一双眼睛,我们要感谢它让我们看到很多事物,我们要感谢给我们眼睛的人,我们要感谢想象未来所要到达的诗意的东西。这个世界,有一种想象力所造就的诗意,它并不在现实中存在,但是在未来呼唤着我。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很多简单的东西,比如墙壁上的涂鸦,诗人把这些普通的人情、人性组合起来,朝着诗的感觉去分行处理。
  梁小斌:就像岩松刚才所说的,当我的眼光注视着一把椅子的时候,就试图对这把椅子进行描述,这把椅子是如何破烂或者是如何富丽堂皇,我如何偎依在这把椅子上,这样的一种繁琐式的描写,曾经有效果,现在这种有效性呢,正在慢慢减弱。在从前的写作中,关于一把椅子的繁琐描写,的确具有一定的语言示范作用。世界是由多少事物构成的呢?我们可以排列出一万个名词,如果某个名词开天辟地第一次在诗歌里面出现,我们认为,这不是繁琐。我清晰地记得惠特曼,在表现人的时候,把人的五脏器官、骨头的名称全部写了个遍,当时我初读起来就感到震撼,感到这个世界被惠特曼描写得如此丰富。这种繁琐式的描写,在文学史上的确起到了示范作用,哪怕我没有见过什么新事物,但是有100个关于这个事物的名词已经涌到我的脑海里去了。我们发现,现在所遇到的这个世界,首先蜕变成各式各样的词汇,各种各样的形态,向我们铺天盖地地涌过来。这有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并且获得博大的情怀。显然,在开始状态,它是必要的,问题是在这个浩如烟海的、各种名词堆积的事物面前,诗人应该有所作为。
  张岩松:现在的作品是金斯伯格式的或者是凯鲁亚克《在路上》式的。金斯伯格式的那种,仍然是物体,仍然是堆积,但是有一种拒绝,有一种过滤以后的味道。我刚刚讲的这些,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看法。中国新诗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诗歌中出现了后现代性。我是从2000年之后重新回来写作的。诗歌中的人和我们生活中的人产生了怎样的距离?以前我们认为诗歌中的人是一种美学的人,而生活中的人是不那么完美的,或者是不那么圆满的人,是比较丑陋的人。那么诗歌是如何把真实的大部分人,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诗意表达出来的?这就是我一直在进行的主要创作内容,不知道你怎么看?
  梁小斌:当然所谓诗意不可能只是诗人的专利品,诗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时常发生,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产生回响,没有产生效应。   张岩松:语言是中性的,詩人采用的方式是体会这个世界微弱的光亮,或者微弱的温暖,这种微弱的感觉,是诗人需要发现的普通人身上所蕴含的诗意。大部分人都在为生活奔波,他们没有考虑过诗。他们只知道生活不易,要去奋斗,要去养家,要去体面地生活。诗人在干什么?诗人看到他们的奔忙而产生语言的发散。
  梁小斌:日常的对话,比如说年轻人的对话、群体中的对话、餐桌上的对话,所有这些对话你来一句,我来一句,为什么能够继续说下去呢?这里面有能够吸引他的语言,这种语言虽然还没有达到诗的高度,但的确和诗性无限接近。诗句肯定不是诗人首先说出来的,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的对话中蹦出来的。区别在于什么呢?诗人善于研究语言在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绽放并把它记录下来,而平常人却忘记了,如此而已。
  张岩松:目前我们面对着两种诗的感觉,一种是浓郁的诗歌感觉,一种是冲淡的诗歌感觉。
  梁小斌:千真万确啊,诗歌是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会写诗的人把它记录下来。我举个例子,我点蚊香,因为天气潮,蚊香老是灭,我就盯着这个蚊香,长时间地盯着,这么一个盯蚊香的举动,恐怕人人都能碰到。如果你想守卫着蚊香,好吧,那么把被子枕头给你,就在那准备着长时间地守卫着蚊香吧,这种守卫着蚊香的举动跟守卫着灯塔的意思也差不多,只不过是在守卫着一个渺小的事物。这就是说,诗,它是已经发生过了,只不过诗人善于把它记录下来而已。我们在雪地里抓起一把雪尝尝,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不会让人记下来,但把手伸到窗外抓雪吃这个举动,让人记住了。这的确能够反映出一个诗性的眼光怎么看待这个事情。
  张岩松:这段讲得特别精彩,艺术家创作的时候,他的确看见生活本真的东西,然后进行某种诗性的操作。但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还在,诗却不在了,人所面临的越来越渺小的那么一种诗意的表达,就显得非常地晃荡,这种晃荡的感觉,别说接近于诗了,连接近生活的一个边缘都够不到!
  梁小斌:岩松,你试着想象一下你自己的一些举动。比如你出门以后停下来,买点咸鸭蛋回去给孩子吃。在诗人岩松的心中,肯定有一个孩子在他背包里寻找咸鸭蛋,那个片刻他在看着孩子,带着一种欣喜和平静,对孩子寻找咸鸭蛋的这个举动肯定有所眷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性。这种诗性继续往下发展,孩子可能找不到鸭蛋,一下子嚎啕大哭起来。岩松肯定也有这样的经历,总希望孩子既能找到,又能够在他包里乱翻时的那么一种专注神情,他在旁边看着,内心涌动着一种父爱。在这里面就产生了我们行为的片刻犹豫,这一刻要牢牢抓住,我到底是把咸鸭蛋放在背包的表层还是放在背包的底层呢?我觉得这就是诗性的一种重大决策。这种犹豫,有时候需要三秒钟,有时候需要花的时间很长。遇到这种场景,其实我们每个人已经回想了,但是笔下没有注意。
其他文献
破阵子·张苍水兵营遗址追思   花岛乱墙悲泣,夢萦鏖战当年。千万箭簇飞速下,百十刀枪勇向前。杀声震破天。 地道将台无语,练场枯井安眠。苍水忠魂今可在?华夏精神代代传。应如血脉延。  青玉案·海堤往事   四十多年前,曾随父亲筑此海堤,二十年前,曾为此堤撰词:“生命之坝,万众共筑”。而今沧海桑田,城池楼宇,早换却往日容颜。感慨之余,作此词。   高湾塘坝谁曾筑,万千众,同吃苦。窝住大白沙破宿
期刊
此间可沐六朝风,陶冶江南古韵中。  千载熏蒸烟水静,四时见证古今同。  亭台楼阁景成画,里巷门墙花竞红。  驻堞凭栏大都会,遗存应谢老门东。  题案头菖蒲  孙艳华  小几娟娟绿一丛,深更坐对洗昏瞳。  恍如前世我曾是,欲覺此生居必同。  黄叶相欺花眼甚,篆烟暗度月光融。  流年不老痴心付,好水好风滋养功。
期刊
卜算子·咏月   今夜月当花,明灭天河雾,未必圆时亦有情,更照人行处。 风住定尘烟,香在天心处。卜尽今生若有情,咫尺天涯路。  长相思·来去半留宵梦中   来匆匆,去匆匆,来去半留宵梦中,晴云月影重。 风匆匆,雨匆匆,风雨无情枫叶红,雨余凉境空。  浣溪沙·菊   晚日初凉自望尘。褪红爱染绛红新。风吹明月动轻阴。 夜半只觉香暗近,夢回故故任参辰。几重霜色共松筠。
期刊
淮海战役纪念塔园林感怀  黄河一带绕群山,淮海八畴范野原。  铁马腾云平地起,凤凰展翅洞天還。  凭栏远眺奎星挂,忍看英雄暮守寒。  且把金樽浇水酒,归尘万里酹康安。  红旗渠  愚公再世缚彰龙,智叟无颜隐野丛。  鹤岭逶迤腾雪海,天渠鼎沸闹寒空。  太行绝壁甘泉湛,砥柱旌旗烈火红。  整顿山河盘古力,光明日月女娲功。
期刊
音 乐  下雨了  大滴大滴的雨浸着浅浅的凉意  从琴弦 或笛眼溢出  不断沉落 又不断潜入  是谁 让有声无形的音符  落在我的焦灼里  这是个多梦的季节  总想于无声处驱散心事  不等我寻找到一页乐章  让欲望勃勃  烦恼 却像一个幽灵  如影相随追逐着我  追到音乐雨里  大音希声呵  催我深沉的血潮涌动  也让那切切的安恬闪烁  当生活需要多重奏时  我渴望冥思的心  欲在温馨滋润的音乐雨
期刊
黄鹤楼望长江  临波西望楚天长,千里滔滔巨浪狂。  穿山越嶺任驰骋,岂让龟蛇锁大江。  船泊秭归  峡中蓄水后,而今我见初。  山矬云雾隐,水阔浪涛舒。  对景将杯举,开怀听鸟呼。  江头多阵雨,清爽意何殊。  过瞿塘峡  近嶂青青远嶂岚,峰峦两岸笑迎前。  空江浩荡雨中过,万叠云山拥画船。
期刊
豆 娘  豆娘化身逗号  挑逗野孩子们  分分神,发发呆  敲打菖蒲、秧苗、瓜藤  点头又摇动  疑似观察与思考  一对豆娘化身句号  前前后后,房前屋后  悬在空中,舞在风中  优美的舞蹈  轻盈又神秘  它们在干什么呀  在羞涩的乡下  无人问  也无人答  一群又一群豆娘  在亲切的溪流里起起落落  一会儿化身感叹号  一会儿化身疑问号  多像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在立夏与夏至、抢种又抢收的间
期刊
一剪梅·送寒衣   冥烬寒衣到地宫,抚叩门扉,轻唤家翁。阴阳廿载盼重逢,几柱清香,又曳残红。 抱紧家翁不敢松,泣语声声,别恨重重。九泉之下可安融?行孝无缘,一拜深躬。  临江仙·立冬   西风卷作丹黄舞,蔓枝抖落金裳。深叢小月着微霜,梅仙妆欲早,未雪拟红芳。 寒剪灯窗流影短,泥炉陈酒疏狂。芳菲尽处惜韶光,一怀春设①早,着意寄骄阳。  ①春设:民间迎春的仪式  盼 归  褚寒  塞外风沙日日
期刊
1  舌頭是心的手指  闭嘴合十  无语飘香万籁之音  旁无牵挂与隔墙,勿须防耳听  呵呵一笑,唇上种朋植爱  嘴缝天地一道门,半月升起  来吧!世界  请放下算计  2  从他人眺望中逃亡,出逃路程  是他人踮起的脚尖  和伸长的脖子  记住更高更远之虚无  是打开内心的锁匙  让人眺望的高远曾误几多人生  低矮自己,落日也稳当一些  5  时空坐人怀里:心肝,宝贝  人坐时空怀中:这样我要  
期刊
旧时光  饭桌上。大家转移话题  聊起一些疼痛  一些,泛黄的时光  有些词,本不该去触碰  就像你今天的泪  本不该流下  你这样,已坚强了多年  如今双手掩面  还想,继续地坚强下去  秋 雨  这是入秋以来的,第一场雨  為了它,妻曾在我耳边  反复叨念过多次  几天前,她将门前那一小片空地  翻了又翻,然后撒下  一些诸如萝卜或白菜的种子  风从窗外灌进来  提醒着我——  真正意义上的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