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课题现状
本建档课题小组成立于 2012 年,课题注册编号为WGZ__2012187,属攻关型课题,本课题小组通过多种形式课题试验和体临现场观测,深入现场实际,积极分析病理病因,并对同类工程作了大量的研究,研制出切实有效的科学技防治措施。本课题的立项活动选定于山东东部地区,针对研究当前日益明显的公路病害成立。以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公路病害现状,提高公路的整体服务质量,保障公路运营车辆仍应人员的安全,提升交通经济水平,降低公路养护费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现状调查
1、病害分布区域
目前调查发现,山东东部地区干线公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且道路上的病害呈现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裂缝、车辙、坑槽占到了总病害的80%以上。目前管养路线中坑槽病害相对严重的路段为平日路(76K+882-98K+598)和烟汕路( 336K +710-369K+000),且以平交道口处病害分布较多。
2、主要特点:上述路段内坑槽分布情况两极化,出城方向半幅路面的坑槽分布大大多于道路的另外半幅,反映在道路交通荷载方面,一侧为重载车辆通行,一侧为空载或轻载汽车通行。沥青道路坑槽外观上主要表现为表面松散剥落,裂缝、车辙、沉陷等逐渐扩展为坑槽。
3、目前主要采用的修补方法
(1)热拌沥青混凝土修补
这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挖补坑槽方法,一般在5-9月份进行,利用场拌沥青混凝土对路面上存在的所有坑槽进行集中挖补。此方法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2)冷拌沥青混凝土修补
此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道路及桥面铺装等,具有操作简便、存放时间长、利于环保等特点,但对交通量较大、过往重型载重车较多的道路修补效果较差。一般在天气条件无法满足使用热拌沥青进行修补时作为临时之用。
(3)常温沥青混凝土修补
此方法方便、快捷、利于环保,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等特点,能对路面坑槽随时进行修补,尤其是在坑槽面积较小或临时应急情况下,利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挖补较为困难时,使用此方法尤为方便。
三、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坑槽的产生往往都有一个形成的时间过程,开始时只是局部裂缝进而龟裂松散,在行车荷载和雨水等因素下逐步形成坑槽。经过课题小组调查研究,对坑槽病害的产生进行因果分析及要因确认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沥青路面坑槽的产生与工程管理、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交通气候条件的全部或部分都有联系,而交通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降低沥青路面坑槽病发率,应从工程管理、路面施工和沥青混合料等方面考虑。
1.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2.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3. 基层料局部拌合不匀,不能形成板体,在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发生松散,致使路面形成坑槽
4. 施工时面层与基层粘结欠佳,在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与基层分离,产生龟裂直至发展为坑槽
5. 铺筑面层时压实度不足,导致上面层个别地方厚度不足,在荷载作用下首先形成坑槽。
6. 连续降雨路表积水等因素,使集料间粘结力降低,造成面层材料松散,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形成坑槽。
四、制订对策
1、加强工程管理及日常养护
1、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将工程质量与绩效奖惩挂钩,加大检查力度,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1.2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加强经常性和预防性的日常养护,及时发现病害,并有针对性的对车辙、裂缝等病害及早进行处理,以从早期防止其扩展为坑槽。
2、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质量
2.1选取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沥青。选用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
2.2混合料级配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的保障。为提高路面性能,必须选择合理的混合料级配。
3、严格按施工规范及工艺流程进行施工
3.1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早期破损必然出现。所以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工序管理,明确责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尤其要注意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合理撒布透层油、粘层油,在进行各层铺筑前,必须保持顶面清洁,同时要提高面层摊铺质量,有效控制好摊铺温度和摊铺厚度。
3.2在进行沥青混凝土坑槽修补之前,应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病害成因,确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挖补方案。对裂缝、车辙等早期病害也要及时及早的进行处理,以防其发展为坑槽。实施修补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及要求进行施工,从材料、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层层把关,以降低坑槽病害的二次发生,彻底搞好沥青路面坑槽破损的养护和维修。
五、对策实施
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包括人员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日常巡查制度等,开展好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施工培训工作,以保证养护人员能认真负责、高效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落实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包括原材料的选用、进场、存放;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拌合等,从材料严格把关,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坑槽病发率。
3、制订详细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流程,做好技术交底,并抓好贯彻落实。针对不同季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坑槽修补方案,保证修补质量,减少二次病害发生。
六、效果检查
经过课题活动,施工人员进一步掌握了道路施工和坑槽修补的技术方法,也对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更为熟悉,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通过对烟汕路挖补路段的竣工验收,修补后的坑槽表面平整、坚实、未有脱落、掉渣、裂缝或明显轮迹,平整度在允许误差内,与路面顺接,未出现积水现象。根據后续的跟踪调查,施工路段坑槽的病发率进一步降低,达到了预期效果。
七、课题研究总结
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开展技术质量管理,对施工全过程控制,掌握质量动态,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使工程质量稳步提高。这次我们在如何降低沥青路面坑槽病发率这一问题上开展课题研究,使路面施工和坑槽病害处理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加强科学维修力度,注重预防性养护措施,对车辙、裂缝、沉陷等病害及早进行处理,最大限度保证国省道路的完善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课题现状
本建档课题小组成立于 2012 年,课题注册编号为WGZ__2012187,属攻关型课题,本课题小组通过多种形式课题试验和体临现场观测,深入现场实际,积极分析病理病因,并对同类工程作了大量的研究,研制出切实有效的科学技防治措施。本课题的立项活动选定于山东东部地区,针对研究当前日益明显的公路病害成立。以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公路病害现状,提高公路的整体服务质量,保障公路运营车辆仍应人员的安全,提升交通经济水平,降低公路养护费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现状调查
1、病害分布区域
目前调查发现,山东东部地区干线公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且道路上的病害呈现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裂缝、车辙、坑槽占到了总病害的80%以上。目前管养路线中坑槽病害相对严重的路段为平日路(76K+882-98K+598)和烟汕路( 336K +710-369K+000),且以平交道口处病害分布较多。
2、主要特点:上述路段内坑槽分布情况两极化,出城方向半幅路面的坑槽分布大大多于道路的另外半幅,反映在道路交通荷载方面,一侧为重载车辆通行,一侧为空载或轻载汽车通行。沥青道路坑槽外观上主要表现为表面松散剥落,裂缝、车辙、沉陷等逐渐扩展为坑槽。
3、目前主要采用的修补方法
(1)热拌沥青混凝土修补
这是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挖补坑槽方法,一般在5-9月份进行,利用场拌沥青混凝土对路面上存在的所有坑槽进行集中挖补。此方法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2)冷拌沥青混凝土修补
此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道路及桥面铺装等,具有操作简便、存放时间长、利于环保等特点,但对交通量较大、过往重型载重车较多的道路修补效果较差。一般在天气条件无法满足使用热拌沥青进行修补时作为临时之用。
(3)常温沥青混凝土修补
此方法方便、快捷、利于环保,不受时间和环境限制等特点,能对路面坑槽随时进行修补,尤其是在坑槽面积较小或临时应急情况下,利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挖补较为困难时,使用此方法尤为方便。
三、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坑槽的产生往往都有一个形成的时间过程,开始时只是局部裂缝进而龟裂松散,在行车荷载和雨水等因素下逐步形成坑槽。经过课题小组调查研究,对坑槽病害的产生进行因果分析及要因确认如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沥青路面坑槽的产生与工程管理、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交通气候条件的全部或部分都有联系,而交通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降低沥青路面坑槽病发率,应从工程管理、路面施工和沥青混合料等方面考虑。
1.施工人员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2.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3. 基层料局部拌合不匀,不能形成板体,在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发生松散,致使路面形成坑槽
4. 施工时面层与基层粘结欠佳,在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与基层分离,产生龟裂直至发展为坑槽
5. 铺筑面层时压实度不足,导致上面层个别地方厚度不足,在荷载作用下首先形成坑槽。
6. 连续降雨路表积水等因素,使集料间粘结力降低,造成面层材料松散,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形成坑槽。
四、制订对策
1、加强工程管理及日常养护
1、1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将工程质量与绩效奖惩挂钩,加大检查力度,加强施工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1.2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加强经常性和预防性的日常养护,及时发现病害,并有针对性的对车辙、裂缝等病害及早进行处理,以从早期防止其扩展为坑槽。
2、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质量
2.1选取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含蜡量低、高粘度的优质沥青。选用骨料应选用表面粗糙、耐磨性强、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附性能好的集料。
2.2混合料级配是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疲劳性能、低温抗裂性、路面表面特性和耐久性的保障。为提高路面性能,必须选择合理的混合料级配。
3、严格按施工规范及工艺流程进行施工
3.1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早期破损必然出现。所以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按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工序管理,明确责任,对施工全过程,每道工序的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控制、评定、以保证其达到质量标准,尤其要注意保证基层顶面粗糙度,合理撒布透层油、粘层油,在进行各层铺筑前,必须保持顶面清洁,同时要提高面层摊铺质量,有效控制好摊铺温度和摊铺厚度。
3.2在进行沥青混凝土坑槽修补之前,应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病害成因,确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挖补方案。对裂缝、车辙等早期病害也要及时及早的进行处理,以防其发展为坑槽。实施修补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及要求进行施工,从材料、工艺、设备、技术等方面层层把关,以降低坑槽病害的二次发生,彻底搞好沥青路面坑槽破损的养护和维修。
五、对策实施
1、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包括人员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日常巡查制度等,开展好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安全施工培训工作,以保证养护人员能认真负责、高效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落实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包括原材料的选用、进场、存放;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混合料的拌合等,从材料严格把关,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坑槽病发率。
3、制订详细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流程,做好技术交底,并抓好贯彻落实。针对不同季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坑槽修补方案,保证修补质量,减少二次病害发生。
六、效果检查
经过课题活动,施工人员进一步掌握了道路施工和坑槽修补的技术方法,也对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更为熟悉,责任意识进一步加强。通过对烟汕路挖补路段的竣工验收,修补后的坑槽表面平整、坚实、未有脱落、掉渣、裂缝或明显轮迹,平整度在允许误差内,与路面顺接,未出现积水现象。根據后续的跟踪调查,施工路段坑槽的病发率进一步降低,达到了预期效果。
七、课题研究总结
工程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开展技术质量管理,对施工全过程控制,掌握质量动态,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使工程质量稳步提高。这次我们在如何降低沥青路面坑槽病发率这一问题上开展课题研究,使路面施工和坑槽病害处理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加强科学维修力度,注重预防性养护措施,对车辙、裂缝、沉陷等病害及早进行处理,最大限度保证国省道路的完善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