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考二轮复习是中考复习重要备战期。从学生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视角来看:复习知识专题化,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学力的提升;复习设计问题化,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复习辅导个性化,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
关键词:知识专题化;设计问题化;辅导个性化
又是一轮花海飘香季,又是一年中考复习时.当一轮复习的脚步渐渐远去,二轮复习的巨轮已经悄然向我们驶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通过一轮“拉网式”的基础复习,我们已经帮助学生拾起了众多零散的知识点,现在应该如何帮助他们串珠成链、汇流成海呢?新一轮的复习是老歌新唱、题海遨游,还是创新设计、全盘统领?基于学生发展和素养提升的视角,谈谈我对中考二轮课堂复习的肤浅认识.
一、知识专题化
中考复习的课堂目标是什么?不仅要求学生能“温故”,而且希望学生能够“知新”.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达成“温故”的基本目标,而“知新”如何体現呢?这个“新”不仅仅是指数学课本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力、方法、思想、思维等.因此,课堂知识专题化有助于学习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对同一题型的分析策略、思考方向、书写规范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知识专题的选择策略
相对而言,目标明确化、知识专题化复习的课堂更注重学生数学综合学力的发展,这是一个教学定位问题,也是源于教学经验的一种共识.专题化的课堂可以是对专题类型的识别和运用,也可以是专题解题策略的引导和启发,强化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提炼.
比如对于中考热点“存在性问题”的教学,基本能够涵盖整个初中数学的全部知识,要想熟练上手或者理解通透非常困难.因此二轮复习中我们就需要给学生切块复习,将这一问题归归类,选择一些典型的或常考的题型重点复习,如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线段最值存在性问题等进行专题处理.让学生先吃透每一个分支,再全盘思考寻求存在性问题的通关秘籍.
再比如“最值问题”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学生认清“最短”的本质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从其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单线段最值问题和多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等,从模型来分可以分将军饮马模型、造桥选址模型、胡不归模型、阿波罗尼期圆模型等.它们都有一些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我们可通过专题化的学习,以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二)知识专题的教学方向
由于专题一般都是整合而成,知识点多,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是太容易.因此,我建议在课堂上处理时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想一想、辩一辩,老师适当点拨即可,把思考和提炼留给学生.学生未来总要学新的知识,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更重要.因此专题化的课堂,课堂选题应该相对综合一些,如果大部分题目都是一眼看透的基础问题,不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毕竟,对于二轮专题复习,我们渗透的是方法,训练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能力,提升的是素养,而学生获得的整体学习观,是网络式的知识体系和专题化的解题策略.
专题化的课堂并不是放弃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课堂上重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课后巩固练习还是要用基础知识性问题来的进一步落实.建议课后作业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知识梳理和简单问题相结合的小题,另一部分是指向明确的课堂专题同类问题的引申或拓展.这样既有夯实知识、牢固“四基”的成效,也能达成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目标.李尚志教授说过:中国课程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过程.数学教学中不仅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应用,这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
二、设计问题化
众所周知,教师更大的作用应当是教学生去发现数学从而应用数学.题海无涯,我们如何做到从“解一题”达到“带一类”“通一片”呢?而二轮复习中我们需要带领学生从问题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知道“是什么”成长为理解“为什么”,由浅层巩固练习走向深度思考探究.在课堂问题中教他们怎样“发现数学”;发现问题的结论,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数学解题教学的本质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的将问题进行转化,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让抽象变得具体,让隐含得以显露,巧用基础图形,常使人绝处逢生,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案例1:
例题呈现:如图1,在菱形ABCD中,∠A = 110°,E是菱形ABCD内一点,连接CE,将其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110°,得到线段CF,连接BE、DF,若∠BEC = 86°,则∠DFE的度数为.
问题剖析:
1.初读原题,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
2.我们理解的旋转是不是只有线段CE?
3.△DCF的“前生”是谁?其中存在哪些对应元素?(相等的线段和角)
4.题目告诉我们∠A = 110°有什么用处?
……
【设计说明】这样的问题化讲解策略主要针对的是一般学习水平的学生,将思考问题细化,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寻求复杂图形中的简单元素,掌握常态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授他以鱼,不如授他以渔,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注意疏密有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案例2:
例题呈现:如图2,Rt△ABC中,AB⊥BC,AB=6,BC=4.P是△ABC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AB=∠PBC.则线段CP长的最小值为 .
问题分析:
1.∠APB的角度可求吗?
2.由直角出发你有哪些关联思考?
3.圆在哪里?隐圆应当如何显现? 4.对这一类最短问題你还有哪些认识?能不能简要梳理一下?
……
【设计说明】这样的有深度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学习较好的学生,重在对他们进行思维的训练.衡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的强度、思维容量的大小、提出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对于“隐圆”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目的.我们通过问题化的引导,让学生会思考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维,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辟新的天地.
当然,讲解精准化是问题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课堂上讲解时多提问题,注意表达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注意多讲思路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在学生掌握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后,追问“怎么办”和“怎么样”的问题.毕竟,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它所担负的重任需要通过课堂问题的深度与宽度来体现,而来自师生的各类“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和抓手.
三、辅导个性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我们就一定能带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他们各自在复习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一)面向知识体系的个性化辅导
三年的大浪淘沙,已让学生的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上有明显的差异,除了面向全体的集中授课,我们还需要增加一些个性的辅导,以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辅导个性化、反馈及时化是我们二轮复习中必须要做的,至少要做到后进生抱着走,中等生拖着走,优等生领着走.
案例3:
例题1:有一组数据:2,5,5,6,7,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
A.3 B.4 C.5 D.6
例题2:下列统计量中,反映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是( )
A.平均数 B.众数 C.频率 D.方差
例题3:一组数据:1、2、2、3,若添加一个数据2,则发生变化的统计量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方差
【设计说明】夯实基础,方能游刃有余,二轮复习同样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点的再巩固.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需要注意选题知识性与层次性.以统计知识点的点对点辅导为例,对于后进生,我一般会选择例1,直指基本概念;对于中等生,我一般会选择例2,需要学生进行概念特征的辨别区分;对于优等生,我会选择例3,不只是辩认,还要有记住公式并进行计算,相对综合性强一些.
(二)面向优等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展示是多方面的,高分段人数的比例一直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个性化的培养优秀学生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优生的个性化培养,我以前一直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让学生多做难题就是培优,现在想想是这样是不妥当的.因此在综合性较强的二轮复习期间,好题、难题、易错题到处都是,怎样选题更利于学生认知(能入手),怎样讲解更利于学生理解(能入脑),这才是我们培优的理念.好题好在哪里?难题如何突破?易错点如何消灭?由难变易,通透理解才是我们培优的方向.因此,我建议考虑以下几个细节:一是要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结合起来,师生教学相长,不只是单边的讲或练;二是典型例题无论简单还是困难,老师都需要有详细的过程示范,让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该怎么去做,怎样做更好;三是培优周期不能太长,以前我喜欢搞每周一题,以为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结果由于经历时间太长学生都不记得当时怎么想的了,不利于评讲也不利于评价;四是加大课堂思维训练,作业快速批改并单独反馈,讲“要点”重“点拨”;五是重视课堂总结,在总结话语权交给优等生,让他们通过总结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网、思维链.
从复习的需求出发,我觉得我们的复习课堂还需要解决一个“扶与放”的问题,毕竟提高质量的立足点和基本点是在课堂,如果说一轮复习课堂学生需要教师的“扶”,那么二轮复习课堂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放”,这个“放”是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标志.我们的“放”不等同与“放松”“放纵”,不是天天发试卷课课做练习,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思辨,自觉思考,自能探究,然后在老师的点拨、点评中自动提升,化知识为技能的学习效果.通过复习,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希望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素养,更希望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是理想的数学教育,也是我们一直所期待和追求的.
关键词:知识专题化;设计问题化;辅导个性化
又是一轮花海飘香季,又是一年中考复习时.当一轮复习的脚步渐渐远去,二轮复习的巨轮已经悄然向我们驶来.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通过一轮“拉网式”的基础复习,我们已经帮助学生拾起了众多零散的知识点,现在应该如何帮助他们串珠成链、汇流成海呢?新一轮的复习是老歌新唱、题海遨游,还是创新设计、全盘统领?基于学生发展和素养提升的视角,谈谈我对中考二轮课堂复习的肤浅认识.
一、知识专题化
中考复习的课堂目标是什么?不仅要求学生能“温故”,而且希望学生能够“知新”.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达成“温故”的基本目标,而“知新”如何体現呢?这个“新”不仅仅是指数学课本知识,还应该包括能力、方法、思想、思维等.因此,课堂知识专题化有助于学习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对同一题型的分析策略、思考方向、书写规范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知识专题的选择策略
相对而言,目标明确化、知识专题化复习的课堂更注重学生数学综合学力的发展,这是一个教学定位问题,也是源于教学经验的一种共识.专题化的课堂可以是对专题类型的识别和运用,也可以是专题解题策略的引导和启发,强化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提炼.
比如对于中考热点“存在性问题”的教学,基本能够涵盖整个初中数学的全部知识,要想熟练上手或者理解通透非常困难.因此二轮复习中我们就需要给学生切块复习,将这一问题归归类,选择一些典型的或常考的题型重点复习,如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存在性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线段最值存在性问题等进行专题处理.让学生先吃透每一个分支,再全盘思考寻求存在性问题的通关秘籍.
再比如“最值问题”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学生认清“最短”的本质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从其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单线段最值问题和多线段和差最值问题等,从模型来分可以分将军饮马模型、造桥选址模型、胡不归模型、阿波罗尼期圆模型等.它们都有一些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我们可通过专题化的学习,以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二)知识专题的教学方向
由于专题一般都是整合而成,知识点多,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是太容易.因此,我建议在课堂上处理时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想一想、辩一辩,老师适当点拨即可,把思考和提炼留给学生.学生未来总要学新的知识,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更重要.因此专题化的课堂,课堂选题应该相对综合一些,如果大部分题目都是一眼看透的基础问题,不利于课堂目标的达成.毕竟,对于二轮专题复习,我们渗透的是方法,训练的是思维,提高的是能力,提升的是素养,而学生获得的整体学习观,是网络式的知识体系和专题化的解题策略.
专题化的课堂并不是放弃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课堂上重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课后巩固练习还是要用基础知识性问题来的进一步落实.建议课后作业分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知识梳理和简单问题相结合的小题,另一部分是指向明确的课堂专题同类问题的引申或拓展.这样既有夯实知识、牢固“四基”的成效,也能达成启迪智慧、培养能力的目标.李尚志教授说过:中国课程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过程.数学教学中不仅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更关注如何引导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应用,这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
二、设计问题化
众所周知,教师更大的作用应当是教学生去发现数学从而应用数学.题海无涯,我们如何做到从“解一题”达到“带一类”“通一片”呢?而二轮复习中我们需要带领学生从问题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知道“是什么”成长为理解“为什么”,由浅层巩固练习走向深度思考探究.在课堂问题中教他们怎样“发现数学”;发现问题的结论,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数学解题教学的本质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的将问题进行转化,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让抽象变得具体,让隐含得以显露,巧用基础图形,常使人绝处逢生,给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案例1:
例题呈现:如图1,在菱形ABCD中,∠A = 110°,E是菱形ABCD内一点,连接CE,将其绕点C顺时针方向旋转110°,得到线段CF,连接BE、DF,若∠BEC = 86°,则∠DFE的度数为.
问题剖析:
1.初读原题,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
2.我们理解的旋转是不是只有线段CE?
3.△DCF的“前生”是谁?其中存在哪些对应元素?(相等的线段和角)
4.题目告诉我们∠A = 110°有什么用处?
……
【设计说明】这样的问题化讲解策略主要针对的是一般学习水平的学生,将思考问题细化,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寻求复杂图形中的简单元素,掌握常态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授他以鱼,不如授他以渔,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注意疏密有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案例2:
例题呈现:如图2,Rt△ABC中,AB⊥BC,AB=6,BC=4.P是△ABC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PAB=∠PBC.则线段CP长的最小值为 .
问题分析:
1.∠APB的角度可求吗?
2.由直角出发你有哪些关联思考?
3.圆在哪里?隐圆应当如何显现? 4.对这一类最短问題你还有哪些认识?能不能简要梳理一下?
……
【设计说明】这样的有深度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学习较好的学生,重在对他们进行思维的训练.衡量问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问题的难易程度、思维的强度、思维容量的大小、提出时机及问题的明确性等.对于“隐圆”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目的.我们通过问题化的引导,让学生会思考分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维,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辟新的天地.
当然,讲解精准化是问题化教学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课堂上讲解时多提问题,注意表达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注意多讲思路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并在学生掌握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后,追问“怎么办”和“怎么样”的问题.毕竟,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它所担负的重任需要通过课堂问题的深度与宽度来体现,而来自师生的各类“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和抓手.
三、辅导个性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我们就一定能带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让他们各自在复习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一)面向知识体系的个性化辅导
三年的大浪淘沙,已让学生的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上有明显的差异,除了面向全体的集中授课,我们还需要增加一些个性的辅导,以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辅导个性化、反馈及时化是我们二轮复习中必须要做的,至少要做到后进生抱着走,中等生拖着走,优等生领着走.
案例3:
例题1:有一组数据:2,5,5,6,7,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
A.3 B.4 C.5 D.6
例题2:下列统计量中,反映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是( )
A.平均数 B.众数 C.频率 D.方差
例题3:一组数据:1、2、2、3,若添加一个数据2,则发生变化的统计量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方差
【设计说明】夯实基础,方能游刃有余,二轮复习同样不能放松对基本知识点的再巩固.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需要注意选题知识性与层次性.以统计知识点的点对点辅导为例,对于后进生,我一般会选择例1,直指基本概念;对于中等生,我一般会选择例2,需要学生进行概念特征的辨别区分;对于优等生,我会选择例3,不只是辩认,还要有记住公式并进行计算,相对综合性强一些.
(二)面向优等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展示是多方面的,高分段人数的比例一直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个性化的培养优秀学生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优生的个性化培养,我以前一直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让学生多做难题就是培优,现在想想是这样是不妥当的.因此在综合性较强的二轮复习期间,好题、难题、易错题到处都是,怎样选题更利于学生认知(能入手),怎样讲解更利于学生理解(能入脑),这才是我们培优的理念.好题好在哪里?难题如何突破?易错点如何消灭?由难变易,通透理解才是我们培优的方向.因此,我建议考虑以下几个细节:一是要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互动结合起来,师生教学相长,不只是单边的讲或练;二是典型例题无论简单还是困难,老师都需要有详细的过程示范,让学生明白这一类问题应该怎么去做,怎样做更好;三是培优周期不能太长,以前我喜欢搞每周一题,以为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结果由于经历时间太长学生都不记得当时怎么想的了,不利于评讲也不利于评价;四是加大课堂思维训练,作业快速批改并单独反馈,讲“要点”重“点拨”;五是重视课堂总结,在总结话语权交给优等生,让他们通过总结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网、思维链.
从复习的需求出发,我觉得我们的复习课堂还需要解决一个“扶与放”的问题,毕竟提高质量的立足点和基本点是在课堂,如果说一轮复习课堂学生需要教师的“扶”,那么二轮复习课堂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放”,这个“放”是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的标志.我们的“放”不等同与“放松”“放纵”,不是天天发试卷课课做练习,而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自主思辨,自觉思考,自能探究,然后在老师的点拨、点评中自动提升,化知识为技能的学习效果.通过复习,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也希望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素养,更希望学生能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是理想的数学教育,也是我们一直所期待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