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革”时的阅读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mfw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随劳改的父亲去了辽宁复县大河农场。开始住在农校苗圃的庙里,后来迁至复州城。那座城只有一平方公里。母亲在那里的中学任教,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文革”的日子很苦,几乎都在紧张的环境里度日。武斗、死人、坐牢的消息总有一些,孩子的生活自然是恐怖、单调。很长时间,因为父母的问题,我几乎也与世隔绝,没有朋友,能做的也是读读旧书,而能够看到的作品有限。用荒凉来形容那时候的精神生活,毫不为过。
  回忆那时候的阅读,有几件事印象尤深。一是偶然遇到穆旦所译的普希金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二是在大连亲戚那里借到《桃花扇》与《牡丹亭》。由此结识了几个喜好旧诗的小友,经历了一段特别的生活。这两者风格不同的作品,对我是一个拯救。那时候暗暗喜欢了普希金、孔尚任、汤显祖。在悄悄的阅读里,自己的性格也开始改变了。
  复州的中学图书馆早已被封,图书馆的管理员姓孙,名字忘记了。他竟信任了我,于是有了随他清理图书的机会。废弃的书一堆又一堆,看见了鲁迅、普希金、莱蒙托夫、艾青的作品集。穆旦所译的普希金诗集真好,没有一点酸腐的味道。词语是明快、深邃的。我那时候以为俄文的内蕴可能如此。后来读了俄文后才知道,穆旦的创作性里,增加了汉语的维度。那是胡适以来的诗人所没有的存在。比艾青的语言还有张力。孙老师允许我把书拿回去看,我便有了几册禁书。那时候学校没有人光顾这个地方。我很奇怪,清理四旧,图书馆的藏书却没有被洗劫。不知道别的镇子里是否也如此。
  穆旦的话语方式对我的影响是潜在的。我那时候写作文,偶然带上那样的词语。老师发现后很害怕。提示我要注意向工农语言学习,不要这样小资气。我觉得穆旦译笔不是小资气的,有革命的激情和灿烂的朗照。鲁迅的著作里分明也有那种和“文革”语言不同的气韵,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那样来写?
  给我震撼的当然还有元代以来的杂剧。那些对白和唱词均有力度,是古朴的美,像晚照般流动着静穆的神采。我抄写了许多篇章,把这些放在家里最隐秘的地方。后来被母亲发现,统统烧掉。母亲怕家里再生事,因为父亲已被关押了。但这些不能扼制我的好奇心,和几个小友在私下里常常对诗,看一本残破的宋词选。不知道被谁告知了老师,便被叫到校办公室,老师很严厉:
  “这些都是毒草,不能再传播。否则……”
  “好的。”
  “家里还有别的书没有?”
  “没有了,只是这些。”
  “回去!下不为例。”
  我记得老师那个面孔,冷冷的。她和我的母亲是同事,也正在批判我的母亲。我知道自己惹了祸,不再敢去读那些喜欢的文字。当时流行的文章、书籍,都意思不大,加之数量有限,对外在的世界与历史知之甚少。但不久后,很奇怪,在我的同学崔永明家里,竟遇到了《参考消息》。那对我是一张诱人的报纸。内容略有新意,文字风格与人民日报不同,有一点点味道在。在我印象里,《参考消息》的行文方式,还保留了四五十年代某些报刊文字的痕迹。那时候它的带有非八股的叙述方式,乃微弱的精神之火,像穆旦的某些表达一样,传递的是另一种信息。
  到了七十年代初,我到乡下插队,读禁书的机会没有了。可公开读的著作则是《毛泽东选集》、《鲁迅杂文集》、《艳阳天》、《金光大道》。这些书都曾影响过我,尤其是鲁迅。对比私下的阅读,我觉得鲁迅是最有魅力的。他的词语与思想,比流行的文章更深切,有灰暗里的光泽在,照着精神的暗地。而那时候也只是随大流谈鲁迅的观点,真正了解他,还是上大学以后。
  插队的几年,生活甚苦,最好的时光是夜晚,因为可以在油灯下看一下那些文字。我在面对鲁迅的时候,心里窃喜,好像得到了精神的暗示,才知道好的文字,对粗糙的生活是多么重要的调剂。而他所说的中国社会问题,自己也正在经历着。但那些朦胧的感受,在公开的场合是不敢去说的。
  除了那些书籍外,有件事颇值一提。我四姨在大连的图书馆工作,她给我推荐了许多本书。那时候不知道为何,竟读到了《舰队的毁灭》、《叶尔绍夫兄弟》、《你到底要什么》等书。后者好像是内部出版物,但很有力度,读后才知道,我们的文学与那时候的苏联还有很大的距离。对苏联的书,我十分好奇,但也觉得与普希金、托尔斯泰时代的不同。那时候能够搞到这样的书,对我是庆幸的事。我至今不太清楚这些书编印的过程。但是它们对我的影响是潜在的。所谓关心社会问题等话题,多是阅读这些著作开始的。
  我在“文革”时期的阅读经验,仅仅这点可怜的片段。在无趣的年代,那些书也是唯一的精神慰藉,但所学不过枝枝叶叶,得到也是皮毛的居多。现在想来,那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历史感,对问题的理解在几个有限的维度里。当社会不能够给青年多维的精神参照时,思想是可怜的。
  今天的青年可读的书多矣。早已不是我当年单向度的样子。偶尔看见有人在文章里歌颂“文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还愿意回到没有什么书可读的年代么?“文革”的单调与惨烈,今天的青年多已不晓,恍若神话。我的经验是,在枯燥的年代,没有精神的太阳。我们那代人的寻路很苦,自然不能做出什么成绩。至今无法写出满意的文章,其实也与没有文化的童子功有关。
  [时代书单]
  ●浩然的《艳阳天》,由于它是文革中被认可的读物,因而是那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艳阳天》是农业合作化小说的代表作品,第一卷发表于《收获》1964年第一期,1964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第二卷、第三卷(选载)发表于《北京文艺》1965年11月号、1966年1月号、2月号,第三卷发表于《收获》1966年第2期。1966年5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同时,电影文学剧本《艳阳天》也由浩然和汤汝雁合作,发表于《电影文学》1965年10月号。《艳阳天》的书名由郭沫若题写,当时的发行量曾经达到了500多万册,并曾在日本翻译出版。在“文革”中它的影响力是其他文学作品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光大道》是作家浩然练笔写作二十年以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这部书1970年12月动笔,历经七度春秋陆续写完,共分四部,约计一百九十万字。第一部和第二部分别在1972和197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三部虽然由该社审定排出清样,第四部未定稿而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打印成册,因“文化大革命”结束,作者受政治株连均被搁置。已经出版的前两部,也在书店和大小图书馆消失绝迹了近二十年。京华出版社1994年出版《金光大道》全四卷本时,作者没有修改它,让它保留其原汁原味原来的面貌。作者认为它是“过去”那个年代的产物,它本身就已经成为历史。
  ●1974年初,中国与越南在南海西沙打了一场小规模的海战。不久,军旅诗人张永枚与作家浩然授命共赴西沙,分别写出诗报告《西沙之战》与诗体小说《西沙儿女》。
其他文献
夏天用手掏雨排,冬季顶风清积雪,环卫工人的辛苦付出,令她动容——  “星光下,晨曦里,環卫工人披征衣。雪花扑面将你迎,狂风为你奏新曲……”初见这段文字,很多人可能以为这是一首韵律整齐的现代诗。其实,这是一名普通的居民刘大姐,为环卫工人谱写的歌曲,歌名叫《不能没有你》。  刘大姐家住大庆市红岗区创业庄,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  自从退休后,刘大姐就每天早早地起来锻炼。  夏天,天亮得早,5点钟她就出
期刊
美国有位作家某次到一家杂志社去领取稿费。他的文章已经发表,那稿费早就该付了。可是出纳却对他说:“真对不起,先生。支票已开好,但是经理还没有签字,领不到钱。”  “早就该付的款,他為什么不签字呢?”作家有些不耐烦了。  “他因为脚跌伤了,躺在床上。”  “啊!我真希望他的腿早点好。因为我想看他是用哪条腿签字的!”
期刊
日前,在陕西省商洛市,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前去慰问失能老人,并對商山中心敬老院建设曜阳托老所试点情况进行考察。据悉,“曜阳失能老人关爱计划”将在全国范围推广,惠及更多的特困失能老人。  工作人员首先前往商洛市丹凤县商山中心敬老院。当天下午,又前往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镇杨树林村特困家庭慰问失能老人。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江丹认真了解了商洛市老龄事业发展状况,并就在商山敬老院建设“
期刊
巴黎,素有浪漫的文化之都美称。不论是塞纳河畔秀丽的景色,还是西岱岛上古朴的民风,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挺拔的埃菲尔铁塔,壮观的凯旋门,神秘的卢浮宫,宏伟的巴黎圣母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与这些景观同样驰名世界的,就是法国的传统美食。它不仅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得到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由此产生的独特饮食文化,已成为法兰西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工作的关系,曾有幸出席了一次
期刊
1935年11月,陕甘苏区的天气骤然变冷,寒气逼人。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杨至成透露的家底表明:满打满算也只有1000多块大洋,红一方面军一共有7000多人,就算将这1000块大洋掰成两半也不够分。要想渡过这个难关,至少需要两三千大洋。  如何让红军战士度过寒冬成了党中央迫在眉睫的问题。毛泽东在窑洞内慢慢踱着步,沉思良久后忽然眼睛一亮:徐海东率红15军团,毕竟在陕北是坐地户,又经过崂山、榆林桥两个胜
期刊
有个时期不知什么原因,卡巴延作为善于抗雨的人而远近闻名。每次出席抗雨仪式回家,他口袋总是装了好些食品。  这天他又被邀请出席一个抗雨宴会。当他剛走到,大雨就倾盆而下。他立即脱去衣服,手举祖传短箭,对着上天在院子里来回跑个不停。可是雨却越来越大,他最后实在累,只得登上梯子走进屋里去。  房主人问他:“怎么搞的,卡巴延?雨不仅没停,反而愈下愈大。”  卡巴延回答道:“哦!要是我不和它对抗,还不知道会怎
期刊
1958年,我上中学,那年的秋天,正赶上全国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我们学校为了响应这一伟大号召,就把课堂搬到了渭河边的一座小镇里,晴天就到河滩里淘铁沙,雨天就上課。  我们把沙子装在洗脸盆里,卷起裤腿,站在河水里淘铁沙。当盆底沉下黑黑的铁沙时,有的同学拿着磁铁去吸铁沙,结果真被吸住了,同学们兴奋异常,淘铁沙成功了。  上百人在河里淘铁沙,几个星期后,淘得的铁沙堆积如山,接下来就是把铁沙炼成铁块。我们
期刊
小琳16岁那年被人贩子拐骗到偏远山村,卖给了一个叫石憨的三十多岁的光棍,饱受凌辱殴打。石憨对她看管得很严,寸步不离地瞅着她,不让她摸一分钱。这天中午,石憨喝了点酒,迷迷糊糊躺下睡了,忘了锁门,小琳一看机会难得,就偷偷溜出了家门。她不敢走大街,专走没人的小路,恨不得一步就跨出村子。当她急匆匆走到一家门口时,差点把一位刚出门的老太太撞倒在地,小琳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在这以前,小琳曾多次逃跑,都被村民
期刊
2010年1月1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孙家栋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人都知道孙家栋在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而关于他和妻子魏素萍的家庭生活,却知之甚少。  1967年7月,年仅38岁的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的总设计师。孙家栋更忙了,就连晚上也抽不出时间回去看看怀孕的妻子。  这一年12月8日,魏素萍临产,孙家栋却忙得抽不
期刊
不怕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