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趋势下,移动医疗囊括了医药电商、健康管理、分诊导诊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慢性病监控管理领域因为市场短板、供需失衡等原因逐渐兴起。文章通过对现有国内外移动慢性病管理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我国移动慢性病管理系统行业主要存在运营、监管和信息传播3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移动医疗;慢性病管理;运营;监管;信息传播
“互联网+”概念下的移动医疗领域囊括了医药电商、分诊导诊、健康管理、智能硬件等细分领域。移动医疗领域早期可追溯至20世纪末期,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创办的Epocmtes。该产品让医生能方便地在手机上获得医疗信息,包括药物信息和疾病诊疗信息,如药物功效、使用指南、临床反应、处方规定变化等,现已覆盖全美一半以上的医生。产品积累了大量的医生线上行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为药企提供广告和调研服务以赚取佣金。我国移动医疗行业在2014年初见规模,互联网在线问诊、线上售药、线上挂号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BAT的积极布局以及各路资本涌入,让本不成熟的市场出现泡沫,2017年,随着百度医生系统关停,移动医疗市场叫嚣之势趋于平静,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得到反思。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为: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工具(例如PDA、移动电话、卫星通信加医疗穿戴设备等)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它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装备、无线访问电子病历和处方等[2]。
移动医疗在国外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我国尚属新兴行业。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市场中缺乏领先者,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较为明显,而整个市场已达到数十亿元规模,且增速还在加快。而从人口社会学视角看,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缺口加大,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的支持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移动医疗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产品研发和优化的过程中,竞争越发激烈[3]。
1 “互联网+”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兴起
移动慢性病健康管理系统是结合慢性病管理和可穿戴设备监控于一体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借助可穿戴智能设备对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监测、记录和存储。通过云计算平台来动态跟踪和判断当前疾病状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适时进行干预,面向医生和患者同时服务。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1 诊后康复成就诊过程中短板
患者就诊流程包括诊前、诊中、诊后3部分。很多患者认为检查结束拿到药方就算就诊结束,许多医生也因为其工作量大的原因可能会忽视诊后环节。然而,诊后环节相当重要,尤其体现在慢性病治疗上。因为忽视诊后康复导致疾病复发甚至恶化的案例不在少数。同时,忽视诊后康复管理也是部分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传统医疗体系里,患者结束面诊、离开医院就代表着就诊结束,之后任何与病情康复有关的问题都很难得到高效解决,如果诊后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咨询或医治,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情,这也是导致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实际上,面诊之后才是治疗的开始,后期的复诊、咨询等康复工作是诊疗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在现实中,患者和医生都存在着便捷复诊、便捷随访的需求,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医生很难将私人联系方式交给患者,反过来,医生的科研和随诊需求也难以得到病人的响应与反馈。
1.2 康复医疗资源供需失衡
目前我国的康复医疗机构主要分为医院型、康复科、门诊型、疗养院型、不完全康复型以及群体型六大类型。根据国家卫计委2012年数据,目前我国仅有322家康复医院,其中城市206家,农村116家,这意味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的一多半仍未拥有康复专科医院。根据《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表》,上海市含康复医学科医院总数为180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38.88%,设有康复病区的医院总数为31家,占全市所有医院的7.9%。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对康复医疗的投入,但是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残联对残疾人康复经费的投入总额为13.3亿元,仅占当年公共卫生总投入的0.7%,占当年GDP的万分之3.8,人均康复经费仅1.1元,只有33.5%的残疾患者享受到了康复服务,而根据2010年美国总人口及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计算可知,美国人均康复费用为452.3 美元(包括长期护理在内),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今后还要继续增加相关的投入。2014年,全国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为21.9万个,较上年增长仅2.34%,仍有大幅的成长空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2014年有751.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康复医疗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后期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慢病患者达2.7亿人,对康复医疗有需求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2%。而与总体需求量巨大所对应的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
1.3 医患关系断层
由于普通患者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自行判断医生的诊断结果正确与否和治疗方案是否是最佳,更无法判断医生或医院的技术能力是否过关,他们对此类项目的评判往往根据医务人员对其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的解释等。医护人员耐心的解释使患者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与健康状况,也正是由于对病情和医学知识的了解,患者对医生或医院的技术能力、自己的健康状况、诊疗方案等才能有客观的、科学的评判,从而能够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医行为。而医患沟通不到位则容易导致患者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失去信心,甚至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误解。更有患者会擅自更改治疗方案,甚至终止治疗。在某项调查中,不遵守医嘱的情况极为严重。有的患者虽然遵守了治疗方案,但同时还执行着另外的方案,这也是不遵医嘱的一种表现。 1.4 我国慢性病康复专业医疗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医院信息系统的重点已从费用信息管理阶段发展到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的阶段。临床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为医院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一个自动化的操作平台,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整合医疗资源、积累医疗知识、降低操作差错、改善诊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辅助临床决策等的目的。医院里很多疾病需要配合康复医疗,因此康复医疗医护人员需要与其他科室的临床医生建立长期、密切的沟通和联系。目前国内外尚无用于康复医学的临床专科信息系统,导致康复医疗的一些宝贵的治疗信息无法采集、存储和共享,造成医疗信息的严重丢失。
2 我国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对现有国内市场上出现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移动慢性病康复监控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营、监管和信息传播3方面。
2.1 运营方面
综合分析国内外移动健康与智慧医疗运营主体的战略定位,可以发现,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智能终端和云计算平台等技术融合体作为商业模式的主干,该主干在多个细分市场中孕育出商业模式的初始结构,形成富含生机的商业模式创新地图,同时,其发展也受到阻碍[4]。
2.1.1 盈利不足
与国外成熟的移动医疗市场相比,国内移动医疗整体市场盈利能力相对疲软。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使得国外移动医疗公司蓬勃发展,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商业模式不外乎于后向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可穿戴设备销售、大数据挖掘定向营销等方式,这与移动医疗受制于医生资源、风险监管和政策壁垒有关。尽管“春雨医生”等行业领先者将其他成熟商业领域的盈利模式移植到移动医疗市场,尝试发展会员,提供分级服务,也有移动医疗产品确定了“药品数据+技术服务”的核心商业模式。但碍于国人的付费意愿尚低,医院又掌握着行业内的专业资源,向大众收费的模式前景尚不明朗,有一定规模和积累的公司也逐步获得一些资本投入,但投资人对移动医疗领域创业的现实担忧远大于对该行业未来收益的想象。我国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各大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在口碑和忠诚度都是移动医疗新型企业不可比拟的,大型医院参与途径及渠道不足也是限制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 地方情景严重
目前,我国移动医疗资本力量处于弱势地位,主要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某种程度上导致的无形垄断让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短期内无法与其制衡,这种垄断的局面可能会限制移动医疗的发展。医疗行业涉及相关利益者众多,加之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及时性要求,地方情境利益与互联网开放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互联网下的移动医疗不得不面临传统地方主义的局限,区域间资源不均衡加剧,责任和利益分配尚不明确,市场自由参与的环节和空间仍然十分有限。移动医疗健康应用获取数据的信息渠道封闭,共享机制较为薄弱,数据缺乏有效共享和深入整合。很多地方综合性医院自己开设移动监控和康复管理系统,但面对快速流动的用户群,传统医疗领域拥有专业性,但缺乏商业开阔视野,加之地方利益集团的排斥,使得移动资本难以与医院整合,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2.2 监管方面
移动医疗行业鱼龙混杂,监管严重缺位,这使得一些资质不健全、資源能力有限的企业可以混入这一行业。这些企业不仅难以保证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在出现售后问题等众多纠纷的时候也难以被追责。这些问题使得这一行业中的其余企业即使尚未出现以下问题,也会因为消费者的误解很难再继续生存下去。
2.2.1 患者信息泄露严重
大部分的智慧医疗设备或多或少都需要患者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者,想要做到日常地监控和及时地反馈就需要适时地掌握患者的体征数据,甚至需要患者佩戴一些可穿戴检测设备来及时地提供这些必须数据。这样大批量地收集、分析、储存患者数据不仅极易引发了信息泄露;也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机会。在数字化时代,最为重要的商业信息就是大数据,因此,在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的诱惑下,加之缺乏相关的监管,很难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而这些数据一旦被泄露,将不仅严重地侵犯患者的个人隐私,也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2.2.2 信息不对称,导致欺骗消费者
这个问题反映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移动医疗服务提供者资质难以保证;移动医疗产品推送广告难以确保真实性。就第一点而言,虽然各大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都向消费者承诺:自己为消费者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医生都来自相关专业的医院,又都具有相关专业从医资格证和众多可以证明其身份和专业技术的证明。但就现在被曝出来的事实来看,这些承诺能够践行的恐怕屈指可数。消费者本就对医疗咨询、诊断服务提供者充满了担忧,加之这些年来一些该领域内服务提供者的做法,似乎更是验证了这些担,也为该行业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第二点是虚假广告的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的盈利模式大多以免费提供一些基础的诊疗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他们的设备和服务,之后再以分级服务收费或者通过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广告等方式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那么,这些被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使用者的广告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具有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广告为了提升投放的效果,可能在投放时利用了患者的某些医疗信息,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不仅是侵犯隐私权,更有可能是欺骗消费者,甚至是有意地引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选择。俗语讲:“病急乱投医。”如此针对性强的广告如果其真实性得不到保证,那么患者损失的将不仅是财产,很可能导致耽误治疗等其他问题的发生。
2.3 信息传播方面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健康类门户网站以及移动医疗类APP占据大部分市场,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的健康传播行为,为健康传播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刺激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健康传播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互联网+”概念下的移动医疗领域囊括了医药电商、分诊导诊、健康管理、智能硬件等细分领域。移动医疗领域早期可追溯至20世纪末期,两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创办的Epocmtes。该产品让医生能方便地在手机上获得医疗信息,包括药物信息和疾病诊疗信息,如药物功效、使用指南、临床反应、处方规定变化等,现已覆盖全美一半以上的医生。产品积累了大量的医生线上行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为药企提供广告和调研服务以赚取佣金。我国移动医疗行业在2014年初见规模,互联网在线问诊、线上售药、线上挂号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BAT的积极布局以及各路资本涌入,让本不成熟的市场出现泡沫,2017年,随着百度医生系统关停,移动医疗市场叫嚣之势趋于平静,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得到反思。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为: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工具(例如PDA、移动电话、卫星通信加医疗穿戴设备等)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它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个人医疗护理装备、无线访问电子病历和处方等[2]。
移动医疗在国外已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我国尚属新兴行业。当前我国移动医疗市场中缺乏领先者,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较为明显,而整个市场已达到数十亿元规模,且增速还在加快。而从人口社会学视角看,国内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医疗资源供需失衡,缺口加大,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的支持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移动医疗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产品研发和优化的过程中,竞争越发激烈[3]。
1 “互联网+”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兴起
移动慢性病健康管理系统是结合慢性病管理和可穿戴设备监控于一体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借助可穿戴智能设备对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监测、记录和存储。通过云计算平台来动态跟踪和判断当前疾病状态,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适时进行干预,面向医生和患者同时服务。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1 诊后康复成就诊过程中短板
患者就诊流程包括诊前、诊中、诊后3部分。很多患者认为检查结束拿到药方就算就诊结束,许多医生也因为其工作量大的原因可能会忽视诊后环节。然而,诊后环节相当重要,尤其体现在慢性病治疗上。因为忽视诊后康复导致疾病复发甚至恶化的案例不在少数。同时,忽视诊后康复管理也是部分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传统医疗体系里,患者结束面诊、离开医院就代表着就诊结束,之后任何与病情康复有关的问题都很难得到高效解决,如果诊后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咨询或医治,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情,这也是导致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实际上,面诊之后才是治疗的开始,后期的复诊、咨询等康复工作是诊疗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在现实中,患者和医生都存在着便捷复诊、便捷随访的需求,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医生很难将私人联系方式交给患者,反过来,医生的科研和随诊需求也难以得到病人的响应与反馈。
1.2 康复医疗资源供需失衡
目前我国的康复医疗机构主要分为医院型、康复科、门诊型、疗养院型、不完全康复型以及群体型六大类型。根据国家卫计委2012年数据,目前我国仅有322家康复医院,其中城市206家,农村116家,这意味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的一多半仍未拥有康复专科医院。根据《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表》,上海市含康复医学科医院总数为180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38.88%,设有康复病区的医院总数为31家,占全市所有医院的7.9%。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对康复医疗的投入,但是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级残联对残疾人康复经费的投入总额为13.3亿元,仅占当年公共卫生总投入的0.7%,占当年GDP的万分之3.8,人均康复经费仅1.1元,只有33.5%的残疾患者享受到了康复服务,而根据2010年美国总人口及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计算可知,美国人均康复费用为452.3 美元(包括长期护理在内),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今后还要继续增加相关的投入。2014年,全国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为21.9万个,较上年增长仅2.34%,仍有大幅的成长空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2014年有751.5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康复医疗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后期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12年6月,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慢病患者达2.7亿人,对康复医疗有需求的人数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2%。而与总体需求量巨大所对应的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大城市集中了80%的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
1.3 医患关系断层
由于普通患者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自行判断医生的诊断结果正确与否和治疗方案是否是最佳,更无法判断医生或医院的技术能力是否过关,他们对此类项目的评判往往根据医务人员对其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的解释等。医护人员耐心的解释使患者能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病情与健康状况,也正是由于对病情和医学知识的了解,患者对医生或医院的技术能力、自己的健康状况、诊疗方案等才能有客观的、科学的评判,从而能够合理地调整自己的就医行为。而医患沟通不到位则容易导致患者对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失去信心,甚至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误解。更有患者会擅自更改治疗方案,甚至终止治疗。在某项调查中,不遵守医嘱的情况极为严重。有的患者虽然遵守了治疗方案,但同时还执行着另外的方案,这也是不遵医嘱的一种表现。 1.4 我国慢性病康复专业医疗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医院信息系统的重点已从费用信息管理阶段发展到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的阶段。临床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为医院的临床诊疗活动提供一个自动化的操作平台,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整合医疗资源、积累医疗知识、降低操作差错、改善诊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辅助临床决策等的目的。医院里很多疾病需要配合康复医疗,因此康复医疗医护人员需要与其他科室的临床医生建立长期、密切的沟通和联系。目前国内外尚无用于康复医学的临床专科信息系统,导致康复医疗的一些宝贵的治疗信息无法采集、存储和共享,造成医疗信息的严重丢失。
2 我国移动慢性病监控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对现有国内市场上出现的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的移动慢性病康复监控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营、监管和信息传播3方面。
2.1 运营方面
综合分析国内外移动健康与智慧医疗运营主体的战略定位,可以发现,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智能终端和云计算平台等技术融合体作为商业模式的主干,该主干在多个细分市场中孕育出商业模式的初始结构,形成富含生机的商业模式创新地图,同时,其发展也受到阻碍[4]。
2.1.1 盈利不足
与国外成熟的移动医疗市场相比,国内移动医疗整体市场盈利能力相对疲软。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使得国外移动医疗公司蓬勃发展,移动医疗在国内的商业模式不外乎于后向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可穿戴设备销售、大数据挖掘定向营销等方式,这与移动医疗受制于医生资源、风险监管和政策壁垒有关。尽管“春雨医生”等行业领先者将其他成熟商业领域的盈利模式移植到移动医疗市场,尝试发展会员,提供分级服务,也有移动医疗产品确定了“药品数据+技术服务”的核心商业模式。但碍于国人的付费意愿尚低,医院又掌握着行业内的专业资源,向大众收费的模式前景尚不明朗,有一定规模和积累的公司也逐步获得一些资本投入,但投资人对移动医疗领域创业的现实担忧远大于对该行业未来收益的想象。我国医疗服务提供方为各大医疗机构,尤其是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在口碑和忠诚度都是移动医疗新型企业不可比拟的,大型医院参与途径及渠道不足也是限制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 地方情景严重
目前,我国移动医疗资本力量处于弱势地位,主要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某种程度上导致的无形垄断让民营医院和私人诊所短期内无法与其制衡,这种垄断的局面可能会限制移动医疗的发展。医疗行业涉及相关利益者众多,加之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及时性要求,地方情境利益与互联网开放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互联网下的移动医疗不得不面临传统地方主义的局限,区域间资源不均衡加剧,责任和利益分配尚不明确,市场自由参与的环节和空间仍然十分有限。移动医疗健康应用获取数据的信息渠道封闭,共享机制较为薄弱,数据缺乏有效共享和深入整合。很多地方综合性医院自己开设移动监控和康复管理系统,但面对快速流动的用户群,传统医疗领域拥有专业性,但缺乏商业开阔视野,加之地方利益集团的排斥,使得移动资本难以与医院整合,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2.2 监管方面
移动医疗行业鱼龙混杂,监管严重缺位,这使得一些资质不健全、資源能力有限的企业可以混入这一行业。这些企业不仅难以保证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在出现售后问题等众多纠纷的时候也难以被追责。这些问题使得这一行业中的其余企业即使尚未出现以下问题,也会因为消费者的误解很难再继续生存下去。
2.2.1 患者信息泄露严重
大部分的智慧医疗设备或多或少都需要患者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者,想要做到日常地监控和及时地反馈就需要适时地掌握患者的体征数据,甚至需要患者佩戴一些可穿戴检测设备来及时地提供这些必须数据。这样大批量地收集、分析、储存患者数据不仅极易引发了信息泄露;也为“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机会。在数字化时代,最为重要的商业信息就是大数据,因此,在如此巨大的商业价值的诱惑下,加之缺乏相关的监管,很难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而这些数据一旦被泄露,将不仅严重地侵犯患者的个人隐私,也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隐患。
2.2.2 信息不对称,导致欺骗消费者
这个问题反映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移动医疗服务提供者资质难以保证;移动医疗产品推送广告难以确保真实性。就第一点而言,虽然各大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都向消费者承诺:自己为消费者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医生都来自相关专业的医院,又都具有相关专业从医资格证和众多可以证明其身份和专业技术的证明。但就现在被曝出来的事实来看,这些承诺能够践行的恐怕屈指可数。消费者本就对医疗咨询、诊断服务提供者充满了担忧,加之这些年来一些该领域内服务提供者的做法,似乎更是验证了这些担,也为该行业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阻碍。第二点是虚假广告的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提供商的盈利模式大多以免费提供一些基础的诊疗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他们的设备和服务,之后再以分级服务收费或者通过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广告等方式作为盈利的主要手段。那么,这些被有针对性地推送给使用者的广告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是否具有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广告为了提升投放的效果,可能在投放时利用了患者的某些医疗信息,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就不仅是侵犯隐私权,更有可能是欺骗消费者,甚至是有意地引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选择。俗语讲:“病急乱投医。”如此针对性强的广告如果其真实性得不到保证,那么患者损失的将不仅是财产,很可能导致耽误治疗等其他问题的发生。
2.3 信息传播方面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健康类门户网站以及移动医疗类APP占据大部分市场,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的健康传播行为,为健康传播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刺激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健康传播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