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来源 :中国商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di_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一、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界定
   (一)学者对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界定
   对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我国学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所谓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指数个行为人并无共同的过错而因为行为偶然结合致同一受害人遭受同一损害。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是指数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行为结合造成同一损害的行为。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是指数行为人事先既没有共同的意思联络,也没有共同过失,只是由于行为客观上的联系,而共同造成同一损害后果。
   可见,学者对此问题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即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是与共同侵权相对的概念,而且“同一损害”是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必备要件。但是,学者间的分歧也是显见的,首先,关于意思联络的范围,有的学者认为意思联络既包括共同故意也包括共同过失,也有学者认为意思联络仅包括共同故意。其次,关于“同一损害”的界定,对于何为“同一损害”,学者大都语焉不详。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笔者对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要对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必须从其构成要件出发,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1.行为人须为两人或者两人以上
   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是属于数人侵权制度下的一种具体的侵权行为形态,其特征之一就在于主体的复数性。但是究竟是加害主体还是责任主体为复数,应予澄清。笔者认为,加害主体的复数性是其应有之义,且每个加害人均直接参与、实施了侵害行为。侵权主体以自然人侵权为常态,但并不限于自然人,法人同样可以构成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
   2.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
   关于意思联络的范围,学者莫衷一是,有学者将其解释为通谋、共同故意。而多数学者都认为意思联络既包括共同故意,也包括共同过失。究竟意思联络是否包括共同过失?本文认为,在共同故意侵权场合下,数行为人共谋,积极策划、协商实施侵权行为,其中的意思联络是不言自明的。同样的,在共同过失侵权情形下,也存在类似的意思交流,只不过表现形式不那么明显。
   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大量新型侵权形式涌现,过失已成为了过错的一种重要形式。若仍坚持传统的观点,显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侵权法发展的趋势不符。故而,为了使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制度完全独立于共同侵权,有必要对意思联络进行扩张性的解释。
   3.数行为人的行为相互结合,造成了同一损害
   关于同一损害,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界定:
   首先,同一损害并不要求單一的损害事实,也并不要求侵害的是同一种民事权利。笔者认为,满足特定条件的多个损害事实亦可构成同一损害,而且侵害的民事权利可以是只包括人身权利或是只包括财产权利,也可是两者兼有。
   其次,同一损害能否等同于“损害不可分”,笔者对此持肯定观点。然而损害不可分又包含事实上不可分和法律上不可分两种情形。这里的损害不可分,是指事实上的不可分还是法律上的不可分呢?多数学者都认为仅指损害在法律上的不可分。有观点认为,法律意义上的损害不可分与事实上的损害不可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组概念。一般而言,损害在事实上不可分则在法律上必然不可分,但是,如果损害在事实上可分,则在法律上未必可分。
   笔者认为,实际上,损害在事实上不可分,未必在法律上不可分。只要存在合理的基础来判断每个侵权人的作用在总体损害的形成中所占的比例该损害就有可分割性。”因此,事实上的不可分和法律上的不可分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应把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定义为两人或者两人没有共同故意,也没有共同过失,数行为却互相结合导致受害人遭受同一损害。
   二、《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相关规定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数人侵权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第三条规定:“对于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而两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该规定是共同侵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首先,完善了《民法通则》中关于共同侵权的规定,并将共同故意扩大到共同过错。其次,该条填补了制定法关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规定的空白,以结合的紧密程度为标准,将传统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划分为无意思联络共同侵权和多因一果的数人侵权。
   但是,其中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首先,虽然该规定保护受害人的初衷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却抹杀了共同侵权“主观共同”的本质属性。其次,单就“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认定来说,规定本身并未予以明确,学术界和实务界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学者的代表观点有“结合程度说”和“时空一致说”。“结合程度说”从加害行为结合的紧密程度出发,认为:“直接结合”是指数个行为结合程度非常紧密,对加害后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无法区分。“间接结合”是指造成同一损害结果的多个原因行为的结合具有偶然性,但是这些行为对于损害结果而言并非全部是直接或者必然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行为,其中的某些行为或原因只是为另一个行为或原因直接或者必然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而其本身并不会直接或者必然地引发损害结果。 “时空一致说”以时空的同一性为首要判断标准,认为如果加害行为具有时空同一性,且相互结合而为损害结果的唯一原因,就构成直接结合,否则就构成“间接结合”。
   然而,上述观点却受到了学者的质疑。究其原因,“直接结合”和“间接结合”的概念是框架式的概念,本身就十分抽象,学者在对其进行解释时,自然无法跳出概念本身。至于“时空一致说”,其可操作性更令人疑惑,到底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才算一致,确实难以明晰。
   三、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类型化
   关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类型化标准,学者提出了多种值得借鉴的学说,笔者认为,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分类是最为恰当的。具体说来,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聚合的因果关系,即指同时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是其中任何一个原因都足以导致相同的损害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其他人的行为,任一行为人的行为也能造成全部的损害结果。对于此种情形,要求数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是没有疑问的。
   (二)共同因果关系,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共同造成了损害结果,其中任何一个原因都不足以导致全部损害结果的发生,只有这些原因共同作用才能产生该损害结果。共同因果关系,又可分为两种情形:(1)数人的行为单独均不会造成损害结果,但因其发生结合而引发了损害;例如甲乙工厂排放的污水都符合国家的排污标准,但因其结合在一起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造成污染;(2)数人的行为均会造成损害结果,但因其结合导致了更大的损害,如甲驾车撞伤丙右腿致丙骨折,在丙送往医院途中,又与乙车相撞,丙不得不接受右腿截肢手术。笔者认为,这种情形要求行为人承担分别责任是适当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9.
   [2]刘凯湘.论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政法论丛.2009.12(6):35.
   [3]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92.
   [4]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4.
   [5]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570.
   [6]刘生亮.试论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行为—兼评两个侵权行为法草案的规定.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21.
   [7]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83.
   [8]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解析.法律适用.2004(2):5.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驰名商标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商标法领域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目前的驰名商标保护模式以美国的反淡化模式为主,我国也采取了和美国相似的保护模式。然而,目前的反淡化保护模式究竟是否符合我国的国情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与之相比,联合商标、防御商标制度的引用是否更合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2008年2月28日出台的《水污染防治法》修订案,在监管制度和法律责任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但从实施效果看,解决水污染问题不能单靠一部法律。本文对于目前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及公众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从而探寻对于水污染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在放松管制、加强自治的公司法理念基础上,公司章程的地位日趋提升;本文拟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分析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中的制定现状,进而提出公司章程的价值分类:独立性价值和载体性价值;最后从制度層面指出我们关注私法自治与国家强制的博弈中协调公司章程两种价值。  关键词 公司章程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在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张洪林副院长指导下(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编号:1056111132),我们对律所的改革问题不断深入。着力于探讨党委建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相应措施。研究公司制的推进及对策。着眼于党委建制与公司制改革的统一,实现律师事务所跨越式发展。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加强土地管理,坚守耕地红线,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如果想要加强土地管理,那么就必须实施土地管理执法监督。本文就如何有效实施土地管理执法监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企业来说变得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品牌危机现象及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探讨如何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社会责任建设。  关键词 品牌危机 企业社会责任 建设    一、品牌危机的发生  随着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会面临品牌危机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商业贿赂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犯罪,已经成为滋生贪污、受贿,败坏商业风气,腐蚀干部队伍的温床,影响社会和谐的“顽症痼疾”,商业贿赂犯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公害”。其实,打击商业贿赂犯罪的有关规定在刑事立法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使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发生的客观原因。  
期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法律、企业社会责任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等四个方面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原因分析 对策    2008年9月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曝光拉开了中国
期刊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在银行借贷业务中,银行出于对贷款安全性的考虑,往往要求经办业务的信贷员根据银行的内部规定就具体的单笔贷款向银行交纳“保证金”。然而,在未告知借款人的情况下,对“保证金”法律性质的认识卻存有较大争议。本文认为其法律性质为债权质权。  关键词 保证金 法律性质 债权质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企业的竞争经历了多个阶段。当今企业特别关注对品牌形象的建设, 以此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市场上的众多企业先后遭遇品牌危机,中国也进入品牌危机高发期。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 品牌危机的根源是什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到底是什么?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企业品牌危机现状出发,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