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辛词,先学其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byf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辛词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的压轴篇章。辛弃疾以爱国军人的视角认识社会,用失意英雄的心境创作作品。辛词继苏词之后将豪放雄壮,高旷开朗的风格发扬光大。理想的执着、感情的浓烈、悲凉雄壮,自成一家,辛词中蕴含着鲜明的军人情结与审美意识。
  【关键词】辛弃疾 军人情结 审美意识
  
   辛弃疾的词作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总能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而且常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军人意识。这源自他的军人身份和经历、个人的气质禀赋和志趣习尚。根深蒂固的军人情结塑造了他特有的军人审美意识。可以说,他的词就是军人雄壮品性的外化,使词中意象充满军旅的特征,藉此深刻表现英雄的豪情和英雄的悲愤,体现了一位忠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儒将”豪放雄阔,慷慨悲凉的心胸。
  一、军人的情结意识对辛词的深刻影响
  辛弃疾胸怀韬略,有勇有谋,实是一位“儒将”。只是受到南宋统治者的错误处置,才身列文臣,但坚定的军事政治理想和他本人的英雄气质却养成了他根深蒂固的军人情结,使他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在词作中屡次吐露了自己向武从戎的愿望,如“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屡屡打击他,使他的雄心壮志郁勃心中,不得抒发。时光荏苒,年华逝去,怀才不遇的心情给他的心境带来了起伏不定的变化,时而慷慨激昂,为一生的理想所振奋激动;时而怨语深沉,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在想象和期盼中抒解愁情,但无论怎样,他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种浓厚的军人情结和军人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横戈跃马战斗生涯的追忆和怀念
  辛弃疾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就是这段为理想亲付实践的时光。这段时间里,他快意地追逐着心中最执着的梦想——抗击金军,恢复中原。虽然未能最终实现,但毕竟是他在以后的岁月里所无法比拟的,因为那时的他还可以纵横在抗金的第一线,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华。他时刻记挂的就是如何收复失地,重整乾坤。因而在他后来被南宋统治者排斥和打击,失去了继续实现理想的机会,那份被迫远离军旅的失落让他对曾经获得的赫赫战功产生了深情执着的回忆。从他中晚年所写的关于军人忆旧的词作中不难看出他的心声: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千古江山);“谁唱黄鸡白酒,犹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水调歌头》(说与西湖客)。这些作品多是晚年罢官赋闲时所写,表达的不仅是对亲临疆场,从军报国的回想,更是他深埋心中的军人情结和军人意识的集中体现。
  (二)重返战场再建军功的渴望和追求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踏破江北烽烟投奔南宋时,正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入碌碌无为的境地。但辛弃疾骨子里的那种军人的刚毅和坚韧使他对于自己肩上所担当的使命,决不轻言放弃。在他中晚年写下的词作中,即使是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于沉没。如《江神子·和陈仁和韵》中借薛仁贵“三箭定天山”,降伏铁勒九姓十万众之典,云:“却笑将军三羽箭,何日去,定天山?”以此来表达自己有意效仿薛仁贵,带军破虏的志向;在《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中他借古人酒杯,浇己胸块垒:“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表达了自己不愿应友人之约归老田园,愿学李广猎居南山,在慷慨激昂的戎马生活中度过自己的晚年;然而时世变迁,自己在朝廷的弃置下,有力无处使,还没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已经“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但内心里,他仍然心系祖国,不忘使命,老骥伏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种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成为他剖心沥志的最好证明。
  (三)痛恨奸臣赞扬志士的忠诚和义勇
  长久的埋没和无所作为,使辛弃疾怨愤填胸,“不平之鸣,随处辄发”。他登建康赏心亭时“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深恨“无人会”其统一中原的“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对于不公的境遇,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对那些和自己一样,胸怀壮志,热血报国的同道中人,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他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来表达自己对家国遗恨的感慨,同时也是激励堂弟以大业为念,于困境里彼此共勉。由此种种表现,可以想见辛弃疾对于军旅生活的深深渴望和对恢复失地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军人的审美意识对辛词的深刻影响
  用军人的眼光审物喻情是稼轩词中的一大特色,也是辛词中旷雄豁达及乐观悲壮情怀表现的途径。他以一个怀才不遇的爱国军人的眼光去看待残酷的社会现实,用失意英雄所共有的郁闷悲愤的心情来著作词作,更广范围地开拓了宋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
  (一)情感抒发上表现为英雄豪情和英雄悲愤
  和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不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这与他天生的英雄气质和军人经历以及兴趣习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年少时是一个统兵作战的将领,有过辉煌的军事战功,卓越的才华和爱国的热情使他立誓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并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实践。然而事与愿违,他的一生却大多是在碌碌无为的罢官赋闲中度过,其忠贞的理想无时无刻不在呼唤他为之奋斗骚动,无奈阻力太大,他的年华都在郁闷里流失,这一切形成了他感情色彩的主基调就是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交织,希望的激荡和绝望的悲壮缠绵。在他的词中,既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壮,也有“恨之极,恨极消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的激愤;既有“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的胸怀天下,也有“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永遇乐·检校停云新种杉松》)的静休养心;既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极高期望,也有“身世酒杯中,万事成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的悲观绝望!他的这些情感交织扭结,反差强烈,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
  (二)意象使用上幻化为军事现象和军人形象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常透过军人的审美眼光,把所描绘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感情基调相吻合。他写自然景物时,往往把他们“军事化”来表现他的军人情结,如他把静寂不动的群山变成了奔腾咆哮的战马或屹立裁天的兵刃:建康城外的山是“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剑州的山是“舟人好看客,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瑞鹤仙·南剑双溪楼》);面对钱塘江潮,他更是把它想象成磅礴壮美的战斗场面:“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摸鱼儿》);在激励友人惜时砺志,诗坛夺魁时也幻用了战场雄风云:“谁筑诗坛高十丈?直上,看君斩将更搴旗”(《定风波·在用韵》)。在这种特殊眼光中,山间的松林化成了他帐下的军官和士卒:“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沁园春·灵山齐庵赋》);酒亦成了他用以攻愁的兵丁:“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江神子·和人韵》);而池中鱼,手中杯,眼前花,无不被他比拟成军中景象:“饱观鱼阵已能排”(《浣溪纱·别成上人送性禅师》)、“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沁园春·将止酒》)、“愁红惨绿今宵看,却似吴宫教阵图”(《鹧鸪天·赋牡丹》)。在他的词中还常出现一些战马兵器的描述,如“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前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等等,体现了他对军人武将的本来身份念念不忘的情怀。而他所选择的历史人物,也多属奇伟英豪,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的李广;“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刘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孙权等等,他们都有与北方政权交战的历史事迹,而这正契合他的政治军事理想。由此可见在辛弃疾的心中,军人精忠报国的职责已经成为他精神信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辛词中蕴涵着浓厚的军人情结与审美意识,这既是辛弃疾作为军人词家本质的自然流露,更是他爱国情操的具体表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中学。
其他文献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学生失分较多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翻译时往往忽略试题的“采分点”。教师只要有针对性地强化培养学生抓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采分点的敏锐意识,就能让学生将“考”“教”“学”三者结合起来,知道要找什么、学什么、梳理什么,使答题有指向性、预习有针对性、备考有系统性,从而提高翻译与解答文言文选择题的准确性,创造文言文阅读得分新的增长点,突破文言文翻译得不了高分的瓶颈。  高考文言文翻
杨廷芝《诗品浅解》这样解释豪放:“豪以内言,放以外言;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李白的作品气度超拔,不受羁束。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飘然物外,瑰丽的想象和夸张带领着我们的思绪自由驰骋,音韵抑扬顿挫、飞扬豪逸,他用自己的才情和遭际为我们构造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世界。  天姥山的特别首先是它的高度。它高到可遮断天空,可超过几千米的“五岳”,可遮掩三百余丈赤城山,就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
【摘 要】在新课改中,作文评改方式的改革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在作文评改中,教师应该放手导演,精心点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演;面向全体,多元评价,使全体学生真正品尝写作的乐趣。  【关键词】作文评改 多元合作 源头活水    一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作文教学模式禁锢着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思维,每批改一次作文,不少老师少则一星期,多则半月,累得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①这首诗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
【教学思路】  选修课程更强调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多元的评价方式。《外国小说欣赏》定位为“欣赏”,更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话题”的限定,更强调理性思考与单元意识。语文课程应始终注重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基于对课程和教材的这些认识,本课在教学组织上遵循由感性体验到理性总结再到具体实践的认知规律,借助学案《探究学习表》,采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
【摘 要】理清思路是理解一篇文章的前提,分析语言,赏析画面是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概括主题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到散文的美。  【关键词】理思路 析画面 赏语言 审情思    散文,是作者生活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随意而成,兴笔而书,却能使人身入其境,沁人心脾,获得快感和美感。其品味语言滋味如初泡的碧螺春,令人回味无穷。因而散文的教学常是见仁见智,不拘一格。  有人说:一朵花
所谓批注式阅读教学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教材形成一种对话,通过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学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通过批注式阅读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让学生自己从教材的内部去感受文章,欣赏文章,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其想象。现以人教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谈谈我在课前
爱国主义常常与民族主义连在一起。民族主义又是从氏族主义、部落主义这种血缘情绪脱胎而来的情感。这种情感虽然是低缘性的,但与狭义的民族情绪关系含混。鲁迅所处的时代也是这样,满清政府腐败,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先有改良主义者,想通过光绪皇帝启动政治改革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但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历史时刻,
高中作文不仅仅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需要考查学生对生活的洞察力。一篇有思想有创意有情感的作文往往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写出最朴实的感情,引导他们在写作时放眼生活,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生活中的各种美。  一、视频欣赏,培养学生感情  在进行高中写作教学时,如果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学生也很难感知老师所想要传达的感情。传统的写作课堂往往是老师努力地讲解写作方法,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思考新课程改革中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真正做到乐学,会学,并且在语文学科中既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又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还能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要做到这些,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培养:  一、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