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错觉艺术浅析

来源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b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大都具有豪放瑰丽的意境,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之所以能呈现此种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天才的错觉感受力及再现力。在本篇文章中,本人将从错觉意象赏析、反常规的语言表现和错觉审美才华的两大原动力三个方面对李白作品中的错觉艺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错觉再现 反常规 审美 代偿
  1 李白诗歌中的错觉意象赏析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错觉是指不符合事物客观情况的错误知觉,妨碍人们对事物的正确把握,但就文学创作而言,错觉却是作者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审美把握。因此,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错觉意象既不是作者刻意歪曲的客观事实,也不是作者在审视对象事物时无意产生的疏漏,而是有意识地利用错觉的感性特征来创造某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情趣。
  李白诗歌中的错觉意象丰富多彩,为清晰品味李白诗歌的错觉艺术,笔者将李白诗歌中的审美错觉从“主体错觉与客体错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及“从常态到错觉与从错觉到常态”三个角度进行类型划分。
  1.1 主体错觉与客体错觉
  李白诗歌中的审美错觉几乎都是自我感觉的呈现。李白在其著名的代表作《望庐山瀑布》中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每句都表现了错觉意象。首句中的“香炉”并非紫烟升腾的真香炉,而是指瀑布从高处飞驰而下、飞溅而起的水花经太阳光折射之后显得绚丽非凡,让人不禁产生一座香炉紫烟升腾的错觉。诗人随即借助“挂”字在纠正第一个错觉的同时又再现对庐山瀑布的第二个错觉。近看瀑布动感十足,远观却容易让人产生静止不动的感觉。李白是站在远处“遥看”,自然产生瀑布“挂”在山前的视错觉。诗人从远处移至瀑布脚下,翘首仰视,只见水带急速跌落,响声震耳欲聋,恍惚间觉得瀑布应该有三千尺那么高吧,对庐山瀑布的长度产生了错觉。既然庐山瀑布那么高,再加上阳光照射下水花是那么的耀眼夺目,作者禁不住怀疑天上的银河从九天的高空落到地球上来了。在这首诗里,“诗仙”极尽想象之能事,通过四个奇异的错觉意象将庐山瀑布色彩瑰丽、气势磅礴的壮景悉数托出。
  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诗人借助错觉再现营造出奇丽诡谲的意境,再一次将其非凡的想象力展露无遗。夜宿山寺的诗人抬头看寺院的高楼,楼高极了,感觉随时都有倒塌之险。“危”字既形容楼高,又展露“心忧”。登上高楼,与天那么接近,仿佛一伸手就能揽星摘月,一说话就会传到仙人处。心忧楼塌、揽星摘月、言语声传到仙人处是三个错觉意象,极言寺院高楼之高。“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的是,送别的人站在岸上,只见孤舟扬帆,渐渐远离,好似消失于碧空的尽头,那浩浩荡荡的江水,也好似流向苍远的天际。事实上,孤帆远去,是不会没于碧空的,江水奔涌也不会流至天际的,这是诗人的视错觉。这两种视错觉源于诗人对孟浩然不舍离别的心情。
  李白的诗歌中少有对他人错觉的描写,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里,我们看见一位华发如雪的老人对着明镜顾影自怜,悲叹人生短促,近百年的悲欢离合在感叹瞬间交叉、重叠、渗透,压缩成为以朝始以暮终的短短一天。作者用如花妙笔细描出老人在时间感知上的错觉,这是客体错觉。
  1.2 直接再现与间接再现
  从形式上看,李白的错觉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的错觉再现和间接的错觉再现。所谓直接的错觉再现,指诗中不借助语词的提示,直接描绘出错觉意象的本来面目。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诗人通过对三个错觉意象的直接描绘表现出天门山的壮美景色。该诗起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一种奇异的错觉联想,即楚江将原本就是一体的天门山撞开,使其一分为二,才得以夺门而出,一泻千里。诗人乘着船顺流而下,两岸青山仿佛列队相向而出,只见一叶孤舟似从日出的地方溯江而来。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楚江江流汹涌湍急的动人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中除“楚江开”是诗人的视错觉之外,“相对出”和“日边来”也都是视错觉。诗人顺着楚江急速而下,与两岸青山间距离快速转换,从而出现两岸青山仿佛列队相向的错觉,而驶入眼帘的孤舟也不可能来自日边,是由人类目视距离的局限性产生的视错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通过直接再现黄河从天而降的视错觉和近百年的时光浓缩为短短一天的心理错觉发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慨叹。
  间接的错觉再现则是指借助某些语词来点明错觉产生时的心理状态。《静夜思》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的前两句呈现出一种月圆之夜独有的视错觉。月圆人不圆,思乡之情郁结于心。夜深人静,寒意透骨,月光铺泻一地,诗人从梦中苏醒,恍惚中错把月光当白霜。当诗人定睛细看时,才知道这不是秋霜而是月色。一个“疑”字,强调了月色同霜色的相似程度令人难以分辨,难免会引起人的审美错觉,竟把月色当成秋霜。这一错觉的妙处就在于,秋霜的“冷”与诗人因为远离亲人而产生的孤独感同构,当思乡的主题通过后两句点出来之后愈显思乡之情的深重。又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中,“呼作”、“又疑”、“疑”、“恰似”成为诗中所呈现的错觉意象的提示语,让我们对错觉主体在生发错觉时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比较直观的把握。
  1.3 从常态到错觉与从错觉到常态
  李白有些诗句的错觉再现是从常态到错觉,有些诗句的错觉再现则是从错觉到常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中,第一、四两句分别再现了“白发飞长能长到三千尺那么长”和“镜子里闪现一片秋天的白霜”两个错觉,第二、三两句点明产生错觉的原因为一个“愁”字。“白发三千丈”到“缘愁似个长”是从错觉描写过渡到常态描写,“不知明镜里”到“何处得秋霜”是从常态描写过渡到错觉描写。诗人愁肠百结,感觉白发飞长、似乎能长到三千尺那么长,揽镜自照,瞥见镜子里闪现一片白色的秋霜。诗人是在顾影自怜,哪来的秋霜?这其实是诗人恍惚间的一种视错觉,当他从错觉中清醒后,才清晰地看到了原来是自己斑白的头发。这一错觉映射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老、悲伤蹉叹的心理状态。   2 错觉表现中反常规的语言运用
  如果我们从语言运用方面对这些错觉再现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错觉的再现与语词的错配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错配,也称之为超常嵌合,是指语词超常规的搭配运用。在李白诗歌的错觉再现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一些语词被不合常规地组合在一起,虽然看起来不符合规范,但细细玩味却能获得一种生动奇妙的审美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诗中的众多审美错觉的再现正是借助语词错配这一表达方式来实现的,以下试作例析。
  2.1 主谓错配
  主谓错配意即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合常规,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瀑”和“挂”。“挂”这一行为的主体是衣服、布这类固态的物体,而瀑布是液态的水,如何挂?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挂”字与瀑布搭配不符合事物原貌,却极形象地呈现出诗人“瀑布挂山前”的视错觉。再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山”和“出”。山原本是静止的,用“出”来写山也属错配,然而不以此种错配难摹“两岸青山仿佛列队相向”的错觉。
  2.2 述宾错配
  述宾错配即述语与宾语搭配不合常规,如“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中的“挂”和“秋风”、“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中的“随”和“人”之间不合常规的搭配。诗人乘船东下,万里秋风将船帆张得十分饱满,流动的秋风与飘扬的布帆幻化为墙上的钉子与悬挂的物件,一个“挂”字道破这一神思。人走月也走,诗人正是通过“月”和“随”(主谓)、“随”和“人”(述宾)两组句子结构错配呈现这一错觉。
  2.3 定中错配
  定中错配即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合常规,如:“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中“海”与“日”、“天”与“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中的“飞”与“镜”。这三组是定语与中心语的非常规组合,每一组都只借两个字“搭出”一个错觉意向,言简意深,韵味深远。前例中的第一对组合呈现出“日升于海”的壮景,第二对组合描绘出“天姥山接天”的高度,而后例用一个“飞”字将月光的动感与皎洁展露无遗。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认为,优秀的诗文创作“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文学创作是浸透个性色彩的艺术行为,一旦作者的情绪、心境与所见之景相通,作者的创作激情便如水东注而喷发出,难以遏制;此种局面下写就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这种个性化表达的核心是真挚淳朴,就算违反了惯常的语言规范,然而违反本身也是个性化表达的题中之意。钱钟书先生也说过:“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一般的经验的感受,有更深细的体会,因此必须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笔者认为,审美错觉是写作者极具个性色彩的、“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更深细的体会”,文学创作中将这种特殊的心理感受外化只能借助语言一种单一媒介。非常问题得用非常规手段,即“在语言运用上则需要突破常规经验的束缚,‘推敲出一些新奇的字法’”。李白诗中的错觉意象正是诗人在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这支“混搭”之笔将之进行完美呈现,从而使李白的诗歌意境更加开阔深远、斑斓绚丽。
  3 李白错觉审美才华的两大原动力
  审美错觉是李白诗歌世界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其诗歌艺术豪放洒脱的风格。那么,李白惊人的错觉感受力和杰出的表现力来自何方呢?笔者认为,除天赋才情之外,嗜酒成性和理想破灭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动力。
  3.1 酒精催化
  李白嗜酒成性,酒量惊人,动不动就“三百杯”(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一斗”(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凡饮必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李白《赠内》)。
  一般的嗜酒者是酒鬼,李白却是酒中之仙,在酒中和酒后创作了大量的饮酒诗。李白日日痛饮,饮酒之后诗兴勃发。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我也对李白的诗和文一千五十首作了统计,说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为百分之十六强”。醉酒会令人陷入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即思维脱离正常,兴奋明显,欣快感觉更加鲜明,联想更为加快,情绪明显高涨,表现得无忧无虑,易于被激惹或情绪不稳,自我中心,有夸大体验。笔者认为,李白虽然酒量惊人,但是一斗白酒下肚必已烂醉。李白在《前有樽酒行》中直描了自己的醉态:“摧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在大量饮酒之后,李白陷入醉酒状态,产生视错觉,将红色看成绿色。据此,笔者认为李白大量的审美错觉是在醉酒状态下形成的,酒精对诗歌中的错觉艺术起到了催化作用。
  3.2 代偿性抒写
  审美错觉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李白在诗歌中再现大量的审美错觉是基于理想受挫的主观心理需要。诗人怀抱“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然而从24岁出川远游、意图涉及政坛直至45岁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未真正获得过“政治家”的身份。“赐金放还”与“永不录用”同义,诗人唯有寄情山水,唯有自娱自乐,只有在诗歌中放逐理想聊以自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亦即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诗人通过充满错觉的笔调,为自己漂泊无依的灵魂营造出一片诗意的栖息之所,没有现实的羁绊,只有醉心的歌唱。这种歌唱与其说是对理想的憧憬,不如说是在理想破灭之后获得的一种代偿性满足。李白用充满幻化意味的诗性之笔描绘出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自由伸缩的奇异世界——一个充满错觉的诗境。
  参考文献:
  [1]娄莎莎.游走于“真假”之间的审美意趣——论“艺术再现”与“审美错觉性意象”[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3).
  [2]韩晓光.因错杨万里诗出奇无理而妙——杨万里诗歌中的错觉描写浅析[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2).
  [3]陈湘锋.错觉在诗词中的艺术表现[J].鄂西大学学报,1987,(1-2).
  [4]李秉鑑.巧用错觉趣味无穷——古诗中的错觉描写琐谈[J].语文学刊,1993,(2).
  [5]张连举.唐诗中的错觉描写[J].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6]周霜红,曹慧芳.文艺创作中的感知错觉艺术思维初探[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24(1).
  [7]石红.酒中诗仙——论李白酒诗中的人物性格[J].大舞台,2010,(9).
  责任编辑:晏祥辉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大学的发展深受科研的困扰。日常教学对本科生科研教育重视不足、教师信心不足、学生认识不到位是重要原因。改变这种情况应当重视本科生日常科研教育,提高教师信心,改变学生认识,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加强科研技能训练。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教育 科研素养 科研技能  1 缘起  2013年暑假,我有幸参与了本院老师“居民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课题,到云南大理、昭通进行调研,承担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出发
期刊
摘要: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既是高校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校院两级管理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管理 基层活力 对策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在高校就是要把师生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并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
期刊
摘要:信仰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作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为我们提供方向上的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它依然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性思想,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与未来。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的,但存在着部分信仰问题。本文对问题做出
期刊
摘要: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作者认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 开设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内容依托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自1985年在国内四所高校首次设置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由稚嫩的萌芽发展为受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本
期刊
摘要:围棋在清代的发展从鼎盛到逐渐衰落:从明末清初的发展,到乾隆和康熙期间的鼎盛,再到晚清之后的衰落萧条。本文对清代围棋运动的发展历程中的竞技事迹和棋手的传记作简单的陈述,为理清清代围棋发展的兴衰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体育 围棋运动 清代  围棋运动又名“手谈”或“楸枰”,是我国的国粹,起源于尧,另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春秋。它在我国传统文化精粹——琴棋书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清朝时发展到鼎盛,期间
期刊
摘要:本文从当今国内跨境民族研究的侧重点、跨境民族心理研究的方法选择、跨境民族心理研究的内容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简要阐述了民族研究的一个新的着力点——跨境民族心理研究。  关键词:跨境民族 心理研究 必要性  跨境民族心理研究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等对民族心理影响的研究。加强跨境民族心理研究可以实现心理调控的目标,从而可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有效的智力保证。  1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倍增长。大学生必须掌握获取信息的捷径,提高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力求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通过调查,针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 Dors
期刊
摘要: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科学技术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多媒体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各样的现代媒体和信息技术正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实施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本文对当前本科数学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培养的策略和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 职前教师 教学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在
期刊
摘要: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要求,着眼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教育实习评价理念,提出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的目标定位、多元评价方式和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促进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职前教师 教育实习 多元评价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高等师资的必由之路,是训练高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
期刊
摘要:曾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曾是一位怀揣爱情美梦的少女,但一生却过着“与鬼共舞”的生活。在这种压抑苦闷的生活中,“二姑姑”的人性不得不扭曲,不得不异化,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封建的婚姻制度,二是“二姑姑”自身的因素。  关键词:菉竹山房 二姑姑 人性  《菉竹山房》是吴组缃先生的一篇小说,它以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安徽农村为其社会背景,讲述了“二姑姑”的凄苦故事。“二姑姑”曾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