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5日下午一点,灼热的阳光晒得柏油马路似乎都要融化,气温高达36摄氏度。北京一建筑工地上仍然机器轰鸣,40岁的贵州籍民工徐红军正吃力地推着装满黄沙的小车,浑身的衣服早就湿透,来不及擦汗,脸上的豆大的汗珠不停掉进脚下滚滚的灰尘中。“工程要赶工,早点干,多挣点工钱。”
趁着他喝水休息一会的功夫,记者随同他来到他们休息的小工棚。几个简易木板,一大块破布搭起来的小棚子,在周围钢筋、铁板的包围下,闷热异常,还没坐一分钟,一股又一股的热浪让记者感觉快要中暑了。“你们城里人吹空调吹惯了,受不了这么热的,我都习惯了,皮肤都脱掉几层了。”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个破旧的小风扇,执意要给记者吹。在炎热的工地上,看着那张朴实的脸和那个小小的风扇吹出来的几乎感觉不到的“风”,让记者的心里涌起阵阵心酸和莫大的感动。
闲谈中,他告诉记者,老家还有两个孩子,有一个今年高考,已经考上了重点大学,还有一个在上初中。“我已经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只能做一辈子的农民,出来了也是个农民工。我现在这样拼命干活就是不想我的孩子走我的老路。”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位40岁的农民看起来已经有50多岁了。记者问及他最大的梦想时,他像个孩子般开心的笑了,“赚一大笔钱,把全家人都接到城里住,一家人在一起好好生活。”事实上他已经连续5个月没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了。
“我得赶紧干活去了,天气热,今天老板多发20块钱,多给钱了我不能偷懒啊。”徐红军只是我国近2亿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其中的一员,“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民工以他们自身的实践,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生命轨迹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流动的规则。他们这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改变生活和命运的精神,支撑着我们民族腾飞。(人民论坛记者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