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了个哈姆雷特式的标题,意在表明,啃老还是不啃老,已经很有些“生死”的意味。
如果你说我夸张的话,请在百度输入“啃老”,然后敲回车键。
这不是人肉搜索,但一种“人肉”的感觉扑面而来:大量“啃老族”啃老被拒或啃无可啃,饿毙者有之,仇恨父母者有之,与父母绝交者有之,伤害或杀死父母者有之,铤而走险杀人越货者亦有之。
当然,这都是极端的个案,更广大的“啃老族”啃得比较节制,甚至吃相还很斯文。我认真打量了一下我周围的已婚年轻人,不管城乡也无论贫富,不啃老的竟然一个也没有!
一个逼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铺天盖地的“啃老族”是如何批量生产的?
其一,父母的娇宠使然。
“惯子如杀子”,是千年古训;“富家穷养”,是很浅显的常识。然而,随着传统伦理的式微,一种新的责任伦理并未建立起来,特别是严格实行一胎化以后,从八零后开始,基本上都是被抱着养大的一代。我老家的一位邻居,吃奶一直吃到小学二年级,令人称奇的是,他母亲因为母性十足居然一直有奶!我身边出身农村的孩子,哪怕家中一贫如洗,居然从小到大没下过一次地!试想,农家子弟尚且如此,城里的孩子自然更是金枝玉叶,因为从物质到精神从来就没有“断奶”,成人后自然继续“吃奶”。
其二,应试教育使然。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养成,然而,我们的学校只盯着分数,于是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便成为寻常景观。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越优秀的学生,精神上的残缺越严重,因为他学习好,在家和学校更受宠,于是变得愈加唯我独尊。请看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前不久制造的“花絮”:张炀,10岁读大学,一直被人誉为神童。16岁,大多孩子还在读高二,他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但就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在北京全款买房,他就不答辩!有论者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知识有了,心没了。
其三,功利而奢糜的社会风气使然。
当革命的理想叙事远去之后,因为饿过多年肚子,我们一下变得功利而饕餮。比如首都的一位教授对其弟子说,如果40岁你还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当然,这也可以叫做“理想”,不过带有刺鼻的猪圈气味。上海的一家地产商就更生猛,其广告词是: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请看,购房本是一种置产或消费行为,但已经被置换为对穷人的羞辱,昔日的越穷越革命,一下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枯瘦的乡村还是“丰满”的都市,到处都是炫富的“土豪”,他们往死里消费的架势,怎么看都很像腔肠动物。
爱孩子,是人的动物本能;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共同的梦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响遏行云的口号。然而,由于以上种种,我们最终在一个完全物化的价值世界里狂奔,“拼爹”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且不仅拼起点更要拼终点。如果说,官二代或富二代拼爹拼得很自信也很从容的话,那么,穷二代或穷三代就拼得很窘迫甚至很血腥。但严酷的现实是,既然修理地球没出息,既然已经被远远地甩在后边,既然在城市发展才更有前景,那么不拼行吗?于是有梦想有潜质的年轻人都麇集都市,其父母自然成为其任劳任怨的“后勤部”:拿首付吗?拿,砸锅卖铁咱也拿,不然就娶不上媳妇;孩子没人带吗?咱去,不仅不要报酬还自带干粮;双语幼儿园入不起吗?不行,第三代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卖房子卖血咱也不含糊!
啃老啃到这份上,局外人已经感到难以“下咽”,于是有了立法的呼声。
然而,且慢。
如果说法律是地面以上的建筑的话,那么道德便是地面以下的地基,试想,地基已经很脆弱甚至没有,继续在地面上叠床架屋有意义吗?
行文至此,结论已经不言而喻:要解决道德问题,还须重构我们的价值体系,诉诸根本的文化建设。
如果你说我夸张的话,请在百度输入“啃老”,然后敲回车键。
这不是人肉搜索,但一种“人肉”的感觉扑面而来:大量“啃老族”啃老被拒或啃无可啃,饿毙者有之,仇恨父母者有之,与父母绝交者有之,伤害或杀死父母者有之,铤而走险杀人越货者亦有之。
当然,这都是极端的个案,更广大的“啃老族”啃得比较节制,甚至吃相还很斯文。我认真打量了一下我周围的已婚年轻人,不管城乡也无论贫富,不啃老的竟然一个也没有!
一个逼人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铺天盖地的“啃老族”是如何批量生产的?
其一,父母的娇宠使然。
“惯子如杀子”,是千年古训;“富家穷养”,是很浅显的常识。然而,随着传统伦理的式微,一种新的责任伦理并未建立起来,特别是严格实行一胎化以后,从八零后开始,基本上都是被抱着养大的一代。我老家的一位邻居,吃奶一直吃到小学二年级,令人称奇的是,他母亲因为母性十足居然一直有奶!我身边出身农村的孩子,哪怕家中一贫如洗,居然从小到大没下过一次地!试想,农家子弟尚且如此,城里的孩子自然更是金枝玉叶,因为从物质到精神从来就没有“断奶”,成人后自然继续“吃奶”。
其二,应试教育使然。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格养成,然而,我们的学校只盯着分数,于是大学生不会洗衣服,便成为寻常景观。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越优秀的学生,精神上的残缺越严重,因为他学习好,在家和学校更受宠,于是变得愈加唯我独尊。请看中国最年轻的博士前不久制造的“花絮”:张炀,10岁读大学,一直被人誉为神童。16岁,大多孩子还在读高二,他已经是北航的博士。但就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在北京全款买房,他就不答辩!有论者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知识有了,心没了。
其三,功利而奢糜的社会风气使然。
当革命的理想叙事远去之后,因为饿过多年肚子,我们一下变得功利而饕餮。比如首都的一位教授对其弟子说,如果40岁你还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当然,这也可以叫做“理想”,不过带有刺鼻的猪圈气味。上海的一家地产商就更生猛,其广告词是: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请看,购房本是一种置产或消费行为,但已经被置换为对穷人的羞辱,昔日的越穷越革命,一下跳到了另一个极端。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枯瘦的乡村还是“丰满”的都市,到处都是炫富的“土豪”,他们往死里消费的架势,怎么看都很像腔肠动物。
爱孩子,是人的动物本能;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共同的梦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响遏行云的口号。然而,由于以上种种,我们最终在一个完全物化的价值世界里狂奔,“拼爹”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且不仅拼起点更要拼终点。如果说,官二代或富二代拼爹拼得很自信也很从容的话,那么,穷二代或穷三代就拼得很窘迫甚至很血腥。但严酷的现实是,既然修理地球没出息,既然已经被远远地甩在后边,既然在城市发展才更有前景,那么不拼行吗?于是有梦想有潜质的年轻人都麇集都市,其父母自然成为其任劳任怨的“后勤部”:拿首付吗?拿,砸锅卖铁咱也拿,不然就娶不上媳妇;孩子没人带吗?咱去,不仅不要报酬还自带干粮;双语幼儿园入不起吗?不行,第三代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卖房子卖血咱也不含糊!
啃老啃到这份上,局外人已经感到难以“下咽”,于是有了立法的呼声。
然而,且慢。
如果说法律是地面以上的建筑的话,那么道德便是地面以下的地基,试想,地基已经很脆弱甚至没有,继续在地面上叠床架屋有意义吗?
行文至此,结论已经不言而喻:要解决道德问题,还须重构我们的价值体系,诉诸根本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