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繁至简,以简驭繁——《阿房宫赋》再解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文言文,若能读懂,那繁文亦简,若读不懂,那简文亦繁.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解读基础,但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的篇幅以及难度也相应增加,学生在阅读这些文言文的时候,第一感觉仍然是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言文教学应当有怎样的策略取向,值得高中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是有效的策略.学生在对文言文本“简”的加工过程中,整体把握了文本的架构,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对文本的认识,这样就可以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这就如同盖房子一样,先用钢筋混凝土建构一个框架,然后去砌墙、安装门窗,于是一座高楼大厦就能够拔地而起.
其他文献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古诗都有着个性特征,虽然有的看上去平坦无其,简单易懂,但是其实际意境非凡,耐人寻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有这种感觉,到底蕴含什么韵味和情操,是后人值得深思的.rn一、写作背景rn韦应物的这首代表作,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得平易闲散,但是,作者却经历不平淡的一生,韦应物出生于公元731年,死于791年,经历了唐玄宗、顺宗、代宗等诸位皇帝执政时期,在那个年代,由于社会动荡,政治局面风起云涌,是唐朝从盛世转为衰落的重要时刻.作者出生在贵胄家庭,在各种光环照耀下, 15岁时,就
期刊
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言志抒情,它运用简练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现悠远的意境,能将作者的情感浓缩在诗句中展现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其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要领悟作品的内涵,还要围绕其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试着说出自己的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韵、意象、修辞、结构等不同的角度切入,全面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提高古诗词赏读的能力.
期刊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多顽症”,主要表现为:一是课堂上一味地解字释词,逐句逐段乃至逐篇;二是片面地“传经送宝”,历史常识与创作背景等拓展信息“泛滥成灾”,消散了语文课的应有味道;三是缺乏明晰的学习目标,将文言文学习演化成了单纯的背诵朗读学习;四是以教师解读代替学生解读,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完全被动,主体意识严重缺失;五是“言”“文”分家,割裂了两者的互融关系,抵消了经典文言作品的教学价值;等等.为此,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兰亭集序》一课的教学,尝试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探求文
期刊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此词作用浑然天成、清爽简朴的白描语句,抒发出征途中思念故土的绵长心境.《长相思》能够流传至今且被人们广为赞誉,主要因为该词呈现出浓郁的画面之美、音韵之美,其美的独到,毫无雕琢,如同出水芙蓉一般令人眼前一亮,又因真情而感人至深.所以,在讲授《长相思》这一词作,要立足“美”的视角,让学生徜徉在它的词情画意之中.为了使学生在该词学习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特点,合理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词作的音韵之美、画面之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指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的时候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重点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入手解析文本,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促使学生深入到文本深处,体会文辞之妙,进而提升文本解读的能力.
期刊
自《烛之武退秦师》被引入高中教材之后,引发了许多一线教师和学者的兴趣,无论是课文解读还是教学案例,说如同雨后春笋可能略有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大家名师还是一线普通教师,对该文的兴趣都表明了这一文章具有不凡的价值.在课文的解读过程当中,虽然各家有各家之言,但是相比较而言,最终的观点都是大同小异.那么这篇课文有没有新的解读空间了呢?前日看到高永利老师的一个观点,引发了笔者的深深思考,高老师认为《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从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开始,到“亦去之”的结尾,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文
期刊
线上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如何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力以及思维品质,成为连接屏幕两端师生对话的关键.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下面的探索.rn一、案例背景rn1.教材背景.统编版高一语文新教材需完成与18个学习任务群相对应的单元学习任务,量大、难度高,其中思辨性阅读与写作对高一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何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和写作,完成所有的单元任务,成为线上教学时期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简称,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唯有通过美育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发展,其它各项教育活动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教师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实现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有利于调动学生围绕语文教学内容展开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促进学生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与情感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共鸣、形成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于美育渗透的重视力度,着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审美素养实现同步
期刊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探究与研讨”的学习任务群,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则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阅读任务.rn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部鸿篇巨著,是许多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对习惯“碎片化”“片面化”“浅表化”阅读的高中生来说,品读这样一部巨著确实存在较大的障碍.首先,它篇幅长、人物多,笔法细腻,叙事趋于平淡日常,学生容易停留在粗略感知的层面;其次,文中大量的前呼后应、千里伏笔,情节前后勾连、暗示,隐晦而紧密,学生容易读“此”忘“彼”,无法勾连整合,体会文本呼应
期刊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老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以“钗黛人物对比阅读”为教学专题,来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rn一、导入rn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同学们,这是谁的判词?rn生:林黛玉和薛宝钗.rn师:哪位同学可以解释一下这首判词的意思?rn生:“可叹停机德”是赞叹薛宝钗有贤良淑德,是一个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性.“堪怜咏絮才”是指林黛玉特别有才情,但可惜她的才华被埋没.“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示了二人比较悲惨的结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