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学生答题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现代文,三怕写作文。其实“三怕”的背后是阅读能力的欠缺。而阅读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往往是看得挺懂,答得乱套。而要想答得好,必须真看懂。经历了多次高考,深感学生答题的无序、迷茫,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江苏高考现代文(必考)以散文和小说为主,下面结合最近的教学及近几年尤其是江苏高考试题来谈谈我对散文阅读的一点思考及应对策略。
一、抓摘抄,做准备
利用好摘抄,为阅读打下基础。笔者所带的为两个班语文课,每周都会利用一定时间来完成摘抄与赏析约四页纸的任务。可以借此机会让他们在摘抄时以生活化的散文和小说为主,并根据高考的考查要求自己来分类进行赏析,可以从重要的语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去入手。这样,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对文章的体裁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達能力。同时,因为文章生活化,与大家的生活联系紧密,也可以扩大他们对生活的认知面,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才可以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而不再只是蜻蜓点水般阅读。
二、明特征,理“形”“神”
阅读时,要把握散文的体裁特征,抓住“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散文形散神聚,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被绕得晕头转向,其实只要抓住核心的“神”就可将零散的形串为一线。以最近所作的《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叶细细)为例,写母亲的文章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了,所以这也可算是生活化散文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文章段落或短或长,共达三十四段。但只要抓住首段的“让我许个愿”及末端的“妈妈,我爱你”“我许的愿只有一个: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几个重要的句子,就可以把握核心的神:表达女儿对妈妈的爱。而所有的形都是为了表现这“神”,即可理出本文的行文思路:开头的设下悬念,前半部分写“我”“不喜欢”妈妈的一些行为,中间过渡段“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后写“我”逐渐地理解妈妈,最后情感转入对妈妈的爱,以一句“我许的愿只有一个: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情感的抒发达到一个高潮。以此为例,在阅读时只要抓住“形、神”,便可对文章“了然于胸”,同时要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灵活性,认真分析它们与“神”之间的关系。
三、找情感,析主旨
1.抓住蕴含情感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分析文章的主旨。对于抒情色彩较浓的散文,尤其要注意把握蕴有情感的句子。仍以《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叶细细)为例。这些句子带有的情感或隐或显,有时需要思考一下。如“妈妈,我爱你”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看皆明,但像“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这样的句子则需稍作思考。结构上的过渡作用比较容易得出,而言外之意却需转换一下才可得出它表达的意思是“姥姥过世后,我才开始逐渐理解妈妈(即领情)”,正是因为这次契机后我对母亲的理解,才有了后文对妈妈的爱,并通过一个许愿“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传达出本文的主旨。明了这些,在答第一题时涉及到作者情感时就不会只答出“对当时不理解母爱的后悔、歉疚”,而点不出“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了。这可以联系苏教版《现代散文阅读》第一篇胡适的《我的母亲》末段去感知。
2.抓住含有作者观点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分析文章的主旨。前面说过,散文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非常灵活,所以有的句子既有议论又有抒情或记叙,所以在抓取时不可忽略。以乡村题材的《一座村庄的消失》(杨小波)为例,需要注意这样一些句子:首段“……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中间的“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随着……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末段的“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叙的”“这只是一种替换轮回”“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其实,只要把握首尾段即可抓住重点,但也正是因作者的情感观点出现了变化。
四、明手法,抓本质
对散文中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各种手法技巧要做到了然于胸,知道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等。如《一座村庄的消失》(杨小波)第四题第一问对“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的理解,不少学生在写“人们离开村庄,导致村庄衰亡”时都未能结合比喻手法来谈其效果。
五、会审题,是基础
文章看懂了,主旨明确了,手法知道了,可如果不仔细审题,不针对问什么而答什么,轻则使你失分,重则可能使你功败垂成。如《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叶细细)最后一题,让找出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并说出你的原因。有部分同学找的是“妈妈,我爱你”或“她是我今生最爱的人”等,虽然也表现了女儿对妈妈的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但却忽略了题中的“最”字,它提示你在选择时要注意其简洁性、概括性、具体性等,总之就是要经过比较筛选,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再比如让你回答“作者面对村庄消失的情感”,有些同学却答成了“面对消失的村庄的情感”。由此,审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六、答简明,述具体
题目审清了,答案想好了,最后答题就要注意了,要简洁而富有概括性,要明确具体。可运用一些常见的表述词语,精拣细选进行表述。我们可以从“全面、具体、准确、简洁”等角度去组织和检查答案。如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的最后一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就要从“上善之作、上善之人、上善之事”的角度去全面解释其深意,而每个角度的内容要答具体,“上善之作、人、事”到底指什么,要对文章内容提取概括,用词要准确,语言不可啰嗦。所以经过“全面、具体、准确、简洁”四个方面的考量,归纳出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人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作。然后反观答案,是否从多个角度去解释题目深意,还是分了好多点其实只有一个角度,即角度是否全面、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组织和检查后的答案必然经得起考验。
总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两天就能表现出来的,但却离不开每一日之功。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眼中的世界,只有读懂了生活,才会理解文章中展现的生活。只有内强素质,外晓方法,内外兼修,才能在散文阅读这一片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大获全胜。
一、抓摘抄,做准备
利用好摘抄,为阅读打下基础。笔者所带的为两个班语文课,每周都会利用一定时间来完成摘抄与赏析约四页纸的任务。可以借此机会让他们在摘抄时以生活化的散文和小说为主,并根据高考的考查要求自己来分类进行赏析,可以从重要的语句、使用的表现手法、作者的情感等去入手。这样,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对文章的体裁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達能力。同时,因为文章生活化,与大家的生活联系紧密,也可以扩大他们对生活的认知面,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才可以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而不再只是蜻蜓点水般阅读。
二、明特征,理“形”“神”
阅读时,要把握散文的体裁特征,抓住“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散文形散神聚,阅读时稍不注意就会被绕得晕头转向,其实只要抓住核心的“神”就可将零散的形串为一线。以最近所作的《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叶细细)为例,写母亲的文章应该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了,所以这也可算是生活化散文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文章段落或短或长,共达三十四段。但只要抓住首段的“让我许个愿”及末端的“妈妈,我爱你”“我许的愿只有一个: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几个重要的句子,就可以把握核心的神:表达女儿对妈妈的爱。而所有的形都是为了表现这“神”,即可理出本文的行文思路:开头的设下悬念,前半部分写“我”“不喜欢”妈妈的一些行为,中间过渡段“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后写“我”逐渐地理解妈妈,最后情感转入对妈妈的爱,以一句“我许的愿只有一个: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情感的抒发达到一个高潮。以此为例,在阅读时只要抓住“形、神”,便可对文章“了然于胸”,同时要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灵活性,认真分析它们与“神”之间的关系。
三、找情感,析主旨
1.抓住蕴含情感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分析文章的主旨。对于抒情色彩较浓的散文,尤其要注意把握蕴有情感的句子。仍以《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叶细细)为例。这些句子带有的情感或隐或显,有时需要思考一下。如“妈妈,我爱你”等直抒胸臆的句子一看皆明,但像“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这样的句子则需稍作思考。结构上的过渡作用比较容易得出,而言外之意却需转换一下才可得出它表达的意思是“姥姥过世后,我才开始逐渐理解妈妈(即领情)”,正是因为这次契机后我对母亲的理解,才有了后文对妈妈的爱,并通过一个许愿“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传达出本文的主旨。明了这些,在答第一题时涉及到作者情感时就不会只答出“对当时不理解母爱的后悔、歉疚”,而点不出“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了。这可以联系苏教版《现代散文阅读》第一篇胡适的《我的母亲》末段去感知。
2.抓住含有作者观点的关键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进而分析文章的主旨。前面说过,散文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非常灵活,所以有的句子既有议论又有抒情或记叙,所以在抓取时不可忽略。以乡村题材的《一座村庄的消失》(杨小波)为例,需要注意这样一些句子:首段“……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中间的“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随着……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末段的“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叙的”“这只是一种替换轮回”“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其实,只要把握首尾段即可抓住重点,但也正是因作者的情感观点出现了变化。
四、明手法,抓本质
对散文中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各种手法技巧要做到了然于胸,知道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等。如《一座村庄的消失》(杨小波)第四题第一问对“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的理解,不少学生在写“人们离开村庄,导致村庄衰亡”时都未能结合比喻手法来谈其效果。
五、会审题,是基础
文章看懂了,主旨明确了,手法知道了,可如果不仔细审题,不针对问什么而答什么,轻则使你失分,重则可能使你功败垂成。如《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叶细细)最后一题,让找出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并说出你的原因。有部分同学找的是“妈妈,我爱你”或“她是我今生最爱的人”等,虽然也表现了女儿对妈妈的爱,体现了文章的主旨,但却忽略了题中的“最”字,它提示你在选择时要注意其简洁性、概括性、具体性等,总之就是要经过比较筛选,最后选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再比如让你回答“作者面对村庄消失的情感”,有些同学却答成了“面对消失的村庄的情感”。由此,审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六、答简明,述具体
题目审清了,答案想好了,最后答题就要注意了,要简洁而富有概括性,要明确具体。可运用一些常见的表述词语,精拣细选进行表述。我们可以从“全面、具体、准确、简洁”等角度去组织和检查答案。如2009江苏卷《上善若水》的最后一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就要从“上善之作、上善之人、上善之事”的角度去全面解释其深意,而每个角度的内容要答具体,“上善之作、人、事”到底指什么,要对文章内容提取概括,用词要准确,语言不可啰嗦。所以经过“全面、具体、准确、简洁”四个方面的考量,归纳出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人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作。然后反观答案,是否从多个角度去解释题目深意,还是分了好多点其实只有一个角度,即角度是否全面、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洁,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组织和检查后的答案必然经得起考验。
总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两天就能表现出来的,但却离不开每一日之功。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眼观察、用心思考眼中的世界,只有读懂了生活,才会理解文章中展现的生活。只有内强素质,外晓方法,内外兼修,才能在散文阅读这一片广阔天地中大展身手,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