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这些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治学态度、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性格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
一、教师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具有宽泛意义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又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指一个人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在法学上“人格就是指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在人类学上“人格则是指人类个体特殊的生存方式及与之相关联的自我认同和他人首肯。”而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指道德人格。“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与特征,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格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本文拟从伦理学视野来讨论教师的人格。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人格特征是由教师职业所规定的,是教师所表现的有别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的独特而本质的品质。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人格与师格的统一,即一般道德人格与职业道德人格的统一。教师的人格,一方面是自己的本体价值的标志,即“纯粹的自我”;而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气度等影响学生的过程,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所以教师的人格又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或工具,这便是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人格。二是教师人格具有较高的格位水平。因为,首先“教师必须在人格上高于一般人才具有教育的主体资格,只有高于一般才足以供人效法;其次,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世范,为人师表”。这些格言正反映了教师在学识和人格上的高格位特点。
二、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种“师表”“模范”和“榜样”,正说明了教师人格在教育中具有巨大的示范性教育价值。
1、教师的高尚人格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
古诗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赞美老师,是说名家大师通过自己的学识人格获得学生的崇敬景仰。这种敬仰化为动力,促使学生效法老师为人治学,终身不敢懈怠,如此维持了学生孜孜以求的持久学习动力。如今,很多教师恼于也苦于自己课前费尽心思备课,课上用尽力气“叫卖”,可是学生却恹恹而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把教学当做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而没有足够的学识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教育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向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但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当教师以自身人格赢得学生的心时,就会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屈从于外部压力的无奈之举,亦不会为狭隘功利所左右,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生命的渴求和求知的乐趣。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提高,认知得到深化以后,就会对教师更加敬重和信赖,从而更增加了对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如果说教师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求真务实的、严谨踏实、独立自主的学术道德人格便是吸引、激励学生学业发展的活的源泉。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能感染、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走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
2、教师的高尚人格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榜样学习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美德的体现者。教师作为学生最直观的学习对象,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给学生以影响;教师的品行举止,教师对现实的态度给学生以榜样。“对学生而言,教师就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德育的自觉都会成为德育的显隐课程。”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教师人格的核心。教师不仅在学校里是学生的榜样,在社会里,在生活中都是学生的模范,他们是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可是,这种道德指引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自身对人对事的态度能为人表率。“教师最大的力量就在于他们自身树立的榜样”,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理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德育主导因素,使其能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从中提升原有的道德信念。
3、教师的高尚人格利于铸就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教师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主从权威型的,而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关系,只有尊重理解学生,爱护关心学生,愿意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与学生形成真诚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而尊重理解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正是师爱的具体表现,师爱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魏书生老师曾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的回答绝不会是“我爱你”。魏老师的话很朴素很实在亦很有哲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理解,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他们才会获得亲近教师的动力源泉。教育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情感交流,以情载道,以情寓理。平等对话,沟通交流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对学生充满关爱之情是滋润学生干涸心田的久旱甘霖。
三、教师人格的塑造途径
1、积淀才学——塑造教师人格的基础
对教学负责,严谨治学,用心教学是教师人格的首要表现,但它的实现必须以才学为支撑,没有才学的教师人格是苍 白无力的。一位具有才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会用知识去引导学生面对新问题。“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输入输出的过程,而是一个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整合、判断、取舍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够从知识中发现、挖掘、提炼出其道德意蕴和美学价值,并将其解剖、展示给学生。”这一过程,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发现知识,发现美好,悄悄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修身养德——塑造教师人格的核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道德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因此,修身养德是塑造教师人格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把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崇高理念扎根于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敢于吃苦耐劳,不求名,不贪利,廉洁从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像教育家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次教师要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试想如果教师上课迟到、早退,如何要求学生不旷课、逃学?如果教师上课敷衍,没有准备,如何要求学生学习认真,积极向上?如果教师谈吐粗鲁、脏话连篇,如何要求学生文质彬彬,待人礼貌?如果教师哗众取宠、学术作弊,又怎么能够要求学生沉心作学问,考试不舞弊呢?修身意识,教师须牢记于心。
3、交融情感——塑造教师人格的灵魂
“润物无声,化人无形”,教育活动是一种铸造心灵的活动,是爱的共鸣。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情感与爱,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或点头赞赏,或莞尔一笑,或投来饱含期待的目光,或伸出充满爱心的双手……当一切语言都已显得苍白无力时,无声的动作,有时比有声的语言更有感染力,这种力便来自于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溺爱,亦不是放纵,更并非不要严格要求,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和严格要求和谐统一。教师的爱还是一种全面的爱,一方面是对每个学生全方位的爱。不仅给学生学习上予关爱,也关爱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全体学生的爱。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几个耀眼的学生身上,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其实,那些后进生更需要关爱,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有当学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有种受到信赖,鼓励和激励的情感体验,才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
“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培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它是一个终身、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个体性,追求价值和人格理想,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一、教师人格的内涵
“人格”是一个具有宽泛意义的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同一领域又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指一个人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在法学上“人格就是指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在人类学上“人格则是指人类个体特殊的生存方式及与之相关联的自我认同和他人首肯。”而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指道德人格。“教师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与特征,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格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格位),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本文拟从伦理学视野来讨论教师的人格。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人格特征是由教师职业所规定的,是教师所表现的有别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的独特而本质的品质。教师的人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人格与师格的统一,即一般道德人格与职业道德人格的统一。教师的人格,一方面是自己的本体价值的标志,即“纯粹的自我”;而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气度等影响学生的过程,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所以教师的人格又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或工具,这便是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人格。二是教师人格具有较高的格位水平。因为,首先“教师必须在人格上高于一般人才具有教育的主体资格,只有高于一般才足以供人效法;其次,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为世范,为人师表”。这些格言正反映了教师在学识和人格上的高格位特点。
二、教师人格的教育价值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种“师表”“模范”和“榜样”,正说明了教师人格在教育中具有巨大的示范性教育价值。
1、教师的高尚人格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业发展
古诗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赞美老师,是说名家大师通过自己的学识人格获得学生的崇敬景仰。这种敬仰化为动力,促使学生效法老师为人治学,终身不敢懈怠,如此维持了学生孜孜以求的持久学习动力。如今,很多教师恼于也苦于自己课前费尽心思备课,课上用尽力气“叫卖”,可是学生却恹恹而睡,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把教学当做是简单的传授与灌输,而没有足够的学识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
教育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双向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但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当教师以自身人格赢得学生的心时,就会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同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这样,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屈从于外部压力的无奈之举,亦不会为狭隘功利所左右,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生命的渴求和求知的乐趣。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提高,认知得到深化以后,就会对教师更加敬重和信赖,从而更增加了对学习的渴望和兴趣。
如果说教师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求真务实的、严谨踏实、独立自主的学术道德人格便是吸引、激励学生学业发展的活的源泉。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能感染、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走向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
2、教师的高尚人格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榜样学习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美德的体现者。教师作为学生最直观的学习对象,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给学生以影响;教师的品行举止,教师对现实的态度给学生以榜样。“对学生而言,教师就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德育的自觉都会成为德育的显隐课程。”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教师人格的核心。教师不仅在学校里是学生的榜样,在社会里,在生活中都是学生的模范,他们是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可是,这种道德指引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自身对人对事的态度能为人表率。“教师最大的力量就在于他们自身树立的榜样”,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理念对学生构成了生动的德育主导因素,使其能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从中提升原有的道德信念。
3、教师的高尚人格利于铸就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教师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主从权威型的,而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关系,只有尊重理解学生,爱护关心学生,愿意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与学生形成真诚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而尊重理解学生,爱护关心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正是师爱的具体表现,师爱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魏书生老师曾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对对方心灵的大山呼喊:“我尊重你!”那么,对方心灵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喊“我理解你!”对方的回音也是“我理解你!”你喊“我恨你”,对方的回答绝不会是“我爱你”。魏老师的话很朴素很实在亦很有哲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只有给学生以尊重理解,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他们才会获得亲近教师的动力源泉。教育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情感交流,以情载道,以情寓理。平等对话,沟通交流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对学生充满关爱之情是滋润学生干涸心田的久旱甘霖。
三、教师人格的塑造途径
1、积淀才学——塑造教师人格的基础
对教学负责,严谨治学,用心教学是教师人格的首要表现,但它的实现必须以才学为支撑,没有才学的教师人格是苍 白无力的。一位具有才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还要会用知识去引导学生面对新问题。“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是从一个容器向另一个容器输入输出的过程,而是一个对知识的重新建构、整合、判断、取舍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够从知识中发现、挖掘、提炼出其道德意蕴和美学价值,并将其解剖、展示给学生。”这一过程,便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发现知识,发现美好,悄悄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修身养德——塑造教师人格的核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道德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因此,修身养德是塑造教师人格的核心。首先教师要把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崇高理念扎根于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敢于吃苦耐劳,不求名,不贪利,廉洁从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像教育家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次教师要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试想如果教师上课迟到、早退,如何要求学生不旷课、逃学?如果教师上课敷衍,没有准备,如何要求学生学习认真,积极向上?如果教师谈吐粗鲁、脏话连篇,如何要求学生文质彬彬,待人礼貌?如果教师哗众取宠、学术作弊,又怎么能够要求学生沉心作学问,考试不舞弊呢?修身意识,教师须牢记于心。
3、交融情感——塑造教师人格的灵魂
“润物无声,化人无形”,教育活动是一种铸造心灵的活动,是爱的共鸣。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情感与爱,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或点头赞赏,或莞尔一笑,或投来饱含期待的目光,或伸出充满爱心的双手……当一切语言都已显得苍白无力时,无声的动作,有时比有声的语言更有感染力,这种力便来自于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溺爱,亦不是放纵,更并非不要严格要求,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和严格要求和谐统一。教师的爱还是一种全面的爱,一方面是对每个学生全方位的爱。不仅给学生学习上予关爱,也关爱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另一方面是对全体学生的爱。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几个耀眼的学生身上,要关注所有的学生,其实,那些后进生更需要关爱,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只有当学生受到教师的爱,才会有种受到信赖,鼓励和激励的情感体验,才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融。
“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培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它是一个终身、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个体性,追求价值和人格理想,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