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们在分析音乐表演时,特别着重表演者的形象和音色的直觉不带有实用目的这一层道理。欣赏和表演既都要和实际人生中保持一种“距离”,那么音乐艺术对人生不是一种奢侈品吗?它的起源究应如何解释呢?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音乐表演 兴趣 创造 想象
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艺术。对于第一个要点,我们应先明白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文化发达以后的产品,据考古学者的研究,穴居野处的人已经有了艺术。他们在洞壁所画的兽像和他们日用的石器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品。在极幼稚的儿童中我们可看出艺术表演的表现,如掘土作像、架枝为屋、模仿成人等一些表演,都常流露出很丰富的想象和二度创作表演的美感情趣。鸟鸣狮吼就是音乐和诗歌的雏形。从这些事实看,我们可以知道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起源应从研究远古人、儿童及动物的活动入手。近百年来,学者对这种研究颇费苦心,他们结论如何呢?
最流行的学说把音乐艺术表演溯源到游戏。康德便已指出艺术和游戏类似。诗人席勒在《美感教育书简》里把这个学说加以发挥。他认为,艺术和游戏同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而这种则为过剩精力的表现。我觉得这种学说太过于笼统,游戏是初步的创造,它和音乐艺术表演一样要应用创造的想象。音乐表演在未经传达之前,只是一种想象。必须把第一创造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我想应是在作为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的基本要求。我们可把二度创造看成心理上的“再现想象”,可根据一度创造大概进行回想构思,接着加上自己的意识给予加工处理,随后由“再现想象”转入“创造想象”,因为“再现想象”只是在记忆中复演旧经验,绝不能产生艺术。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既然是“想象”就不能无中生有,因为它不能离开象,而意象是由经验得来的。既然是“创造的”,就不能是复演的旧经验,必须含有新成分。这个成分是什么呢?它不是想象所用的材料,因为这材料就是从经验得来的意象,只能是材料整合所取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境: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留在孩子心里。
音乐表演艺术是艺术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生动展现他们的作品,借助观众的视、听觉达到心灵感染的能动艺术。通过演员和翻仓互相交流,互相触动而形成快感的“感动波”,像“一条往返巡回的线路”,在舞台上发挥作用,从而取得审美感应和社会效果。彼得·布鲁克曾说:“观众始终是一种鞭策,没有观众,演员只能是虚假的。”梅耶荷德说:“一旦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有了反应,剧院就开始存在。”这些都说明了表演者一一观众——舞台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三者之间,观众显然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人们毫不吝啬地把观众视为表演者的上帝。舞台是音乐表演艺术区别于影视艺术的重要特点。这种独特的舞台气氛在影视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于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审美感受,任何审美感受都包含感情的活动因素,因此词、曲作家的描绘只要出乎激情刻画,又发自肺腑,作品的诗意就能自然流露,这时观众、听众也会做出判断,得到启示,产生情感反应,并达到强烈的舞台效果。如追星族的出现,现场演唱会有人昏倒的状况,说明作品、表演者、观(听)众三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塑造完美形象,并使观(听)众感知、领舍、共鸣,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音乐表演艺术还有一个其他艺术没有的美妙特性——在舞台上,表演者创造形象、表达作品的创作过程,观(听)众对这一过程的感受同时进行。这就是参与创造,即是“三度创作”。没有观(听)众韵三度创作,就没有完整的音乐表演艺术。音乐表演艺术基本因素是演员和观众,他们是“二、三度创作”,是活人与活人的直接交流,他们在一起表演“一度的创作”,或在一起共同创作,犹如共享圣餐一样,观众的共鸣、移情作用和想象、象征等,都能构成观(听)众对音乐表演的直接参与和渗透。这就是音乐表演艺术一种特殊的品格,为此,音乐艺术表演者把观(听)众当成创作者、表演者的上帝就顺理成章。
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音乐表演 兴趣 创造 想象
音乐表演是二度创作艺术。对于第一个要点,我们应先明白艺术的起源,并不是文化发达以后的产品,据考古学者的研究,穴居野处的人已经有了艺术。他们在洞壁所画的兽像和他们日用的石器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品。在极幼稚的儿童中我们可看出艺术表演的表现,如掘土作像、架枝为屋、模仿成人等一些表演,都常流露出很丰富的想象和二度创作表演的美感情趣。鸟鸣狮吼就是音乐和诗歌的雏形。从这些事实看,我们可以知道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起源应从研究远古人、儿童及动物的活动入手。近百年来,学者对这种研究颇费苦心,他们结论如何呢?
最流行的学说把音乐艺术表演溯源到游戏。康德便已指出艺术和游戏类似。诗人席勒在《美感教育书简》里把这个学说加以发挥。他认为,艺术和游戏同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而这种则为过剩精力的表现。我觉得这种学说太过于笼统,游戏是初步的创造,它和音乐艺术表演一样要应用创造的想象。音乐表演在未经传达之前,只是一种想象。必须把第一创造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我想应是在作为二度创作的音乐表演的基本要求。我们可把二度创造看成心理上的“再现想象”,可根据一度创造大概进行回想构思,接着加上自己的意识给予加工处理,随后由“再现想象”转入“创造想象”,因为“再现想象”只是在记忆中复演旧经验,绝不能产生艺术。艺术必须有“创造的想象”。既然是“想象”就不能无中生有,因为它不能离开象,而意象是由经验得来的。既然是“创造的”,就不能是复演的旧经验,必须含有新成分。这个成分是什么呢?它不是想象所用的材料,因为这材料就是从经验得来的意象,只能是材料整合所取的形式。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做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境: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留在孩子心里。
音乐表演艺术是艺术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生动展现他们的作品,借助观众的视、听觉达到心灵感染的能动艺术。通过演员和翻仓互相交流,互相触动而形成快感的“感动波”,像“一条往返巡回的线路”,在舞台上发挥作用,从而取得审美感应和社会效果。彼得·布鲁克曾说:“观众始终是一种鞭策,没有观众,演员只能是虚假的。”梅耶荷德说:“一旦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有了反应,剧院就开始存在。”这些都说明了表演者一一观众——舞台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三者之间,观众显然起了关键作用,因此人们毫不吝啬地把观众视为表演者的上帝。舞台是音乐表演艺术区别于影视艺术的重要特点。这种独特的舞台气氛在影视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于音乐表演艺术是一种审美感受,任何审美感受都包含感情的活动因素,因此词、曲作家的描绘只要出乎激情刻画,又发自肺腑,作品的诗意就能自然流露,这时观众、听众也会做出判断,得到启示,产生情感反应,并达到强烈的舞台效果。如追星族的出现,现场演唱会有人昏倒的状况,说明作品、表演者、观(听)众三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塑造完美形象,并使观(听)众感知、领舍、共鸣,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音乐表演艺术还有一个其他艺术没有的美妙特性——在舞台上,表演者创造形象、表达作品的创作过程,观(听)众对这一过程的感受同时进行。这就是参与创造,即是“三度创作”。没有观(听)众韵三度创作,就没有完整的音乐表演艺术。音乐表演艺术基本因素是演员和观众,他们是“二、三度创作”,是活人与活人的直接交流,他们在一起表演“一度的创作”,或在一起共同创作,犹如共享圣餐一样,观众的共鸣、移情作用和想象、象征等,都能构成观(听)众对音乐表演的直接参与和渗透。这就是音乐表演艺术一种特殊的品格,为此,音乐艺术表演者把观(听)众当成创作者、表演者的上帝就顺理成章。
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在音乐游戏“好朋友来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客人”来了,轻轻“敲门”,主人“开门”,互相问好;主人招待客人“请坐”,告别再见。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懂得了团结友爱、礼貌待人的重要性……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音乐老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