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玉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3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明代苏州才子文征明的《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读罢合卷,总让我想起故乡老家的那棵白玉兰来。几十年了,淡忘了许多童年往事,但老家天井里那口老井边的玉兰树,却始终深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老家天井里的那棵玉兰树,是全家人心中的宝贝,不论是灾年、荒年,还是风调雨顺的丰收年,一直陪伴着全家人走过来。一到春节,玉兰花都如期开放,花团锦簇,远观洁白无瑕,妖娆万分,把一个老院子装点得热热闹闹的。玉兰树型魁伟,我十多岁时,一个人都围不过来,可能有十多米高。树冠卵形,其中一枝从照壁上面斜撑到隔壁的同族叔叔家。一家栽树,两家乘凉,也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叔叔家也没有把撑过去的枝叶砍去,只当是自家也栽了一棵白玉兰。
  玉兰花是在叶子还没有展开的时候提前在枝头绽放了。首先是从最顶端的枝条开起,刚刚开放的两天,就像一个个洁白的小钟,一齐把小口向上,合唱着一首《迎春之歌》。到第三天第四天,花朵越开越大,一■都量不过来。花瓣有9片,白如玉,阵阵清香似春兰,沁人心脾。玉兰花的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迎风摇曳,神采奕奕,宛若天女散花,非常可爱。花瓣飘落的时候,叶子也随之舒展开来。玉兰花的叶子为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嫩枝及芽外有一层淡黄色的绒毛。
  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专程前来要花。阿山老是每天必到的常客,他穿着长衫,戴瓜皮帽,手里拿着三四尺长的紫竹杆烟锅,坐在玉兰树下跟我大奶奶和我奶奶拉家常。见我和几个堂兄妹放学回来,他总是第一个起来,每人给我们发一个硬糖。我们就争先恐后地爬上玉兰树给他采玉兰花。我们像猴子一样在树上采,他像大熊猫一样兜着长衫在下面接。那时候我最调皮,故意不往他衣兜里丢,不偏不斜地往他老花眼镜上扔,逗得“小猴子”们在树上哈哈大笑。随后,个个都学着我朝着阿山老的老花眼镜上扔玉兰花。“大熊猫”在树下憨憨地接,“小猴子”们在树上偷偷地乐。阿山老有哮喘病,喝不到我们家的白玉兰泡的茶他就咳嗽,所以每年玉兰花开,他总是要守着玉兰树,到采够能吃一年的玉兰花才肯离去。
  奶奶是个好心人,每年她总是先留足阿山老要的花,其它的才留在家里,可以赠送其他来要花的人。奶奶怕我们爬树采花危险,她把一根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让我们伸到花蒂部位一扭,玉兰花就掉下来了。奶奶把摘下的花瓣晒干以后分别装在小袋子里,一是有人来要就给人家抓上一把。留下来的就给我们做米糕吃。
  奶奶做的“玉兰米糕”是全村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时候全村只有一棵玉兰花。奶奶把大米泡软后,在玉兰树下的石臼里舂成米粉,把湿度适中的米粉面筛进甑子或蒸糕盘内一半之际,再筛上一层有干玉兰花粉、薄荷、橙皮等粉沫和红糖拌合的“馅”料,再继续筛上米粉,然后用细筛筛进甑子里,用竹片将糕划成长2寸、高1寸、厚5分的小块,红头糕划成方块,其他糕划成棱形,上锅用猛火一次蒸熟即成。起锅后,把一只筷子的一头用小刀划成十字夹上竹片蘸上食用颜色点在糕面上,像一朵朵盛开的桃花,十分起眼。还没吃,口水就在舌根周围打转转。
  三十年前,物资并不丰富,农村用香水的人没有,可是我姐姐和两个堂姐,一个姨都是村里俊俏的大姑娘。她们把玉兰花放在一个小香包里带在身上,从清早就感染了一身香气,并持续整整一天,同伴们闻此香味,的确羡慕不已。我也学着姐姐,去念书时,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带到教室里满屋清香,同学们要了就一片片的分给他们,增进同学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奶奶经常在玉兰树下边做家务边给我们小孩子讲她奶奶给她讲的故事。她说,玉兰花是一种报恩树,子孙的发旺全靠玉兰树把前世人积下的功德传下来,为什么古代人总是把玉兰花栽种在井边上,就是说吃水不要忘记挖井的人。奶奶给我们讲得多的就是老家那棵玉兰花的神奇传说。她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处深山老林里住着王家的三个姐妹,大姐叫红玉兰,二姐叫白玉兰,三姐叫黄玉兰。一天,她们下山游玩,发现村子里冷冷清清,没有一点人气,三姐妹感到很奇怪,便向村子里的人打听。原来是秦始皇赶山填海,杀死了龙虾公主,从那以后,龙王爷就跟河南人成了仇家,龙王锁了盐库,不让河南人吃盐,人们吃不到盐啊,就会闹瘟疫,那时候死了好多好多的人。王家三姐妹非常同情他们,一同商量以后决定帮助大家去讨盐。可是你们想啊,跟龙王讨盐比上天还要难哪。要了几次,龙王都不给。三姐妹只得去说服看守盐巴的虾兵蟹将,用自己酿制的花香酒迷倒了蟹将军,然后打开盐库,把所有的盐都放入海水中。村子里的人得救了,王家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花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将那种花树称作“玉兰花”,而她们酿造的花香酒也变成了她们自己的香味。从此以后,王家的人都要在院子里种上一棵玉兰花表示感恩。传说我们家的这棵白玉兰就是二姐变的,是她的后人一个叫王处的人跟着傅国公来到鹤庆后落籍我们家。这棵玉兰花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从外面带回来的。
  小时候,我不知道谁叫傅国公,也不知道王处。直到上高中的一个中元节(鬼节),是奶奶的周年祭日,爸爸拿出一本发黄的本子,说是曾祖父写下的《王氏家谱》,要我在母亲做好的纸包上填写祖先的名字。我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移滇始祖:王先生讳处,于明初洪武十五年(1382年)从傅公友德征平全滇,遂寄籍鹤庆……”王处是我们王氏家族的“移滇始祖”,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一世,家族里发旺一点的几家已经到二十四世。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故事虽然没法考证,但却贯穿着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色彩,同时也反映了王家几十代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奶奶去世以后,大奶奶(我爷爷的嫂子)在天井里的玉兰树下挖了一小块菜园子,她嫌玉兰花挡了菜园的阳光,竟然把玉兰树和旁边的柿子树一起给砍了。我回家没看到了玉兰树,老院子显得更加冷冷清清,没有一点朝气与活力。我为此跟大奶奶吵了好几回,也哭了好几回。
  几年后,我在城里盖了一院房子,房子落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天井南照壁下的井边栽了一棵玉兰花。玉兰花同老家的玉兰花一样,早春开花,花期长达一个月左右,花色同样皎洁如玉,无一点瑕疵,花香沁人心脾。可不知为什么,总找不回童年的快乐与无忧无虑。我蓦然领悟,真正让我无法释怀的并非玉兰花,而是从那玉兰花里生长出来的浓浓的乡情,它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于是,我买了一棵很标致的玉兰树和两棵桂花树,约上阿兰回老家在原址上种好。每隔一段时间就回老家给玉兰树和桂花树浇水、施肥。我也就有了常常回家的机会。因为老家的院子里锁着我抹不去的孩提时的渴望与追求,锁着我抹不去的对快乐的向往与期待……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其他文献
对话     生命:有了我,婴儿啼哭,星空诞生   死神:我吞食万物,一切消逝,谁能留下   宗教:天国、轮回与灵魂   灵魂:人类、你怀疑自己,相信我吗     艺术:相信我,海饮酒,日饮梦,野兽颤抖,人   不朽   自然:美比爱美的人多,把美分一点给丑   镜子:不懂美的人,怎么审丑   婚姻:把爱的性欲和性欲的爱合法化     魔鬼:天堂在掌心,地狱就在手背上  
期刊
雪后天晴的迷惘   不知是  感伤的失落  或是  失落的感伤    阳光慢慢渗透云层  让我想起  一朵睡莲静静地开放  这时候  不需要任何语言或喝彩  静静地  听  它穿透云霭的声音  是遥远冰层的断裂  清脆的让人心痛——    好吧!  告别这份感伤  好吧!  迎接即来的幸福  好吧!  让我笑看这风起云涌!    我想 我应该  翻一本好书  沏一壶清茶  享受这宁静的  雪后天晴
期刊
棠梨花是忧伤的,起码,在我的眼中。  棠梨是一种野生植物,枝干繁茂、多刺、花白,果实形似海棠。在云南多山的环境中,在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下,适应海拔为一千五百米至二千五百米。并且,此物的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因此,随处可见它一丛丛一簇簇地生长着。然而,它对人类的价值,似乎只有两点,一是待花蕾似绽未绽之时,采集加工成美味菜肴,或者,把它混合进糯米粉里,加点腊肉片,煎成粑粑。为此,在南诏故地巍山的土地上,
期刊
直到遇见你  我才发现了所有的美丽  所有的期盼  都成了绽放的心情  苦苦的等待  原来只为能与你相遇    洱海的波光是眸子里的温情  苍山高大的杉树上写着你的睿智和勇气  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  更有你与我一同耕耘    所有的欢欣  是因为友谊把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你是翱翔在天际间的雄鹰  给我们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    新的征程是等待起航的船  等着你一同齐心协力    依依不舍是我真挚
期刊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次读舒婷的《致橡树》,都会为木棉花丰盈、刚健、执着而独立的形象所感动。青春年少时,只把它读成朦胧的情诗。随着年龄的增长,便逐渐从诗中读出了坦诚、执着、理解、信任和忠贞不移。 
期刊
鸡足山的神韵一直在我心中久久驻留,没有任何排解的念头。直到有一天,狂风席卷我的头发,雨雪淋湿我的衣裳,我为自己竟能无所畏惧地攀登鸡足山而感到骄傲。默然站立在金顶寺的楞严塔下,我仰起头来,但见高耸入云的白塔在乱云飞渡、风雪咆哮中傲然挺立。灰黑色的天幕云卷云飞,狂风怒卷雪花飞舞如惊涛拍岸,尖利的风声鸣叫在金顶寺的每一个角落。一览众山小的金顶寺已被深深的积雪所改变,稀少的冒雪而来的游人在狂风飞雪中显得仓
期刊
大理古城     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对大理的描写,大理便成了笔者向往的地方。如今来到大理古城,刚下车就看到南城门头“大理”两个遒劲有力的黑色大字。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
期刊
一座雪的山。一个水的城。一条石铺的小巷。一方石砌的广场。多少年后,坐着火车,我又来到这里!   雪的山,以砭人肌肤的寒冷,让远道而来者清醒地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这里参加过文学创作读书班。课堂上可堪记忆的事其实不多,唯一占据整个记忆的,就是这雪的山。招待所里洁白的苹果花,城外万峰寺的万朵山茶,在雪的山一片晶莹的光辉笼罩下,白的更加洁白,红的更加嫣红,使这段日子增添了诸多意趣。这
期刊
光明是一个村庄,在云南漾濞。  村庄坐落在苍山西坡一片和缓的坡地上,在这里,人们看苍山上的云,一如看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光明多核桃,不是一棵两棵,也不是一片两片,而是整个村子就在核桃林中,核桃林就是整个村庄,走进核桃林,若没有向导,你会迷失方向。许多人知道漾濞是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县文联主办的文艺月刊,取名为“核桃源”,显然,在这些概念当中,都有光明的核桃在里面。光明也被人们称为核桃村,“村”,我
期刊
家里的老房子要拆了!  我应父亲的要求急急往家里赶,一路匆忙。  走到村口那口老井的旁边感觉似乎有点陌生,但老井在,核桃树在,磨得光滑的石条凳在……就连石槽里也一样泡着洗得干净的萝卜。从我记事起它们就在那里,没有改变过。我平静了一下心情,安慰自己是许久没有回家突然觉得生分了。村口离我们家还有一段距离,由于正当午,一路没有遇到什么人,安静地走了一阵,我才发现脚下的路变了,是平整的水泥路,和县城里的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