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廊坊和天津交界处,有一处属于伤残孤儿的家园。这里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每一幢建筑都以“家”命名——平安之家、爱心之家、祝福之家等等。因为这里曾经是当地人放羊的地方,“牧羊地儿童村”因此得名。
牧羊地儿童村的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十六七的少年,各个年龄段的都有,绝大多数是因身体缺陷或残疾而被丢弃。他们就像一群无助的小羊,需要呵护和照顾。幸运的是,这些小羊遇到了一对充满爱心的“羊爸羊妈”。他们是来自美国的贝天牧和潘姆拉夫妇,是不折不扣的“洋爸洋妈”。20多年来,他们的儿童村总共抚养过上千个中国孩子,不断有孩子找到收养的家庭离开儿童村,也不断有新的孩子到来……
温文尔雅又富有爱心的贝天牧,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放荡不羁的经历。他的父亲临终前交代孩子要上大学,可叛逆的贝天牧却整天和一群骑着哈雷摩托的飞车党混在一起,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或与朋友们跳舞、唱歌、打架,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小子。那时的他反感婚姻,决定今生绝不做两种“蠢事”:一是结婚,二是当父亲。
但接二连三的遭遇撞击着他的人生。飙车时他亲眼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因车祸离世。之后他也因为闹事被关进拘留所。那段日子,他第一次审视自己,并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懊悔。1980年,他遇到了美丽贤惠的潘姆拉,义无反顾地做了那两件“蠢事”:结婚并有了女儿。
贝天牧决定重回校园,他要实现父亲的遗愿。在大学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变。毕业前,老师随口说的一句“许多国家急需英语教师”,彻底改变了贝天牧的人生——他决定到中国“支教”。1988年,贝天牧一家来到了辽宁抚顺。1991年回国读完教育硕士的贝天牧再次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回到中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了一名外语老师。
此时的贝天牧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觉得,真正的幸福,要看自己是否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而要想得到承认和尊重,要看你是否肯对社会、对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除了教学之外,贝天牧经常到社会上去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一年,他遇到了影响他未来生活轨迹的两个人。一个是他在贵阳福利院里见到的一个5个月大的残疾女孩,她躺在小床上,一见到贝天牧就扬起了小手。这令贝天牧的心头一颤。此后的一年中,女孩儿扬手的画面常常在他脑海里浮现。这个女孩在第二年成了贝天牧家庭中的一员,妻子潘姆拉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贵阳,把女孩接回了北京。女孩被取名为埃瑟,这是他们收养的第一个孩子。这一年贝天牧还遇到了年轻人菲利普·海德。学广电专业的海德梦想拍一部优秀的电影,但他却用全部的时间全职做慈善。
从收养埃瑟开始,贝天牧发现,不知为什么,自己一进儿童福利院,就会觉得那些孩子在呼唤自己的心灵。他总在想,埃瑟得到了他的照顾,但谁去照顾其他像埃瑟一样的孩子呢?他渐渐产生了将来要去帮助更多孤残儿童的想法。而他的知己菲利普·海德,在一次去长春看完孩子回北京的火车上突发心脏病去世,对贝天牧产生了特别大的触动。他感慨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和妻子当即决定,想要帮助那些孤残儿童的计划不能等到将来,必须马上就开始。1995年,贝天牧辞掉北航的工作,创建了以好友名字命名的菲利浦·海德基金会,专门救助中国的孤残儿童。
为了节省开支,贝天牧全家离开北京,迁往廊坊,成为廊坊开发区的第一户外国人。在埃瑟之后,夫妻俩又陆续收养了一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双胞胎兄弟和一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婴。那个年轻时反感当父亲的贝天牧,成了七个孩子的爸爸。
1999年,当地一位房产开发商提供给他们房子,几个月后,“廊坊儿童村”成立。后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多,贝天牧又筹建第二个儿童村。2002年,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镇政府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一块土地的使用权给了贝天牧。得到政府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贝天牧对慈善事业更有信心了。
“牧羊地儿童村”不断地接纳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些志愿者夫妻来到这里,担当起爸爸妈妈的责任,儿童村还聘请了很多阿姨,24小时帮助“父母”们照顾这些残疾孩子。
许多地方儿童福利院里一些因为特殊健康问题而不能被照顾的孩子被转送到这里。这里曾抚养的孩子中,有大量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皮肤病、智障、脑瘫患儿。儿童村里有一所医院,一对美国夫妇在八年前关掉自己在美国的医疗工作室,来到牧羊地做志愿者。病轻的孩子就在儿童村的医院接受治疗,病情严重的,贝天牧还要带他们去大医院或者去美国做手术。
贝天牧在解决孩子们的生活和医疗问题的同时,还注重教给他们受用终身的技能,方便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儿童村里有“小羊羔”学校,供4岁以上行动方便且能够自理的孩子学习。除了常规课程之外,老师们还会教孩子们如何坐公交,如何去超市购物,如何辨识方向牌。这里也是全国少有的实行双语教学的儿童福利院。
儿童村里的志愿者或拿着很少的薪酬,或只做无偿服务。老师们的工资也不高。但儿童村里的人员流动并不大,很多人都做了近十年。
十多年来,贝天牧每年至少有一至两个月的时间会回美国筹钱。2012年,通过媒体的报道,贝天牧和他的儿童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贝天牧坦言,在2012年之前,儿童村主要赞助来自海外,而现在中国国内捐助占多数,中国人的慈善精神让他深受感动。他说,自己的贡献可能是使一些中国人意识到了自己能参与慈善,“我觉得这是我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很多。”
在儿童村里,只要有孩子被家庭收养,有了空余的床位,很快就会有新来的儿童填补。而对于那些被收养的儿童,贝天牧并不介意他们是否会记得“牧羊地”,是否会记得他。因为在他心中,能成为这些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只要能在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帮他们走过一程,就足够了。儿童村里有一面“手印墙”,每一名被领养走的孩子都会将手印留在这里。贝天牧经常会收到收养家庭寄来的照片,照片上是孩子和养父母灿烂的笑脸。于是,在儿童村的房间里,又有了一面“照片墙”。
这些年来,儿童村已为3000多个伤残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并为900多个孩子找到永久的收养家庭。如今,被称为“洋雷锋”、“当代白求恩”的贝天牧已经56岁。他说,他想一直留在中国,永远和孤儿们在一起,直到走进天堂。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老去,无力再收养更多的孩子,他便希望把爱心传承下去,让自己的七个孩子继续他的工作,收养更多的孤儿。
牧羊地儿童村的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十六七的少年,各个年龄段的都有,绝大多数是因身体缺陷或残疾而被丢弃。他们就像一群无助的小羊,需要呵护和照顾。幸运的是,这些小羊遇到了一对充满爱心的“羊爸羊妈”。他们是来自美国的贝天牧和潘姆拉夫妇,是不折不扣的“洋爸洋妈”。20多年来,他们的儿童村总共抚养过上千个中国孩子,不断有孩子找到收养的家庭离开儿童村,也不断有新的孩子到来……
温文尔雅又富有爱心的贝天牧,年轻时曾有过一段放荡不羁的经历。他的父亲临终前交代孩子要上大学,可叛逆的贝天牧却整天和一群骑着哈雷摩托的飞车党混在一起,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或与朋友们跳舞、唱歌、打架,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自己。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坏小子。那时的他反感婚姻,决定今生绝不做两种“蠢事”:一是结婚,二是当父亲。
但接二连三的遭遇撞击着他的人生。飙车时他亲眼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因车祸离世。之后他也因为闹事被关进拘留所。那段日子,他第一次审视自己,并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懊悔。1980年,他遇到了美丽贤惠的潘姆拉,义无反顾地做了那两件“蠢事”:结婚并有了女儿。
贝天牧决定重回校园,他要实现父亲的遗愿。在大学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变。毕业前,老师随口说的一句“许多国家急需英语教师”,彻底改变了贝天牧的人生——他决定到中国“支教”。1988年,贝天牧一家来到了辽宁抚顺。1991年回国读完教育硕士的贝天牧再次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回到中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了一名外语老师。
此时的贝天牧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觉得,真正的幸福,要看自己是否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而要想得到承认和尊重,要看你是否肯对社会、对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除了教学之外,贝天牧经常到社会上去奉献自己的爱心。这一年,他遇到了影响他未来生活轨迹的两个人。一个是他在贵阳福利院里见到的一个5个月大的残疾女孩,她躺在小床上,一见到贝天牧就扬起了小手。这令贝天牧的心头一颤。此后的一年中,女孩儿扬手的画面常常在他脑海里浮现。这个女孩在第二年成了贝天牧家庭中的一员,妻子潘姆拉坐了五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到贵阳,把女孩接回了北京。女孩被取名为埃瑟,这是他们收养的第一个孩子。这一年贝天牧还遇到了年轻人菲利普·海德。学广电专业的海德梦想拍一部优秀的电影,但他却用全部的时间全职做慈善。
从收养埃瑟开始,贝天牧发现,不知为什么,自己一进儿童福利院,就会觉得那些孩子在呼唤自己的心灵。他总在想,埃瑟得到了他的照顾,但谁去照顾其他像埃瑟一样的孩子呢?他渐渐产生了将来要去帮助更多孤残儿童的想法。而他的知己菲利普·海德,在一次去长春看完孩子回北京的火车上突发心脏病去世,对贝天牧产生了特别大的触动。他感慨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和妻子当即决定,想要帮助那些孤残儿童的计划不能等到将来,必须马上就开始。1995年,贝天牧辞掉北航的工作,创建了以好友名字命名的菲利浦·海德基金会,专门救助中国的孤残儿童。
为了节省开支,贝天牧全家离开北京,迁往廊坊,成为廊坊开发区的第一户外国人。在埃瑟之后,夫妻俩又陆续收养了一对智力发育迟缓的双胞胎兄弟和一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婴。那个年轻时反感当父亲的贝天牧,成了七个孩子的爸爸。
1999年,当地一位房产开发商提供给他们房子,几个月后,“廊坊儿童村”成立。后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多,贝天牧又筹建第二个儿童村。2002年,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镇政府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一块土地的使用权给了贝天牧。得到政府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贝天牧对慈善事业更有信心了。
“牧羊地儿童村”不断地接纳着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些志愿者夫妻来到这里,担当起爸爸妈妈的责任,儿童村还聘请了很多阿姨,24小时帮助“父母”们照顾这些残疾孩子。
许多地方儿童福利院里一些因为特殊健康问题而不能被照顾的孩子被转送到这里。这里曾抚养的孩子中,有大量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皮肤病、智障、脑瘫患儿。儿童村里有一所医院,一对美国夫妇在八年前关掉自己在美国的医疗工作室,来到牧羊地做志愿者。病轻的孩子就在儿童村的医院接受治疗,病情严重的,贝天牧还要带他们去大医院或者去美国做手术。
贝天牧在解决孩子们的生活和医疗问题的同时,还注重教给他们受用终身的技能,方便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儿童村里有“小羊羔”学校,供4岁以上行动方便且能够自理的孩子学习。除了常规课程之外,老师们还会教孩子们如何坐公交,如何去超市购物,如何辨识方向牌。这里也是全国少有的实行双语教学的儿童福利院。
儿童村里的志愿者或拿着很少的薪酬,或只做无偿服务。老师们的工资也不高。但儿童村里的人员流动并不大,很多人都做了近十年。
十多年来,贝天牧每年至少有一至两个月的时间会回美国筹钱。2012年,通过媒体的报道,贝天牧和他的儿童村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贝天牧坦言,在2012年之前,儿童村主要赞助来自海外,而现在中国国内捐助占多数,中国人的慈善精神让他深受感动。他说,自己的贡献可能是使一些中国人意识到了自己能参与慈善,“我觉得这是我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很多。”
在儿童村里,只要有孩子被家庭收养,有了空余的床位,很快就会有新来的儿童填补。而对于那些被收养的儿童,贝天牧并不介意他们是否会记得“牧羊地”,是否会记得他。因为在他心中,能成为这些孩子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只要能在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帮他们走过一程,就足够了。儿童村里有一面“手印墙”,每一名被领养走的孩子都会将手印留在这里。贝天牧经常会收到收养家庭寄来的照片,照片上是孩子和养父母灿烂的笑脸。于是,在儿童村的房间里,又有了一面“照片墙”。
这些年来,儿童村已为3000多个伤残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并为900多个孩子找到永久的收养家庭。如今,被称为“洋雷锋”、“当代白求恩”的贝天牧已经56岁。他说,他想一直留在中国,永远和孤儿们在一起,直到走进天堂。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老去,无力再收养更多的孩子,他便希望把爱心传承下去,让自己的七个孩子继续他的工作,收养更多的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