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沙溪庙组地层(J2s)岩石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研究

来源 :土壤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b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发生分类的紫色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以四川盆地分布最为广泛的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岩石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对19个典型剖面的成土条件、剖面形态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确定了供试土壤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高级类别。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归属于3个土纲、3个亚纲、7个土类和12个亚类;色卡确定的颜色上满足"紫色砂、页岩岩性特征"的剖面仅7个;但若在原颜色定义上增加"或色调为2.5YR~5YR,干态明度为4~6,
其他文献
为解决果桑结果期集中、时间短的问题,并探究提前休眠对桑果产量、产期的影响,在华南农业大学蚕桑教学实习基地采用桑园自然培育法来模拟实际生产状态,以果桑代表性品种\'大十\'果桑为研究对象,以提前休眠为唯一变量,对6株\'大十\'果桑进行试验,调查不同休眠时期果桑的产量,推算成熟高峰期.结果表明,不同休眠时期对桑果的产量无显著影响,提前休眠可以提前收获4 d,大熟期提前2 d,从而延长果期.利用不同休眠时期的果桑的合理搭配,将有助于果桑管理和果桑产期的调控.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多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城市化过程使得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发生剧烈变化,形成了异质性环境梯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进而影响了其承载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综述了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功能差异,发现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改变驱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差异,土地利用、土壤污染物、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等因素共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并且在不同景观中影响土壤微生物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进一步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的生
摘 要:加快推进发展伊犁商贸物流业,打造国际物流港,对州直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扩大消费需求、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增强城市功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商贸物流;国际物流港;产业升级  伊犁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支点,承担着重要的联通作用,加快推进发展伊犁商贸物流业,打造国际物流港,对州直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扩大消费需求、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增强
期刊
本文旨在探讨益生菌对矮牵牛花品质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菌对矮牵牛花品质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每7 d施加1次益生菌,配合施加1/2倍尿素,可获得最佳品质.
确定煤矸石和钙结石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是准确量化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含水量和科学制定植被恢复策略的基础。通过小区试验,将土壤分别与煤矸石和钙结石混合后(碎石含量为300 g·kg~(–1))填装至2 m~3的地下小区中,以不含碎石土壤为对照,种植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定期观测植物生长指标和含水量。结果表明:(1
为掌握关中地区坡耕地上坡度对溅蚀量以及溅蚀距离的影响,深入探究不同坡度对单位面积溅蚀量影响的潜在机理.以陕西关中地区塿土为研究对象,选用5个具有不同坡度(0°,5°,10°,15°,20°)的装土槽进行单位面积土坡的模拟.使用针头式模拟降雨机进行模拟降雨试验,通过溅蚀收集装置对模拟降雨结束后的不同方向和不同距离范围的溅蚀量进行收集.结果表明:在0°~20°坡度范围内,溅蚀总分散量,溅蚀净搬运量以及向下坡溅蚀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现出不同的上升趋势.向上坡溅蚀量在0°~15°范围内呈减少趋势,在15°~20°范
随着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羊群养殖密度不断增加,加大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难度,同时,羊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会给广大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布鲁氏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措施详细论述了羊布鲁氏杆菌病,以期为羊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土传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严重威胁世界粮食安全.病原青枯菌主要从土壤中侵染作物根系,其在土壤中存活能力强,因此防治极为困难.明确病原青枯菌土壤存活的关键影响因素有助于创建高效阻控土传青枯病的技术.国内外学者在青枯菌土壤存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影响青枯菌土壤存活的因素复杂,而相关研究多围绕单一因素展开,缺乏针对青枯菌土壤存活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系统性认识.本文系统梳理了青枯菌的自身特性(基因、行为和代谢产物)及土壤生物、非生物因素对其在土壤中存活的影响,阐明了青
为了探讨不同退耕年限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特性的影响,选择民勤绿洲不同年代退耕地(1,2,4,8,13,20,30,40年)和耕地(对照CK)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替代法,测定并系统分析其植被组成、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在40年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9个样地(包括一个CK)的所有样方中共出现43种植物,植被群落由一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演替为单一的灌木,表现出较强的连续性与递进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呈先降再升后降的趋势,总体呈倒“N”字型变化.土壤容重总体表现为逐渐减小;土壤
硝化抑制剂烯丙基硫脲(ATU)对土壤硝化作用及温室效应的影响及机理尚不清楚.采集典型旱地土壤,进行21 d室内微宇宙培养,探究氮肥与不同剂量ATU(分别为氮素用量的1%、5%、10%、15%和20%)配施对土壤硝化作用及N2O和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16S rRNA基因技术监测硝化微生物群落变化,同时与传统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进行保氮减排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与未施加氮肥的对照(CK)相比,单施氮肥(N)显著提高土壤硝化强度并促进N2O排放.DCD能显著抑制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