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三年以来,持续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并有继续加温之势,而且取得了日益丰富的成果。本文立足于大量参考文献,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和主要内涵以及建设路径等问题进行粗浅综述,希望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以及更加深入人心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内涵 建设路径 综述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和灵魂是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已经为学界广泛认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厚土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还有的学者指出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来源。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间接来源。
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意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针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引发的价值多元、价值混乱和价值缺失而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无论是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的学者从价值论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价值认同、回应价值冲突、促进价值实现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其次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最后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动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是凝聚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提高社会主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固基石。还有的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动力,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力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系和内容的认定,学术界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但就具体内容以及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上还存在较多差异。
1、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旗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有的学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口号,必须跟随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去寻求适用的原理,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整体推进。有的学者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科学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根本利益并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要作到上述要求,就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建设,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四个方面,而共同理想的优点就在于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召性。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和阶段性的理想,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至于为什么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有的学者认为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目标和方向,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此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为条件、互相依托,建构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
3、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常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顺应时代潮流、反映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民族特质、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而现阶段的时代精神具体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对于为什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有的学者认为,其逻辑依据是,首先,从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来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推动力;其次,从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构成来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而从社会依据上看,首先,是提升民族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其次,是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而言,有的学者认为,民族精神离不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从时代精神中吸收鲜活的力量,以使自己发扬光大;时代精神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需要民族精神作为载体,作为存在的根基,使自己具有民族的深度和特性。
4、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学者们在对"八荣八耻"进行逐条解读的基础上一致认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道德,以及人类文明的基本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同时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是工人阶级的、人民大众的荣辱观,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为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从逻辑上看,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次,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发展。从现实的角度看,首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要求。
5.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处于指导层次,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根本性内容,而以此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在所有价值观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目标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动力层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规范层次,其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处于最高层次,贯穿和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次要地位,它是社会所主导的理想层面;再次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社会所倡导的精神风貌和动力层面;最为基础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全民共同遵守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也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内心自愿自觉接受的行为准则并日益外化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有的学者认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加强舆论宣传和积极引导是有效举措;建立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是根本保证。有的学者认为,要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要包容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最主要的是由国家和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分别体现和反映他们的意志和需要,并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实践得以贯彻和实现。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优良而合理的制度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以"社会认同"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性的培育与中华民族优良心灵秩序的历史性生成。有的学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使其为广大群众所感知、所领悟、所接受;其次,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成为其生力军和受益者;再次,从学生抓起,充分发挥学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其入耳、入脑、入心;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其建设中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强化教育作用是基础;增强舆论导向是关键因素;健全约束机制是有效保障。还有的学者认为,加强教育引导是主渠道,强化媒体引导是主阵地,实施文化渗透是主要举措,注重实践养成是关键所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根本保证。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薄弱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1,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的研究。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现阶段的建设路径的研究比较笼统,大部分都只是很宽泛的面上的研究,不具有实证性,所以不具有可操作性,最终只能是流于形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深入人心并外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就要进行大量实证性研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意见,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从点到面,点面结合,最终形成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并令人激动的场面。
2,应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现阶段的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部分都限于对党的政策的呼应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解释和宣传,研究的内容和视野不够开阔,显得肤浅。而且一般都从孤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不具有联系性和综合性。理论工作者要探究政策背后的理论渊源,并挖掘其实践和逻辑依据。还应该从哲学、社会学、论理学、教育学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
[2]王伟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分析[J].民族论坛,2007.
[3]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杂志,2009.
[6]韩振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辩证法[J].理论与改革,2009.
[7]蒙冰峰,廉永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与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
[8]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7.
[9]杨心恒.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民主,2009.
[10]李巍.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王俊立(1982-),男,汉族,山东聊城人,云南大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内涵 建设路径 综述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和灵魂是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已经为学界广泛认同。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厚土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还有的学者指出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来源。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影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间接来源。
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意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针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引发的价值多元、价值混乱和价值缺失而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无论是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的学者从价值论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价值认同、回应价值冲突、促进价值实现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其次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最后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动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是凝聚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提高社会主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固基石。还有的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层动力,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力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系和内容的认定,学术界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见。但就具体内容以及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上还存在较多差异。
1、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旗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有的学者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一个大而化之的口号,必须跟随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去寻求适用的原理,还要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创新。并且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应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整体推进。有的学者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科学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人民根本利益并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马克思主义。要作到上述要求,就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方法,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建设,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在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四个方面,而共同理想的优点就在于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召性。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和阶段性的理想,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理想。至于为什么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有的学者认为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有的学者认为,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目标和方向,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之所在,此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为条件、互相依托,建构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
3、关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通常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顺应时代潮流、反映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民族特质、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为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而现阶段的时代精神具体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对于为什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有的学者认为,其逻辑依据是,首先,从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来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推动力;其次,从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构成来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而从社会依据上看,首先,是提升民族素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其次,是培育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而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而言,有的学者认为,民族精神离不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从时代精神中吸收鲜活的力量,以使自己发扬光大;时代精神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需要民族精神作为载体,作为存在的根基,使自己具有民族的深度和特性。
4、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学者们在对"八荣八耻"进行逐条解读的基础上一致认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道德,以及人类文明的基本道德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同时为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是工人阶级的、人民大众的荣辱观,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为什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从逻辑上看,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其次,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发展。从现实的角度看,首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现实要求。
5.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处于指导层次,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根本性内容,而以此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在所有价值观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目标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动力层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整个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规范层次,其目的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处于最高层次,贯穿和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处于次要地位,它是社会所主导的理想层面;再次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社会所倡导的精神风貌和动力层面;最为基础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它是全民共同遵守和践行的行为准则。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也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内心自愿自觉接受的行为准则并日益外化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有的学者认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关键;加强舆论宣传和积极引导是有效举措;建立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是根本保证。有的学者认为,要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要包容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要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有的学者认为,最主要的是由国家和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分别体现和反映他们的意志和需要,并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实践得以贯彻和实现。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和谐社会的优良而合理的制度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以"社会认同"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性的培育与中华民族优良心灵秩序的历史性生成。有的学者认为,首先,应该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使其为广大群众所感知、所领悟、所接受;其次,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成为其生力军和受益者;再次,从学生抓起,充分发挥学校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其入耳、入脑、入心;最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其建设中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强化教育作用是基础;增强舆论导向是关键因素;健全约束机制是有效保障。还有的学者认为,加强教育引导是主渠道,强化媒体引导是主阵地,实施文化渗透是主要举措,注重实践养成是关键所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根本保证。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薄弱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1,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路径的研究。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体,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现阶段的建设路径的研究比较笼统,大部分都只是很宽泛的面上的研究,不具有实证性,所以不具有可操作性,最终只能是流于形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深入人心并外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就要进行大量实证性研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意见,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从点到面,点面结合,最终形成全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并令人激动的场面。
2,应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现阶段的理论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部分都限于对党的政策的呼应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的解释和宣传,研究的内容和视野不够开阔,显得肤浅。而且一般都从孤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不具有联系性和综合性。理论工作者要探究政策背后的理论渊源,并挖掘其实践和逻辑依据。还应该从哲学、社会学、论理学、教育学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
[2]王伟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分析[J].民族论坛,2007.
[3]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周中之,石书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秋石.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杂志,2009.
[6]韩振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辩证法[J].理论与改革,2009.
[7]蒙冰峰,廉永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与机制[J].河南社会科学,2009.
[8]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7.
[9]杨心恒.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民主,2009.
[10]李巍.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王俊立(1982-),男,汉族,山东聊城人,云南大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