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篇文言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88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王宁教授认为:“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長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1]王宁教授把“任务”与“情境”“主题”“自主活动”关联。新课标提及“任务”一词是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里,“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2]。这里把“情境”“任务”并称,看起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杨九俊认为,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这个词,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强调开放的语文实践。[3]这种说法突出了任务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上述说法虽然没有对“任务”作学理上的阐释,但是让我们大致理解了“任务”一词的基本含义。
  “任务”一词早在20 世纪末就进入应用语言学文献。Candlin 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达到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4]国内有学者认为,“任务”是学习者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简单一点说,是指在具体情境中的要完成的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事件。[5]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点,可能就是任务驱动,强调围绕主题的任务设计。这些设计可以是大的单元教学(一组文本),也可以是小的单篇教学(单篇文本)。需要强调的是,任务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任务设计的本质是语言活动,但语言活动是在情境中展开的。情境任务的设计必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母语学习的“涵泳功夫兴味长”不是弱化了,而是需要强化,只是这样的“涵泳”应该融入情境任务,变得更有意思。当前,很多课程实践者积极开展任务教学,但更多的探索是在整本书阅读和大单元教学中,也有的是在群文阅读中。任务在单篇文本中的运用比较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更少。下面以高中统编教材中的《登泰山记》为例,谈一谈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单篇文言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山水游记的代表作。高中统编教材把该文列入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与苏轼的《赤壁赋》一起作为一个模块供学生学习。也许编者觉得这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两篇文章差异很大,前者是规范的游记,后者则是借题发挥的说理性散文。故笔者建议本文的教学还是以单篇研读为宜。新课标背景下,这篇课文的教学如何实施?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应该有哪些调整?笔者认为,设计合乎目标并具有趣味性、交互性、挑战性的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言文。
  一、任务设计要基于合适的目标
  任务设计围绕目标展开,任务仅仅是落实目标的载体。要避免过去语文教学中的碎片化和随意性,就要强化主题意识和目标意识,也就是强化任务设计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学情、教材和文本是确定目标的依据,其中文本的反复研读是重中之重。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古文名篇。文章描述了作者除夕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过程,描写了泰山的雄奇雪景,以及泰山日出的瑰丽场面,文字简约,写景出色。作为一篇典型的游记,本文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移步换景,条理清晰,叙述简洁,详略得当,生动形象。因此,一般的教学设计都会把教学目标锁定在鉴赏文中精彩的写景上。这样的目标选择无疑是经典的。
  本文作为一篇桐城派古文,与一般的登山临水的古文相比,更加侧重于客观写景,虚化了登山者的情感。作者对与个人情感思想经历有关的事件和心理,如辞官南归、乘雪访友、除夕登山、寄啸山林,包括一同登山者的言行等,或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因此,揭示模糊化的作者面目正是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契机。基于这一点考虑,本教学设计把“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作者藏而不露的性情”作为目标。限于时间,基于学情,探究不涉及桐城派散文的风格和姚鼐的古文主张等话题。
  本文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读懂文章,整理文言知识。语句理解、文言语法等,依据学生既有的文言基础,不需要作为重点来学习。作者有意植入的关于泰山地理考据的内容,依据学情,在设计的时候可以简单带过。开头一段横空而来,总览泰山全貌,并为下文埋下伏笔,章法有趣,但限于时间和学情,设计时不妨割爱。至于姚鼐辞官、除夕访友的动机和原因,虽然与本文有关联,但是不适合作为教学目标。据此,本文的主要学习目标设定为:
  1. 通过诵读和鉴赏,领略文字描写的美好景色,学习写景手法,培养审美情趣。
  2. 通过深度研读,探究语言背后隐藏的信息,探究作者藏而不露的性情。
  二、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
  如果把学习活动看作一种“游戏”活动,任务设计者有目的地指引“玩家”进行“游戏”活动,引导责任人使用技能手段越过障碍,并给予“玩家”一定奖励的手段,即为“游戏”任务。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遵循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真实,旨在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和完成任务。
  本文作为桐城派古文,中规中矩,缺乏性情,加上语言的障碍,学生未必有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好方式,就是设计有意思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基于这些理解,本课第一个目标的落实方式不同于传统教学的问题驱动,如“文章写了哪些景色”“写景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任务:
  初二(3)班的语文老师谈老师想把本文推介给他的学生。考虑到初二孩子的学情,他想把本文做一个节选,字数控制在300 字以内。你作为谈老师的助手,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谈老师很高兴,他请你把你节选的文字晒出来,并想请你给同学们作一点鉴赏和导读。   学生需要围绕任务指向精心努力,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考虑情境要求,完成相关任务。这个任务里隐含了鉴赏两处写景文字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助,领略两段写景文字的妙处,例如写景视角、写景顺序、写景节奏、景色特点、写景手法等。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恰当的点拨必不可少,要在学生疑惑处设疑。例如:“苍山负雪”可否换成“苍山被雪”?“明烛天南”可否换成“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中“望”也有“近”的意思,這里解释成“远望”好还是“近”好?“半山居雾若带”是如何点染的?如何概括泰山夕照和泰山日出景物特点?写日出为何花笔墨先写等待日出时的景色?“红光动摇”是东海吗?“偻”怎么解,又有何言外之意?等等。
  三、任务设计要有交互性
  任务通常是合作探究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6]。任务设计还要遵循交互性、启发性的原则。语言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交互性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与学生初中时学过的张岱《湖心亭看雪》有相似之处。比较阅读是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为镜子,可以烛照本文作者幽微的性情世界。本课第二个目标的落实通过以下任务实现:
  一位同学重读《湖心亭看雪》,发现此文与《登泰山记》有相似之处,于是仿照《湖心亭看雪》改写了《泰山看雪》一文晒在朋友圈。你看完以后会怎么点评?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泰安。是月丁未,由南麓登山。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次日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同游者,唯知府朱孝纯子颖。及下山,从者一人某谓余曰:“莫说先生痴,更有痴似先生如朱太守者!”
  这个任务富有启发性,可以引导学生在细心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作者有没有“痴”情“痴”性。姚鼐“痴”吗?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有条件的可以用手机微信平台完成任务,在交互碰撞中凸显任务的交互特点。教师可以提供交互学习的角度。比如:
  从作者性情角度——
  张岱是性情中人,他的文章情感外显。《湖心亭看雪》一文通过意外遇上知音等描写,借助于舟子的话把作者的性情(“痴情”)表现出来了。姚鼐是沉稳内敛的人。他的文章似乎更愿意隐藏自己,只是兴致勃勃地写景,没有涉及多少人、事。姚鼐隐去了怎样的自己?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从哪些蛛丝马迹中看到姚鼐的情感?细心的同学也许有所发现。
  从时间角度——
  从具体时间看,姚鼐是乘风冒雪,除夕登山,异地过年。足见他是与众不同的。
  从场景角度——
  姚鼐也是在人鸟兽俱寂的情境中登山览景的,也表现了脱俗清高、特立独行的审美情趣。
  从景物角度——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景色。姚文中的景色,特别是泰山日出,热烈秾丽,蓬勃向上。姚鼐雪中赏景是在人生重大转折关口(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的自我鼓励。张岱回忆里的景色则是苍茫迷蒙,画面空灵,充满禅意,天地无边,人如一芥。为什么这样的景色多年后仍记忆犹新?这与张岱写作时空漠的生命体验相关吧。张岱用往昔的回忆温暖自己,寄予故国之思,又不经意间透露出晚年生活的无奈。
  从心境角度——
  姚鼐和张岱一样有对自然山水的“痴情”,但是,姚鼐的这种“痴情”不同于当年衣食无忧的富贵子弟张岱的“痴情”。联系姚鼐写作的背景(姚鼐辞官南归。他在《晴雪楼记》中说:“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7])可以知晓,他是在饱览泰山日出美景中获得精神释放的。
  从思想角度——
  从思想和经历来说,张岱少年时乃富贵公子,才华横溢,加上受晚明思潮影响,故表达更加直接、性情;姚鼐出身清寒,性情内敛,科举蹭蹬,官场失意,加上清朝是一个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的时代,故表达非常隐晦、简约。
  教师要做的就是提供任务学习中的相关支架,包括补充相关的知识,提示相关的角度。所有的任务应该由学生在交互学习中完成。
  四、任务设计要有挑战性
  设计任务时要以探究性质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所谓探究活动,其实就是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发现问题并追问问题的活动。文本中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人事细节往往有探究的空间。比如,文中有一个与作者一同登山的至交——泰安知府朱孝纯。朱孝纯是怎样的人,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姚鼐怎样的品性,有关资料不是很多。国学大师网的介绍是:“孝纯字子颖,号思堂、海愚,汉军正红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历官简县知县、重庆知府、泰安知府、两淮盐运使。在扬州创梅花书院。与王文治、姚鼐善。著有《海愚诗钞》十二卷。《晚晴簃诗汇》收其诗四首,诗话云:海愚能画,尤长于孤松怪石,亦工山水,知泰安府时,曾作《泰岱全图》。晚官扬州,每遇春秋佳日,招大江南北诸名士,为文酒之会,豪放自喜。”[8]可见他是一个热爱山水,有浓郁文人气质和清流特点的人。
  姚朱二人本是至交,姚鼐除夕赶过去和他一起过年,一起登山,可见情谊非同一般。姚鼐在人生重要关头去找朋友一定有很多重要的话说,文中却避而不谈两人登山前后的话语。但是,朱孝纯作为一面镜子,能够照见姚鼐的身影。姚朱二人的老师,桐城二祖刘大櫆给朱孝纯诗集做的序里透露出他的两个弟子除夕登泰山的相同“ 隐情”。据此,教师可设计以下探究任务:
  姚鼐的老师刘大櫆和两个弟子姚鼐、朱孝纯师生情谊极为深厚,老师对学生非常了解,他在《朱子颖诗集序》中提及姚鼐的《登泰山记》:
  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颖略相近云。
  如果你是姚鼐,看到老师的话,你会有怎样的感怀?如果给老师写一首诗或者一封信,你最想表达什么?
  这个任务隐含了语言性的教学目的,转换成语文“思考题”就是:怎么理解“幽怀远韵”和“隐君子之高风”?姚鼐有这样的“幽怀远韵”和“隐君子之高风”吗?如果有,文中的哪些语言有所表现?
  “幽怀远韵”是指超凡脱俗的情操和高洁、高贵的精神。“隐君子之高风”是指隐士的高风亮节。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于登山艰险、极顶俯瞰、松石形貌等语言文字总结出高贵精神的几点内涵:
  ——纵情山水,自由豪迈。
  ——不畏困难,勇攀高峰。
  ——胸怀远大,志存高远。
  ——品节高贵,沉稳刚健。
  可以再次联系对比张岱。实际上,张岱倒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君子”。他也有“隐君子”情怀,守节不仕、贫贱不移就是明证。张岱《湖》文也许不想多说这些,但故国之思的刺痛还是隐藏在他的文字中,所以反复读的话,《湖》文相比于《登》文就有了让人更多一点心痛的感觉:繁花凋谢,繁华已逝,天地玄黄,前路茫茫。而姚鼐的境遇比张岱要好点儿,显然要比张岱少一些悲剧性的体验。
  这个任务中还有非语言性的目的。给老师写信也好,写诗也好,都需要有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弟子在看到对自己感情深厚的老师饱含赞誉的评价后的感激之情和知己之会,在相关的任务评价中需要突出这一点。
  上述以《登泰山记》为例,意在阐述笔者对单篇文言文教学任务设计的几点思考。实际上,具体到不同的文本和学情,任务设计可以探索的空间很大。本文所言,只是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写作,基本上可谓  “伪写作”,即违背真实写作规律与主体写作意愿的写作。“伪写作”涉及写作行为的诸多问题,其中最致命的便是“无精神思想”。“无精神思想”的重要原因是高考作文的“被立意”。高考作文题的“命意”导向作用,影响到整体的语文写作教育。学生写作而“被立意”,说的尽是他人之意:假话、套话、空话,还是写作吗?长期以来,这种“命意”式命题导向,已然成为语文界“共识”,成为作文命题的
统编本语文教材构建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名著阅读因此真正成为语文教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是为了医治语文教学“少读书、不读书”的沉痼,让学生对名著有所接触,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终身读书的习惯,推动学生大量阅读。课标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
书名: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评点  作者:余映潮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35496256  定价:36元  提起余映潮老师,相信他于1993年创建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以及他提炼出的高效教学设计三十字诀“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仍然深深影响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
语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阐释。青年教师吴春来如是说:  它是清风明月的诗意人生,它是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它是诗人出塞的豪情,它是剑客跃马的痴狂,它是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它是仰天出门的洒脱身影,它是精神的图腾,它是生命的绝唱。  这段文字豪情四溢,文采飞扬,读起来荡气回肠。它触摸到了语文生命的质感,而其本身又是一段“语文”的华章。  春来笔名“洞庭一扁舟”,自称“读点书,写点文字,游点山,玩点水,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投入使用以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成为教学难点,而《红楼梦》则成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难点。高中生阅读《红楼梦》的难度显而易见,如何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确定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分析《红楼梦》的教学价值,需要重点关注学习目标与内容的第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教师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
书名:汉唐乐府的文化阐释  作者:陈洪  出版单位: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  ISBN:9787550623194  定价:52元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文化是音乐所承载的对象,因而可以说,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中国音乐文化是建立在历史文化基础上的,传统音乐与文化相融合也使得音乐文化更加充满力量,历久弥新。以乐府诗歌为例,乐府歌曲就是在漢王朝时出现的首个“乐教”系
人教版(下文非特别说明均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选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即结尾部分,课文脚注中用近250字介绍了《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同样选自结尾部分的还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选自郭沫若《屈原》第五幕(一共五
教师都要写教学设计,也想写出好设计,因为好的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当下的教学设计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真正好的设计却不太多,包括一些名师大家所撰写的。许多教师为写个好的教学设计而困惑、苦恼。既如此,何不读读集美大学教育学院施茂枝教授新作《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基于“有机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呢?本书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精巧多样的教学流程,探究、透视、聚焦、放大和凸显最为精髓的核心点
《劝学》选自《荀子》,系《荀子》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文学价值上看,都应该是荀子的代表作。荀子的思想是有体系的,只读《劝学》是不够的。作为儒家之一派,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中有专门的《性恶》篇,直截了当地论断:“君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是“劝学”的前提。正是因为性恶,才要劝学,劝学的目的是为善,但善又是“伪”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则“劝学”很可能就等于是劝伪。  一  《劝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