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营山话中的古语词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营山县归属于四川省南充市,县府所在地朗池镇和周围广大山乡通行的语言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营山方言词汇中存在着部分从古代文言作品中流传下来的古语词。本文就营山话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举两例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试图透过这些词的历史背景,建立现代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营山话 古语词 普通话
  受历史文化的影响,营山人在日常交际中常常使用一些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亡的或使用频率很低的古语词。透过这些词,可管窥其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
  一、古语词的界定
  对于古语词的界定,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周祖谟先生将古汉语词分为三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亡的词,单纯充当语素的词和依旧能单独运用的有生命力的词。后来,学者们又将古语词分为文言词和历史词两类。文言词是从古代文言作品中流传下来的词,书面语色彩浓厚,现代日常口语很少用到;历史词是反映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这些词也随着历史事物和现象的消亡而消失。现在通行的观点是:“古语词是产生、流行于古代而只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使用的词语。”[1]本文所要讨论的营山话的古语词,是指从古代传承下来,至今依旧活跃在人们口语交际中的文言词。
  二、营山话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渊源
  营山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隶属于四川省南充市,是南充的东大门。县府所在地朗池镇和周围广大山乡通行的语言是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又称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分为川黔片、西蜀片、川西片、云南片、湖广片、和桂柳片6个方言片和22个小片①,营山方言属于川黔方言片成渝小片。本小片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与民族共同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同时又有很鲜明的自身特点。语法上,与共同语没有较为突出的差异,毕竟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语音和用词上。
  语音上,声母21个,没有舌尖后音[t?]、[t??]、[?],保留了舌根浊鼻音[?],舌面前浊音[?]②,其余与普通话一致。除此之外,营山话还存在着[n]、[l]不分,[x]、[f]不分的情况。韵母,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俱全,没有[-m]、[-?]之类的鼻音韵母。声调,跟共同语一样也是四个调,因为入声已经归入阳平。赵元任、丁声树等曾指出“入声归阳平,这是西南官话一个最重要的特点”[1]。营山话中的入声字符合这一特点,如韵母为[io]的入声字均念作阳平,例如“岳”,普通话读[y?51]而营山话读[?io21]。只是营山话的四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调值略有不同,分别为:阴平(45)、阳平(21)、上声(42)、去声(213)。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是语音形式和概念的统一体,反映事物和现象,所以词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外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词语发展的趋势,随着历史事物和现象的消失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推行,许多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的古语词已经或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处于较为偏僻和闭塞的方言区受到外部的影响相对较小,一些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古语词仍旧活跃在当地居民的日常交际中。由于营山县属于北方方言的直系方言区,所以营山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实际上,在当地居民口语交际中,有丰富的古语词存在。以下就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各举两例加以论证分析。
  三、营山方言词汇中的古语词举例
  (一)名词
  1.衣襟[i45?in45] 古代汉语中的“衣襟”又写作“衣衿”,指“交领或衣下掩裳③处”。汉·王粲《七哀诗》之二:“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营山话中的“衣襟”,指衣服拉链下端开口处,使用时多儿化,念作“衣襟儿”,如长辈给小孩子糖果时会说:“把衣襟儿牵起”④。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衣襟”一词已经不多见,人们往往使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衣服的下摆”来代替“衣襟”。
  2.瓢羹[pia?21k???45] 营山话中,用于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叫做“瓢”,用于盛汤、盛饭用的工具称作“瓢羹”。“瓢羹”实为古语词“调羹”,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故“调羹”为盛汤的工具。北方将盛汤或吃流食的工具称为“勺子”或“汤匙”,而南方称之为“调羹”。营山话中的“瓢羹”,由于其体形与“瓢”相似,又用于盛羹、汤类食物,与古语词“调羹”所表之义吻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营山话中的“瓢羹”即为古语词“调羹”。随着北方方言口语词“勺子”,书面语“汤匙”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广泛使用,古语词“调羹”开始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慢慢消亡。
  (二)动词
  3.将息[?ia?45?i21] “将息”一词最早见于李清照词《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处的“将息”义为“休息”。“将息”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除“休息”义外,还有一个常用义,即“调养”。作“休息”讲时,是不及物动词,后不能跟宾语。作“调养”讲时,为及物动词,后可跟宾语。营山话中的“将息”一般是作为及物动词使用的,后可跟宾语,如老人常对年轻人说:“你是个有福气的孩子,以后一定要好生将息自己”。
  4.吃酒[???21?iu213] “吃酒”一词,就现代汉语普通话对词语的界定规则来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这里收录讨论,是因为在营山方言中,“吃酒”一词就结合的紧密度而言,已经固化为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表示参加亲朋好友因红白喜事等原因举办的宴会。古语词“吃酒”是表示“喝酒”义,当时的“吃、喝、饮”等词还没有从“吃”中分化出来,所以我们今日使用的“吃饭”“喝酒”“饮茶”,当时皆用“吃饭”“吃酒”“吃茶”。营山方言中的“吃酒”保留了古汉语用法,用“吃酒”来表示喝酒。同时,由因为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喝酒是宴会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又用“吃酒”来转喻参加宴会。
  (三)形容词
  5.斯文[s??45w?n21] “斯文”一词,就构词法而言,至今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词。通常的观点是,“斯文”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合成词。这是由“斯”的词义决定的。《说文》:“斯,会意,从斤其声,其所以盛木柿。”故“斯”的本义为“劈、砍”,后来假借为代词“这,这个”。我们可以认为“斯文”是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古代汉语中,“斯文”一词多用为名词,其主要释义有三个:一是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二是特指文学。南朝·梁锺嵘《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三是指儒士、文人。《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在古代汉语中,“斯文”还可作形容词,表示“文雅”义,重叠后可作为叠词使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惯了,咋见了你这破落户,还被人家笑话死了呢。”可见作为形容词的斯文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因为偏正结构的词不可以形成“AABB”式叠词,若把“斯”和“文”看作联合结构,那么“斯”必定表达与“文”一致的语义。就目前可考的资料来看,尚未发现“斯”有此含义,故“斯文”是否可以判定为联合结构,仍是一个需考证的问题。“斯文”作名词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很少使用,只是存在于一些从文言作品中流传下来的文言词中,如“斯文败类”“有辱斯文”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只占很小的部分。作为形容词时,使用的频率已经很低,其语义逐渐被“文雅”等词取代。营山话使用“斯文”一词的频率很高,一般用作形容词,表示“举止文雅”,如:“这个女娃儿吃饭好斯文”。   6.安逸[?an45ji21] 营山话“安逸”的“安”在语音上独具特色,普通话念[an55],而营山话念[?an45]。舌根浊鼻音[?]在普通话中只作韵尾使用,而在营山话中还可以作声母。“安逸”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常用义:①安闲舒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2]②安稳,平安无事。《宋书·索虏传》:“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军国异容,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营山话中的“安逸”,在保留了以上两个义项的同时,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词义扩大了:一是表示满意、舒心、羡慕的情绪,如“明天周末了,可以出去郊游,好安逸哟”。二是与否定词“不”联用,表示不高兴、生气,如“他好像又不安逸了”。
  (四)副词
  7.之[??45] “之”在营山话中有一种特殊的、新兴的用法,即“之+形容词”,表示加强语气,如“之好看”“之有才”。许慎《说文解字》:“之,出。象草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申之为往,<释诂>:‘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故古代汉语的“之”主要有三种用法:①作助词,表修饰,如“缓兵之计”;表领属,如“赤子之心”;语气助词,无实义,如“久而久之”。②作代词,如“置之度外”。③作动词,表“往”,如“吾欲之南海”。而营山话中的“之”,词性发生了转移,多用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古语词“之”没有用作程度副词的情况,故营山话中用“之”来修饰形容词表示“很、极”,应是后代人们刻意仿古而赋予的意义。
  8.飞[fei45] 古代汉语中的“飞”作为副词使用时,表示“很、极”。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现代汉语中的“飞”沿用了这一词义,“飞”作副词使用时只修饰“快”。营山话中的“飞”除可修饰“快”之外,还可修饰“辣”“烧”⑤“烫”等词,表示对身体的刺激程度很深。
  四、方言与文化传承
  从20世纪早期的白话文运动开始,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文言词语随之消失。普通话的使用和推广,加剧了历史词的消亡和文言词使用频率的降低。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处于较为闭塞的方言区的语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更大程度上保留了从古代汉语中流传下来,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或很少使用的古语词。方言区的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这些古语词,这些词有的可能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但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依旧可见一斑。深入了解这些古语词的历史渊源,既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建立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进而加快现代汉语普通话标准化进程。
  注释:
  ①22个小片分别为:川黔片成渝小片,黔中小片,陕南小片;西
  蜀片岷赤小片、雅甘小片、江贡小片;川西小片康藏小片、凉山小片;云南片中的滇中小片、滇西小片、滇南小片;湖广片中的鄂北小片、鄂西小片、鄂中小片、湘北小片、湘西小片、怀玉小片、黔东小片、黎靖小片;桂柳片中的湘南小片桂北小片。
  ②营山话中的舌面中浊音[n]与齐齿呼相拼时,舌位靠前,成了舌
  面前浊音[?],如“娘”[?i??]。
  ③裳:古时“上曰衣,下曰裳”。
  ④小孩子手小,若所给东西较多,便用衣襟来盛放。
  ⑤烧:营山话中的“烧”,有时用作形容词,与“烫”同义。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查中林.四川方言词语之语素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3]何婉,饶冬梅.四川成都话音系词汇调查研究[M].成都:四川大
  学出版社,2013.
  [4]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J].方言,2009,(1):72-87.
  [5]邱峰.略论古语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6]崔荣昌.四川方言研究述评[J].中国语文,1994,(6).
  [7]韩子京.四川营山县“安化腔”与其祖籍方言音系的对比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
  [8]苏俊波.丹江方言的性质和归属[J].长江学术,2011,(1).
  [9]李建伟.论道家学派的音乐审美意识[J],管子学刊,2006,
  (4).
  (于娜 宁夏银川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750021)
其他文献
简介了前人在根系特征的电容法估测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便携型电容仪(BK Precision 810A)的使用方法。采用此仪器在大田对Pool16群体用全姊妹交轮回选择方法。根据根系电容
王志,男,1963年3月生,河北省迁安市人。1982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基础部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12月毕业于河北大学理化分析研究中心,获分析化学硕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
摘 要:尽管韩语是SOV型语言,但韩国学生仍易出现句末误加宾语的偏误。经考察,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不及物动词后误带宾语、离合词后误带宾语、误加个别动词、遗漏介词并将状语误用为宾语、“一……也/都”句式中误加宾语以及成语后误加宾语六种。汉语教师应针对各类偏误的特点在教学时予以强化,尽量减少此类偏误的发生。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 汉语 宾语 偏误  一、引言  关于宾语,汉语学界比较侧重其本体研究
用碱溶液吸收法分析了2002—2009年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空气和2007—2009年各种环境介质中14C活度浓度及其历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历年来空气中14C活度浓度年平均值范围为38.3 m
针对某石煤综合利用项目提出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预测了公众和职业人员受照剂量水平。结果表明,该项目对环境造成的辐射影响较小,对公众和职业人员造成的辐射影响较小。同
为了探讨Tip60对细胞DNA损伤修复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通过在U2OS细胞中稳定转染外源Tip60基因,分析了细胞增殖能力及DNA双链断裂修复能力,以及辐射后引起的细胞周
摘 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主观情态为切入点,分析形容词“全”自身的特点及其词性归属,从名词的五个种类入手,分析“全”后名词的类别及特点,从而阐述“全电影”不成立的原因。  关键词:认知 主观情态 范围 个体性  一、问题的由来及研究现状  《汉語教程》第一册(下)最后一课中有个句子“这是我们全家的照片。”在讲解“全”的时候,列举了“全家、全班、全国、全世界……”,学生竟然说出了“全电影”这样的组合
采用盆栽试验与室内土柱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腐植酸复合肥中的养分在土体中的释放运移特点以及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等养分无机肥相比,施用腐植酸复合肥不仅可提
研究表明,铵态氮抑制植物生长可能与植物体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为证实不同形态氮在植物体内的作用,通过结合使用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及6.苄基腺嘌呤(6-BA),研究了NH+4-N
熔炼去污后钢铁样品溶解后经抗坏血酸还原,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杂质并吸附其中的铀,然后用硝酸溶液解吸铀,解吸液中的铀含量使用微量铀分析仪进行准确测定。该方法能够有效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