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亿万读者,它是对于以往作品的冲击和颠覆,对于我们已有观念的冲击和颠覆,这种冲击和颠覆不仅体现在情人身上,还体现在家人身上。《情人》的冲击力和颠覆力也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情人》 冲击 颠覆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凭借其独特的生活阅历、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艺术表达写出了独特的文学作品《情人》。《情人》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读者,也正是因为这些使她于1984年荣获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文学奖。《情人》之于读者的冲击在于它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不是为某一群体而写作,而是为自己而写作,书写的是杜拉斯真实的自己。这种有别于传统的颠覆性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深深的被其吸引。
一、颠覆之于情人
情人是杜拉斯在小说中塑造的主要的角色。作为男性的、富有的、年长的情人呈现出的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成熟的、稳重的、有力量的男性形象,而是与之相反的另外一副风貌。
(一)男与女的对照
在传统的男女关系中,通常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说男性是力量的象征,相对更成熟稳重,这是父系氏族社会延流下来的。当时家庭中主要依靠男性的力量维持生计,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所以在家庭中起辅助作用,女性也因此常常被理解为柔弱,娇小。女性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男性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在《情人》这部小说中,男与女的关系颠覆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像被倒置了一样。试看文中对作为男性的情人和作为女性的小姑娘的对比:
对比一:
“他,他在颤抖着。起初他注意看着她,好像在等她说话,但是她没有说话。于是他僵在那里再也不动了……”[1]
“她对他说:我宁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2]
对比二:
“他把她的连衫裙扯下来,丢到一边去,他把她白色三角裤拉下,就这样赤身把她抱到床上。然后,他转过身去,退到床的另一头,哭了起来。”[3]
“她不慌不忙,既耐心又坚决,把他拉到身前,伸手给他脱衣服。她这么做着,两眼闭起来不去看。不慌不忙。他有意伸出手想帮她一下。她要求他不要动。”[4]
这两处对比可以看出情人和小姑娘颠覆了传统的男女关系,这里的女性明显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其实,这是与杜拉斯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的。在杜拉斯的家庭中,父亲缺失,大哥的凶悍无理使人憎恨,小哥哥的懦弱无力让人无奈,而扛起这个家的是母亲。而对母亲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则使得她更加独立,她的这种个性特质也被更加突出出来。
小说中多次提到了情人“哭”:
“他背朝着她哭了起来。”
“他在呻吟,他在哭泣。”
“他几乎是哭着和她在一起尽兴的……”
“他把头贴在我身上,一看见我哭,他也哭了起来。”
从这一系列的“哭”上看到的是情人的软弱,是与传统男性不同的,软弱的男性也衬托出作为女性的小姑娘的独立。
(二)年龄与心理的反差
一般来说,一定的年龄反映一定的心理,心理的成熟度与年龄是成正比的,也就是,年龄越大,心理的成熟度越高。小说中多次强调年龄,尤其是小姑娘的十五岁半的年龄。
“对你说什么好呢,我那时才十五岁半。”[7]
“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唯一一个季节中……”[8]
“我才十五岁半。那是一次渡河。”[9]
“才十五岁半。体形纤弱修长,几乎是瘦弱的……”[10]
“十五岁半。在沙沥地区很快就有传闻流传了。”[11]
作品中多次说“才十五岁半”由此看出,作者也认为十五岁半的年龄很小,如此多地强调小姑娘年龄之小正是要衬托出她有着超越年龄的“强”,也衬托情人有着低于他的实际年龄的“弱”。作为情人的年龄也得到了强调:
“他比我大十二岁,这让他感到可怕。”[12]
小姑娘只有十五岁半,但她的举止行为超出了她的实际年龄,远比其实际年龄成熟得多。而情人二十七岁,比小姑娘大十二岁,却呈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符的行为,他的行为方式甚至看起来比十五岁半的小姑娘更小些。这种年龄与心理的反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的年龄与心理成熟度的对应,刺激着读者的神经,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没有对情人进行完整的、全面的描摹,但是通过以上的几处对照,情人的形象活现在读者的脑里,印在读者的心上,这比直接地对情人的叙述更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
二、颠覆之于家
通常意义上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家人,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有家人的地方才称其为家,有家的地方才是故乡。因此,在中国古代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适有“故乡今夜思千里,秋鬓明朝又一年”,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诗句。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港湾,但是杜拉斯在《情人》中描写的家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试看作品中的两处描写:
“从来不讲什么你好,晚安,拜年。从来不说一声谢谢。从来不说话。从来不感到需要说话。就那么呆在那里,离人边远的,一句话不说。这个家庭就是一块顽石,凝结得又厚又硬,不可接近。我们没有一天不你杀我杀的,天天都在杀人。我们不仅互不通话,而且彼此谁也不看谁。你被看,就不能回看。看,就是一种好奇的行动,表示对什么感到兴趣,在注意什么,只要一看,那就表明你低了头了。被看的人根本就不值得去看。看永远是污辱人的。交谈这个字眼是被禁止的。我认为这个字在这里正表示屈辱和骄横。任何一种共同关系,不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别的什么,对于我们这一家人来说,都是可憎的,污蔑性的。我们在一起相处因为在原则上非活过这一生并为之深感耻辱不可。”[13] “她抱怨照相定价很贵,但还是要拿出钱去拍家庭照。拍出的照片大家都想看,但彼此之间谁也不看谁,只是看照片,各自分别去看。大家都不说话,不加评论,大家都看照片,大家在照片上互相看来看去。全家在一起合拍的照片要看,一个一个分别拍的也看。在很久之前拍的照片上,大家都还年幼,互相看来看去,在新近拍的照片上,大家也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看。即使在那个时候,我们之间就已经大不相同,有了很大的差别。”[14]
从这两段材料上看出,这个家不像一个家,似乎也不应该把它称之为家,因为它不具备家的基本功能,没有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这就是杜拉斯笔下的“家”,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家”大相径庭,这也是我们被小说深深吸引的原因。家是这样给我们以巨大的冲击,家中的母亲、大哥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颠覆之于家人
在家人的叙述方面,杜拉斯主要强调了母亲、大哥,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大哥的形象。
我们通常形容母亲用伟大、慈祥一类的字眼,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诉说母爱的如何伟大,母亲的勤劳、善良、温柔。但是,在杜拉斯的这部《情人》中却看不到一丝这样的表达。在作品中,作者是这样描述母亲的:
“后来她出去搞钱,母亲不加干预。孩子也许会说:我向他要五百皮阿斯特准备回法国。母亲说:那好,在巴黎住下来需要这个。她说:五百皮阿斯特可以了。她的孩子,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知道如果她真敢那么做,如果她有力量,如果思想引起的痛苦不是每天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母亲一定也会选择她的孩子走的这条路。”[15]
在这里,传统的母亲形象已荡然无存,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祥、伟大的代名词,母亲的形象被彻底的颠覆了。然而,被颠覆的绝不仅仅是母亲,还有大哥。小姑娘希望大哥早些死掉,在知道大哥死的时候还说“他未免死的太迟了”,他对大哥的描述是这样的:
“他就是那么一个人,贼眉鼠眼,嗅觉灵敏,翻橱撬柜,什么也不放过,一叠叠被单放在那里,他也能找到,藏东西的小角落,也被发现被翻过。他还偷亲戚的东西,偷得很多,珠宝首饰,食物,都偷。他偷阿杜,偷仆役的,偷我的小哥哥。偷我,偷得多了。甚至他的母亲,他也会拉出去卖掉。”[16]
对至亲的大哥这样的恶语相向,这样的憎恨于心也是有违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大哥形象,这也是文学理论中所说的“逆向受挫”。“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挫。以小说而论,凡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情节的变化、主题的呈现,常常出人意料地造成期待遇挫。”[17]《情人》正是这种使读者在阅读中遇挫更加剧了其作品的魅力。
四、结语
《情人》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读者,它的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方式,还有独特的人物性格塑造都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模式,建构了一种新的、可谓“杜拉斯”式的模式,这种模式让人欣喜,给人刺激,也给其他写作者开拓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中国的女作家陈染和林白在叙述方式上、题材上和叙述语言上都深受她的影响。不论单就她的作品成就来说还是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来看,杜拉斯都是无可替代的。“有评论说,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我们相信,杜拉斯将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18]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玛格丽塔·杜拉斯.情人·乌眼碧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3,33,34,34,15,29,6,6,10,19,73,43,46,78,23,64.
[1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8.
[18]玛格丽特·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3.
关键词: 《情人》 冲击 颠覆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凭借其独特的生活阅历、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艺术表达写出了独特的文学作品《情人》。《情人》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读者,也正是因为这些使她于1984年荣获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文学奖。《情人》之于读者的冲击在于它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不是为某一群体而写作,而是为自己而写作,书写的是杜拉斯真实的自己。这种有别于传统的颠覆性的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深深的被其吸引。
一、颠覆之于情人
情人是杜拉斯在小说中塑造的主要的角色。作为男性的、富有的、年长的情人呈现出的却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成熟的、稳重的、有力量的男性形象,而是与之相反的另外一副风貌。
(一)男与女的对照
在传统的男女关系中,通常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说男性是力量的象征,相对更成熟稳重,这是父系氏族社会延流下来的。当时家庭中主要依靠男性的力量维持生计,女性的力量不如男性,所以在家庭中起辅助作用,女性也因此常常被理解为柔弱,娇小。女性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男性像《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在《情人》这部小说中,男与女的关系颠覆了人们固有的观念,像被倒置了一样。试看文中对作为男性的情人和作为女性的小姑娘的对比:
对比一:
“他,他在颤抖着。起初他注意看着她,好像在等她说话,但是她没有说话。于是他僵在那里再也不动了……”[1]
“她对他说:我宁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2]
对比二:
“他把她的连衫裙扯下来,丢到一边去,他把她白色三角裤拉下,就这样赤身把她抱到床上。然后,他转过身去,退到床的另一头,哭了起来。”[3]
“她不慌不忙,既耐心又坚决,把他拉到身前,伸手给他脱衣服。她这么做着,两眼闭起来不去看。不慌不忙。他有意伸出手想帮她一下。她要求他不要动。”[4]
这两处对比可以看出情人和小姑娘颠覆了传统的男女关系,这里的女性明显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其实,这是与杜拉斯所处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的。在杜拉斯的家庭中,父亲缺失,大哥的凶悍无理使人憎恨,小哥哥的懦弱无力让人无奈,而扛起这个家的是母亲。而对母亲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则使得她更加独立,她的这种个性特质也被更加突出出来。
小说中多次提到了情人“哭”:
“他背朝着她哭了起来。”
“他在呻吟,他在哭泣。”
“他几乎是哭着和她在一起尽兴的……”
“他把头贴在我身上,一看见我哭,他也哭了起来。”
从这一系列的“哭”上看到的是情人的软弱,是与传统男性不同的,软弱的男性也衬托出作为女性的小姑娘的独立。
(二)年龄与心理的反差
一般来说,一定的年龄反映一定的心理,心理的成熟度与年龄是成正比的,也就是,年龄越大,心理的成熟度越高。小说中多次强调年龄,尤其是小姑娘的十五岁半的年龄。
“对你说什么好呢,我那时才十五岁半。”[7]
“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唯一一个季节中……”[8]
“我才十五岁半。那是一次渡河。”[9]
“才十五岁半。体形纤弱修长,几乎是瘦弱的……”[10]
“十五岁半。在沙沥地区很快就有传闻流传了。”[11]
作品中多次说“才十五岁半”由此看出,作者也认为十五岁半的年龄很小,如此多地强调小姑娘年龄之小正是要衬托出她有着超越年龄的“强”,也衬托情人有着低于他的实际年龄的“弱”。作为情人的年龄也得到了强调:
“他比我大十二岁,这让他感到可怕。”[12]
小姑娘只有十五岁半,但她的举止行为超出了她的实际年龄,远比其实际年龄成熟得多。而情人二十七岁,比小姑娘大十二岁,却呈现出与其实际年龄不符的行为,他的行为方式甚至看起来比十五岁半的小姑娘更小些。这种年龄与心理的反差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颠覆了传统的年龄与心理成熟度的对应,刺激着读者的神经,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没有对情人进行完整的、全面的描摹,但是通过以上的几处对照,情人的形象活现在读者的脑里,印在读者的心上,这比直接地对情人的叙述更有说服力,更生动形象。
二、颠覆之于家
通常意义上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家人,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有家人的地方才称其为家,有家的地方才是故乡。因此,在中国古代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高适有“故乡今夜思千里,秋鬓明朝又一年”,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诗句。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港湾,但是杜拉斯在《情人》中描写的家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试看作品中的两处描写:
“从来不讲什么你好,晚安,拜年。从来不说一声谢谢。从来不说话。从来不感到需要说话。就那么呆在那里,离人边远的,一句话不说。这个家庭就是一块顽石,凝结得又厚又硬,不可接近。我们没有一天不你杀我杀的,天天都在杀人。我们不仅互不通话,而且彼此谁也不看谁。你被看,就不能回看。看,就是一种好奇的行动,表示对什么感到兴趣,在注意什么,只要一看,那就表明你低了头了。被看的人根本就不值得去看。看永远是污辱人的。交谈这个字眼是被禁止的。我认为这个字在这里正表示屈辱和骄横。任何一种共同关系,不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别的什么,对于我们这一家人来说,都是可憎的,污蔑性的。我们在一起相处因为在原则上非活过这一生并为之深感耻辱不可。”[13] “她抱怨照相定价很贵,但还是要拿出钱去拍家庭照。拍出的照片大家都想看,但彼此之间谁也不看谁,只是看照片,各自分别去看。大家都不说话,不加评论,大家都看照片,大家在照片上互相看来看去。全家在一起合拍的照片要看,一个一个分别拍的也看。在很久之前拍的照片上,大家都还年幼,互相看来看去,在新近拍的照片上,大家也是你看我我看你互相看。即使在那个时候,我们之间就已经大不相同,有了很大的差别。”[14]
从这两段材料上看出,这个家不像一个家,似乎也不应该把它称之为家,因为它不具备家的基本功能,没有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这就是杜拉斯笔下的“家”,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家”大相径庭,这也是我们被小说深深吸引的原因。家是这样给我们以巨大的冲击,家中的母亲、大哥又何尝不是如此?
三、颠覆之于家人
在家人的叙述方面,杜拉斯主要强调了母亲、大哥,颠覆了传统的母亲、大哥的形象。
我们通常形容母亲用伟大、慈祥一类的字眼,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诉说母爱的如何伟大,母亲的勤劳、善良、温柔。但是,在杜拉斯的这部《情人》中却看不到一丝这样的表达。在作品中,作者是这样描述母亲的:
“后来她出去搞钱,母亲不加干预。孩子也许会说:我向他要五百皮阿斯特准备回法国。母亲说:那好,在巴黎住下来需要这个。她说:五百皮阿斯特可以了。她的孩子,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知道如果她真敢那么做,如果她有力量,如果思想引起的痛苦不是每天都把人折磨得死去活来,母亲一定也会选择她的孩子走的这条路。”[15]
在这里,传统的母亲形象已荡然无存,母亲不再是温柔、慈祥、伟大的代名词,母亲的形象被彻底的颠覆了。然而,被颠覆的绝不仅仅是母亲,还有大哥。小姑娘希望大哥早些死掉,在知道大哥死的时候还说“他未免死的太迟了”,他对大哥的描述是这样的:
“他就是那么一个人,贼眉鼠眼,嗅觉灵敏,翻橱撬柜,什么也不放过,一叠叠被单放在那里,他也能找到,藏东西的小角落,也被发现被翻过。他还偷亲戚的东西,偷得很多,珠宝首饰,食物,都偷。他偷阿杜,偷仆役的,偷我的小哥哥。偷我,偷得多了。甚至他的母亲,他也会拉出去卖掉。”[16]
对至亲的大哥这样的恶语相向,这样的憎恨于心也是有违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大哥形象,这也是文学理论中所说的“逆向受挫”。“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挫。以小说而论,凡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发展,还是情节的变化、主题的呈现,常常出人意料地造成期待遇挫。”[17]《情人》正是这种使读者在阅读中遇挫更加剧了其作品的魅力。
四、结语
《情人》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读者,它的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方式,还有独特的人物性格塑造都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颠覆了传统的家庭伦理模式,建构了一种新的、可谓“杜拉斯”式的模式,这种模式让人欣喜,给人刺激,也给其他写作者开拓了一种新的写作模式。中国的女作家陈染和林白在叙述方式上、题材上和叙述语言上都深受她的影响。不论单就她的作品成就来说还是对其他作家的影响来看,杜拉斯都是无可替代的。“有评论说,杜拉斯作为一个女人,你可以爱她,也可以恨她;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艺术魅力则无可抵挡,是不朽的。我们相信,杜拉斯将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18]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4][15][16]玛格丽塔·杜拉斯.情人·乌眼碧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3,33,34,34,15,29,6,6,10,19,73,43,46,78,23,64.
[1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8.
[18]玛格丽特·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