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执教《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的对比与反思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市级教研组长培训活动上,我要上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为上好这堂课,我在教研组内进行了反复的磨课。
  
  这样?
  
  经过一番独立思考,同时结合教研组的共同智慧,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了解交通工具,懂得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学会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板块的活动:
  第一板块为“交通工具大比拼”: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交通工具。
  第二板块为“交通连着你我他”:体会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交通工具。
  第三板块为“交通工具擂台赛”:创设交通运输公司接到运货任务的情境,让孩子们替主管出主意,想想应该分别把这些任务派给哪些交通工具。
  第四板块为“交通工具我做主”:创设2008年到北京看奥运的情境,让孩子们想想自己会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带着这样的教学预案,我走进了试教课堂。
  课堂教学顺着我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对答如流。一节课顺顺利利地上完了,可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是品德课吗?查阅了有关品德课程实施的指导性资料后,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但其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依然是不可缺失的。一个缺少道德情感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至少属于品德上的不健全,因为这是人最基本的特征;一堂没有情感的课是没有“生命”的课,至少是不完美的课,因为课堂需要有“生命”的涌动。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中品德教育仍然是重头戏。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离品德教育这条主线,把它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社会常识课。
  《怎样到达目的地》就是属于常识内容偏多的课。在我的预案中,“常识”与“品德”的比重把握出了问题,几乎把“品德”完完全全挤出了课堂,充斥课堂的是有关交通工具的常识。由于我把这节课上成了常识课,课堂中也就缺少了那份生命涌动的美感。
  这,不是品德课!
  
  这样?
  
  基于以上反思,我着手修改教学方案。如何把品德与常识有机结合,使得课堂上既有扎扎实实的有关交通工具常识的学习,又有美丽“生命”的涌动呢?我突然想到了2008年初的那一场雪灾。在这场雪灾中,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不是更能让人体会到交通工具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吗?发生在抗击大雪灾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不正与帮助人们快点回家过年的爱心交通工具相关吗?我决定把这些课程资源用到课堂上。
  第二次教学中,前面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把第四板块“交通工具我做主”环节变成了“神奇的爱心交通工具”。在这一环节中,大家交流了在雪灾中涌现的“大雪无情人有情”的爱心故事。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我讲述了照片故事——“站着睡觉的铲雪战士”, 最后以“传递爱心”手语游戏结课。这一环节大约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一出课堂,我立即遭到了听课老师的“围攻”,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爱心交通工具”环节偏离了课本的教学目标,有随意拔高、为品德而品德之嫌。
  看来,自己修改教学方案的初衷——让生活常识与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有机结合并没有达成,反倒是出现了“两张皮”的弊端。唉,这可能也是许多一线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吧:教师们有了“生活”意识,却把握不准学生经验与品德教育和谐统一的火候,甚至像我的第二次课堂所呈现的那样,为品德而品德,生硬地贴品德的标志,这显然都有悖于综合课程所倡导的“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样上,也不行!
  
  就这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提到,在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渗透常识性内容的教学,要注意“有机融合”。这个“有机融合”就得像调剂一碗美味又营养的鸡汤一样,鸡汤、盐、味精、茴香、葱花等剂量要恰到好处。
  那么,在这节课里,生活常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哪儿呢?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与教研组内老师切磋,我终于对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有了更深的领会。品德课上,我们应该把那些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为思想道德层面的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捕捉那些可以成为提升孩子思想道德的增长点,并予以准确、合理的总结、点拨、升华,使得课堂中的品德教育如静水流深,不露痕迹,却又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在第三次的课堂中,我努力寻找这样的有机融合点:
  ●在“交通你我他”板块中,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每天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在交流中,有学生说自己是步行或骑自行车来上学,对于这个信息我没有随手放过,而是进行了点拨、升华:“表扬你!因为你选择了最最环保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大力倡导这些最最环保并且利于健身的交通方式。”
  ●在“交通工具擂台赛”板块中,我安排了“把本地生产的伞送到北京去”的任务,有一个小组的意见是采用飞机运送的方式,其他小组的意见是采用火车运输的方式。就这一分歧,我引导孩子们展开了进一步讨论,选用飞机的小组表示其理由是方便快捷,选用火车的小组随即亮出了他们的理由:“虽然飞机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是运费比较昂贵,而火车的运费相对便宜一些,速度也挺快的。再说这批货物不是很紧急。我爸爸妈妈就是做雨伞的,他们和厂里的工人都做得很辛苦,赚这些钱很不容易,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运输环节上花这么多的费用。”于是,我总结升华道:“是啊,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该节约的时候就应该节约。铺张浪费在任何地方都要不得。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也一样,也要考虑一下成本、经济的因素。”
  ●在“交通工具我做主”板块中,要好的同学都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商量如何去北京的话题。开始交流了,有一小组内意见不统一,三个同学想乘火车去,可是一个同学想乘飞机去。面对这个矛盾,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既然是和好朋友结伴去的,那就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不能一意孤行。”“对!在同一个团队中应该少数服从多数!”“我们要学会合作。”我微笑着点头,那位同学也愉快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
  ……
  这节课的磨课经历,让我对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品德与社会(生活)虽然是综合课程,但是有着非常明确的德育导向,所以,在品德课程的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两手抓,一手抓“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课堂组织的显性线索),一手抓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堂组织的隐性线索),而且两手都要抓得硬、抓得巧啊!
  
  (作者单位:浙江上虞市华维文澜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观望的态度会传染!活动的热度一定会在观望中快速降低,甚至会导致“法不责众”的“全体僵死”。    一场竞技比赛中,主场如果没有热烈的氛围时刻刺激着队员的神经,主场优势是否还存在?  一场战争,如果没有了战友之间的冲锋呐喊,战争是否还能充满斗志和动力?  一场平淡的营销活动,取得了不寻常的成绩,却没有鼓励、没有喝彩,整个团队像“流浪的孩子”,今后的营销是否还能具有激情和不懈?  有位营销前辈告诉我:
教学目标能寻找到异性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认识男女同学之间存在差异,学会与异性同学和谐相处;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男女生之间团结友爱给双方带来的乐
为了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增强探究的有效性,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探究更有针对性。科
人类很早就从植物中看到了数学特征:花瓣对称地排列在花托边缘,整个花朵几乎完美无缺地呈现出辐射对称形状,叶子沿着植物茎秆相互叠起,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圆的,有些是刺状,有些
(一)说来我的眼福的确很浅,居住在靠海的福建省,竟还未能亲眼目睹那壮阔的海景。我刻意把这个丢脸的事情掩藏,想让它在心底腐烂,可它却像植物一样茁壮地成长,散发着诱人的气
用分析流体不稳定性的方法对热面向上倾角较小平板自然对流边界层转变点Ra进行分析。获得了Ra值在目前所公认的数值范围之内。 The transition point Ra of natural convect
我们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时,必须慎之又慎,既要保护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不伤他们自尊心,又要恰当中肯地指出其不足,以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评语写得如何,直接关系到
信念的形成过程,要求儿童先要能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先要能支配自己的愿望。我们校园里并非无意地栽种了这么多玫瑰花:有时孩子会想去摘一朵花,可是这样做会危害别人
毛泽东诗词中有非常丰富的哲学思想,在毛泽东哲学理论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毛泽东诗词中,丰富、生动的语言和抽象,深刻的哲学内容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内心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实验或开展教学研究的最基层的单位,教研活动也是学校培养新教师,造就骨干和优秀教师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下面是我组一次教研活动的实情记录:  组长:今天的教研组活动我们的主要议题是怎样改变现在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体裁单一,以及假大空等问题,请大家集思广议,各抒己见、献计献策”。请依顺序发言好吗?  任老师:作文要改观上述情况非一时一事,三言两语能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