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新揭秘托尔斯泰创作的专著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泰斗,享誉世界文坛的大师。目前国内最早介绍托尔斯泰的文字材料可追溯到1900年。100多年来,有关托尔斯泰的评述、译介、研究文献层出不穷,涉及领域众多,使得今天的托尔斯泰研究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研究学科———托尔斯泰学[1]1。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丛林中,张中锋教授凭借其敏锐的学术视角,钩沉史籍,独辟蹊径,以“大地崇拜情结”为钥匙,重新打开了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的秘密。
  大地崇拜体现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更以其深厚的精神资源滋养了整个俄罗斯民族,使得俄罗斯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着这种“大地崇拜情结”。而本书著者张中锋认为,“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的崇拜情感,并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2]36。他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以下简称《危机》)一书中,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深入分析了托尔斯泰对大地由崇拜到动摇再到转移的复杂过程,与此同时,勾勒出大地崇拜情结与信仰危机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正如托尔斯泰研究专家雷成德先生在该书序言中所称,大地崇拜情结始终关照着托尔斯泰的全部生活和创作,“宛如一根主线穿透其中,因此牢牢地抓住这根主线,便能清澈透亮地展示托尔斯泰那丰富无比的思想和创作的内蕴,便能鞭辟入里地阐发其思想和创作的深度”[3]。由此可见,本书为我国的托尔斯泰研究贡献了一部视角独特、颇有新意的学术著作。归纳来看,其“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方法创新,切中肯綮。该论著采用文化人类学为主、美学为辅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学界关于托尔斯泰创作研究方面实属全新的尝试。张中锋站在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审视托尔斯泰复杂的创作理念,是建立在人学观念上的文化阐释,进一步延伸了人的主体性,便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在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作为自然崇拜对象的“大地”,被想象成生死轮回的“男神”以及生养万物的“地母”,“大地不但是人的信仰对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尺度”[2]36。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凭理智无法理解”[4]118-119,“只能信仰”的民族,土地是他们的最终庇护者,而与土地密切联系的宗教以及母性力量,也成为民族信仰的基本范畴[5]6-7。尼·别尔嘉耶夫曾指出,“俄罗斯土地的广袤无垠、辽阔广大与俄罗斯的精神是相适应的,自然的地理与精神的地理是相适应的”[5]2。可见,以大地崇拜情结为切入点,更好地把握了俄罗斯思想的精神内涵,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快感。全书共十章,以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相辅相成、此消彼长为经,以作品的诗性解读、美学阐发为纬,梳理出一条全面理解托尔斯泰创作发展与思想嬗变的新路径。其中前五章重点论述了托尔斯泰作品中大地崇拜情结由“浓烈”到“减弱”到“进一步弱化”、“消解”再到后期的“微弱复返”的变化,与之相对的是信仰危机的“初露端倪”、逐步“深化”、进一步“加重”,直至最后“爆发”。可以说这样双轨并行的研究思路恰好照应了托尔斯泰“农民—知识分子”“艺术家—思想家”的双重特性在其身上折射出的矛盾、冲突、对立、抉择。后五章则系统论述了这种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对其作品结构形式、创作方法、美学思想(审丑意识、死亡意识)等的影响,行文流畅,一气呵成。另外,以大地崇拜情结为导向的审丑研究是对现有美学研究方法的新突破。张中锋指出,“‘崇拜’和‘情结’本身都充满了神秘性和非理性”[2]69,这已经触及审丑层面。他在《危机》一书中,不仅对托尔斯泰的作品进行了诗性美学分析,而且综合他多年在美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将审丑、审荒诞等美学范畴运用到托尔斯泰的创作流变分析中,这对丰富我国托尔斯泰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一章对《战争与和平》创作中的非理性现象研究揭示了人物性格的非理性(“流动性”),战争胜负的偶然性和历史发展的神秘性,挖掘了作品中丑、荒诞等美学元素,并在第八章详细论述了遭遇大地崇拜危机的托尔斯泰在创作中不自觉表现出的现代审丑意识,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自然的丑恶面、历史的荒诞面,对新美学理论下研究托尔斯泰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二,见解独到,新意迭出。一方面,本书著者张中锋对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进行了新的探索,不少地方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比如,他认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惜笔墨描绘罗斯托夫一家的狩猎场面,正是“对大地崇拜的狂歡”,是大地崇拜情结的集中表现[2]41-42。他还颇有见地地表明,“大地崇拜为俄国这个以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提供了道德优先的批判参照”[2]43。这也为托尔斯泰后来的精神危机、道德转向奠定了基调。因为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大地慢慢失去了承载和养育人们的能力(狩猎所得不尽如人意),贵族经济日益凋敝,托尔斯泰脚下的大地开始颤动。这种新颖的分析方法,深化了常规乡村自然与城市文明的对立分析。本书还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拱形结构”做出超越前人的阐释。学界普遍认可从小说情节与创作意图方面来解释双线并行、拱顶衔接的问题[6]377-378,而张中锋将大地崇拜情结作为结构的内在联系。在张中锋看来,安娜和列文都是和大地紧密相连的人物,大地崇拜情结的存在使得两条故事线索浑然天成。本书特别提到列文和安娜初次见面时,列文首先见到的是客厅的安娜画像。张中锋认为画中的安娜代表的是过去“生命力张扬至顶峰”的安娜,而现在的安娜则是“生命力那种诗性的东西变成了欲望的东西”[2]114-115。此时的汇合不仅是作品结构的对接,更是两人精神危机的碰撞,体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矛盾心情的延续。另一方面,著者敢于质疑传统观点,并提出诸多革新论述,纠正了以往在文学史上对托尔斯泰某些作品评价过高的偏颇,值得学人进一步深思。例如,他认为放弃了大地情怀、转向道德推崇的托尔斯泰,其诗性思维和艺术审美受到局限,因而创作出一些艺术性远不如前期的作品,如《复活》《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等。特别是对《复活》的评价,本书专门辟出一节深入探讨《复活》历来受学界重视的原因,并综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不足,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此外,本书对中篇小说《哥萨克》中大地崇拜情结的考察,也纠正了一些学者长期以来的误读。张中锋并不认为这是“一部卢梭式的回归自然之作”,而恰恰表现了“回归自然的不可能”[2]97。主人公奥列宁来到高加索这片历来为俄罗斯作家所偏爱的精神净土之后,接受了自然馈赠的洗礼,人文风俗的熏陶,但同时,在一次打猎迷路经历中,他也看到了自然的难以征服以及人的局限性。据张中锋分析,这是托尔斯泰对自然之恶的发掘,也是大地颤动的主因,包括作品后期反映出的人性之恶,都表现出不可阻止的现代文明对理想之地的侵蚀。最后主人公孤寂地离开高加索,也暗合了托尔斯泰对大地的逐步背离。可以说张中锋的此番文本细读功夫,彰显了他不断钻研的学术精神。尽管他的观点有待商榷,但这种治学的锐气和革新的魄力值得嘉许。当今的学术研究正需要这种破冰之勇来营造学术争鸣的氛围。   第三,表述新颖,视野广阔。本书的学术价值还在于著者本着严谨的态度,对文学现象及规律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并总结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名词。其中在分析《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时,张中锋“按照女性与大地的远近亲疏关系,把她们分成差序等级”,即“托氏女性谱系”[2]64。崇尚自然、充满生命力、大地精灵一般的娜塔莎就是托尔斯泰对宗法制乡村女性的理想化塑造,为该谱系的“第一等级”。以此为对照,我们可以在《家庭生活》的女主人公卡捷琳娜身上找到这类“生育女性”的命运“预演”,更能体会《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身上迸发出的“过剩生命力”,这也是弗龙斯基解除与基蒂婚约的主要原因,也就不难理解托尔斯泰何以对索尼娅、瓦莲卡这类只知一味奉献的女性颇有微词的原因了,因为她们“违背了生命本身发展和繁育目的[2]113”。而同一个频谱上的女性,如娜塔莎和安娜,著者又进行了一定的横向论证。娜塔莎最终成了极具生育能力的贤妻,是托尔斯泰对宗法生活的回归,而安娜强烈的个性,注定无法成为悔过自新的娜塔莎,只能选择以壮烈的方式献祭大地,这是托尔斯泰渐渐转向道德崇拜的结果。对于安娜的卧轨行为,著者对比了《包法利夫人》的自杀结局和《哈姆雷特》的自杀意识,认为这个遭遇精神危机的“女哈姆雷特”选择自杀,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体现了尼采的酒神精神。这一点深刻阐明了托尔斯泰在安娜结局上匠心独运的诗性表达。因此,这种“谱系”的构建、归纳与研究,便于读者系统性地了解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其次,本书第七章对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影响下的托尔斯泰一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命名为“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在这部分论述中,著者用发展的、系统的眼光将托尔斯泰置身于复杂的文学思潮与时代流变中,史论结合,具体考察了托尔斯泰漫长的创作实际与现实主义历史渊源的关系,这是十分必要且具有启发性的探索。
  总之,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托尔斯泰的创作,其间不乏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论述,可圈可点之处颇多,给人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大地崇拜情结作为一种精神来源,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仍需进一步挖掘。本书著者更多从正面考量了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对其中的负面因素探讨较少。虽然《战争与和平》中的非理性现象反映出崇拜情结的消极一面,但从著作的整个篇幅来说,这类论述略显不足,应适度考察其他作品中这种崇拜情结的双重性。另外,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上,著者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毕竟是锋芒初露,还需要做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把握大地崇拜情结这个局部与托尔斯泰漫长而复杂的创作整体的关系。
  注释
  [1]李晓霞.1990—2010年中国的托尔斯泰小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张中锋.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雷成德.序言第2頁[A].见张中锋.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C].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4]曾思艺.丘特切夫诗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M].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曾思艺.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长篇小说是文学出版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体裁,这一方面说明了其在文学创作生产中的分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阅读市场对文学类作品的需求中,长篇小说最为读者看重。在双重因素的推动下,2015年长篇小说的产量超过5000部,其中200部左右为期刊刊载[1],其余为图书出版;2016年、2017年不低于这一数量,这还不包括以数字在线形式出版的网络小说。尽管学界对网络小说多有偏见,但作为网络时代大众文学的主要形式
期刊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辑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后,中央编辑发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期刊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败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逻辑化的体系,总体上由纵、横两个维度构成。纵向维度有三条主线: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横向维度有三大板块,主要是三方面举措,即惩治腐败、预防腐败和廉
期刊
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了系统阐述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科学分析和研究新时代党的建设创新理论和实践路径等党建前沿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丛书》,这套丛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是一套系统阐述新时代党建领域问题的理论读物,入选中央宣传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
期刊
对女人特质的颂扬包藏着对所有秉承这种特质的人们的侮辱。  ———阿多诺《最低限度道德》  提防那些令人陶醉和迷离的疼痛……  人们所施加的疼痛,比他们所遭受的疼痛更实在。  ———尼采《晚期笔记》一  “你到底想怎样?”———常规异性恋关系中男女发生争执时常常出现的这个经典疑问句,标示着故作镇定的男人惯用的一个防守姿势。在无法回答诸多具体质疑的时候,男人有时会突然发起对日常关系的形而上学式逆袭,其
期刊
齐泽克在《事件》一书中援引拉姆斯菲尔德的话:“世上有已知的已知,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已经知晓的东西;此外还有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然而除了二者之外,还有未知的未知,亦即那些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对其一无所知的东西”[1],以此引申出认知的可能和限度问题。他认为存在四种可能的状况: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未知的已知(齐泽克补充的,例如“无意识”)。已知和未知的分界未必如此
期刊
经纬之间,一方土地,风雨更迭,始如初见。  北纬36.8°,革命圣地延安东北角,有一个小村落,名叫梁家河。梁家河所在的这片陕北高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不畏艰难困苦,凝心聚力,以超凡的毅力和过人的智谋在此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今天,陕北高原黄土地又走出了一代领袖,红色基因如春之雨露,它安静无声而又源源不竭地润泽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万物。
期刊
曹文轩用他清丽脱俗的笔触再度讲述了一个诗性唯美、意境悠远的故事,亦真亦幻,颇具现代性与传奇色彩。故事发生在“我”出生之前,主角是“我”爷爷和萤火虫。在一个似梦非梦的童年情境中,爷爷与萤火虫相遇,自此便拥有了终生守护萤火虫的宿命。  行文中,作者對萤火虫意象的描绘不仅是绮丽静美的,更是通灵感性的;对水乡自然环境的渲染不仅给人以清晰的视觉画卷,更延伸到生命与灵魂的审美空间。萤火虫与爷爷之间的关系遵循着
期刊
在读美国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LawrenceGrossberg)著,庄鹏涛、王林生等年轻学者翻译的《文化研究的未来》(CulturalStudiesin theFutureTense)前,我正在翻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二本文化多样性政策评估报告。这是针对2005年“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多样性公约”)的实施效果定期推出的评估报告。两本报告的标题分别是《重塑文化
期刊
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人文主义与近代美感的源头,我们至今仍然生活在这个美学时代之中。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恰如列奥纳多·布鲁尼的经典著作《佛罗伦萨城市颂》中所写:有其父必有其子。伟大的城市与高贵的子民的关系亦是父子关系,佛罗伦萨的儿女比起任何他国的人民都更具天赋、荣耀、审慎和伟大,佛罗伦萨城市比起任何地方都更显繁华、美丽、整洁和和谐。[1]78刘旭光教授新作《欧洲近代精神的起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