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域理论视角下的混合型微信潮语应用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ink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承载人类文明与传播社会文化的方式之一,其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息息相关。语言的日益多样化促进了社会成员、组织群体间的交流,同时社会的日新月异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混合型微信潮语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话语,呈现出鲜明的语言特色与时代印记。文章运用结合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角度分析了语域变量对混合型微信潮语这一语言现象的影响,旨在研究语域三变量如何在混合型微信潮語中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更好的网络交际效果。
  【关键词】语域理论;网络;混合型;微信潮语;交际效果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4-125-03
  【本文著录格式】艾娜.语域理论视角下的混合型微信潮语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14):125-127.
  当前,信息技术更新迅速,网络应用层出不穷,愈发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推动了语言的创新。伴随着网络传媒、社交通讯和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兴起与推广,混合型微信潮语这一网络语言也与日俱增,并且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对语言学尤其是词汇学而言,混合型微信潮语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这一独特语言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语言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混合型微信潮语呈现了社会的变化与进步,可以反映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对构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和分类
  广义上,网络语言是网络交际模式范畴的具体体现,是人们运用网络技术传递、发布或交流信息的方式之一。目前,学界对网络语言的定义尚且不完全一致。于根元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属于网络用语,最初多指网络中使用的计算机语言,现在亦可指聊天网站、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中带有特色的网络用语。”[1]刘海燕认为:“网络语言指网上常见的聊天用语及诸如网络管理术语和网络文化词语等与网络有关的语言。”[2]何洪峰则进一步提出:“网络语言以三种形式呈现出来:一是指公众在网站媒体上使用的现代语言;二是指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用语;三是指网民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所创造的特殊信息符号。”[3]
  综上所述,一方面,网络语言涉及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也可指网络上用于人际交流的语言。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马静认为:“当时学者们主要研究了移动终端如网络用户之间的交际文本、电子邮件及人们在网络媒体平台使用的交际用词、文本语气和修辞特征。”[4]之后,还有学者从哲学、语言学和跨学科的角度围绕网络交际用语展开了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网络语言展开了研究。一是学者收集并整理出了常用的中国网络用语,推动了三本网络语言词典的出版问世;二是关于网络语言如“网络行业语”和“网民常用词语”的概念和结构,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三是部分学者研究了关于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四是有些学者侧重研究人们对网络语言持有的态度。本文主要研究公众在网络上使用的交际用语,尤其是在微信中使用的混合型潮语。
  二、混合型微信潮语的特点
  作为人类日常用语的变体之一,网络语言是公众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为适应网络交际的实时语境需求而呈现的一种语域变异形式。微信作为当前广泛使用的社交聊天软件,其中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内涵外延范围广泛,形成开放式的语域,为微信用语创造使用新词和吸收外来词语提供了可能。混合型微信潮语具有用词丰富多样、表达简洁省力和语言个性鲜明的特点。
  (一)用词丰富多样
  微信用语作为新的语言变体,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渐形成相应的语言体系。微信用语不但具有独特的词汇,在语法规则和语用特征方面也有别于传统语言。混合型微信潮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中英文混用在微信用语中较为常见。如“I服了U”中的字母“U”指代与其同音的单词“you”,汉语意义表示我服了你或我服了你们,其隐含意义有时可以表达说话者的佩服或震撼,有时也指无语或无奈,带有一丝讽刺的意味。这一混合型微信潮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会给予交谈者不同的理解。“刷屏ing”中的“ing”是英语进行时态的表达方式,表示动作或状态处于进行中,而“刷屏”指人们在使用微信时在聊天窗口不断重复地发送相同的文字或者符号,大量持续发出的消息充满当前的屏幕,像刷子一样把其他人发送的信息覆盖淹没。这一新奇的比喻能够在微信中形象地传词达意,被人们广泛地使用。“打call”一词在年轻一代中使用较多,其中的英文单词“call”并非指打电话,而是代表加油、呐喊,是粉丝追星的应援方式之一。通常在演唱会现场,台下的粉丝会自发随着音乐的律动,以一定的节奏,用声音呼喊或舞动荧光棒等方式,与台上的表演者积极互动。在微信用语中,“打call”也可以引申为对人或事的赞许和支持之意。
  (二)表达简洁省力
  为了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倾向于编辑简洁的字词或输入微信语音即时交流。因此,在使用微信交流时,人们创造了若干带有固定语义模式的简短特别、独具一格的混合型潮语。其中,数字和中英文混用语短小精悍,能够节约人们打字的时间,具有简洁省力的特点。如“3Q”的谐音为thank you,表示谢谢、“P9”谐音意指啤酒、“me2”谐音代指me too,表示我也是;数字中文混用如“8错”谐音为不错、“4人民”中的“4”指代英文单词four,取for的谐音,意指为人民。再如“94套路”一词也出现在人们的微信用语中。“94”谐音就是,而“套路”作为近年兴起的热词之一,原是武术运动中的用语,指编制成套的武术动作,如拳术套路等。现在泛指成套的的技术,系统的方法或指精心策划的圈套、陷阱或诡计,带有贬义的含义。
  (三)语言个性鲜明
  混合型微信潮语的使用较为灵活,能够使人们更加便捷地使用微信进行言语交流或表达心情状态,展现人们的个性特征。混合型微信潮语包含语言系统和符号系统的混用,兼具书面语和口语化的特征,体现了网络交际的创新与魅力。符号混用如“ U”表示加油、“你大×特×”中的“×”不是字母x,而指做错,意为大错特错。“点赞 1”也是近年流行的混合型微信潮语,常见于微信的朋友圈中。当好友发布朋友圈动态时,人们会以点赞的方式和朋友进行互动,“点赞 1”表示“同他人一样也持认可或赞同”的态度。此外,文字加符号的表达方式也是混合型微信潮语的体现。如“尬聊^_^|||”由“尬舞”一词衍生而来,指人们在聊天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共同话题,气氛尴尬却继续强行聊天,或指一方心不在焉,没有心思回复,导致交流不畅。   三、语域理论概述
  语域理论隶属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支组成部分,与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和弗思(J.R.Firth)提出的情境理论相关,并由韩礼德(M.A.K.Hal1iday)、哈桑(R.Hasan)、格莱戈里(M.Gregory)等人进一步发展完善。胡壮麟提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延续了索绪尔将语言视为符号系统的观点,但认为语言符号系统不是心理的,而是社会的。”[5]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主张研究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认为语言是一种有规律的资源,是人类社交活动的基石。
  里德曾经使用“语域”描述语言运用的变体,之后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进一步提出了“语域”这一语言学常用术语。韩礼德于1985年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语域理论框架,认为语域作为语言变体,是随着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指出语域受到交际的对象、方式、内容及场合的影响。语言使用的领域分为很多种类,如新闻语言、广告用语、办公交谈、家常自述等。在不同的领域使用的语言会呈现不同的语体。语言学家进一步对语域进行细分,提出语域(register)由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三个变量组成。从语域理论视角下研究混合型微信潮语涉及对这三个变量的分析。胡壮麟指出:“语场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论的话题、交谈者和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交谈者的社会地位及其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流的方式、媒介与修辞。”[5]人们在使用微信进行交流时,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方面分别对混合型微信潮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产生影响。
  四、混合型微信潮语的语域分析
  (一)语场方面
  语场指语言发生的实际情境和在情境中发生的具体事件,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而混合型微信潮语属于后者。人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讲求简洁高效,而混合型语言借助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呈现出快速便捷、双向交流的特点,在传播路径上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地域限制。
  人们使用混合型微信潮语的主要目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人际交往。郑小燕、张振忠认为:“网络语言的话语范围体现在网络交际没有特定的主题,一些偶然因素可以改变话题的走向。”[6]混合型微信潮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网络交际主体对语言的使用具有包容性,常常对语料进行混合使用。李旭平指出:“网络交际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之上,不同于现实中依赖地缘关系的交流。”[7]虚拟的网络语境使人们在使用微信交流时,对他人所处的话语情境无法感同身受,对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有所欠缺。因此,当人们想通过微信快速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时,他们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的混合型微信潮语。例如\(^o^)代表开心愉快 、(⊙ο⊙)意为目瞪口呆 、^_^|||表达尴尬、\(╯-╰)/ 则指代没劲,这些混合型微信潮语通过模拟一定的面部形态,象征特定具体的意义,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人们的感官情绪和心理状态。
  (二)语旨方面
  语旨表示语言的正式程度,体现出交谈者和其他参与者的角色关系。李旭平认为:“在网络交际中,交谈者和其他参与者的话语基调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情感因素。”[7]网络主体的“无标识性”使交谈者和其他参与者都具有平等性,而人们在交际时通过语言所建立的网络身份可以随着彼此的接触程度而产生亲疏关系。
  在使用微信进行社交的群体中,年轻人居多,大多数人追求自由、独立开放和创新。因此,人们在微信上使用的语言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这使得许多混合型微信潮语带有较浓的口语色彩,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混合型微信潮语不仅通过现有词语的谐音来传达意思,如“酱紫”指代“这样子”,而且借助阿拉伯数字来表词达意,如“5555”表示“呜、呜、呜”;“9494”谐音“就是就是,意指同意”。常见的混合型微信潮语也包括英文字母、首字母缩略如“OIC”表示“Oh,I see,代表我明白了”。因此,混合型微信潮语的语旨偏向于非正式程度,其语体风格受到网络交际主体的平等性和主观性的影响。
  (三)语式方面
  语式主要有两类即口语化和书面语。网络交际是通过网络中的符号,借助电脑、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实现的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是口语化的书面语体,主要通过键盘的输入和屏幕的显示来体现。秦秀白指出:“网络语言主要是依托文本为载体,是具有实时互动性的交流方式。”[8]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混合型微信潮语有机地融合了口语化的表达和书面化的用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为了在网络上实现快速的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人们使用的混合型微信潮语体现了简洁性的特点。人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因此他们打破常规的语言规范,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创造出混合型微信潮语。如人们在微信中使用“CU”这一缩略语指代“See you”,表示再见。而数字和汉字的混用也频繁出现在人们的微信用语中,如 “1314的东东”。“1314”常被用来表示“一生一世”,人们在微信交流时,结合一些象征某种意义的数字谐音表达特定的含义,用“东东”这一带有童真童趣的词语表达“东西”。这些彰显个性的网络词汇体现了混合型微信潮语新奇性和趣味性的特点。
  五、结语
  语言的變化是时代变迁的真实记载,在特定环境下交际媒体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混合型微信潮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用语,是伴随人类发展所呈现出的语言多样化的体现。其中不乏英汉词汇的混合使用,以及汉语拼音、英语字母、阿拉伯数字、各种符号的混用。网络交际的特殊场景特征,无论是从语场、语旨还是语式方面都为交际者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语域环境。混合型微信潮语的使用不仅展现了人们活跃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与生活。当人们选择使用混合型微信潮语进行交际时,其代表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根元.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刘海燕. 网络语言[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何洪峰.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78.
  [4]马静.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1):52-56.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6]郑小燕,张振忠. 网聊汉语特征的语域学分析及其影响[J]. 肇庆学院学报,2003(8):30-33.
  [7]李旭平. 语域理论模式下的网络交际和网络语言[J]. 外语电化教学,2005(5):37-40.
  [8]秦秀白. 网语和网话[J]. 外语电化教学,2003(6):1-6.
  [9]MAK.Halliday,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
  [10]彼得·特拉吉尔. 社会语言学导论[M]. 周绍珩,胡明扬,卫志强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作者简介:艾娜(1991-),女,江西抚州,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汉翻译。
其他文献
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通过多种媒体和信息技术表现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活动.网络社会中,新型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其旅游纪念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苏州旅游纪念品中,尤以丝绸类纪念品最具苏州特色。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包括服装、服饰配件、装饰品等;而花卉、马具和传统纹样等是构成苏州旅游纪念品的主要题材。苏州旅游纪念品作为连接游客和苏州城市的重要纽带,其设计效果和产品质量是影响当地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動力。有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苏州丝绸旅游纪念品的类型
【摘要】古筝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乐器,向来深得世人喜爱。古筝音乐在各种形式的文学、影视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古筝演奏在我国已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地域,古筝演奏的特色也完全不同。时代发展促使古筝技法不断创新,其表现的效果也呈现出极大的变化。文章首先探讨分析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具体特征,然后研究当代古筝演奏如何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突破,从而帮助更多学习者掌握古筝演奏的方法,促进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由之前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更多地开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重要体现。文章立足于目前高校音乐教学现状,重点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价值,旨在更好地帮助高校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美育价值;优化措施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源自远古时期的水族铜鼓舞在传承的同时无可避免的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铜鼓舞的表演形式、音乐伴奏、服饰打扮、社会功能、活动主体、表演场所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是由社会进步的外因和铜鼓舞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因造成。目前,水族铜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还未达到最佳,我们有义务以分群体、分层次,由浅至深的,由面及点的方式进一步传承与发展铜鼓舞,使其成为优质的水族文化
【摘要】声乐是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拥有完善的训练体系,其发展历史也较为悠久。歌唱核心在于运用科学的呼吸方式,美声唱法亦需要遵循此规律。通过美声唱法能够使音色婉转细腻,有助于作品演唱中高音的发声。呼吸对美声唱法至关重要。呼吸是演唱者基础练习的重要课程。演唱者们在不断进行的呼吸训练中,要能够做到将声区进行自然转换,使其气息能够更加流畅。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做到呼气与吸气连贯,有助于
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人们欣赏国外音乐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多种音乐类型中,英文流行音乐受众最广泛,因此英文流行歌曲歌词的汉译就成了中国大众欣赏外国音乐时的关键.然而
【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自产生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延续至今,其生命力之持久与旺盛令人赞叹,这在于其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命意蕴。文章通过论述原始民间舞是生命意识最灿烂的表现,以及在中国民间舞生命意识的当代演绎中,探索当今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生命意识的价值导向和意义。  【关键词】原始;民间舞蹈;生命意
文章试图从“网红”的定义出发,讨论近年来艺术博物馆中大众口中涵盖的“网红展览”的界定、类型与特征.“网红展览”由于其社会性特征难以被界定,可以大致划分为馆方自主规
【摘要】革命理想精神是革命斗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重要精神资源。革命理想精神极大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理想是奋斗的方向,精神是奋斗的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途中需要积极弘扬革命理想精神,更好构建民族文化价值。革命理想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精神价值。革命理想精神实际上也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