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思维在阅读与写作中的运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xiaoliyan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如能另辟蹊径,进行反向思维的训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有的结论,直接从已有结论的对立面来思考问题,往往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
  所谓反向思维,是指在某个正向立论点的基础上,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来思考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学习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大多数学生从琵琶女沦落风尘的悲惨身世、人老珠黄的冷落境遇、转徙江湖的凄凉孤独中,得出“琵琶女让人同情”这样一个正向思维的立论点。如果教者反弹琵琶。在这个立论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相反的方向来思索,并提出一个与之相反的立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学生们也能从诗中找出证明反向思维立论点的论据:1 琵琶女嫁给商人是跳出火坑。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可她还念念不忘醉生梦死的歌妓生活,表现了十足的奴才性。2 琵琶女埋怨丈夫“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商人不做买卖,吃什么,喝什么?可见,琵琶女是一个贪图享受、不讲实际、不懂生活的人。3 琵琶女是一个只知以泪洗面,向人诉苦,精神空虚的软骨头。
  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从与自己习惯性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思索,独有见地,从而使分析同一材料或写同一题目的常规思维相形见绌。
  进行反向思维训练时,可以先列出传统观念或常人习惯思维种种角度,然后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正反思维的立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新的最佳角度。从而显露出新的理念,诠释新的形象。
  下面就运用反向思维立意谈几则例子:自从韩非子提出“古之全大体者不吹毛求疵”之后,“吹毛求疵”一直被认为是指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如果反其道而立意,可提出一个与传统观念相反的看法:全大体者必须求小疵。“吹毛求疵”不是故意挑剔,而是办事精益求精,应该提倡。“东施效颦”常用来批评盲目效仿。但是从反向思维角度考虑:东施不妄自菲薄,不怕别人讥笑,执著于追求美,东施效颦又何妨。“班门弄斧”常规立论就是批评那些不自量力、卖弄拙技、妄自尊大的人。而反向立论则可表现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竞争精神。只有敢于跟行家里手比高低,才能超过行家里手,华罗庚就说过,“弄斧必到班门”。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阅读作文时不恪守成见,不囿于定论,就能大胆突破思维定势,取得突破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作文时,经常会出现抓耳挠腮的“卡壳”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写着写着就没词了,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能及时地进行反向思维,“反弹琵琶”。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譬如《谈好高骛远》这个题目,正面为“不要好高骛远”,当然无可非议。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骛远未必不好”,这样从逆向人题,见解与众不同。往往能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
  有些命题作文,从字面上分析,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碍,立即就能明确写作范围、对象和主旨。比如《又到中秋月圆时》这个题目,从正面来写无非是中秋赏月、家人团圆,老调重弹,索然寡味。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起来。中秋时不能赏到明月,一家人不能团圆,为何呢?可写大气污染太严重,能见度低,明月不易见,而谈论到热门的环保话题:可写由于公务繁忙,岗位需要,军人天职等而不能与家人团圆,进一步歌颂奉献精神。这样写能收到语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吧”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一种对科学、对真理执著追求不妥协的精神体现,我们要勇于走自己的路。但如果以此作为挡箭牌,拒谏饰非,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建议,这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运用反向思维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 立意要经得起推敲。用反向思维法立意,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切不要不加分析辨别就将之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立意偏颇,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 一般采取欲扬先抑法:先说已存结论合理的一面,再指出其局限性,然后从新的角度引申发挥,最后证明新的观点。
  实践表明,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正确地运用反向思维训练,常能出奇制胜,可以扩展思维的层面,增强论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与写作水平。但务必把握分寸,不可偏激,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简单地怀疑否定一切。任何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类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自己,客观上是来源于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们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础。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他文献
理论依据  现代诗歌在否定古体诗的过程中奠定了新诗发展的基础,摆脱了各种形式的束缚,实现了诗歌向自身的靠拢,成为文学的典型形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而现代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其广泛的自然科学思维背景,科学发展观,可以成为目前技术创新的目标价值前提.未来的技术创新方式将是选择重点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整体发展.
“仿格作文”起源于刘德福老师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上对“文本摇动心灵”写作理念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探索。仿格作文教学就是以“文本摇动”为核心理念。以文本刺激为中介。以课堂教学和师生互动为平台,通过文本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即文本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技法、情感、主题和作者的人格魅力等知识建构。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索活动。来唤醒学生心灵中固有的写作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飞跃,从而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中建立一个隐秘的写作通道,并
每个语文教师都希望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我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引导学生欣赏佳作意境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引导学生精读,欣赏其中意境,对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启动各种感官,将优美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可触摸的画面,身临其境,细加体会。我们试着带学生走进朱自清的春天,绿而嫩的春草,艳而香的春花,柔而轻的春风,细而密的春雨,脆而亮的笛声
金融支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现有的投融资体制已出现了许多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更符合宁夏实际的投融资体制,将直接影响宁夏农业及农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的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农村居民消费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为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必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和提问质量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一些提问方式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氛围是一种境界.一种境界孕育一种成果。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必定为学生语文学习提升兴趣,增添动力。高中的学习是紧张的。学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消耗在学校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
"一国两制"构想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偶然提出的,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