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教育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中国迅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也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態下,对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教育发展也亟待找准痛点,破解难题,补齐短板,重塑价值追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为中国永续发展写下新的史章,教育将在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改革;引领
一、五大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是这次“十三五”《建议》最核心的内容,这五大理念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五大理念下教育存在的痛点与短板
(一)观念上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
从家庭教育上看,家长观念受传统思想和攀比文化的影响,认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要出人头地,远离生产一线,要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高大上”,导致部分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迎合家长需求,背离社会实际需要。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名校与回报、金领与高薪成为一些人受教育和从业追逐的目标,唯分数的指挥棒导致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基础教育弱化了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全面发展奠基的作用。
(二)结构上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决定人才结构。当前,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转变,这就需要加快建立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现代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同时,高等教育中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学科型、学术研究型,严重走偏,职业院校同质化倾向严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造成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又是就业难,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质量上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在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权威性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中,担任职务特别是高级职务的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不够。从企业层面上看,国际化人才短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也是造成企业对外投资失败、跨国经营能力较低、海外并购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从学校层面来看,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高水平学科建设、学者引进和创新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布局上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非均衡性的发展道路,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市学校,集中资源打造了一批重点学校和优质资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又出现了“城挤、乡少、村空”的局面,城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旺盛需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不能有效满足新生代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需求,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五)治理上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需求
从教育部门来看,由于教育的事务权、人事权、财政权分割集权,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统筹权,特别是省级教育部门不能完全按照事业发展需要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调度配置人财物等教育资源。
三、五大发展理念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创新教育尤其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与可能。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第一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三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应该鼓励学生向未知的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感觉。四是培养意志力。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国的生命教育由此进入全面深入探索的全新阶段。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般的存在。生命因獨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由个体物质存在的自然生命,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的社会生命,个体的情感、观念、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的精神生命,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形成一个立体的人。以此反观我们的教育,就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早就开始的严密应试训练,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极大缩减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一个人的生命欠缺了应有的长度、宽度与高度,那么他所能发挥的创造力就极为有限。所以,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只有受到生态教育的普通人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文明起来、美丽起来。
(四)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
推动教育开放,也意味着对社会开放,把各界精英请进来。这也是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大学正因为有大师才成其为大学。如果文化精英不到大学去,大学永远没有希望。大师需要大学,需要有更多机会传播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大学也需要大师,需要借大师之力培养高端人才。教育只有向社会开放,向精英开放,才会创造更多的精彩。对国际开放,则意味着教育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让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在中国汇聚,成为中国的智力资源之一。诸如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应该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通过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等,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五)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的教育新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数千万的乡村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等。
再其次,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改革;引领
一、五大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是这次“十三五”《建议》最核心的内容,这五大理念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五大理念下教育存在的痛点与短板
(一)观念上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
从家庭教育上看,家长观念受传统思想和攀比文化的影响,认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要出人头地,远离生产一线,要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高大上”,导致部分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迎合家长需求,背离社会实际需要。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名校与回报、金领与高薪成为一些人受教育和从业追逐的目标,唯分数的指挥棒导致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基础教育弱化了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全面发展奠基的作用。
(二)结构上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决定人才结构。当前,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转变,这就需要加快建立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现代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同时,高等教育中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学科型、学术研究型,严重走偏,职业院校同质化倾向严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层次性、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适应,造成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又是就业难,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质量上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在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权威性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中,担任职务特别是高级职务的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不够。从企业层面上看,国际化人才短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也是造成企业对外投资失败、跨国经营能力较低、海外并购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从学校层面来看,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高水平学科建设、学者引进和创新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布局上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走的是一条非均衡性的发展道路,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市学校,集中资源打造了一批重点学校和优质资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又出现了“城挤、乡少、村空”的局面,城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旺盛需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不能有效满足新生代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需求,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五)治理上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需求
从教育部门来看,由于教育的事务权、人事权、财政权分割集权,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统筹权,特别是省级教育部门不能完全按照事业发展需要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调度配置人财物等教育资源。
三、五大发展理念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创新教育尤其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保护好奇心。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之门的钥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应该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二是尊重差异性。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力与可能。整齐划一的教育,分数第一的学校,永远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给每个人最大的发展空间,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三是树立自信心。自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应该鼓励学生向未知的世界挑战,向自己的潜能挑战,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享受战胜困难与战胜自我的感觉。四是培养意志力。科学研究与创造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可能有所成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顽强地应对困难,永不言败。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
以人为本,重视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一章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我国的生命教育由此进入全面深入探索的全新阶段。生命是大自然最为神奇的创造。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般的存在。生命因獨特而弥足珍贵,因自主而积极发展,因超越而幸福完整。由个体物质存在的自然生命,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的社会生命,个体的情感、观念、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的精神生命,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形成一个立体的人。以此反观我们的教育,就不难发现:如今越来越早就开始的严密应试训练,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同时也极大缩减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所能达到的应有高度。一个人的生命欠缺了应有的长度、宽度与高度,那么他所能发挥的创造力就极为有限。所以,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只有受到生态教育的普通人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文明起来、美丽起来。
(四)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教育国际化
推动教育开放,也意味着对社会开放,把各界精英请进来。这也是规划建议中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大学正因为有大师才成其为大学。如果文化精英不到大学去,大学永远没有希望。大师需要大学,需要有更多机会传播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大学也需要大师,需要借大师之力培养高端人才。教育只有向社会开放,向精英开放,才会创造更多的精彩。对国际开放,则意味着教育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加大国际合作办学力度,让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在中国汇聚,成为中国的智力资源之一。诸如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的国际合作办学,应该继续积极推进。“走出去”,通过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通过各种交流活动,如“中俄人文交流机制”等,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五)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扶贫
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十三五”期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三个重要群体。
首先,要下力气全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虽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了以流入地为主的基本政策,但是从各地的情况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不存在所谓的“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就是今后城市的新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今后城市的风貌。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这些城市新居民的教育新需要也会随之而来,各地应该提前规划应对。
其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屡见报端,自杀、性侵、失踪、意外死亡等,令人触目惊心。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已经带来严重后果,数千万的乡村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是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推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二是要根据规划建议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进行产业布局,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人口流出地转移。调整生产布局,加大对川、豫、皖、湘、黔等留守儿童大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持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乡村儿童的父母能够离土不离乡,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同时,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等。
再其次,要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虽然近年来中央启动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央财政经费增加了7.5倍,但是全国仍有600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殊教育机构,仍然有超过10万的适龄残疾儿童没有接受义务教育,升入高中段学习的不到30%。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都缺乏接纳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专业教师与资源教室,与国际流行的全纳融合教育理念差距很大。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议》已经庄严承诺要在2020年全面解决7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要求实现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对于教育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任务。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一方面,教育经费、教育资源要精准地向贫困地区和人群配置,尤其是要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工作。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育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试卷、最好的练习题、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