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体取法、适时渗透、适度讲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在论及初中名著导读部分的编写时也提出:“……改变了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1]由此可见,名著导读的目的不仅在于阅读名著本身,更在于在阅读中积累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注重读法指导,注意思考名著阅读方法教学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等问题,形成了初步的阅读方法指导原则。
   一、适体取法:依据不同书体,选教相应方法
   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所推荐的阅读书目明显兼顾了不同体例、不同类型的名著。有短篇集如《朝花夕拾》,也有长篇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小说如《骆驼祥子》,也有诗集如《艾青诗选》;有纪实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也有科普作品如《昆虫记》;同时还注意覆盖古典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等多个方面。不同体例与类型的书籍,其所适用的读书方法亦有所不同。因此,要让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需要教者认真研读名著、研究方法,依据不同名著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统编教材名著导读中,每篇都对应一个“读书方法”,且都各有一个读书方法指导板块。似乎“教什么”的问题,根本不成问题。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教者却又经常会茫然无措。个人浅见,这是教材编者为了教材的普适性与序列化而牺牲了每本名著阅读方法的最佳选择。如初中第一篇名著导读题为《〈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其中“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就其教材的编排位置而言,肯定是适宜且有意义的。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似乎并不能说是一种阅读方法。通读该篇中“读书方法指导”板块,其核心及主要内容是读经典作品的意义,也并非读书方法。又如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其“读书方法指导”板块中“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的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2]等方法并不能体现纪实作品阅读的个性化需求。纵观十二本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也并不是教授训练这些读书方法的最佳选择。
   在进行《朝花夕拾》的导读时,笔者摒弃教材“读书方法指导”板块中关于经典作品阅读意义和价值的空洞说教,将“带着个人生活体验读书”明确为读书方法指导的重点,以“在《朝花夕拾》中找童年”为课题,领着学生读起来、读进去、读出来。“养隐鼠”“鬼故事”“描绣像”以及“第一本喜爱的书”“上学的第一堂课”等都成为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既是读前阅读兴趣的激发点,也是阅读推进的动力源,更是读后赏析的切入点。整个阅读过程中,时时将学生自己的童年与鲁迅的童年相对照,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种阅读的方法,更真真切切地消除了与经典的隔膜。
   在进行《红星照耀中国》的导读时,笔者舍弃教材中主要读书方法,而是根据纪实作品的特点,将“跨媒介阅读”作为读书方法指导的重点,以影视作品为切入点,以相关史学资料为参照,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在不同媒介的对比中逐步发现并概括出纪实作品的一般特点。而本次名著导读“读书方法指导”中首要介绍的利用目录读书法则放在《西游记》《水浒传》等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导读中进行训练。因为这类名著的回目名称更加凝练,也更值得玩味。在这些名著导读中进行目录读书法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空间更大,学生的阅读方法训练也更具针对性。
   统编教材名著导读中所指定的阅读方法与推荐名著体例与类型不配套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存在于其它一些名著导读中。这就要求教者要依据不同名著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读书方法指导的侧重点。如此,名著导读课才能服务于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体验到阅读方法的不同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适时渗透:根据不同方法,选择教学时机
   不同阅读方法,因其各有不同的特点及作用,而分别适用于阅读的不同阶段。如“利用序言读书法”适用于读前纵览,“圈点与批注”適用于读中标记,而“写读后感”则适用于读后鉴赏。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因此,要让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还需要教者根据不同阅读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恰当选择教学时机,在名著导读的不同阶段相机进行渗透。
   “利用目录读书法”可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名著大致内容。我们可以依据目录内容选择精读和跳读的章节,并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结合其自身特点和相关名著特点,笔者将“利用目录读书法”的指导安排在七年级上册《西游记》读前激趣课上,以“巧用目录读‘西游’”为课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对“西游故事”的了解,在目录中找熟悉的人物,讲听过的故事,问不解的疑惑。做出如此安排的理由在于:教材《〈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读书方法指导板块中对“精读”和“跳读”两种方法进行了定义和阐述,并指出“我们读一本书,根据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3]。可是,我们如何去判定未知内容是否符合阅读的兴趣或目的呢?这其中一定要运用到速览类阅读方法。因此,在掌握“精读和跳读”之前理应先掌握“利用目录读书法”。对于“精读和跳读”读书方法指导的处理,则放在课堂的结尾处,简要介绍之后,布置阅读任务:你在影视漫画中看到人物、事件和原著中的一样吗?对照目录,感兴趣的就去精读,不感兴趣的就跳读。
   与前述两种阅读方法不同,“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这种读书方法需要读者对阅读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因而一般运用于名著读后鉴赏当中。笔者将“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安排在《骆驼祥子》读后鉴赏课时进行,结合教材“专题探究”中“探究悲剧原因”“话说‘洋车夫’”两个专题,将“祥子”与本单元教材课文中的“老王”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祥子和老王都是车夫,他们的不幸有何不同?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参考背景,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挖掘内涵。在进行《水浒传》人物鉴赏课时,笔者又进行了“比较阅读”方法的复习巩固,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如果是武二郎拳打镇关西、鲁提辖斗浪里白条、李逵斗杀西门庆又会是怎样的场景和情形呢?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认识人物性格,领略作品的风采。因为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比较阅读才得以开展。如若将之安排在阅读前、阅读中,则定然达不到预期效果。    只有依据不同阅读方法的特点,准确选择教学时机,阅读方法指导才能得以有效展开,学生也才能在“读前导”“读中促”“读后赏”等各阶段保持阅读和探究的兴趣,练习和掌握相关阅读方法。
   三、适度讲授:尊重学生主体,按需给予指导
   “教”为“学”服务,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名著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各地、各校、各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主体。他们名著阅读的经历、能力、习惯等都有所不同。因此,要让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也需要教者根据不同学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学生“愤”“悱”之时,回应学生需求,适度指导阅读方法。
   对于学生有需求而又掌握不好的阅读方法,教者要精备精讲,反复训练。“圈点与批注”是一种极为常用的阅读方法。在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的名著导读课上,笔者曾进行过相应的专题教学。但学生在之后的阅读实践中,对这种阅读的方法运用情况并不太好。因此,在进行《傅雷家书》的导读时,笔者再次将“圈点与批注”作为阅读方法指导的重点,以“体会浓浓父爱”为阅读主题、“圈点与批注”训练为核心,设计教师讲解、操作示范、当堂训练、课后实践四个主要环节。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各种“圈点”标记符号,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赏析、评价、质疑等多种批注类型;接着选定两封书信,师生共同完成圈點批注,向学生展示操作流程;再让学生就此阅读主题,自主选择语段,当堂进行阅读训练;课后布置学生自选阅读主题,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独立进行阅读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平常掌握不好的“圈点与批注”方法得到了反复强化训练。而较易掌握的“选择性阅读”方法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只需在课堂小结之后,布置作业之前稍作介绍学生便能理解。
   学生是有差异,但同时充满了无穷的创造力,有时还要通过“不教”,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如在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有同学手绘了彩色的“鹦鹉螺号”结构图和航海图,并在关键地理节点标注主要情节。这张图本身可以说是名著内容梳理的优秀成果。而这张图背后又可以说是跨学科阅读方法的生动实践。又如,在阅读外国小说《简·爱》时,有学生以简·爱生活的五个地点为主干,辅以人物、事件、经典语录等,制作了精美的思维导图,直观清晰地展示了作品的主要内容。这些阅读方法,老师没有教,学生却做得非常好。可见,方法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实践出来的。
   名著阅读方法“怎么教”的问题,其本质在于“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在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是“读者”,教师则应是“领读者”。教师须为学生提供阅读的途径、方法、支架,让学生读下去、会读、会思考着读。但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代替学生思考,而应当努力把握教学的“度”,以课堂上的示范,指向学生课后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教无定法,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名著阅读方法教学到底教什么、何时教、怎么教,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教者应从学生主体出发,研究相关名著和阅读方法,依据不同名著和方法,适体取法,适时渗透,适度讲授,让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落地生根,使名著阅读活动真正指向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成为“终身阅读者”奠基。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5-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33.
其他文献
写完《侯宝林评传》心头顿觉畅然,我怕辜负先生嘱托的心结也似乎平复了许多。但样书拿到却又立即沉重起来:此书所论究竟于世何补?半年辛苦又是因何所为?这只是艺术兴衰的历史使然,非人力所能及也。  照我看来,相声这一形式在今天并未失其生命力,而只是缺乏上一世纪群星灿烂如侯宝林们那样的一批大师级人物。他们当时或许与今天名家遇到过同样问题,只是进取方式并不尽同。诸如,他们对“身被枷锁与心灵自由”这一艺术创作根
一、文言断句概说  文言文阅读,识字是基础,断句则是读懂的关键。古人读书非常重视断句学习,小孩启蒙练习句读是必修课,正如韩愈《师说》云:“彼童子之師,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而对那些无视句读学习,瞧不起服虔、郑玄的人,其弟子皇甫湜在《与李生书》中直言痛斥:“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郑,此时之大病所当嫉者也。”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意思是说有人在引用经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使命。所以新课标也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富含立德树人教育元素的人文基础学科,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德育主体的缺位,德育体验的缺失,学科特质的缺席导致学科德育弱化。究其根源,是学科学习与道德生成被分割开来,导致知行分离,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牵强附
“醉”和“懒”    《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载,南宋淳熙年间,上皇游西湖,见断桥边某酒肆甚雅洁,店内素屏风上有人书《风入松》词一阕:“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湖边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上皇称赏良久,问何人所作,答日:太学生俞国宝。上皇笑道:此词甚好,但末句不免穷
《文学史学原理研究》,董乃斌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40.00元    中国文学史的种类繁多,据说至少已有1600多种,但从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中国文学史算起,恰好一个世纪。写文学史有没有规律?什么是文学史的范式?如何认识和表述文学史发展轨迹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现象?构成文学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等等等等,真是应该“清算”一下,以便对众多的文学史成果作一些理性的思考,从理论上对文学史学科进行
我一直觉得陈华胜是个“与佛有缘”的文人。2006年他从新疆回来,和我这个“有点慧根”的道友讲述了在茫茫沙漠里思绪突然飞跃千年时空想到玄奘的离奇经历。当时听他说,下一本书一定要写写玄奘,可是真没想到,2008年我获得的第一份礼物就是他的这本《玄奘取经西游记》。虽然华胜一再自诩为“临时抱佛脚”,但我宁愿相信,在“三国”上颇有建树的他,这趟“佛脚”抱得也确实勤快。    从一只猴子说起 将主角还给玄奘 
一    老子死去两三千年了,但他的魂仍飘散在人间。这个魂,就是他的思想和学说,就在他写的(或后学整理)《老子》一书中。传说老子失意后要去大西北,骑着青牛过函谷关时,关尹喜说,您写点东西留下吧,他便写了五千言。这些内容,就成了老子的不死之魂。这五千言有三个名称:《道德经》、《老子》、《老子五千文》,一般多称为《老子》。  我对先秦诸子一向抱有浓厚兴致,一喜其思想精致,二喜其文字美,三是因为他们的学
在人类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今天,和平远未能现实地成为全球人民同饮的甘醴与共享的福祉,因而研究和平、守望和平与追求和平就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课题之一。基于此,朱成山的《为未来讴歌——朱成山研究和平学文集》集中笔墨研究探讨“和平”问题——这样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话题,我相信这是它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主要缘由。    一    这本书的作者朱成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国际和平研
去年此时,嘉德拍卖公司又邀我参加“嘉德四季第十九期拍卖会”,主要提供1945年以后西方藏书票的作品集。它们大部分是我入门时的参考书。其中有—本里奇(gitchie,Ward 1905-1996)的The Typographi c Bookplate of WardPdtchie,曾经考虑送拍,但因书中的作品几乎都是活字版的藏书票,恐怕乏人问津,故临阵把它抽回。不料董桥在《橙园纪事》(收在《记得》:
(2009年8月22日-9月21日)    中华新闻报倒闭传递的信号    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这是迄今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中华新闻报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创刊于1993年5月5日。  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报业改革的一个强大信号,未来报业发展必定要走向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全新阶段。只有符合市场规律,受到市场欢迎的媒体才能生存。未来报业改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