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陕西就称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更是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
1月25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召开。陕西省代省长刘国中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2017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目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全省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大力发展“三个经济”
2018年陕西省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之所以地处中国腹地的陕西提出“三个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与其地理优势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陕西就称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更是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提出,要以“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探索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国内外客商聚集,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系统发展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随着航空、高铁、公路立体交通网的完善,更多的资金、人才、信息将汇集在陕西,巩固门户地位,加速资源流动,点亮陕西新发展。”陕西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对媒体表示,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抓手、新方向。
方玮峰表示,近年来陕西优先打造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推进咸阳机场三期、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设,并实现铁路、航空、公路的无缝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快培育各类航空货运企业,补齐航空物流这一短板;高质量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培育更多“三个经济”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陕西应在物流业方面率先发力,进而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最终实现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振兴。”谈到陕西未来如何发展“三个经济”,方玮峰的思路是,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创新体制机制。
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印发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刘国中在报告中提到,2018年陕西将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著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在全省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等十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抓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全部审批事项线上申报和审批。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公布全省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目前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地理位置覆盖了西安出口加工区、高新区、西咸新区等,构成狭长、分叉的地理区划,从行政辖属来看,许多改革任务超出自贸办管理范畴,行政管理关系错综复杂。”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处长贾毅华表示。
1月28日上午,在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贾毅华建议,坚持“大胆试、自主改”,促使陕西自贸区向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迈进。 “在中国自贸区改革的3.0时代,陕西自贸区的改革重点不仅要落实创新复制,更要投入专门力量关注陕西特色的创新改革政策,不断扩大自贸区政策创新的影响力,支持自贸改革纵深推进。”
就更好地促使陕西自贸区的发展,贾毅华建议,在陕西省自贸区改革过程中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扁平化、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的管理体制,确保政府服务的高效性,为建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体制保证。同时,进一步强化管委会的权责,将自贸区改革与其他改革统筹安排。
力争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8年陕西将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切实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年内力争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9万套、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6万户。扎实兑现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政策,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克“坚中之坚”,开展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加大对深度贫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正常增幅基础上再提高20%。全年力争实现20个贫困县摘帽、99.7万贫困人口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扶贫,直抵“造血”功能建设。这只是众多科技扶贫中的一个缩影。全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户走出贫困。
陕西是科技部全国4个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试点省份。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完善相关细则,提出到2020年建成3万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效果是明显的。安康市茶果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衍成是首批科技特派员。十几年来,他培育出“陕茶1号”茶树品种,注册成立公司,吸纳了35名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了3700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领500多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陕西省政协委员梁刚作为陕西白云永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带动万户以上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探索出了一条依靠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的新路径。这次省两会上,梁刚向大会提交了名为《关于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激发精准脱贫内生动力的提案》,其中提到,坚持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联动,积极建设大产业项目,动员当地企业,吸引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将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陕西省政协委员、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说,科技扶贫,要从人才团队、平台园区、计划项目、技术成果这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省部署的3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都部署在贫困地区,要通过这些示范园区,让农民看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效果。与当地政府配合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给当地的农民做示范,之后推广应用。同时,开放科研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研发服务。
1月25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召开。陕西省代省长刘国中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2017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目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898.81亿元,增长8%,突破2万亿元大关,全省追赶超越的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
大力发展“三个经济”
2018年陕西省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促进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之所以地处中国腹地的陕西提出“三个经济”的发展战略,是与其地理优势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陕西就称为连接西北、西南的天然枢纽,随着我国经济开发的战略重点由东向西逐步转移,陕西更是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提出,要以“国际运输走廊”和“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加快发展综合交通、枢纽交通,探索发展旅游轨道交通、无人机物流等新业态,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高铁与公路地铁等交通无缝衔接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吸引领事馆、签证中心、大型企业、金融和商务代表机构、国内外客商聚集,切实发挥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门户作用。系统发展物联网和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持续提高“西安港”和“长安号”班列运营水平。
“随着航空、高铁、公路立体交通网的完善,更多的资金、人才、信息将汇集在陕西,巩固门户地位,加速资源流动,点亮陕西新发展。”陕西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方玮峰对媒体表示,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富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抓手、新方向。
方玮峰表示,近年来陕西优先打造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推进咸阳机场三期、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设,并实现铁路、航空、公路的无缝对接,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与此同时,要加快培育各类航空货运企业,补齐航空物流这一短板;高质量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培育更多“三个经济”的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陕西应在物流业方面率先发力,进而带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最终实现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振兴。”谈到陕西未来如何发展“三个经济”,方玮峰的思路是,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创新体制机制。
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
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印发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刘国中在报告中提到,2018年陕西将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著力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经验。在全省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推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简化施工许可证办理程序、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等十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抓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健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全部审批事项线上申报和审批。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公布全省证明事项和盖章环节清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目前陕西自贸区中心片区地理位置覆盖了西安出口加工区、高新区、西咸新区等,构成狭长、分叉的地理区划,从行政辖属来看,许多改革任务超出自贸办管理范畴,行政管理关系错综复杂。”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处长贾毅华表示。
1月28日上午,在陕西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贾毅华建议,坚持“大胆试、自主改”,促使陕西自贸区向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迈进。 “在中国自贸区改革的3.0时代,陕西自贸区的改革重点不仅要落实创新复制,更要投入专门力量关注陕西特色的创新改革政策,不断扩大自贸区政策创新的影响力,支持自贸改革纵深推进。”
就更好地促使陕西自贸区的发展,贾毅华建议,在陕西省自贸区改革过程中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构建扁平化、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的管理体制,确保政府服务的高效性,为建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体制保证。同时,进一步强化管委会的权责,将自贸区改革与其他改革统筹安排。
力争百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8年陕西将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帮扶措施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针对性,切实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年内力争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9万套、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6万户。扎实兑现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等政策,保障贫困户基本生活。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攻克“坚中之坚”,开展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加大对深度贫困县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正常增幅基础上再提高20%。全年力争实现20个贫困县摘帽、99.7万贫困人口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扶贫,直抵“造血”功能建设。这只是众多科技扶贫中的一个缩影。全省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领越来越多的农户走出贫困。
陕西是科技部全国4个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试点省份。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完善相关细则,提出到2020年建成3万人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效果是明显的。安康市茶果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王衍成是首批科技特派员。十几年来,他培育出“陕茶1号”茶树品种,注册成立公司,吸纳了35名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了3700亩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领500多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陕西省政协委员梁刚作为陕西白云永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带动万户以上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探索出了一条依靠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的新路径。这次省两会上,梁刚向大会提交了名为《关于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激发精准脱贫内生动力的提案》,其中提到,坚持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联动,积极建设大产业项目,动员当地企业,吸引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回流,将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陕西省政协委员、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卢建军说,科技扶贫,要从人才团队、平台园区、计划项目、技术成果这四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省部署的34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都部署在贫困地区,要通过这些示范园区,让农民看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实际效果。与当地政府配合通过农业科技园区,给当地的农民做示范,之后推广应用。同时,开放科研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产业研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