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我国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已形成了适性扬才、普职融通及学校主导、多方参与的发展特点.为促进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通过设计与课程连贯的教育议题、建构兼具弹性与支持力的环境条件、追踪记录学生的生涯档案及合作开展多元的职业试探活动,将生涯教育的改革浪潮推向了至高点。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族,参考其生涯教育中的经验与做法,对大陆地区开展中小学生涯教育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地区;中小学阶段;生涯教育;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改革;新举措
  作者简介:史文晴,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04-0109-08
  自196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起,我国台湾地区便出现了生涯教育雏形。在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后,形成了一套连贯且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2014年,台湾地区发布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简称“十二年课改”),把“促进学生生涯发展”列为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并规定自2019学年度起,从小学、初中及高中一年级逐年实施生涯教育,这一举措将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改革直接推向了高潮。
  与台湾地区相比,尽管大陆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但其发展尚未成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指出,“普通教育学校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职业发展辅导”“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1]。但由于大陆地区生涯教育起步晚,与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不成熟,对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的认识更是不足。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台湾地区“十二年课改”中生涯教育的实施及其特点,为大陆地区中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台湾地区生涯教育理念的演变
  我国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是在“学校辅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68年,台湾地区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解决第一批初中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便在初中阶段增设了“指导活动”这一科目[2]。在当时,由于对生涯教育认识的局限性,“生涯教育”的内容通常以“职业辅导”和“心理辅导”为主。20世纪70年代,受美国“所有的教育都应是‘生涯教育”的理念影响,我国台湾地区也加入到了“生涯教育”的改革浪潮之中。1998年9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把“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确定为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能力;同年10月,又将“生涯发展”确定为重要议题,并指出“生涯发展”是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重点任务是协助其做好自我觉察、生涯觉察以及生涯探索与路径选择,并达成适性选择、适性准备与适性发展的生涯目标,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而适应社会变迁。九年一贯的生涯发展教育的课程融人是一种培养策略,希望教师将生涯有关的活动融入七大学习领域中[1]。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和人们生活观念的快速发展,台湾地区的家庭日趋少子化,人口结构也逐渐老龄化,加上全球化与国际化带来的转变,其学校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受欧美国家“公民教育权的理念已由‘义务说’转为‘兼具义务与权利说'“教育的发展应从基础教育全民化迈向中等教育全民化”等思潮的影响’1,2011年1月,我国台湾地区开始规划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将受教育者的基本教育年限从九年延长至十二年,并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为愿景,培养具有社会适应力与应变力的终身学习者。在此背景下,台湾地区将“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确定为“十二年课改”的四大课程目标之一,并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适性发展、尽展所长且学会如何学习,陶冶终身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激发持续学习、创新进取的活力,奠定学术研究或专业技术的基础,并建立‘尊严劳动’的观念,淬炼出面对生涯挑战与国际竞合的勇氣与知能,以调节社会变迁与世界潮流,且愿意尝试引导变迁潮流”[5]。
  由此可见,我国台湾地区生涯教育理念的演变呈现出以下趋势:(1)生涯教育的目标从发展学生升学或就业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随机应变、开拓创新和敢于挑战等核心竞争力。(2)生涯教育的对象从初高中毕业生逐步向上和向下延伸扩展至全民教育,在正式教育阶段特别强调学校在协助学生做好自我觉察、生涯觉察以及生涯探索与选择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3)生涯教育的实施形式也从辅导工作转变为全面实施,生涯教育开始以议题教育的形式融人各学习领域,甚至拥有专门的课程载体。
  二、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特点
  (一)适性扬才、普职融通的生涯教育理念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的生涯教育实施过程中,其理念由单一的升学或者就业导向转变为适性扬才、普职融通的终身教育理念。该理念认为,单独强调学术教育或职业教育均不利于学生的生涯发展,只有注重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才能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力的终身学习者。除此之外,台湾地区在“十二年课改”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了方便学生继续升学或者顺利就业,生涯教育具有“适性扬才”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自我特质和兴趣、了解工作世界和就业结构的基本形态,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具备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能力及社会适应力。
  (二)连贯且完备的生涯教育实践体系
  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已形成一套连贯且完备的生涯教育实践体系。从纵向上来看,台湾地区生涯教育的实践体系有其连贯之处,十二年的生涯教育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实施,但各学段之间生涯教育的内容不是相互独立或者重复学习的,而是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各有侧重。如: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概念、兴趣和能力及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特质和价值观、对职业世界的探索与决策能力;高中阶段则注重培养学生整合自我特质的能力、职业兴趣的发展、生涯决策与调适能力。从横向上来看,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实践体系有其完备之处,生涯教育的实施形式并非单一的,而是集议题融入、专门课程、辅导工作、生涯档案、课外活动于一体的多形式、全方位的生涯教育实践体系。为了确保生涯教育的有效开展,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各项政策、文件和实施指导手册,从实施机构、实施形式、教育人员、家长社区、资讯平台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定。   (三)学校主导,多方参与的生涯教育主体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将生涯概念纳入现有的学校课程中,是协助个人生涯发展的最可行办法”[3],因此,强调学校在正式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主导作用。然而,要培养学生“尊严劳动”“体面劳动”的劳动观和职业观,仅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是十分局限的,学生还需要到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进行岗位体验和动手操作。从这一角度出发,在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除学校外,台湾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区、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也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教学场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涯教育多方主体的参与有利于统筹协调教学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我国台湾地区“十二年课改”中生涯教育的新举措
  为了协助配合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有效进行,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由各校专门设立的“生涯发展教育工作执行委员会”拟定和实施。课程发展委员会以“学校为本位”“全面实施”及“弹性多元”为原则,运用弹性的学习节数进行技艺教育选修课程、生涯辅导及相关活动,把生涯教育融入各领域课程。
  (一)举措一:设计与课程连贯的教育议题
  生涯教育以议题教育的形式融人各学科课程是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一贯做法。1998年颁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便将“生涯发展”以重要议题的形式融人各学习领域课程。2019年10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发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国民中小学暨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议题融入说明手册)》,“生涯规划教育”仍作为其中的重要议题适切融入相关领域。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十二年课改”中的教育议题将采取小学、初中至高中教育阶段的十二年连贯设计,整体融人对应的各教育阶段的相关领域课程纲要,并建议把“生涯规划教育”议题融入到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综合活动领域及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课程中,在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科学等其它学习领域也可适切融人[6]。同时,“十二年课改”中综合活动领域课程也由原来“九年一贯课纲”中规定的“自我发展”“生活经营”“社会参与”“保护自我与环境”四大主题轴变为“自我与生涯发展”“生活经营与创新”“社会与环境关怀”的三大主题轴。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在协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应当包括对个人特质及兴趣的了解、对工作教育环境的认识与调节、对发展过程中重要事件的决定、计划和行动以及洞察未来与应变的能力。如表1所示,不同的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特性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二)举措二:建构兼具弹性与支持力的环境条件
  在启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调整“升学导向”的教育观念、增加学生对自我与职场的探索与决策能力、衔接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是台湾地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是在“学校辅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在初高中阶段进行广泛且经常性的生涯辅导是最能符合学生个别生涯需求的方式。因此,为了协助配合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革,保障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进行,台湾地区于2011年开始实行《国中与高级中等学校学生生涯辅导(修正草案)》,为开展生涯教育创造了兼具弹性与支持力的环境条件。当前,台湾地区多数初高中学校设有生涯咨询中心,并配备专门的办公场地、专业的生涯咨询人员以及大量的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学业、生活、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和辅导,主要形式有心理测验、个别咨询、小团体辅导、班级辅导、转介辅导等。
  此外,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青年发展署和劳动力发展署还联手搭建了各学段的生涯资讯网络平台。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初中生搭建了“教育部国民及学前教育署学生生涯辅导网”,开设有“认识我自己”‘我是国中生’‘认识高中职’‘认识大专院校”和“认识产业职场”五个栏目,其目的是为初中生提供职业生涯与多元升学路径的信息,以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由青年发展署搭建的“RICH职场体验网”,整合了工读、见习及实习等计划,为青少年提供多元的职场体验机会,协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顺利从学校过渡到职场。
  (三)举措三:追踪记录学生的生涯档案
  将学生在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评估情况,奖项证书、学习经历、学校和职场的相关资讯等放人生涯档案中进行追踪记录,能够为学生日后进行生涯整合评价提供参考,帮助其进行生涯路径的抉择(见图1)。在学生生涯路径抉择的过程中,家校合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其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和能力,协助其进行生涯规划。对此,台湾地区“国教署”出版了针对初中学段各群体使用的生涯发展教育各项手册,如:针对学校行政人员设计的《国民中学推动生涯发展教育工作手册(2018年8月版)》,针对教师设计的《国中学生生涯档案教学指引》,针对学生设计的《国中学生生涯发展记录手册(2019年版)》和《学生生涯档案(2019年7月版)》,针对学生家长设计的《国中生涯教育家长手册》等。普通高中课程生涯规划学科中心也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高级中等学校导师生涯辅导操作手册》和《高级中等学校学生生涯档案》等。
  (四)举措四:合作开展多元的职业试探活动
  为了提供更多元的职业试探及兴趣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职业与工作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台湾地区中小学通常会与周边的大专院校、企业、社区等进行合作,开展生涯达人讲座、职业院校参访、地方产业参访、技艺教育博览会、升学博览会、职场体验营等活动。例如,自2016年起,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初级中学设置了“区域职业试探与体验示范中心”,该中心以初级中学技艺教育规划和职业体验为主,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开设了各类职业试探课程和体验活动或在寒暑假期间开设职业试探夏令营活动,如餐旅职群校外参访、地方产业参访之美雅家具、点心达人之法式舒芙蕾松饼、化工冬令营等。
  四、我國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对大陆地区的启示   (一)树立因材施教、普职融通的生涯教育理念
  我国大陆地区的教育理念应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当前,大陆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尚未得到巩固。因此,大陆地区应树立因材施教、普职融通的生涯教育理念,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获得适合的教育方式,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的终身学习者。
  (二)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构建连贯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生涯教育其实是一种职业启蒙教育,现阶段,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已向前渗透至小学阶段。反观大陆地区,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还不太受重视,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职业探索期的缺失、自我了解途径的缺失、社会生存经历的缺失以及未来人生规划的缺失[7]。大陆地区应构建一套涵盖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阶段直至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整个过程的生涯教育体系,并根据人在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生涯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形式等进行相关规定。当前,大陆地区的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仍局限于发达地区的探索和尝试[8],如201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各学段生涯教育的实施重点,即小学阶段注重生涯启蒙、初中阶段注重生涯探索、普通高中阶段则注重生涯规划[9]。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教育仍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有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指导文件,构建连贯的生涯教育实践体系,为真正落实生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三)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丰富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仍是实施生涯教育的主阵地,但生涯教育又区别于普通学科的教学,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才能发挥其最佳效果。(l)在校内组织筹建“学生生涯发展处”。“学生生涯发展处”负责统筹与实施学校生涯发展教育计划,为校内生涯教育人员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料,建立学生的生涯发展档案,并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生涯咨询和辅导。(2)学科课程渗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相关行业、职业的特点、工作环境与能力需求。(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它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四大活动方式之一,“职业体验”应当成为大陆地区生涯教育最主要的实施载体。学校应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或生涯规划指导。例如,以走访的形式调查、访谈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代表和成功人士,倾听他们的亲身事例、从业的感悟心得,从而启发学生初步尝试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我规划意识,为自己将来选择职业和规划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生涯教育的多元育人主体
  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得益于其丰富的生涯教育资源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对于大陆地区而言,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促成生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1)搭建生涯资讯平台。教育部门应整合各方资源搭建生涯教育资讯网站,为中小学生提供升学、就业、职场实习等相关信息以及官方的、专业的生涯咨询辅导。(2)借助职业院校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10]。相比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具有专业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和师资队伍,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利用中小学职业体验日、职业教育活动周、寒暑假等机会,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的机会。各中小学校也可以根据具体实际情况,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职业启蒙教育类课程、联合举办生涯主题夏令营活动,或者聘请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前来教学,为学生介绍丰富且专业的知识。(3)与各单位合作。各中小学校可以與周边的企业、公司、社会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社区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场地进行参观或职业体验,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体会各种职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4)加强家校共育。组织生涯教育宣传,对家长进行宣传与教育,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协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推进生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l]教育部等六部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 2020年)》的通知[EB/OL].[2020-02-11].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3/moe一1892/moe一630/201406/t20140623—170737.html.
  [2]叶一舵.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台湾地区“教育部”.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重大议题—生涯发展教育[EB/OL].[2020-02-11].https://cirn.moe.edu.tw/WehContent/index.aspx? sid=9&mid=181.
  [4]台湾地区“教育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实施计划[EB/O].[2020-02-11].https: //www.edu. tw/News_Plan_Content.aspx?n=D 33855D537402BAA&sms=954974C-6839187lO&s=37E2FF887ACFC282.
  [5]台湾地区“教育部”.国民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EB/OL].[ 2020-02-ll].https: //cirn.moe.eclu.tw/WehN ews/details.aspx? sid=l l&mid=50&nid= 1402&mode=cirn& ex-t=O&wid=0.
  [6]台湾地区“教育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国民中小学暨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议题融入说明手册)[EB/OLI.] 2020-02-111.https: //cirn.moe.edu.t wlW ehCon-tent/index.aspx'? sid=l l&mid=7318.
  [7]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8]王丽娜.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文教资料,2018(20):108-109.
  [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EB/OL].[2020-02-11].http://edu.sh.gov.cn/html/xxgk/201 803/402 15 201 8002. html.
  [1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02-11].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cl=0.
  [责任编辑 王文静]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历史底蕴的集中展示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盐城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凝练出“厚德而行,自强而健”的“行健文化”.“行健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德”“行”“自”“健”四个方面,“德”是行健文化的基础,“行”是行健文化的核心,“自”是行健文化的关键,“健”是行健文化的追求。在学校层面,通过精神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价值取向;通过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
期刊
摘 要:农村居民的职业培训需求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动因素。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镇农村居民技能需求情况为个案开展调研,分析该镇职业培训的开展现状及农户技能需求特征,结合该镇农村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居民;职业教育;技能需求;
期刊
摘 要:培养工匠型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社会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将个性化培养与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需要破解的现实问题。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匠型人才培养等内涵以及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了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培养体系和实践模型,提出了工匠型人才个性化培养的五种途径:实施“英才计
期刊
摘要:冲本贯通试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事物和重要探索,而中本贯通试点专业的遴选是整个中本贯通试点实施周期的最前端,是中本贯通试点能否成功的关键。从政策视角和现实视角阐述开展专业遴选研究的必要性,专业遴选应坚持科学性、操作性和发展性原则,建立了三维度、六角度的遴选模型,提出基于专家遴选、梯度淘汰遴选环节、群体性评判的遴选路径。  关键词:冲本贯通;专业遴选;遴选原则;遴选模型  基金项目:2018
期刊
摘 要:基于职业的流动和基于能力的发展是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本质特征。现实中,职业教育在促进受教育者转变思想观念、拓展区域空间和职业领域、提高收入水平和就业层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难以支撑受教育者向乡村流动,受教育者难以向高层次就业发展和通过职业与技能向上流动,以及他们返乡后生存发展遭遇新困境等。为此,有必要提升职业教育赋予受教育者发展能力的水平、拓展职业
期刊
摘要:立足于五金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大胆探索,创新构建了“校企共赢·三场共育·四能共生”的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具体实践中的操作设计为,从建立“多方协同·双向联动”的校企共赢机制为切入点,搭建起“项目驱动·作坊训练·全程体验”的“三大功场”共育平台,打通了“四能型”五金产业高素质人才共生通道,以此助推了人才培养向规模定制的转变.  关键词:人才培养;校企共赢;三场共育;四能共
期刊
摘要:由于在中本贯通实践中出现了人才培养过程“断层”问题以及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问题,使得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的建立尤为关键。明确了中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须从顶层设计、课程设计、师资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展开,提出了从“中本联合”转为“中本联动”、从“阶段指导”转为“过程管理”、从“双方参与”到“三方协同”等保障策略。  关键词:冲本贯通;一体化;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市
期刊
摘 要:欧盟多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通过发起“通过有效工具培养教师和培训师的质量文化(QUAL4T)”项目,提高了教师参与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其项目成果,充分处理好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借助合适的质量工具,实现向质量治理的飞跃。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质量文化建设;欧盟;“通过有效工具培养教师和培训师的质量文化”项目  欧洲大学协会(Eu
期刊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将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做中学”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义与精髓所在,其本质是师徒互动过程中知识的传递、转化、共享与创新。基于SECI理论模型对师傅与学徒之间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应建立知识共享激励补偿机制、知识联盟、学习型组织和师徒实践共同体,以提高师傅与学徒之间知识传递与转化的效率
期刊
摘 要:在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方面,广西地区经过六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两校合一、一校两部、两校合作三种典型样态。考察广西地区普职融通模式构建的基本情况,对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政策的流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普职融通模式构建面临着综合素质偏离目标、运行机制不尽完备、评价体系有待改进与支持保障力度不足的困境,尝试从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