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再现
  片断一 迁移引新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数,这个数(板书“100000000”)怎样读?
  生1:读作一亿。
  师:1亿有多大?
  生2:1亿是10个一千万。
  生3:1亿是100个一百万。
  生4:1亿是1000个十万。
  生5:1亿是10000个一万。
  师:刚才大家從数的组成来说明1亿有多大。这节课,我们将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去研究、感受1亿的大小。
  【评析】以“读100000000”和“说100000000有多大”作为学生已有知识的切入点,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研究1亿有多大做了孕伏。
  片断二 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种物品,猜想一下1亿个这样的物品有大?
  生1:1亿张纸摞起来比学校教学楼还要高。
  生2:数1亿本数学作业本需要两天。
  生3:1亿粒大米要用几百个袋子装。
  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验证。要想研究1亿张普通A4纸摞起来有多高,真的要把1亿张纸摞起来进行测量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生4:不用。可以先量出1000张纸的厚度,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生5:数1000张纸用的时间太长了,可以先量出100张或者200张纸的厚度,再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师:为什么不取102张、213张、1005张纸来测量?
  生6:取整百、整千、整万计算方便。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100张、200张、1000张都只是1亿张纸的一小部分,这些为推算出整体铺路架桥的一小部分数量称为“小基数”。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小基数”类推来解决问题。请看要求:
  1.各小组取100张和200张普通A4的纸为基数,进行测量、类推,填写研究报告单。
  2.想一想: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师:哪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和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生7:我们小组测量100张普通A4纸的高度约1厘米,1000张约10厘米,10000张约100厘米也就是约1米,1亿里面有10000个一万,1亿张纸的高度约是1万米。如果我们学校教学楼一层的高度约4米,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就有2500层教学楼那么高。
  生8:我们小组测量200张普通A4纸的高度约2厘米,1000张约10厘米,10000张约100厘米也就是约1米,1亿张纸的高度约是1万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大约高8844米,1亿张普通A4纸摞起来的高度比它还要高1千多米。
  师:选择100张和200张普通A4纸为基数进行测量,对实验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9: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对实验的精确度会有影响,因为100张和200张普通A4纸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近似值而不是准确值。
  【评析】数学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单纯地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特别是那些蕴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的结论,只有当学生亲身经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之后,理解才会深刻,方法才能掌握。本环节,学生在摞、量、想、说等具体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了1亿的大小,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了数感。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并结合学校教学楼和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深切感受到了1亿这个数的大小。老师还想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自主研究,进一步感受1亿的大小。
  (各小组根据课前准备情况确定研究方案并进行研究,教师针对性指导。)
  师:请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小组研究情况。
  生10:我们组数1亿本数学作业本,计算用时多少,从时间中感受1亿的大小。
  生11:我们组计量1亿粒大米,计算有多重,从重量中感受1亿的大小。
  生12:我们组测量1亿根10厘米长的小棒,计算有多长,从长度中感受1亿的大小。
  生13:我们组测量1角硬币有多重,,从重量中感受1亿的大小。
  生14:我们组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从厚度中感受1亿的大小。
  【评析】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素材研究数学问题,每一名学生在探索中经历感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在研究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方法,引发了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和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在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思维相融,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品味着1亿的大小,增加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片断三 阅读感悟
  师:同学们又从不同的角度自主研究,感受了1亿的大小。再请大家自由朗读下面的信息。
  1.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拥有移动电话12.86亿部。
  2. 亚洲严重缺水,有8亿人的饮用水达不到卫生标准。20年后,全世界缺水人口可能达到30亿。
  3. 1亿秒大约是3年零62天。
  4. 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每天大约节约13亿粒米;如果平均每人每天吃500克大米,13亿粒大米够52000人吃1天。
  师:通过朗读,你有什么感想?   生1: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生2:1粒米虽然很少,但只要人人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就能帮助很多贫困的人。
  生3:作为十堰人,我们要节约用水,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做贡献。
  【评析】学生在结合生活实际体会1亿有多大之后,再读一读与1亿相关联的现实资料,不仅把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推向高潮,而且在阅读中使学生明白:勤俭节约人人有责,节约从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做起。这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与知识的密切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丰富了学生对1亿的感受。
  片断四 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感受到了1亿很大。
  生2:我在研究中,学会了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生3:我要做个细心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尽量减少误差。
  生4: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评析】学生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得到回顾,经验得到巩固,方法得到强化,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片断五 课外作业
  师: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研究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评析】写数学日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数学日记作为学生反思自己学习的记录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師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解答学生的困惑,指导学生的学习,点评学生的表现,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反思
  1.丰富的数学活动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指出:“建模思想的建立是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本节课以突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为指导思想,结合生活材料,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等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将知识连成链、构成网。学生通过类比,发现知识的本质规律,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发展数感。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开放的教学过程利于学生放飞思维,预留“再创造”时空
  教学过程的开放和思维过程的开放性是本节课最为突出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学生一次次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了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思维转化。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验1亿的大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素材进一步体验1亿有多大时,有的小组数1亿本数学作业本需要多长时间,从时间中感受1亿的大小;有的小组计算1亿粒大米有多重,从重量中感受1亿的大小;有的小组把1亿根10厘米长的小棒摆在一起,从长度中感受1亿的大小……这些“再创造”的过程,教师都没有包办代替,更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知识结论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
  3.有效的合作学习利于学生探索交流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于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控能力。这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两次合作学习的机会:第一次以“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为研究素材,把合作学习的重点放在研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上;第二次以小组自主研究为核心,开放合作学习的时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素材研究数学问题,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感受1亿的大小。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操作性强的探索素材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各抒己见的思维碰撞,给予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
  4.多样的解决策略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思考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要让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灵魂深处”。这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按照“操作—类推—联想”的方法,研究了1亿张普通A4纸摞起来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了1亿这个数的大小。接着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自主研究,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对“1亿有多大”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想法,并且逐步找到合理的研究标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数学结论,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作者单位:十堰市东风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其他文献
备读《囚绿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时,窗外的绿闯入我的眼帘。它们搅动了我的思维,让我对陆蠡笔下的“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绿是生命的颜色,“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正是因为发现“直径一尺左右”的窗外长着一片绿绿的常春藤,陆蠡才在“原有选择的自由”的情况下,“毫不犹疑”地选择了这间“高广不过一丈”,地面潮湿,而且还很炎热的房间,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事件或现象,将其加工成教学内容并运用于教学,能矫正思想品德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让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而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德行的过程。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道德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点明了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对话”的重要性。笔者以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深入的对话,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定教学思路  要与文本实现有效对话,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写法等方面入手。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
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平板电脑,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时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旅游攻略》教学为例,谈谈平板电脑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把握学情,追求实效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及时调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把握学情要求教师既要做好课前预设,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读中品,与文本对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
“四环节立体式”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就物理这一学科而言,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们通常围绕两大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应该说,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务更重,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更强。  1.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定势的物理学习思维  为了
上卷·加勒比的日与夜    南美洲岛国San Esperito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的热带岛屿有着碧海蓝天、白沙椰林和茂密的植被。可惜这个本该是度假胜地的国度却有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残暴军政府,在其铁腕统治之下,这个岛屿变得乌烟瘴气。本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并没打算理会岛上人民的自由呼声,但一份关于国际核黑市秘密交易的情报却引起了中央情报局(CIA)的重视:San Esperi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用比喻架起陌生知识与熟悉生活之间的桥梁,妙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巧比“牛鼻子”,妙画“平移图”。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巧设比喻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方法,使其不再抽象枯燥。例如在《图形平移》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来画,平移出来的图形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不完整,要么变形了,那么在教学中可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动”的作用与重要性。“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了动,万事万物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一、充分感知,形成清晰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