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有种职业,从业者总是在荒野废墟,在断片残垣中,在岩壁洞穴、在海底地下发现人所不见的珍奇,仿佛能走进另一个曾经的时空,与历史对话。
这,就是考古。
表哥考上了大学,学的是考古专业。阿莫听说这个专业很神奇,于是就借着串门的机会打探一番,还真长了些知识呢,不信你看看!
指环之谜
兄弟相差不到3岁,两个人坐一块就总有故事,这不,借着阿莫的问题,表哥先讲了个跟考古有关的推理小故事——
有一天,古董店来了一位老妇人,她表示愿意出卖一件祖传的珍贵首饰。
这是一枚精美的指环,上面依稀可以看见模糊的古希腊文饰纹:AD109,庞培。老妇人告诉营业员,这是她的曾祖从庞培古城挖掘到的,当年,一场火山喷发,将这座小城埋藏在了地下。营业员是新来的,从外表的雕饰特点和材质上看,可以肯定是千年前的文物,可他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于是请来了老板麦克。麦克看了一眼,笑着对老妇人说:“请您收回去吧,我不会买。我希望你不要再拿到别处去了。”老妇人惊愕地看了看麦克,马上收起指环,转身离开了。
这时,年轻的店员不解地看着麦克:“怎么,您为什么不想买?”
“你看见那上面的文字也不会买的。那是赝品(假货)。”
为什么是赝品,阿莫没有明白。
表哥解释说,庞培古城被火山灰吞没的时间是公元79年,而指环的饰文却是AD109,这里的AD代表的就是公元。当时还没有公元纪年呢。如果换作别人也许会被外在的表象蒙骗,但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却是漏洞百出。一个专业常识让麦克轻松识破了老妇人的诡计。
现在,艺术品投资中最大的一项莫过于古文物收藏交易,必要的考古常识可是投资的保证。
不朽的女尸
表哥看阿莫频频点头,忽然问了个问题:你知道现在最长寿的女性是谁吗?
想不起来,阿莫直挠脑袋。
告诉你,她叫辛追,就是那个闻名世界的不朽的马王堆女尸。因为历经2000余年,直至今日,她的身体依旧不腐,肌肉富有弹性,关节可以自由扭转,富有生气。
一具千年女尸竟然没有腐朽,是古代人有意为之,还是天然所成?阿莫脑袋里有了个问号。
表哥告诉他,其实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认为可能当时环境干燥,棺木密封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同时,在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这很奇怪。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就是使辛追千年不腐的“神液”。
化验发现,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听了这些介绍,阿莫觉得表哥顿时高大了许多哦。好家伙,原来从处理古代生物标本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人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情况等,而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后人则需要众多的生物和化学等知识,从事考古还真不容易!
这时,表哥拿出一张图说,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复原的辛追画像。
阿莫看了看,觉得是很气派。
汪洋的“银河”
阿莫想起个问题:听说秦始皇陵里有好多水银,像汪洋的大海,这是真的吗?
表哥肯定地点点头:是真的!
可是秦始皇陵还没有打开,那人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这回,表哥有点犯愁了,因为这里面的知识太多了。要把地下的墓葬情况搞清楚,需要讲的技术太多。他的脑子里一下子迸出一串术语,光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探测就有七大类22种方法,什么磁学,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等。犹豫了一下,表哥介绍了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遥感考古。
中国遥感考古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最开始的遥感图像是航空摄影照片,后来又出现了红外假彩色摄影和热红外扫描等技术。这些技术被应用在秦始皇陵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勘测后,我们不但了解了陵园布局基本情况,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秦始皇帝陵区封土堆及其周边地区种植了大量的石榴树,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03年元月初,在秦始皇陵区的地面温度降到零下11℃,区内石榴树大量冻伤、冻死。然而,在如此严重的冻害中,只有封土堆上的石榴树受害微弱,2003年5月,依然迎来盛花期,不论坡向,几乎每株石榴树上都开花结果。项目组结合热红外遥感调查的结果,发现封土堆上的石榴树能够抵制冻害的原因是封土堆地表和地下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平均高出2℃至3℃。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长势差异也可以帮助探寻文物遗迹。
那水银是怎么回事呢?阿莫还是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又问这个问题。
这个嘛,需要用到测汞法。表哥告诉他,专业人员在陵区采集样土,反复测试后,发现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按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连这个都知道!阿莫开始崇拜这位“老大”了。
大自然有时钟
为什么不打开秦始皇陵?阿莫的问题让表哥有点不开心。
技术不行,挖出来,我们没法保护啊!
看着表哥那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阿莫心情也沉重起来。
表哥说,文物保护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在世界上都属难题,如丝制、木制和纸制品的保护都存在不少问题。再先进的技术,比如目前德国处理是比较好,但也只能保证一定的时间,不敢保证一辈子。所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最好采取保守的措施,也就是不发掘,让文物留在原处不动。诸如像秦始皇王陵这样的大型帝王墓葬,里面都会随葬有有机质文物,如竹简、漆木器、纺织品等。陵墓一旦打开,处于相对平衡的墓葬环境会发生骤变,在环境骤变的情况下,最先遭到破坏的文物是如竹简之类的有机质地文物。文物的破坏,使得很多历史、艺术及相关的古代科技信息丢失,历史上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阿莫点点头,脑子里又闪现出一个问题:文物虽然价值非凡,但默默无语,那我们又如何知道文物的信息呢?
用碳14法啊!表哥回答得干脆。
原来,这种鉴定法叫碳14断代法,是1950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创立,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学过化学的同学都知道,碳(C)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化学元素,质子数为6个、中子数为8个的碳原子就是碳14(14C),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
碳的各种同位素存在于生物体(诸如一棵树、一片草叶、一只蜜蜂,以及人体中的一点心脏组织、一小片指甲等等)中,构成这些生物体的有机分子便含有碳的同位素。14C很特别,尽管自然界中不断地产生着14C,但它不是由其他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生成的,而是由宇宙射线穿过高层大气层时产生的。14C在大气层中和氧气化合形成二氧化碳。所有的生物都吸收微量14C,14C与稳定的碳共存于细胞中。生物死亡以后,失去新陈代谢作用,不再摄入新的14C,生物体内的14C不断发生放射性衰变,并按固定的半衰期的衰变速度减少,其精确性可以称为自然界的“标准时钟”。死亡的生物实际上就是无处不在的“时钟”,只要用放射性探测器测出生物体化石中14C原子现在的衰变速率和含量,就可以反推算出这个生物体死去时所处的年代了。
表哥介绍说,应用14C断代法鉴定文物成果可不少。像著名的山顶洞人,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进行测定后,证明其活动年代在4万年以内。又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使用煤的痕迹,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煤就已经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用14C断代法进行鉴定,发现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未用于炼铁。
阿莫很满足,今天好像长了不少见识,再过两年,他也要学考古。
临走,阿莫给表哥出了个难题——为什么要研究石器?
表哥被问住了,老老实实地说:等我再查查资料吧。
阿莫出门就笑了,其实答案他也不知道,问题是临时想出来的,没想到还真问住了这个满脑袋学问的大表哥。
同学们,你觉得这个难题怎么回答呢?
链接
认识考古
考古这项活动由来已久,但直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产生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上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哪个学校召考古专业?
西北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超过10所院校。
考古都学什么功课?
各个学校都不尽相同,大致都要涉及的课程包括:考古学概论、中国考古学、世界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鉴定、田野考古实习、考古测量与绘图、考古摄影、古文字学、中国青铜器、陶瓷考古和古代建筑等。
考古专业毕业了干什么?
这个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业的范围很广,如从事文物、考古和相关文化教育部门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可进入文物鉴定机构、博物馆、旅游部门,还可以在各级文物局、出版社从事文物管理、研究和相关编辑工作等。由于各高校师资和教学特点不同,其考古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文物、考古和相关文化教育部门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毕业生已分布于世界各地,成绩斐然;而中山大学毕业生多进入研究机构、文物鉴定机构、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又比如四川大学的学生基础技能强,而吉林大学毕业生则适应面更广。
提示:为什么要研究石器?
当发掘到原始人的石器时,过去只是研究这是什么时代的,干什么用的。现在则还要研究这件石器是如何打制的,通过寻找微痕,发现当时人类进行这项工作的思想考虑,如采用什么设计思想和手段去设计打造这件石器,从而知道当时人类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水平。
这,就是考古。
表哥考上了大学,学的是考古专业。阿莫听说这个专业很神奇,于是就借着串门的机会打探一番,还真长了些知识呢,不信你看看!
指环之谜
兄弟相差不到3岁,两个人坐一块就总有故事,这不,借着阿莫的问题,表哥先讲了个跟考古有关的推理小故事——
有一天,古董店来了一位老妇人,她表示愿意出卖一件祖传的珍贵首饰。
这是一枚精美的指环,上面依稀可以看见模糊的古希腊文饰纹:AD109,庞培。老妇人告诉营业员,这是她的曾祖从庞培古城挖掘到的,当年,一场火山喷发,将这座小城埋藏在了地下。营业员是新来的,从外表的雕饰特点和材质上看,可以肯定是千年前的文物,可他还是有点底气不足,于是请来了老板麦克。麦克看了一眼,笑着对老妇人说:“请您收回去吧,我不会买。我希望你不要再拿到别处去了。”老妇人惊愕地看了看麦克,马上收起指环,转身离开了。
这时,年轻的店员不解地看着麦克:“怎么,您为什么不想买?”
“你看见那上面的文字也不会买的。那是赝品(假货)。”
为什么是赝品,阿莫没有明白。
表哥解释说,庞培古城被火山灰吞没的时间是公元79年,而指环的饰文却是AD109,这里的AD代表的就是公元。当时还没有公元纪年呢。如果换作别人也许会被外在的表象蒙骗,但是在行家里手面前却是漏洞百出。一个专业常识让麦克轻松识破了老妇人的诡计。
现在,艺术品投资中最大的一项莫过于古文物收藏交易,必要的考古常识可是投资的保证。
不朽的女尸
表哥看阿莫频频点头,忽然问了个问题:你知道现在最长寿的女性是谁吗?
想不起来,阿莫直挠脑袋。
告诉你,她叫辛追,就是那个闻名世界的不朽的马王堆女尸。因为历经2000余年,直至今日,她的身体依旧不腐,肌肉富有弹性,关节可以自由扭转,富有生气。
一具千年女尸竟然没有腐朽,是古代人有意为之,还是天然所成?阿莫脑袋里有了个问号。
表哥告诉他,其实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认为可能当时环境干燥,棺木密封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同时,在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这很奇怪。科学家们推测,这可能就是使辛追千年不腐的“神液”。
化验发现,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听了这些介绍,阿莫觉得表哥顿时高大了许多哦。好家伙,原来从处理古代生物标本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古人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情况等,而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后人则需要众多的生物和化学等知识,从事考古还真不容易!
这时,表哥拿出一张图说,这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复原的辛追画像。
阿莫看了看,觉得是很气派。
汪洋的“银河”
阿莫想起个问题:听说秦始皇陵里有好多水银,像汪洋的大海,这是真的吗?
表哥肯定地点点头:是真的!
可是秦始皇陵还没有打开,那人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这回,表哥有点犯愁了,因为这里面的知识太多了。要把地下的墓葬情况搞清楚,需要讲的技术太多。他的脑子里一下子迸出一串术语,光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探测就有七大类22种方法,什么磁学,测汞法,核磁共振法等等。犹豫了一下,表哥介绍了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遥感考古。
中国遥感考古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最开始的遥感图像是航空摄影照片,后来又出现了红外假彩色摄影和热红外扫描等技术。这些技术被应用在秦始皇陵的摄影测量和遥感勘测后,我们不但了解了陵园布局基本情况,而且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秦始皇帝陵区封土堆及其周边地区种植了大量的石榴树,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03年元月初,在秦始皇陵区的地面温度降到零下11℃,区内石榴树大量冻伤、冻死。然而,在如此严重的冻害中,只有封土堆上的石榴树受害微弱,2003年5月,依然迎来盛花期,不论坡向,几乎每株石榴树上都开花结果。项目组结合热红外遥感调查的结果,发现封土堆上的石榴树能够抵制冻害的原因是封土堆地表和地下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平均高出2℃至3℃。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长势差异也可以帮助探寻文物遗迹。
那水银是怎么回事呢?阿莫还是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又问这个问题。
这个嘛,需要用到测汞法。表哥告诉他,专业人员在陵区采集样土,反复测试后,发现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他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按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连这个都知道!阿莫开始崇拜这位“老大”了。
大自然有时钟
为什么不打开秦始皇陵?阿莫的问题让表哥有点不开心。
技术不行,挖出来,我们没法保护啊!
看着表哥那副忧心忡忡的样子,阿莫心情也沉重起来。
表哥说,文物保护面临的许多技术问题在世界上都属难题,如丝制、木制和纸制品的保护都存在不少问题。再先进的技术,比如目前德国处理是比较好,但也只能保证一定的时间,不敢保证一辈子。所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最好采取保守的措施,也就是不发掘,让文物留在原处不动。诸如像秦始皇王陵这样的大型帝王墓葬,里面都会随葬有有机质文物,如竹简、漆木器、纺织品等。陵墓一旦打开,处于相对平衡的墓葬环境会发生骤变,在环境骤变的情况下,最先遭到破坏的文物是如竹简之类的有机质地文物。文物的破坏,使得很多历史、艺术及相关的古代科技信息丢失,历史上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
阿莫点点头,脑子里又闪现出一个问题:文物虽然价值非凡,但默默无语,那我们又如何知道文物的信息呢?
用碳14法啊!表哥回答得干脆。
原来,这种鉴定法叫碳14断代法,是1950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利比创立,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学过化学的同学都知道,碳(C)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化学元素,质子数为6个、中子数为8个的碳原子就是碳14(14C),是碳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
碳的各种同位素存在于生物体(诸如一棵树、一片草叶、一只蜜蜂,以及人体中的一点心脏组织、一小片指甲等等)中,构成这些生物体的有机分子便含有碳的同位素。14C很特别,尽管自然界中不断地产生着14C,但它不是由其他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生成的,而是由宇宙射线穿过高层大气层时产生的。14C在大气层中和氧气化合形成二氧化碳。所有的生物都吸收微量14C,14C与稳定的碳共存于细胞中。生物死亡以后,失去新陈代谢作用,不再摄入新的14C,生物体内的14C不断发生放射性衰变,并按固定的半衰期的衰变速度减少,其精确性可以称为自然界的“标准时钟”。死亡的生物实际上就是无处不在的“时钟”,只要用放射性探测器测出生物体化石中14C原子现在的衰变速率和含量,就可以反推算出这个生物体死去时所处的年代了。
表哥介绍说,应用14C断代法鉴定文物成果可不少。像著名的山顶洞人,原来认为其活动年代为5万年或5万年以上,但应用14C断代法进行测定后,证明其活动年代在4万年以内。又如,在汉代冶铁遗址中曾发现有使用煤的痕迹,这一发现使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在汉代时,煤就已经用于冶铁,但后来从铁器中用14C断代法进行鉴定,发现我国在宋代才开始把煤炭用于冶铁。尽管汉代冶铁遗址中发现有煤,但并未用于炼铁。
阿莫很满足,今天好像长了不少见识,再过两年,他也要学考古。
临走,阿莫给表哥出了个难题——为什么要研究石器?
表哥被问住了,老老实实地说:等我再查查资料吧。
阿莫出门就笑了,其实答案他也不知道,问题是临时想出来的,没想到还真问住了这个满脑袋学问的大表哥。
同学们,你觉得这个难题怎么回答呢?
链接
认识考古
考古这项活动由来已久,但直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产生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上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哪个学校召考古专业?
西北大学、山西大学、郑州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超过10所院校。
考古都学什么功课?
各个学校都不尽相同,大致都要涉及的课程包括:考古学概论、中国考古学、世界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鉴定、田野考古实习、考古测量与绘图、考古摄影、古文字学、中国青铜器、陶瓷考古和古代建筑等。
考古专业毕业了干什么?
这个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业的范围很广,如从事文物、考古和相关文化教育部门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可进入文物鉴定机构、博物馆、旅游部门,还可以在各级文物局、出版社从事文物管理、研究和相关编辑工作等。由于各高校师资和教学特点不同,其考古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情况也不尽相同。比如,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大多从事文物、考古和相关文化教育部门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亦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其毕业生已分布于世界各地,成绩斐然;而中山大学毕业生多进入研究机构、文物鉴定机构、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又比如四川大学的学生基础技能强,而吉林大学毕业生则适应面更广。
提示:为什么要研究石器?
当发掘到原始人的石器时,过去只是研究这是什么时代的,干什么用的。现在则还要研究这件石器是如何打制的,通过寻找微痕,发现当时人类进行这项工作的思想考虑,如采用什么设计思想和手段去设计打造这件石器,从而知道当时人类的思维方法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