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高效课堂,让我们步履匆匆:字词教学里,只能让孩子们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记忆;朗读课文时,也不能让更多的孩子去慢慢学会读美文章,经常只是优秀学生的演示;问题抛出后,更恨不得有孩子立刻能答出正确答案,没有了耐心去慢慢引导。我常常很迷惘:我到底在教什么?这是孩子们需要的课堂吗?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怎会喜欢?教育的路上“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我想慢下来,带着孩子们慢慢去读、去想、去说,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经历完整的童年、少年、青年……让孩子自然地长大。
一、慢工出细活,备课要慢
想要课堂的精彩,课前必须精心备课。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慢下来静心阅读、感受、体悟,才能发现文本的生命、温度和情感。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段,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感悟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在解读文本时,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真正走进文本,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然后结合学生特点,重视文章的一字、一词、一句、一个标点,认真加以推敲,从而形成个性而多元的文本解读,不断地逼近和再现作品的本来意义。
二、慢品出真知,课上有慢
课堂的慢与快应该是相对的。做到该快时则快,该慢时则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语文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绝不是拖拉怠慢、停滞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正相反,我们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
1.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慢慢地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文本中,我们总可以寻找到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它可以是优美动听的语言、新鲜有趣的知识,也可以是新奇的故事情节,或者生动鲜明的形象,还有引起共鸣的观点和情感。这些是我们需要放慢课堂节奏、多多去读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等,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的《天安门广场》是一篇介绍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建筑和辉煌的景观的说明性课文。要想真正激起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得让孩子们用心慢读。于是课堂上我组织孩子们读最喜欢的语段,读他们觉得最自豪的地方,学着主持人的样子去读,以国歌为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把自己当成为外国游客做介绍的导游去读。当多层次的朗读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时,孩子们的那份爱国情怀已融入他们那动听的声音中。所以慢慢地读,让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2.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慢慢去思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人与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冷场”,就刻意控制时间,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少数“尖子”交流的场所。但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课堂,不只是部分学生能力再现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参与、积极互动,满足所有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课堂。在课堂上,在呼唤民主平等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慢慢思考是必要的。
而且一课时的重难点必是有质量的主问题,慢慢地思考才能激发、维持学习动机的最佳强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在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之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抑制过强动机方面,更是功不可没。特别是部分学生的思考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回答的时候往往耐不住“寂寞”。发言很是踊跃,但质量不高。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的准备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有助于每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利于个性的发展。
3.抓住有效的生成处,慢慢地引
语文课堂是在初步预设的基础上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常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通过预设弹性教学,酝酿有效生成,运用教育智慧,抓住生成契机。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同样面对各种有效的生成更不能随意丢弃。
在《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学生的回答是她是个懂事的孩子;接着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讀促讲,理解课文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当我提问后,宁宁回答道:“我认为她是一个爱花的小女孩。”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争论起来,我请同学们迅速地在文中找出答案。
于是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了小女孩爱花的词句。如“小心地”“双手捧着”“舍不得”……
另一方学生找出了“摘花”这个细节。通过阅读体会,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爱花却更爱妈妈”。
于是我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相关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人物情感。
师:小女孩爱花,所以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了,但是为了生病的妈妈,她却摘了。假如现在小女孩就站在我们面前,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生:小姑娘,你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生:放心吧,小女孩,你妈妈看到花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在慢慢地引导下,学生真情流露,对文章理解深刻。
三、慢练有成效,练习应慢
巩固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课堂练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练习的无序、重复、单一现象却是一种常态,这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双基”的落实和个性发展。所以练习设计也应讲究慢,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提升。
例如,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根据学生年龄及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摘抄字词句段,到写百字点评和感受,再到学会做读书卡片等,循序渐进,才会让学生终身有益。还有每周背诵古诗词若干,只要不一味以数量去要求学生,而是重在积累,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有所收获。
遵循自然之道,遵循成长之律。慢下来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才会真的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用心的朗读中,在深刻的思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脚步快,看不到花儿美;脚步快,看不到蝴蝶飞。让我们慢下脚步,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一起自由地交流有趣的事物,在悠闲的氛围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一、慢工出细活,备课要慢
想要课堂的精彩,课前必须精心备课。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慢下来静心阅读、感受、体悟,才能发现文本的生命、温度和情感。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段,都有一定的思想内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学生透过字面去探寻字后的秘密、字后的故事,揣摩作者的用意,感悟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在解读文本时,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真正走进文本,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然后结合学生特点,重视文章的一字、一词、一句、一个标点,认真加以推敲,从而形成个性而多元的文本解读,不断地逼近和再现作品的本来意义。
二、慢品出真知,课上有慢
课堂的慢与快应该是相对的。做到该快时则快,该慢时则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语文教学放慢脚步、放缓节奏绝不是拖拉怠慢、停滞不前,陷入“高耗低效”的泥潭,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正相反,我们所追求的是符合学生实际的“慢”,是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慢”,是为了抵达快的“慢”,是为了提高效率的“慢”。
1.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慢慢地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文本中,我们总可以寻找到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它可以是优美动听的语言、新鲜有趣的知识,也可以是新奇的故事情节,或者生动鲜明的形象,还有引起共鸣的观点和情感。这些是我们需要放慢课堂节奏、多多去读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等,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上的《天安门广场》是一篇介绍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建筑和辉煌的景观的说明性课文。要想真正激起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得让孩子们用心慢读。于是课堂上我组织孩子们读最喜欢的语段,读他们觉得最自豪的地方,学着主持人的样子去读,以国歌为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把自己当成为外国游客做介绍的导游去读。当多层次的朗读成了课堂的主旋律时,孩子们的那份爱国情怀已融入他们那动听的声音中。所以慢慢地读,让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2.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慢慢去思
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人与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冷场”,就刻意控制时间,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少数“尖子”交流的场所。但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课堂,不只是部分学生能力再现的课堂,而是全体学生参与、积极互动,满足所有学生兴趣和需要的课堂。在课堂上,在呼唤民主平等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慢慢思考是必要的。
而且一课时的重难点必是有质量的主问题,慢慢地思考才能激发、维持学习动机的最佳强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在学习动机过强或过弱之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尤其在抑制过强动机方面,更是功不可没。特别是部分学生的思考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回答的时候往往耐不住“寂寞”。发言很是踊跃,但质量不高。这时,给他们一个思考的准备过程,可以促使学生潜心阅读、埋头思索,有助于每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利于个性的发展。
3.抓住有效的生成处,慢慢地引
语文课堂是在初步预设的基础上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常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通过预设弹性教学,酝酿有效生成,运用教育智慧,抓住生成契机。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同样面对各种有效的生成更不能随意丢弃。
在《花瓣飘香》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原本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学生的回答是她是个懂事的孩子;接着让学生谈谈为什么,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讀促讲,理解课文内容。
在实际操作中,当我提问后,宁宁回答道:“我认为她是一个爱花的小女孩。”课堂上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争论起来,我请同学们迅速地在文中找出答案。
于是学生自主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了小女孩爱花的词句。如“小心地”“双手捧着”“舍不得”……
另一方学生找出了“摘花”这个细节。通过阅读体会,学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爱花却更爱妈妈”。
于是我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相关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人物情感。
师:小女孩爱花,所以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了,但是为了生病的妈妈,她却摘了。假如现在小女孩就站在我们面前,如果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生:小姑娘,你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生:放心吧,小女孩,你妈妈看到花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在慢慢地引导下,学生真情流露,对文章理解深刻。
三、慢练有成效,练习应慢
巩固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课堂练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练习的无序、重复、单一现象却是一种常态,这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双基”的落实和个性发展。所以练习设计也应讲究慢,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提升。
例如,指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根据学生年龄及学习水平的不同,教师可以对读书笔记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摘抄字词句段,到写百字点评和感受,再到学会做读书卡片等,循序渐进,才会让学生终身有益。还有每周背诵古诗词若干,只要不一味以数量去要求学生,而是重在积累,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有所收获。
遵循自然之道,遵循成长之律。慢下来的语文课堂,才是有效的,才会真的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在用心的朗读中,在深刻的思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引领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达到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脚步快,看不到花儿美;脚步快,看不到蝴蝶飞。让我们慢下脚步,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一起自由地交流有趣的事物,在悠闲的氛围中获得精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