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期是知识分子发明个人生活的空前了不起的时期,这既与东汉佛教的传入、思想的活跃有很大关系,还与东汉以来残酷、复杂、混乱的社会格局有关系。这个时期必然要多方寻找生活出路和生活方式。这批勇敢探索和实践的人大多是读书人,他们家境殷实,物质生活比较优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有条件拿出大量时间和金钱去尝试一番,比如说去过闲适的生活。一般的劳动人民是不可能的。这些读书人具备前后左右的关照能力,可以借助别人的记录和回忆来判断眼前的生活,具备脱颖而出的条件。比如何晏他们服“五石散”,这之后还有人服,到了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也仍然在服。即便是今天的网络时代,变相的“五石散”依然盛行,这都不足为怪。
魏晋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怪谲之人:大肆饮酒的阮籍和刘伶,食“五石散”的何晏,打铁弹琴的嵇康。阮籍狂诞惊人,他居母丧期间,竟然见了行礼数的人施以“白眼”,见了携酒操琴的人立刻大悦。刘伶喝酒没有节制,赤身裸体,还说自己“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可见他们都是非常古怪之人。这些人其实是在苦闷的魏晋时代以各种方法挣扎着,是在寻找活的方式。
这些人当中,提倡养生论者不难理解,如物我同心、天人合一,与外物达成一致,与万物相通以平衡自己,不让过分激烈不平的心态来影响生命。纵欲论者则认为生命无论怎样保养都有个限度,所以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享受,除此之外都是荒唐的。在那种混乱的、朝不保夕的社会威迫面前,人难免要得过且过、恣意享乐,这就走向了颓废。当年的一些大商人奢华惊人,像西晋的石崇,史料记载所居房屋装修宏伟华丽,姬妾数百。纵欲是多方面的,只在酒色美食方面,魏晋也做到了极数。
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虽与纵欲者的狂饮不同,但同样嗜酒。陶渊明与养生论者许多地方也是一样的,讲物我两忘、物我齐平、交融一体,强调和追求人在天地之间的和谐。陶渊明与那些人的最大不同,是能够真正退避到一个角落里劳动,自食其力。这看起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选择,实际上却是最有难度的。因为当年的知识阶层没有多少人这样去做,起码记载中不多,所以出现一个陶渊明也就被视为特异,以至于后来人用“隐士”为他命名。这充分说明了陶渊明在魏晋的道路,看起来简便易行,实际上却是一种“发明”。
如果不是為了谋“隐”,一个真实为农的知识人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不是姿态,就必得包含具体的生活细节,是与劳累忧烦以及各种各样的困苦连在一起的,是一个遥无尽头的劳作过程。而陶渊明从这其中汲取了欢乐和安慰,同时也付出了很多艰辛。正是这种看似平易的漫漫无尽的劳作,让古往今来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感到了畏惧。
一个知识分子的“归去”,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劳民相比,区别是太大了。对于陶渊明来讲,它是走出“丛林”的一个创造;而对于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而言,它就是自然而然的乡间岁月。同样是做,谁来做和怎样做,内容差别很大。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进行一些“入世”“出世”的权衡和反思,更没有那么多的批判和内省,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牢骚和痛苦。陶渊明知道得太多,需要总结得太多,他要面对官场、朋友、文人、祖上,包括未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思索,并让这些心情伴随着创造新生活、开始新人生的全部过程。
陶渊明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他虽然不是门阀士族的后代,族上却出过陶侃这样权倾朝野的大官,除了父亲没有为官的明确记录,爷爷及外祖父都是做官的,他自己最后是从县令的位置上退下来。他拥有族上的三处田产,起码近三四代是靠其他人来耕种的。陶渊明能够在这样的家世中弃官为农,亲自掮上锄头做田里营生,脚踏实地干活,在陶氏家族内部看也是一个大胆的选择。
知识分子选择饮酒不难,谈玄不难,入佛不难,修道也不难。这些事项似乎都具有很高的“知识”或“雅士”含量,从一种走入另一种,只是一次转换和调试,看起来动作很大,实际上内质却是比较接近的。而陶渊明走向一种貌似平易简单的务农生活,真正操作起来却是极困难的。他切近地接触了土地和生长,变成了一个“庄稼人”。(编辑/吴洁)
魏晋时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怪谲之人:大肆饮酒的阮籍和刘伶,食“五石散”的何晏,打铁弹琴的嵇康。阮籍狂诞惊人,他居母丧期间,竟然见了行礼数的人施以“白眼”,见了携酒操琴的人立刻大悦。刘伶喝酒没有节制,赤身裸体,还说自己“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可见他们都是非常古怪之人。这些人其实是在苦闷的魏晋时代以各种方法挣扎着,是在寻找活的方式。
这些人当中,提倡养生论者不难理解,如物我同心、天人合一,与外物达成一致,与万物相通以平衡自己,不让过分激烈不平的心态来影响生命。纵欲论者则认为生命无论怎样保养都有个限度,所以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享受,除此之外都是荒唐的。在那种混乱的、朝不保夕的社会威迫面前,人难免要得过且过、恣意享乐,这就走向了颓废。当年的一些大商人奢华惊人,像西晋的石崇,史料记载所居房屋装修宏伟华丽,姬妾数百。纵欲是多方面的,只在酒色美食方面,魏晋也做到了极数。
陶渊明回归田园之后,虽与纵欲者的狂饮不同,但同样嗜酒。陶渊明与养生论者许多地方也是一样的,讲物我两忘、物我齐平、交融一体,强调和追求人在天地之间的和谐。陶渊明与那些人的最大不同,是能够真正退避到一个角落里劳动,自食其力。这看起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选择,实际上却是最有难度的。因为当年的知识阶层没有多少人这样去做,起码记载中不多,所以出现一个陶渊明也就被视为特异,以至于后来人用“隐士”为他命名。这充分说明了陶渊明在魏晋的道路,看起来简便易行,实际上却是一种“发明”。
如果不是為了谋“隐”,一个真实为农的知识人的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既不是姿态,就必得包含具体的生活细节,是与劳累忧烦以及各种各样的困苦连在一起的,是一个遥无尽头的劳作过程。而陶渊明从这其中汲取了欢乐和安慰,同时也付出了很多艰辛。正是这种看似平易的漫漫无尽的劳作,让古往今来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感到了畏惧。
一个知识分子的“归去”,和一个土生土长的劳民相比,区别是太大了。对于陶渊明来讲,它是走出“丛林”的一个创造;而对于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而言,它就是自然而然的乡间岁月。同样是做,谁来做和怎样做,内容差别很大。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进行一些“入世”“出世”的权衡和反思,更没有那么多的批判和内省,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牢骚和痛苦。陶渊明知道得太多,需要总结得太多,他要面对官场、朋友、文人、祖上,包括未来,进行各种各样的思索,并让这些心情伴随着创造新生活、开始新人生的全部过程。
陶渊明不是一般的读书人,他虽然不是门阀士族的后代,族上却出过陶侃这样权倾朝野的大官,除了父亲没有为官的明确记录,爷爷及外祖父都是做官的,他自己最后是从县令的位置上退下来。他拥有族上的三处田产,起码近三四代是靠其他人来耕种的。陶渊明能够在这样的家世中弃官为农,亲自掮上锄头做田里营生,脚踏实地干活,在陶氏家族内部看也是一个大胆的选择。
知识分子选择饮酒不难,谈玄不难,入佛不难,修道也不难。这些事项似乎都具有很高的“知识”或“雅士”含量,从一种走入另一种,只是一次转换和调试,看起来动作很大,实际上内质却是比较接近的。而陶渊明走向一种貌似平易简单的务农生活,真正操作起来却是极困难的。他切近地接触了土地和生长,变成了一个“庄稼人”。(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