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思维定
势;发散思维;思考空间;学生实践;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41—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冲破狭隘区域,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个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玩“画鼻子”游戏时,我就鼓励学生用“直线”、“圆形”、“矩形”、“刷子”等工具画出许多形态各异的鼻子。这样能使学生在绘画中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渠道去看事物,找出新的解决办法,它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要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多种设想。如,在讲授了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和文件夹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文件夹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都着急起来。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提出“被删除、被重命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等多种设想。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评价,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考空间
创新的关键是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疑问并在疑问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练习中问他们应该怎么画立体镜框。学生积极思考后发现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有的学生从光学的角度思考,画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立体镜框;有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教师善于设置疑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四、鼓励学生实践
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加入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集中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计算机应用的实例,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上Windows中“画图”的第一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做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当学生看到“桌面”上摆的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兴奋不已。几次课后,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名片时,一定会将它珍藏。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有意在任务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思考、去设计、去创新。
五、进行科学评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优点,合理评价,学生只有获得了积极评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敢于创新。如展评学生作品是肯定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在点评学生的作品时,除了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外,还可依据作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思维品质、个性、美感及潜在的能力作全面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势;发散思维;思考空间;学生实践;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5—0041—0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与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结合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冲破狭隘区域,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个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玩“画鼻子”游戏时,我就鼓励学生用“直线”、“圆形”、“矩形”、“刷子”等工具画出许多形态各异的鼻子。这样能使学生在绘画中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渠道去看事物,找出新的解决办法,它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要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多种设想。如,在讲授了Windows的文件夹操作和文件夹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文件夹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都着急起来。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提出“被删除、被重命名、被设置为隐藏属性”等多种设想。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分析评价,并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造思考空间
创新的关键是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疑问并在疑问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练习中问他们应该怎么画立体镜框。学生积极思考后发现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有的学生从光学的角度思考,画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立体镜框;有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教师善于设置疑问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四、鼓励学生实践
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加入一个综合性的任务,集中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计算机应用的实例,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显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上Windows中“画图”的第一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做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当学生看到“桌面”上摆的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兴奋不已。几次课后,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名片时,一定会将它珍藏。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有意在任务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思考、去设计、去创新。
五、进行科学评价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因而,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评价是激励学生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的优点,合理评价,学生只有获得了积极评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敢于创新。如展评学生作品是肯定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在点评学生的作品时,除了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外,还可依据作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通过作品反映出来的思维品质、个性、美感及潜在的能力作全面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