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的发展,追寻生命的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y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激发生命活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的根本要求。
  那什么是生命课堂呢?生命课堂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新课程教育的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生命课堂既是教师生命活力的展现,也是学生生命活力的激发,更是教师生命活动与学生生命活动的有效交往。那如何激活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实现师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历程呢?
  
  一、尊重信任——生命课堂的保障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而要使生命课堂达到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只有创设了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语文课: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的《蚂蚁和蝈蝈》。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打出一组量词训练:“一( )蚂蚁,一( )甲虫。”课堂里小手如林,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听到这,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那位“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嘘……”年轻的王老师将右手食指放在嘴唇边。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么说的吗?”“没错!”王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接着,王老师神采飞扬地为大家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是60多岁的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诗中说:“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一块鸡蛋一只葱一个胡椒粉?/……”“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笑声中,他们体会到对个性思维的尊重;笑声中,他们明白了语言表达的多元性。笑声,保护了一个男孩的童真,培养了未来诗人“标新立异”的信心。
  由此可见,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一方,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撕下“封口条”,给学生的心灵松绑,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是实现生命课堂的有效保障。
  
  二、释放激情——生命课堂的纽带
  
  “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这句话也许有些偏颇,但它却鲜明地指出了激情对于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做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决不能没有激情。作为教师,我们要力求用自己的激情燃烧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心灵涌动。
  那激情又从何来呢,当然是文本。教师首先要理解课文,让文中的美好情感深深地打动自己的心,并把自己的激动心情通过教学语言表现出来。上课时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励性和感染力。语气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融为一体,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就非常富有激情。窦老师将自己内心对文本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均外显于她的言行举止,她用语言、用表情、用眼神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她的引领下,不时与文本产生思与思、心与心、情与情的碰撞,课堂之旅激情四射,从而达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
  当然,名师课堂激情的燃烧,语言的美丽,离不开她本身拥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年轻的后辈在羡慕的同时得加强学习,不断锤炼自身的语言。课前精心设计导语,上课伊始就牢牢扣住学生感情的脉搏,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在各教学环节之间,教师有必要精心设计过渡语,吸引学生自然地转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之中。结束课堂教学时,还要精心设计总结语,让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三、重视训练——生命课堂的根本
  
  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生命的课堂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孩子只有从小掌握一定的技能,将来他们的生命才绽放得绚丽多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注意“注重”与“扎实”两词,强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训练”的有效性。
  语文课有哪些“基本技能”是需要训练,从而打下相应的“语文基础”的呢?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包括:汉语拼音技能,识字技能,写字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倾听、表达与交流技能,使用语文工具书的技能等。这些技能显然是要通过一堂又一堂的课(当然还有课外学习活动)来落实训练,让学生从学习、学会到熟悉运用、完全掌握。语文教学各领域的课,其担当的训练各有侧重,但同时又相互兼容,其阅读教学担负训练的任务最为综合,除主要承担字词句段篇的阅读(理解、应用)训练外,还要适当承担识字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很多时候是渗透)训练,以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自学能力的学习方法训练等。课堂上应考虑到“三度”:广度——训练内容与学生参与的面;深度——准确选择训练点,层层落实训练,不浮文掠影,不浅尝辄止;效度——语言文字基本功方面的教学目标兑现与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
  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学习范文呈现给我们的字词句篇等规范性的符号及其意义之外,还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必要的再造语言实践,掌握语言表达方法。
  
  四、适时体验——生命课堂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过程之中,可以使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同时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为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实质:请同学分别扮演啄木鸟、青蛙、老马以及自以为很美的公鸡,演示它们比美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啄木鸟等人物:你们的态度为什么很冷淡?为什么不去和公鸡比美?再让小记者去采访公鸡:你听了老马的话,为什么很惭愧?最后让小记者去采访同学: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通过表演,教材中的情节通过学生的情感作用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成了热情的演员和观众,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了研究性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要求。
  
  五、价值引领——生命课堂之追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在阅读中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打好人生底色,构建绿色的价值体系。如今的孩子太过稚嫩,受不了失败、挫折、压力、冷落等。青少年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也暴露出我们对孩子生命教育的缺失。因而语文课堂并不排斥人文的教育。
  如苏教版第十册《水》一课的教学,通过品析词句,感悟交流,除了让学生懂得珍惜水资源的重要。还要传递给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坦然乐观地去面对。
  特级教师陈金才执教《一面五星红旗》,学到课文的最后,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一个年轻生命,因为不肯用国旗换面包而饿死他乡,你是不是觉得太惋惜?如是你,在那样的绝境中,你愿不愿意用国旗去换一块可以拯救你生命的面包?”换,不换?看似简单的两种选择,却是不同价值取向的体现。学生分成了两派,面对少数赞成换的孩子的回答“因为如果我死了,国家就失去了一个优秀的人才,我要保住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作贡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是震撼还是遗憾?是啊,说到底,国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真正的热爱国家是为国家服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全自己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生命高于一切,没有生命,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是枉然的。最终,陈老师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他说:“我很欣赏坚定表示不用国旗换面包的同学,因为你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你们爱国旗,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同时,我也非常欣赏敢于用国旗换面包的同学,因为你们珍爱生命。”我以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的处理是科学的。生命教育,抽象而高深的一个概念,在这堂课上势必会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相信这一课一定会引起孩子们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教育的真义、生命课堂的宗旨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关注儿童的发展,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知识、能力、智慧、精神、情感等,共同追寻充满生命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进而引发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超声波的存在,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我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节名师示范课。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想: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这类教材的教学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这篇课文是纯叙事性的文章,生字词不多,语言平实
我们的阅读教学实际上承担着多元的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语言教学、技能训练、审美熏陶、习惯培养等。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教学时,是重点关注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是聚焦课文内容还是文章情感?是突显人文主题还是言语形式?这种教学内容取舍的模糊不清,让很多语文教师感到棘手头痛和为难纠结。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教师而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备《云房子》一课的感受。  一、深入钻研教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借”。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把教材吃透,准备充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上课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  《云房子》是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有效指导,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范文引路,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的一节公开课——《
教材就是一坛陈酿,越品越有味道。但微醺之余,总有丝丝遗憾:吃鱼不如取鱼乐啊。叶圣陶早就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教材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语文的全部。这在我上学期的一次磨课中三次执教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九册《推敲》也可见一斑。  一教《推敲》,照本宣科教教材  投影: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师:同学们,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里是用“推”好呢,还是“敲”好。  (生略)  师:大散文家韩
多元阅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知识、体验选用适合他们思维特征的方式解决问题。多元阅读能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感知能力。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阅读。  一、教学设计要层次化  所谓教学设计的层次化,是根据学生或教材实际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多层次的。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基础、个性、生活经历是不同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难
在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7次之多,贯穿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各个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它是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的超越,它注入了主体强烈生命意识的活生生的个体经验,它“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社会之整体有机的人的‘超越经验’”。  祖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言简意赅、内容广泛、感情丰富、节奏明显。几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流传至今。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诗意的海洋中畅游,让诗意洋溢在学生心中。下面介绍一下我教学《江畔独步寻花》的一些做法。  一、观赏图片,感受盎然的春意  古诗教学中创设意境是很重要的。因为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触景生情所作的,要想很好地体味古诗,最好能设身处地地进入诗人当时所处
编者按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特级教师胡立根提出,教学要形成知识智能向学生的正向流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智力水平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势差。而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与学生智
阅读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它将符号、文字、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转变为声音,通过听觉神经的刺激,使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阅读的节奏是由阅读者自行调节的,这需要阅读者拥有一个特定的阅读环境。特别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自控能力差,外部环境的营造可以帮助他们深层次地沉浸于文本世界中。因此,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叹人物之悲喜,感真情之可贵  情感是阅读的重要体会,是学生与作者实现心灵碰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