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免费增值模式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1 0年里,免费增值(freemium)——一种 “免费”加“收取溢价”的混合经营模式,俨然成为最受互联网初创企业与手机应用开发者青睐的商业模式。用户不花一分钱就能体验产品的基本功能,付费后有权使用更多功能。只要你曾在领英上拓宽过人脉,利用Dropbox分享过文件,在Hulu网上看过电视节目,或在Match.com寻找过伴侣,你就亲身体验过这种商业模式。免费增值模式同样适用于B2B公司,包括提供云存储服务Box,企业数据软件公司Splunk以及企业社交网络工具Yammer。
  免费增值策略之所以受欢迎,有以下几个原因。免费功能一经推广,就能带来强大的市场宣传效应。无需将资源花费在昂贵的广告、营销活动或者传统的销售团队上,初创公司能迅速扩张并吸引用户群。2010年以前,网络公司的营收主要依靠广告,与这种模式相比,每月收取订阅费用能够带来更稳定的收入。社交网络更是助推了免费增值模式的流行。在许多产品中,引荐朋友的用户能够获得奖励,这种机制在免费用户身上效果尤其显著。用户对繁琐的取消流程越来越抵触,因此无限期的免费试用更受欢迎,它比提供30天免费试用期,或在一定时限内优惠的产品更具吸引力。
  免费增值的受欢迎程度与优势显而易见,但人们对它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初创公司喜欢这种模式,是因为它看起来简单,用免费服务吸引用户,让他们上钩,然后为增值服务收费。不过,这种简单是有欺骗性的。首先,如何区分免费与收费功能并不容易,如果你在免费模式中提供过多功能,人们没有动力去做付费用户;如果提供的功能过少,可能一开始就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其次,“免费增值”模式必须有大量的用户才有意义。为初创公司做加速器的Techstars CEO David Cohen说,只有1%到2%的用户会升级为付费用户。许多初创公司在尝试过免费增值模式后无果而终,印证了这种模式存在挑战。过去几年我对免费增值模式进行了深度研究。我与同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的巴拉特·阿南德(Bharat Anand), 苏尼尔·古普塔(Sunil Gupta)和菲利克斯·奥伯霍尔策·吉(Felix Oberholzer-Gee)合著了关于《纽约时报》的案例,其中提到的“收费墙”策略正是免费增值模式的一种变体。
  我还指导了一家主营存储与同步的公司如何就其用户数据进行深度研究。此外,目前我正在与哈佛商学院同事克拉伦斯·李(Clarence Lee)和苏尼尔·古普塔撰写一篇论文,论述免费增值公司如何利用引荐机制刺激用户的使用与升级。通过以上研究,我总结出下文中的6个问题。考虑使用免费增值模式的初创公司都应好好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哪些内容是免费的?
  假设你开发了一个在线产品,提供20种功能,任何注册用户都能免费试用你预先选择的5种,用户要想使用余下的15种则需要付费。那么,开发商如何明确自己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选择有误,该如何修正?
  记住,免费增值模式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吸引新用户。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说明你提供的免费功能不具吸引力,你需要开放更多或更好的免费功能。如果你的访问量很高,但选择付费升级的用户却很少,你可能遭遇的是相反的问题:免费提供的功能太过强火,你需要适当缩减。
  《纽约时报》网站就经历了这种调试过程。2011年时,免费开放多年的网站开始设定访问权限,用户每人每月只能免费阅读20篇文章,超出后就需要付费。试运行几个月后,订阅用户量并未明显提升,公司意识到自己的免费额度过于慷慨。因此从2012年开始,每位用户的免费阅读文章数减少到10篇。初创公司需要通过这种微调,寻找访问量与付费用户之问的平衡点。但是找寻平衡点并非易事,习惯免费午餐的用户可能会在开始收费时表现出抵触情绪。
  用户是否能够完全理解付费产品提供的助益?
  免费产品与付费产品各有优势。要想将两套产品的独特优势有效传达给用户,市场推广手段势必会更复杂。如果用户无法清晰地理解付费升级后自己享受的助益,那么愿意为此付费的用户就会大量减少。
  Dropbox和领英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面的范例。前者之所以能吸引超过两亿用户,全靠简单明了的定位:只要设定了登录名和密码,任何人都能免费获得2GB的云储存空间。当你的储存空间不足时,你可以每月支付9.9美元(或每年支付99美元),将储存空间扩大到100GB。如果你只想存储基本的文件,免费版本游刃有余。但是如果你想用Dropbox备份照片或其他多媒体文件,你会发现存储限额很快就不够用了,升级至新版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对许多领英用户来说,升级的优势则不那么明显。我很久以前就开始用领英与同事保持联系。因此我经常收到来自领英的邮件,催促我升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确升级的价值所在。(领英提供4种高级订阅方案,一些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例如猎头和销售人员,大多提供的是更强大的搜索功能,更方便的邮件功能,以及更透明的浏览记录——你能知晓谁曾经看过你的页面。)不能否认,领英获得了巨大成功,利用免费增值模式率先实现了公司上市。但是,如果能将免费产品与收费产品定位得更为清晰,或许就能获得更多付费用户。
  你的目标转换率是多少?
  假如你是一家初创企业的CEO,你的公司采用了免费增值模式。你手中握着一份报告,上面显示着你最近一个季度的转换率(免费用户升级为收费用户的比例)。你希望这个数字是多少?
  如果你完全依靠订阅收入盈利(一些企业,包括《纽约时报》和领英等都在采取这种盈利模式),1%的转换率可能太低。这种转换率显示,你免费提供的内容太多,用户没有理由选择升级,或者消费者不完全理解升级内容的价值。
  然而,高转化率也不一定是件好事,这点却鲜有人知。免费增值模式的一大作用是提升访问量。如果50%的免费用户升级为收费用户,你可能会以为这个模式卓有成效,但也有可能是因为你提供的免费产品不具有吸引力,这会限制你吸引用户的能力。在其他各项指标相同的前提下,相比每月10万用户中50%的转化率,200万中5%的转化率所带来的收益更为理想。最有效的长期策略是,保持中等水平的转化率和高访问量(我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公司的转化率在2%至50%之问)。凡事总有例外,如果你的目标市场较小,高转化率会对你比较有益。   你是否准备好迎接转化生命周期?
  假设你的产品吸引了可观的访问量以及新用户,转化率在5%左右。如果想要预测未来的发展和收入情况,那么能否假设转化率会一直保持不变,未来的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呢?
  答案是否定的。早期使用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较低,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升级。而且,产品价值定位对这一群体格外有吸引力。例如,领英的早期使用者通常都是些猎头,他们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他们对专业人才的发掘以及与其取得联系的能力。因此,随着时间推移,用户基数的不断扩大,对价格敏感度更高或者对产品价值缺乏深度理解的用户会对转化率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对大多数免费增值公司来说,增加新用户的边际成本虽然很低(这也是这种商业模式存在的价值),但并不是没有。至少,免费用户会对服务器空间和客服构成压力。
  随着免费用户的增多,服务这些用户的费用也会随着增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现状的公司可能会有现金不足的压力。正因如此,许多初期采用免费增值模式的公司最终半途而废,转而提供限时试用模式或干脆取消免费功能。经历了这种转变的公司包括LogMeln,用户可以利用这一软件远程操控个人电脑;除此之外还有SugarSync,一家与Dropbox竞争的云存储公司。
  用户是否成为公司的传播者?
  公司要意识到免费用户的价值。他们主要分为两类:升级为订阅者的用户和吸引新用户成为订阅者的用户。根据我们在做的一篇哈佛商学院论文和一项进行中的研究显示,一位免费用户的通常价值相当于一位付费用户的15%到25%,他们产生价值的方式是通过引荐他人。我们还发现,公司如果能够谨慎管理引荐奖励机制和沟通方式,引荐制度能够为公司增值。
  如果你正在考虑使用免费增值模式,不妨思考—下,那些能够帮助你传播产品的用户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做,以及他们对你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
  你是否致力于不断创新?


  如果你认为免费增值模式仅仅是一种获取客户的工具,在新用户增长停滞或者转换率下降时就对其弃之不用,那你就错了。后期加入的用户通常更难被转换。因此,为了保持付费用户的增长,你必须增加付费服务的价值。明智的公司不仅会把免费增值看作一种商业模式,而且会将其作为不断创新的承诺。
  Dropbox是该准则的范例。2008年问世时,Dropbox主要提供文件备份服务。之后它推出了共享文件夹功能,变身协作工具。新功能包括手机与其他设备的自动同步以及照片自动上传。除此之外,用户界面也在不断改善。每个新功能都增加了收费服务的价值。
  在今天这个电子化时代,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业务也不断趋向免费增值模式。从媒体(该领域的公司需要从依靠广告盈利转变为依靠发行创收)到教育(该领域的公司需要从大量免费课程中获益),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青睐这种模式。但是要想靠免费增值模式获得成功,公司不妨慎重思考上述6个问题。
其他文献
贝克汉姆在广告中的微笑让女性尖叫,六块腹肌也依然线条火辣,但是谁都无法否认他已经过了运动员的巅峰期。企业中也有类似的情况。“明星员工”的工作表现已经不如从前,但他们依然拥有良好的客户关系,或是在员工中仍然有标杆作用等“余热”。这样的过气“明星”对企业而言,虽不至沦为“鸡肋”,怎样对待他们也是很微妙的事情。  放弃是适当的做法吗?  球员转会,俱乐部还能最后捞一笔。要是明星员工离职,影响可大可小。比
期刊
当我们到了30岁的时候,性格已经稳定下来,想要改变行为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对于高级主管来说,尤其如此。他们之所以现在能位居高位,就是因为过往的行为表现。虽然,其他人有时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失常,他们自己却不认为有什么充分理由需要改变,反而会把失败都归咎在他人身上。就算他们愿意努力做出改变,他们也不是真的清楚应该要怎么做。他们需要他人帮助才能改变。  让我分享一个例子吧。一家大型能源公司面临着产业快速演变
期刊
担任Netflix的首席人才官时,我与CEO里德·黑斯廷斯一起做了一份127页的PPT,命名为《自由&责任的文化》,解释我们要如何鼓舞士气、提升业绩。  我们没想到这份简单的PPT会在网上疯传,点击量超过600万次。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甚至称其为硅谷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这要归因于Netflix在商业上的成功:2013年,这家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的股价涨幅超过两倍,付费订阅用户超过300
期刊
你的公司里是否有一种人,像是被“集邮”进来的?他们在公司不起眼的地方混吃等死,没什么贡献。这些人的存在拜某些部门领导所赐——他们在公司里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国家。  在管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营造帝国”,员工数量和财政预算急速增长,人人自我膨胀——这会毁了你的团队、你的企业生存线。  “这种事能把公司杀掉。”Mark Faust说。他是研究企业增长与周转的专家,供职于辛辛那提Echelon国际
期刊
虽然备受推崇,但股权激励利弊兼有。一旦企业已经打算把股权纳入激励计划,那就应该把它的利与弊一并考虑在内,尤其对弊端保持警醒。  激励绩效的同时也刺激冒险  股权奖励往往在个人财富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就成为了人们铤而走险的动机,采用各种各样(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来提升股价——至少是临时刺激一下。2005年和2006年,150余家美国公司——包括苹果和美国有线电视网在内——都重新申报了公司的营收数字,
期刊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过去的工业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创新,是想象力,是颠覆,是超越。我们认为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车子,豆腐必须是豆腐。当然不等于将来不会改变。  但互联网现在已经改变了做事的方式,使传送层级减少,速度加快。我们今天坚持用五年时间推行LTC落地,实现账实相符,五个一工程,继续“蓝血十杰”的数字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互联网
期刊
品牌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品牌就是一种联想。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主动或被动得到的讯息并非不足,而是过量。只有个性鲜明的品牌,才能引起关注。但是,“关注”只是第一步,我们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是个长期工程,并且是个系统工程。  年初参加某论坛,一位来自传播公司的业内人士自豪地分享了某案例——其客户是国内某知名连锁店品牌,意欲在国定节庆的黄金销售期间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最终达到促进品牌的提升和
期刊
大数据是一个含糊不明确的词,用来形容一种大规模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已经迅速成为企业家、科学家、政府以及媒体追寻的焦点。  大数据令人瞩目  5年前,谷歌的一个研究团队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上发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不需要任何医疗检验结果,该小组竟能够追踪到当时扩散在全美的流感趋势,而且追踪速度甚至比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要快得多。谷歌的追踪只比流感的爆发晚了一天,而CDC却花
期刊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最近在一个论坛上介绍,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1比例为18%,今年预计再裁掉1万人。也就是说,三成的海尔员工将在两年中消失,情况异常惨烈。  据有关分析,销售人员是此次裁员的重点对象。“海尔在网络布点上减掉了中间层,原来海尔形成的总部—省—市—县的渠道网络,直接变为总部—县,中间层在去年就裁剪了4000人。”  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前和君咨询创始人
期刊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在公司“蓝血十杰”的表彰会上再次重申:华为不会上市。至于不会上市的原因,任正非说:“这可能会让我们越来越怠惰,失去奋斗者的本质色彩”。但是本文作者从第三方的角度出发,认为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华为选择不上市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这其中可能触及到华为发展的根基。  华为是最近10年来中国最著名又最神秘的公司。该公司在经营上显得高调,如其“狼性文化”、“床垫文化”名声在外,但是内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