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含煤区地质背景与构造变形特征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q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量的煤田地质调查与专题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对中国5个含煤区聚煤过程的构造控制机理,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含煤区分布与中国大陆岩石圈基本格架相似,复杂而有序(规律性)的煤系构造变形受聚煤盆地基底属性、盆缘活动带构造演化历程控制。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不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差异性演化是划分煤盆地东西向构造变形区的基础,印支期以前挤压构造作用形成了含煤区南北向构造变形分区,板块或陆块不同构造部位的变形差异形成了相应的变形环带。中国含煤区有3个变形区、7个变形分区、3个分区小区,以及若干个变形环带。
  关键词:变形环带;构造变形分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煤系;中国含煤区
  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8-1098(2009)04-0001-06
  
  煤系形成与分布受古植物、古气候、构造古地理面貌等因素影响,煤系保存与赋存状况则受区域构造演化、煤盆地基底性质、聚煤期后构造变形控制。含煤区是聚煤期后的含煤构造单元,含煤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开采难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构造变形性质、变形方式、变形强度。研究含煤区构造变形特征,总结其变形规律,划分含煤区构造变形分区,对于制定国家煤炭资源开发战略、指导煤田地质勘查与矿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大陆构造基本特征
  
  中国大陆是由欧亚板块南缘多个小陆块、库拉一太平洋板块西缘洋壳和印度板块北缘陆块拼合而成,晚古生代以前地壳构造演化受古亚洲地球动力学体系控制,中生代以来受特提斯和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联合作用,多期构造叠加与置换造就了复杂的构造面貌。中国大陆构造基本特征是:条块镶嵌,块小条长;板块(陆块)面积小,离散度高,基底固化不一,盖层发育不全;大陆构造变形受周边巨型板块运动控制,显示出高度活动性;造山带与板块(陆块)经历了多旋回复合演化,洋一陆转换过程复杂,板内变形方式多样;地壳变形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发育在这个拼合大陆上的煤盆地,不仅其成煤环境复杂,煤系形成后的构造变形同样强烈。
  
  2 中国含煤区地质背景
  
  煤地质工作者将我国地史上7次较强聚煤期的煤系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南和滇藏含煤区(见表1,图1)。
  


  


  
  2.1华北含煤区
  北以阴山一图们造山带为界,南抵秦岭—大别造山带、西至贺兰山—六盘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东达郯城—庐江断裂带,与华北板块相当。区内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3%,会聚了64%的国有重点煤矿,煤炭产量居各含煤区之首。
  华北含煤区基底为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变质岩系,经历了迁西期(≥3 000Ma)、阜平期(3000~2800Ma)、五台期(2800~2450Ma)和吕梁期(2450~1800Ma)等多期次构造热事件改造而高度固结。中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为盖层发展阶段,聚煤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一早二叠世。中三叠世末期印支运动主幕拉开了华北板块分异演化的序幕。吕梁隆起带以西为古鄂尔多斯盆地,成煤作用为晚三叠世瓦窑堡期。东侧为山间河湖相非煤沉积。早一中侏罗世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远程效应,太行山崛起,并成为分隔华北板块东、中部构造古地理的天然屏障。太行山隆起带以西为宽阔的古鄂尔多斯湖盆,沉积了以大同组、延安组为代表的煤系。东部岩浆活动强烈,火山活动间歇期有聚煤作用发生。中侏罗世末期一晚侏罗世,太行山以西强烈隆升,以东为火山盆地红色杂陆屑建造。早白垩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大变革,华北含煤区发生伸展断陷而持续沉降。
  
  2.2东北含煤区
  指天山—阴山—图们造山带以北的中国东北地区,成煤期主要为侏罗纪一早白垩世,其次是古近纪。区内煤层多,厚度大,结构复杂。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8%,国家重点煤矿仅为全国的9%。
  该区基底是华力西末期额尔古纳造山带、兴蒙褶皱带、松辽地块和佳木斯褶皱带。下三叠统为杂色陆相磨拉石建造,地层分布局限。早一中侏罗世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一部分,中酸性火山活动强烈,火山间歇期沉积以北票组为代表的河湖相含煤岩系。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地壳发生大规模裂陷,北北东向大型断陷煤盆地广泛发育。以大兴安岭和嘉荫断裂带为界,自西而东有大兴安岭西坡盆地群、松辽盆地群和东部盆地群。三者原为统一盆地,自下而上为火山岩系→冲洪积粗碎屑→湖相含煤碎屑建造。晚白垩世一古近纪强烈的伸展裂陷作用使得大兴安岭盆地群解体,在北东、北北东向断陷盆地中形成古近纪煤系。
  
  2.3西北含煤区
  指被贺兰山一六盘山逆冲推覆带和康西瓦一秦岭一大别造山带所围限的中国西北地区。区内晚古生代煤系分布零散,早一中侏罗世煤层多,厚度大,分布广泛,煤炭资源量占全国的33%,国有重点煤矿仅为全国的3%。
  西北含煤区囊括几个形成与演化史各不相同的构造单元。早古生代末柴达木陆块与华北板块拼合,祁连山区呈现“两坳夹一隆”(北祁连坳陷、南祁连坳陷、中祁连隆起)的构造古地理面貌。北祁连坳陷晚石炭世聚煤作用与华北板块相似,早二叠世煤系仅见于南祁连坳陷。印支运动后区内脱离海洋环境,早一中侏罗世南、北祁连断陷带接受河湖相含煤碎屑岩沉积。晚侏罗世以来在气候干燥条件下盆地充填了红层含膏岩建造。
  塔里木板块四周为山系环绕,太古代一青白口纪基底变质岩出露于板块周缘山区。震旦纪一早石炭世为盖层发展阶段。晚石炭世东缘发生逆冲造山,中西部为昆仑北缘弧后盆地。三叠纪为断陷盆地红色碎屑岩沉积。三叠纪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碰撞,昆仑造山带形成。早一中侏罗世在周缘前陆盆地中沉积了厚达2000~3000m的河湖相含煤碎屑岩。晚侏罗世以来盆地经历了断拗转化(K-E)与稳定拗陷阶段(N-Q),堆积物厚度达3000~8000m。
  准噶尔陆块介于古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四周被山系环绕。基底经历了多旋回造山运动,三叠纪末期统一成陆。早一中侏罗世陆块周缘造山带处于挤压间歇期,盆地舒张回沉,含煤岩系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晚侏罗世为红色碎屑岩建造。第四纪受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的远程效应,周边山系向盆内逆冲。
  天山造山带夹持于准噶尔陆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由北天山中华力西期褶皱带、中天山隆起带和南天山加里东期褶皱带,以及镶嵌于其间的微陆块组成。北天山属于晚古生代准噶尔北缘古洋壳的一部分,晚石炭世增生到准噶尔陆块上,中一新生代与准噶尔陆块同步演化。中天山是早石炭世从准噶尔陆块分离出来的、北天山海槽南部的岛弧带,晚石炭世随准噶尔陆块与天山内部小陆块的拼合而隆起。晚石炭世南天山位于塔里木板块与天山陆壳之间的海槽及裂谷带上,早二叠世末随着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而拼切到天山统一陆壳上。中一新生代天山主体一直处于隆起状态,侏 罗纪成煤作用仅限于哈密等一些上叠式盆地内,煤系结构与其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准噶尔盆地的大体一致。
  
  2.4华南含煤区
  位于康西瓦—秦岭—大别造山带和郯城—庐江断裂带以南,龙门山—哀牢山断裂带以东。区内煤炭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却会聚了国家23%的重点煤矿。
  华南含煤区囊括两个性质不同、发展历史迥异的大地构造单元——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扬子板块是华南含煤区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东南部边界以绍兴—四堡断裂带和郯城—庐江断裂带(南段)与华南板块相隔。太古代—晚元古代基底主要出露于板块周缘,经历了三期复杂的增生演化,晋宁运动使其褶皱变质而克拉通化。震旦纪一中三叠世为盖层发展阶段,包括3个海陆转换旋回,其中晚二叠世为主要成煤期。华力西期扬子板块与周围板块(陆块)相继碰撞,使其正式成为中国大陆板块的一部分。晚三叠世扬子板块发生分异演化,武陵山脉以西为大型近海盆地滨岸一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东部为陆表海多堡岛含煤沉积体系。侏罗纪一白垩纪板块西部为大型内陆拗陷盆地,在于旱气候条件下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建造。早侏罗世武陵山脉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含煤碎屑岩沉积,中晚侏罗世为断陷盆地河湖相碎屑岩建造。古近纪下扬子地区地壳伸展,在裂谷环境中沉积了厚达7000m的有机岩与膏盐岩。西南部前陆盆地堆积了含煤磨拉石。
  华南板块以地质构造复杂、造山与伸展转换频繁、发展历史曲折而著称。其中,南岭地块为卷入早、中元古代陆壳的加里东褶皱带,志留纪末拼切到扬子板块上。早石炭世一晚二叠世为盖层发展阶段,在滨岸障壁坝—泻湖—潮坪环境中分别沉积了以测水组、龙潭组为代表的煤系。印支期以强烈挤压变形为特征。早侏罗世煤系分布局限,中侏罗世红层广为发育。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遍及岭南东半部,北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红色压陷盆地的发育和沉积过程。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断裂性质转化为张性一张扭性,盆地发生了负反转。
  右江地块基底为加里东晚期褶皱带,华力西期在伸展背景中沉积了陆相磨拉石—滨海煤系—浅海碳酸盐岩—深海硅质岩建造,早—中三叠世火山灰流型与陆源碎屑型浊积岩广泛发育,印支运动主幕使得上古生界和三叠系发生强烈挤压变形,形成北西向巨型复式向斜,许多长寿断裂的压扭性走滑运动形成了挤压带、逆掩断层、推覆构造等代表性构造。此后该区结束了聚煤作用历史。
  
  2.5滇藏含煤区
  位于龙门山—哀牢山断裂带以西,康西瓦—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该区地壳经历了前特提斯(AnZ)泛非基底形成阶段、原特提斯(Z—D)、古特提斯(C—P)、中特提斯(T—K)和新特提斯(R)阶段大陆裂解、陆块会聚、俯冲、碰撞,形成了微陆块与结合带相间并存的构造格局。含煤区西部构造线呈东西向,山脉及水系大致平行于构造走向;向东构造走向急转为南北向,山脉及水系亦随之转动,成为著名的横断山脉;在急聚转换处,地壳遭受强烈挤压、抬升,河流下切,形成陡峻的“三江峡谷”,各构造单元被压缩成束状。再向南,各构造线、山脉水系等又帚状撒开,并与东南亚地区相应的构造单元衔接。
  滇藏含煤区从晚石炭世到新近纪均发生聚煤作用,但复杂动荡的构造背景使得成煤环境极不稳定,煤盆地规模小,煤系含煤性与煤层赋存条件极差。
  
  3 含煤区构造变形
  
  3.1煤系构造变形特征
  3.1.1华北含煤区 华北含煤区周缘为造山带和逆冲推覆构造带环绕,受煤盆地基底性质、周缘造山带、内部活动带和板块构造演化影响,煤系变形方式多样。晚二叠世末期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使得天山—阴山洋闭合,紧邻造山带的晚古生代煤系发生强烈收缩变形,形成紧闭—等斜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和冲断等构造样式;板块内部煤系变形较弱,代表性构造是宽缓背向斜。中三叠世末期受秦岭造山带闭合的影响,煤系发生近东西向褶皱、冲断和挤压性层滑变形。自造山带向板内,煤系变形强度越来越弱,构造样式由强烈挤压作用下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冲断构造及其伴生的层滑构造、劈理带,到中型中常褶皱和逆冲断层,乃至板内平缓—开阔褶皱和中小型逆断层、层滑构造。早—中侏罗世东西向挤压作用加剧了华北板块内部构造分异。祁连山陆块沿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向鄂尔多斯陆块逆冲推覆,山西断块、华北东部分别沿离石断裂带、太行山断裂依次向北西斜冲,逆冲带及其附近煤系变形强烈,产状陡倾、直立乃至倒转。断块内部宽缓褶皱变形为主,两期褶皱变形叠加在煤系中形成穹一盆构造,褶皱转折端发育中小型脆性断层和层滑构造。构造变形强度由东向西逐渐变弱。早白垩世地壳伸展变形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加强,太行山以东成为渤海湾裂谷盆地的一部分,煤系伸展破裂和层滑运动活跃。以西的煤系发育小型高角度正断层和层滑构造。
  3.1.2东北含煤区 燕山运动主幕使早—中侏罗世煤系遭受挤压,形成北北东向短轴开阔褶皱、逆冲断层和褶皱冲断构造组合。晚侏罗世板内裂陷在断块内部形成小型地堑、半地堑和地垒。早白垩世地壳再次强烈伸展相继形成了二连、海拉尔、松辽等大型断陷盆地,古近纪煤系形态为同沉积向斜,且常被新生代断裂系统切割成菱形。
  3.1.3西北含煤区 祁连晚古生代煤系隔槽式褶皱是印支运动造成的。早—中侏罗世聚煤后,受羌塘陆块向欧亚板块拼贴的远程效应,煤系以断裂变形为主。新生代受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影响,塔里木板块深部岩石圈强烈收缩的表部构造效应是通过煤系强烈褶皱、冲断推覆、走滑等变形来调节的。在南北剖面上,塔里木盆地构造形态为“w”形,如今见于盆缘的直立煤层、倒转煤层、煤断夹块、陡倾煤层等即为大陆收缩变形的产物。盆地内部,煤系埋深达5000~8000m,挤压作用形成宽缓褶皱、北东向中小型断层。盆地中部以东西向大型隆起为核心发育同沉积褶皱。天山造山带上叠式煤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煤系构造变形特征大体一致,即周边以强烈挤压形成的线状褶皱和上冲断层为特征,盆地内部以东西向大型隆起为轴,两侧煤系埋藏深,褶皱平缓,断层不发育。
  3.1.4华南含煤区 煤系以脆性破裂和复杂的层滑变形为主。相对而言,四川盆地内部煤系变形弱,盆缘强烈的逆冲推覆和大规模走滑运动使煤系剧烈剪切和冲断,形成线性褶皱和断裂构造。过度带发育复式褶皱和穹隆,伴随中小型断层和层滑构造。
  3.1.5滇藏含煤区 位于造山带的煤系以紧密线性褶皱和断裂变形为特征,部分卷入构造混杂岩中。断块内部煤系褶皱和层滑变形强烈,开采地质条件复杂。
  
  3.2含煤区构造变形规律
  (1)板块或陆块上的煤系变形要比板缘或造山带的弱 板块(陆块)与造山带是大陆结构中相互依存、性质迥异的构造单元。前者既有基底,又有盖层,煤盆地以继承性演化为特色,因此既适合成煤,又利于煤系保存,构造变形弱。造山带煤盆地发 育在褶皱基底或其间的微陆块上,以侧向联合和断续演化为特色。由于基底活动性高,形成时代普遍偏晚,沉积环境动荡,盖层发育不完整,煤系变形强烈。煤系变形强度从板缘或造山带向板内逐渐变弱。
  (2)盆缘煤系变形比盆内复杂,盆内变形具非均匀性聚煤期后构造变形是煤盆地自身破坏的动力地质过程。由于基底构成、构造属性和构造应力场性质、方向、作用强度与方式、持续时间的不同,同一含煤区不同部位的煤系变形强度和改造程度差别较大。盆缘煤系构造变形比盆内复杂而强烈,盆内有晚期断裂带通过的部位、褶皱紧闭部位、隔档式褶皱的背斜、隔槽式褶皱的向斜部位的煤系变形比其他部位的强烈。
  (3)基底面积大,固结程度高,煤系变形弱板块基底稳定性可以其物质构成、构造热事件期次、固结程度和时间来衡量。一般而言,基底形成时间早、面积大、热事件叠加强烈、固结程度高,煤盆地的稳定性高,煤系抵御后期变形的能力强。就中国含煤区而言,华北板块的构造稳定性要比塔里木板块的高,后者又比扬子板块的稳定,扬子板块又比准噶尔陆块的稳定。因此,华北板块内部煤系变形要比塔里木板块的弱,比扬子板块的更弱。西北和华南含煤区煤系是在褶皱基底上发育的,这类基底经历过多旋回演化,形成时代晚,活动性高,其中的煤系变形普遍强烈。
  (4)煤系形成越早,后期构造改造频繁,煤系变形越强
  中国煤系形成以后受到多期构造改造,不同时期煤系经历的构造变形期次与叠加改造程度差异较大。一般来说,煤系形成时代越早,经历的后期构造变形改造越频繁,煤系变形越强烈。
  
  3.3中国含煤区构造变形区划
  三叠纪以前中国大陆主要受自南向北构造应力作用,形成近东西向压扭性构造带,或弧顶向南凸出的弧形挤压带,这是含煤区南北分区的基础。中生代是中国大陆地壳结构重大变革期,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联合作用影响,表现为明显的东、西分异。贺兰山—龙门山—哀牢山构造带以西为挤压环境,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构造带东部地区属拉张环境。它们之间为挤压与拉张过渡地带。以这2个构造带将中国含煤区分为东部负反转变形区(I)、中部过渡变形区(Ⅱ)和西部挤压变形区(Ⅲ)(见图2)。
  


  3.3.1东部负反转变形区(Ⅰ)中国东部煤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受两条近东西向造山带(蒙古弧形造山带和秦岭造山带)与NNE向燕辽隆起带的构造演化限制。由于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与基底刚性程度不一致,不同煤盆地经历的构造变形期次、变形方式和变形程度有别,形成2个构造发育规模、形态和时代特色各异的变形分区。
  (1)东北变形分区(Ⅰ—1)煤盆地叠加在华力西末期造山带之上,晚中生代一新生代岩石圈伸展,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中生代煤盆地原形是在中间地堑或半地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底刚性程度低,规模小,离散度较高。煤系变形受盆缘拆离断层、同生正断层控制,在变形尺度上难以细分。
  (2)华北东部变形分区(Ⅰ—2)华北板块经过基底和盖层阶段后,印支运动形成一系列薄皮褶皱一冲断带。燕山期早期向西挤压作用使统一板块构造解体,形成东隆西陷的构造古地理格局。太行山一武陵山带以东的华北东部岩浆活动和板内变形强烈,早白垩世地壳伸展运动使得煤系裂陷沉降,就位于大型裂谷盆地之深部。
  (3)东南变形分区(Ⅰ—3)
  湘、桂地区煤田构造受区域性隆起带和坳陷控制,晚古生代煤系保存于隆起和坳陷之间,开阔一中常褶皱及挤压褶皱发育,构成中环带。靠近周边断裂构造带的煤系强烈褶皱,煤层倾角陡,部分直立,断层密集,为外环带。华南板块基底活动性强,晚古生代成煤作用之后经历了多次挤压和拉张等不同构造体制的交替,煤系变形强烈而复杂,难以区分出内、外变形带。
  3.3.2中部过渡变形区(Ⅱ) 介于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与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之间,尽管南北跨度很大,煤盆地处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上,但中一新生代构造演化有着相似的特点,即基底都是前寒武系,古生代时期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晚三叠世形成大型内陆拗陷,沉积了含煤碎屑岩。新生代受环太平洋构造运动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现今的复合盆地格局。含煤盆地西部受到喜马拉雅构造域影响较强,活动性较大。东部受环太平洋构造域影响,相对稳定。煤盆地形成和后期构造变形实际上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动力学体制横向联合和垂向复合的产物。
  (1)鄂尔多斯旋转变形分区(Ⅱ—1)
  以鄂尔多斯煤盆地最为典型,中三叠世以前曾是华北板块一部分,晚三叠世形成大型内陆拗陷,沉积了厚达2000~3000m的陆相碎屑岩,煤系主要为晚三叠世瓦窑堡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晚侏罗世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鄂尔多斯盆地顺时针旋转,内部煤系以复式开阔褶皱变形为主,断裂次之。自垩纪煤盆地伸展,形成许多小型断陷湖盆,充填陆相红色碎屑岩。相应地,中小型正断层和层滑断层在褶皱转折端比较发育。渐新世受环太平洋裂陷运动,环鄂尔多斯地堑系和晋陕地堑系形成。盆地西缘贺兰山褶皱一冲断带的出现是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以及由此带来的西北陆块由西向东构造逃逸的产物。盆地周缘煤系产状陡,甚至直立,或呈断阶式,逆冲推覆和冲断构造发育,构成外环带。盆地内部内环带发育平缓一开阔褶皱、中小型伸展断层(高角度正断层和层滑断层)。
  (2)上扬子变形分区(Ⅱ—2) 中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以及环太平洋板块伸展运动的影响,外环带煤系卷入逆冲推覆带和冲断带中。四川盆地基底发育较完整,煤系埋藏深,变形较弱,构成内环带。川中、黔西、滇东地区煤系以宽缓的穹隆、短轴状褶皱和稀疏断层为特征,中环带宽广。
  3.3.3西部挤压变形区(Ⅲ) 以康西瓦一昆仑一秦岭造山带和天山造山带为界,将中国西部含煤区划分为2个变形分区和3个变形小区。
  (1)西北正反转变形分区(Ⅲ—1)西北煤盆地多是在地垒或半地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初期经历了伸展变形阶段,后期边界断裂转化为挤压逆冲性质。盆地边缘山前凹陷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内部具有隆起的中间地块。西北煤盆地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在发育时间和变形特点上也有所区别。
  准噶尔小区(Ⅲ—1—1)
  北侧为加里东造山带,南缘为早华力西造山带,中生代含煤盆地是在埋藏较深的前寒武纪地块上发育起来的。小区西缘达拉布特断层(国外)具有左行斜冲性质,东缘为被阿尔金断裂带切割的块断区,南缘是北天山紧密褶皱区。因此,外环带煤系遭受强烈挤压,紧闭一等斜褶皱、逆冲推覆构造或冲断构造发育。内环带以发育宽缓褶皱为特色。
  塔里木小区(Ⅲ—1—2)
  由天山造山带与昆仑造山带之间的刚性地块和周边褶皱带组成,多期造山使得小区外环带煤系变形强烈,发育紧闭一等斜一倒转褶皱、上冲断层。内环带煤系埋藏深,变形以东西向大型隆起为核心,向两侧转换为平缓向斜。
  祁连小区(Ⅲ—1—3) 祁连晚古生代煤系发育隔槽式褶皱,早一中侏罗世煤系以“弥漫式”脆性断层和紧闭褶皱变形为主,变形环带难以再分。
  (2)滇藏挤压变形分区(Ⅲ—2)煤系形成后一直受继承性断裂切割和陆块裂解、俯冲、对接和碰撞影响,改造十分强烈。
  
  4 结论
  
  (1)中国大陆从晚古生代以来相继经历了古亚洲动力学体系、特提斯动力学体系和太平洋动力学体系改造,地壳呈多旋回演化,煤盆地变形受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控制,含煤区构造面貌与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格局基本一致。
  (2)中国5个含煤区煤系构造变形呈现复杂而有序的特点。将构造变形强度与其动力学背景结合起来,含煤区构造变形具有3分性,即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构造带以东的负反转变形区,贺兰山—龙门山—横断山构造带以西的挤压变形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挤压与拉张过渡变形区。在变形区内进一步划分出7个变形分区,3个变形小区和若干个变形环带。
  (3)煤系构造变形和含煤区分布受盆地基底和盆缘构造带控制。坐落于刚性基底上的煤系以宽缓褶皱为主,断裂不发育,变形强度弱。以造山带(褶皱带)为基底的含煤区基底软弱,活动性大,变形较强烈,分区和环带模糊。基底面积越大,固结程度越高,煤系变形就越弱,环带结构越清楚。横向上,盆内变形呈非均匀性,板块或陆块上的煤系变形比板缘或造山带的弱,变形极性指向含煤区周缘。形成时代越早的煤系经历后期构造改造期次越多,煤系变形就越强烈。
  
  (责任编辑:宋晓梅,范 君)
其他文献
人类的存在摆脱不了一个事实:它受制于肉身的物质属性。因此,它无法逃离生命法则,既会孕育成长,繁衍生息,也会受到疾病的困扰,即便无病无灾,衰老乃至死亡也是每一个生命必经的轨道。
互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主张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
网络时代,社交媒体易于分享、交互性强的特性使得人们渐渐沦为“懒人行动派”:对于某个热门事件,我们常常不辨真假就在社交媒体上疯狂行动,又是点赞,又是转发?发完状态还要去写评论
“剩女”这个被妖魔化了的字眼从男性口中说出时往往带有几分轻蔑和歧视,在女性听来则刺耳又伤人。这些未走入围城的“剩女”一定是人生路上可悲又可怜的失败者吗?未必,甚至恰恰
为了预计冻结法凿井中井壁结构设计中的人工冻土单轴抗压强度,利用支持向量机在处理小样本分类学习的独到优越性及遗传算法全局并行搜索优化的特点,结合影响人工冻土单轴抗压
语文科目象征着我国丰富的中华文化,语文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础能力。但是由于语文科目是我们的母语,很多学生会不自觉的产生语文科目简单的错误观念,导致目前语文课程的教
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虽然它属于基础性科目,但是它对学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其它的学科起着辅助作用。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提高他们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而改变,不能将眼光立足于现在,而是要学会放眼未来。于是对此我们就将对应新课改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好的
为研究DBD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催化反应器中催化剂颗粒直径对放电功率和NOX脱除率影响规律,分别将五种不同颗粒直径的催化剂装入相同条件的反应器中,通过变压器改变交流电源输入电
教师的爱是一个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心、尊重、爱护以及信任。怎样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用教师的爱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便他们自觉、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