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采用刺血拔罐退热法治疗急诊内科发热的临床效果进行过分析。方法:将80例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因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研究组进行刺血拔罐退热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退热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体温出现下降的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退热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体温下降0.5℃的起效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血拔罐退热法在治疗急诊内科发热中退热效果明显。
【关键词】刺血拔罐;内科发热;退热;临床疗效
发热症是内科急诊的常见病症,临床上往往通过药物干预进行退热,药物退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不可避免存在药物副作用和用药禁忌,局限性较大。刺血拔罐退热法具有方便快捷和见效快的优点,且该法适用范围广泛,对人体副作用小[1]。本研究就刺血拔罐退热法和常规退热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刺血拔罐退热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接收的80例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发热症状的患者按照退热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年龄20~29岁,平均年龄(26.34±4.56)岁,女性患者25例,年龄30~39岁,平均年龄(34.87±5.6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9.87±7.89)岁,女性22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6.37±9.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诊断均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急诊内科发热患者。本研究内容已详细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研究组采用刺血拔罐退热法进行治疗:用三棱针点刺足太阳膀胱经风门穴,选用合适大小的罐体进行拔罐,留罐时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5~10min,取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按压罐体周围皮肤,使空气进入罐体罐体自动脱落。取罐后立刻使用消毒纱布对点刺部位进行消毒,隔纱布对点刺部位轻揉5min左右,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退热:柴银口服液(山东鲁南厚普制药生产)20mL/次,3次/d[2]。
1.3评价标准
进行治疗后每5min对患者进行体温检测,统计患者体温下降0.5℃的时间和患者体温完全恢复的时间,对两种治疗方式的退热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21.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以t进行检验,当组间数据差异对比P0.05时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体温下降0.5℃的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中西医对发热症状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西医认为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对人体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以保证人体体温维持在正常区间内。如果体温调节中枢出现故障就会导致平衡被破坏,体温升高。西医常用的退热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物理退热,但是药物使用通常伴随着副作用,例如对人体肠胃功能造成破坏,损伤人体肝脏等,长期受到药物影响甚至会造成粒细胞减少易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等症状。药物中有激素存在的更加应该注意,激素退热通常是通过抗炎抗免疫达到退热效果,这样的药物退热效果很好,但是会降低使用者的免疫力,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抗感染干预可能会对治疗效果起到相反的作用,加重感染程度。由于西药用于退热治疗副作用较多,此法对消化道功能不佳、孕妇、易过敏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并不适用。物理退热通常是借助冰袋冰贴和酒精擦拭降温,虽然存在的副作用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导致发热的原因是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造成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病理性的体温升高[3]。本研究进行刺血拔罐时以足太阳膀胱风门穴进行点刺是因为膀胱经诸穴位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是选用的“阳中最大者”,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的经穴,中医认为这是风邪侵入的主要门户,而其别名又称热府,意为体热聚集之地,从此穴为突破进行退热最为快捷。从中医学上看,刺血拔罐能够有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解毒泄热、调顺气血等,西医学上则认为此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在止痛消热、降压镇定、强心活血等,具有多重治疗作用[4]。使用此法需注意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低下和晕针等症状。
综上所述,刺血拔罐退热法在急诊治疗中对内科发热患者起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急诊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保林.杨同仁刺血拔罐退热法验案[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87.
[2]李莉,杨保林,王兰.刺血拔罐退熱法治疗急诊内科发热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1):12-14.
[3]肖进顺.内科急性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J].实践医学杂志,1996,009(002):28-29.
[4]刘洪玲,吕鹤翎.放血疗法配合拔罐治疗风热感冒发热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000(008):742-743.
【关键词】刺血拔罐;内科发热;退热;临床疗效
发热症是内科急诊的常见病症,临床上往往通过药物干预进行退热,药物退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不可避免存在药物副作用和用药禁忌,局限性较大。刺血拔罐退热法具有方便快捷和见效快的优点,且该法适用范围广泛,对人体副作用小[1]。本研究就刺血拔罐退热法和常规退热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刺血拔罐退热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接收的80例上呼吸道感染引发发热症状的患者按照退热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年龄20~29岁,平均年龄(26.34±4.56)岁,女性患者25例,年龄30~39岁,平均年龄(34.87±5.6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9.87±7.89)岁,女性22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6.37±9.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不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经诊断均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急诊内科发热患者。本研究内容已详细告知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研究组采用刺血拔罐退热法进行治疗:用三棱针点刺足太阳膀胱经风门穴,选用合适大小的罐体进行拔罐,留罐时间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5~10min,取罐时一手扶住罐体,另一手以拇指按压罐体周围皮肤,使空气进入罐体罐体自动脱落。取罐后立刻使用消毒纱布对点刺部位进行消毒,隔纱布对点刺部位轻揉5min左右,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退热:柴银口服液(山东鲁南厚普制药生产)20mL/次,3次/d[2]。
1.3评价标准
进行治疗后每5min对患者进行体温检测,统计患者体温下降0.5℃的时间和患者体温完全恢复的时间,对两种治疗方式的退热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原理
采用SPSS21.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以t进行检验,当组间数据差异对比P0.05时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体温下降0.5℃的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中西医对发热症状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西医认为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对人体体温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以保证人体体温维持在正常区间内。如果体温调节中枢出现故障就会导致平衡被破坏,体温升高。西医常用的退热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物理退热,但是药物使用通常伴随着副作用,例如对人体肠胃功能造成破坏,损伤人体肝脏等,长期受到药物影响甚至会造成粒细胞减少易引起低血容量休克等症状。药物中有激素存在的更加应该注意,激素退热通常是通过抗炎抗免疫达到退热效果,这样的药物退热效果很好,但是会降低使用者的免疫力,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抗感染干预可能会对治疗效果起到相反的作用,加重感染程度。由于西药用于退热治疗副作用较多,此法对消化道功能不佳、孕妇、易过敏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人群并不适用。物理退热通常是借助冰袋冰贴和酒精擦拭降温,虽然存在的副作用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导致发热的原因是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造成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病理性的体温升高[3]。本研究进行刺血拔罐时以足太阳膀胱风门穴进行点刺是因为膀胱经诸穴位具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是选用的“阳中最大者”,风门穴是足太阳膀胱的经穴,中医认为这是风邪侵入的主要门户,而其别名又称热府,意为体热聚集之地,从此穴为突破进行退热最为快捷。从中医学上看,刺血拔罐能够有效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解毒泄热、调顺气血等,西医学上则认为此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在止痛消热、降压镇定、强心活血等,具有多重治疗作用[4]。使用此法需注意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低下和晕针等症状。
综上所述,刺血拔罐退热法在急诊治疗中对内科发热患者起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急诊中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保林.杨同仁刺血拔罐退热法验案[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87.
[2]李莉,杨保林,王兰.刺血拔罐退熱法治疗急诊内科发热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7,24(1):12-14.
[3]肖进顺.内科急性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J].实践医学杂志,1996,009(002):28-29.
[4]刘洪玲,吕鹤翎.放血疗法配合拔罐治疗风热感冒发热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000(008):74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