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片红火,股市天空红灿灿,“狂牛”猛奔,一个个纪录倒在身后。另有一洋海水也在沸腾燃烧,散发着巨大的热量,缔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这就是PE,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神话制造者
北京时间2006年1月13日,纽约交易所当日收盘时,中国新的首富诞生。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的最新身价猛飙至186亿元人民币——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这一神话的背后,是PE的身影。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协调高盛、英联、龙科等其他几家联席投资者,帮助尚德书写了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神话。而他们同样也获得了+几倍的高额回报。
软银亚洲当年4000万美元投资盛大网络,14个月后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20个月软银亚洲大部分退出,套现5.5亿,得到了十几倍的回报。
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莫过于蒙牛,这家摩根士丹利作为投资者、高盛作为上市承销商的乳制品企业,在香港挂牌首日股价一路飞跃,升幅达23%。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和Actis向蒙牛投资共6100万美元,蒙牛在香港挂牌后,这几家投资机构套现就达3.3亿美元。
这一片燃烧的火焰,显示了PE强大的能量和活力。
PE是Private equity Fund的缩写,俗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为典型代表)不同的是,PE主要是指定向募集、投资于未公开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基金,也有少部分PE投资于上市公司股权。
PE种类繁多,目前在国内比较活跃的、规模较大的PE比较偏好投资的主要是“初创类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扩张型企业”的增长型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于“并购市场”的并购基金。同时,PE在提供过桥资本、投资于上市公司股权和行业投资(如房地产私募基金)方面也非常活跃。
第一财经研究院《产业投资基金与PE市场发展新格局》报告日前出炉,该研究院筹备负责人杨宇东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这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报告称,境外“PE”进入中国的步伐在2005年后明显加快。由境外“PE”带来的赚钱效应,撬动了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开始活跃。国内知名、有内资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亚商资本、鼎辉国际、弘毅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基金管理单位。
数据显示,去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为2.53亿美元。有40只可投资中国大陆的境外私募股权基金设立,并募集了142亿美元的资金。
PE在亚洲地区的“资本狩猎”从五六年前就开始了,直到2006年一系列明星企业的声名鹊起,才使得幕后推手PE进入大众的视野。PE热首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超速增长,给众多企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但企业要想发展,没有资金是不行的。由于政策的限制,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在他草创的初期,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他们基本上没有办法从中国的银行贷到款。他们只能通过他的亲友、他的朋友去借贷。另外一个就是找风险投资。这为PE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政策的不断利好促进了PE的勇敢前行。包括《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以及即将推出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众多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从各个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形成“利好”。
而良好的回报则是PE发展的刺激剂。软银亚洲信息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提供了一个数据:在银行里存款,大概一年的平均回报是2%到3%,如果在其他的投资基金大概一年在美国历史上三十年的平均是12%左右。那么做PE,例如在美国上市的一个公司,过去二十年年回报率为22%;私募股权基金当中,全球排名第一的KKR公司过去的三十年的回报率为20%。阎炎预计,中国这几年的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还会远远超过这个数。
续写神话
PE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资本神话,但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十分巨大。中国去年所有外商的风险投资加起来是17.6亿美元,而美国去年的风险投资是265亿美元,就连人口仅600万人的以色列,去年的风险投资就达到18.8亿美元。可见PE在中国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PE是一个新兴事物,历史非常短暂,1970年代全世界的PE加起来可能不超过百亿美金。但却发展得非常迅速,现在据不完全统计,估计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美金。世界著名的投资基金——KKR,最初就是三个人做起来,30年后,KKR完成了超过150起交易,涉及企业的总金额超过2790亿姜元。
PE的崛起缘于资本市场的一些禁锢。企业在初创阶段,由于风险大且前景并不明朗,一般来讲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但崇尚“风险与收益共担”的PE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企业获得战略投资人的资金后,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的赢利能力,使公司在公开上市时获得更好的估值。而企业在上市前期,一家知名的海外战略投资人或风险投资基金,不仅能够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在资本市场上对公众投资人还具有明显的号召力,提高上市时股票发行价格和融资效果。
而中国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快速成长的企业都为PE提供了充足的土壤,为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海外投资者打开了新的领地。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去年一共有40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PE成功募集,募集资金高达141.96亿美元,下半年募集金额则一下子比上半年增长106.5%,共有中外75家PE参与对129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
联想控股创始人、弘毅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市场环境有一些特点非常适合PE发展。一是中国的传统行业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PE投资的回报甚至比风险投资还高。在国外传统行业增长有限,风险投资有着行业风险,但是中国的传统行业比如建材、服装、食品饮料等领域,一方面筛除了行业风险,另一方面发展又很快,非常适合PE投资;第二,由于民营企业资源缺乏,PE的进入相当于是“滴灌”,一旦进入往往会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第三,对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激励机制,PE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以往进行产权改革或管理层收购,很容易触犯国有资产流失的禁区,PE的出现是以一种市场化的价格来对企业和管理层定价,可以规范地推动国企改革。有这三方面的背景,PE的迅速发展就很自然了。
但与公募市场的发展相比,中国的私募市场发展还是显得相当滞后。中国的GDP是印度、澳大利亚的3倍,但私募融资市场规模与它们大体接近。这意味着中国的私募融资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表示,要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未上市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后者在寻求投资回报的同时,通过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利于提高其所投资公司的治理和运营,这客观上有助于培育上市资源。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PE良好业绩的推动下,各类金融机构开始将眼光转向PE市场,纷纷进军该市场。信托公司在资金信托计划的框架下,大举进入PE市场,信托在PE领域的争夺就更趋积极。保险公司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取得了“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的资格。证券公司也在积极准备直接股权投资。国开行则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PE,如中瑞合作基金、东盟-中国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近期的曼达林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等。在渤海产业基金的示范效应下,各地政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设计了本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
对于这一系列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道富说,政策与金融因素对当前我国PE发展影响显著,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实施,为PE的发展扫除了组织和税收上的障碍;第二,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为PE的筹资、退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第三,《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使得红筹模式受到限制。
对于未来的发展,陈道富说,我国PE进一步发展面临三大主要挑战:一是规则不统一。由于国家尚未有针对PE的法律法规,各监管部门为了促进本部门所管辖的机构进入PE市场,纷纷出台了自己的规章制度;二是PE的市场认可度还不高;三是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
神话制造者
北京时间2006年1月13日,纽约交易所当日收盘时,中国新的首富诞生。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的最新身价猛飙至186亿元人民币——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这一神话的背后,是PE的身影。法国NBP亚洲投资基金协调高盛、英联、龙科等其他几家联席投资者,帮助尚德书写了在美国资本市场的神话。而他们同样也获得了+几倍的高额回报。
软银亚洲当年4000万美元投资盛大网络,14个月后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20个月软银亚洲大部分退出,套现5.5亿,得到了十几倍的回报。
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莫过于蒙牛,这家摩根士丹利作为投资者、高盛作为上市承销商的乳制品企业,在香港挂牌首日股价一路飞跃,升幅达23%。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和Actis向蒙牛投资共6100万美元,蒙牛在香港挂牌后,这几家投资机构套现就达3.3亿美元。
这一片燃烧的火焰,显示了PE强大的能量和活力。
PE是Private equity Fund的缩写,俗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冲基金为典型代表)不同的是,PE主要是指定向募集、投资于未公开上市公司股权的投资基金,也有少部分PE投资于上市公司股权。
PE种类繁多,目前在国内比较活跃的、规模较大的PE比较偏好投资的主要是“初创类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扩张型企业”的增长型投资基金以及投资于“并购市场”的并购基金。同时,PE在提供过桥资本、投资于上市公司股权和行业投资(如房地产私募基金)方面也非常活跃。
第一财经研究院《产业投资基金与PE市场发展新格局》报告日前出炉,该研究院筹备负责人杨宇东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正逐步走向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这必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报告称,境外“PE”进入中国的步伐在2005年后明显加快。由境外“PE”带来的赚钱效应,撬动了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国本土私募股权基金开始活跃。国内知名、有内资背景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有亚商资本、鼎辉国际、弘毅投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基金管理单位。
数据显示,去年有6只由中国本土机构发起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募集金额达到15.17亿美元,平均每只本土基金的募资额为2.53亿美元。有40只可投资中国大陆的境外私募股权基金设立,并募集了142亿美元的资金。
PE在亚洲地区的“资本狩猎”从五六年前就开始了,直到2006年一系列明星企业的声名鹊起,才使得幕后推手PE进入大众的视野。PE热首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超速增长,给众多企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但企业要想发展,没有资金是不行的。由于政策的限制,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控制,使得大量的民营企业在他草创的初期,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他们基本上没有办法从中国的银行贷到款。他们只能通过他的亲友、他的朋友去借贷。另外一个就是找风险投资。这为PE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政策的不断利好促进了PE的勇敢前行。包括《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以及即将推出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等众多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从各个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形成“利好”。
而良好的回报则是PE发展的刺激剂。软银亚洲信息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提供了一个数据:在银行里存款,大概一年的平均回报是2%到3%,如果在其他的投资基金大概一年在美国历史上三十年的平均是12%左右。那么做PE,例如在美国上市的一个公司,过去二十年年回报率为22%;私募股权基金当中,全球排名第一的KKR公司过去的三十年的回报率为20%。阎炎预计,中国这几年的私募股权投资的回报还会远远超过这个数。
续写神话
PE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资本神话,但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十分巨大。中国去年所有外商的风险投资加起来是17.6亿美元,而美国去年的风险投资是265亿美元,就连人口仅600万人的以色列,去年的风险投资就达到18.8亿美元。可见PE在中国仍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PE是一个新兴事物,历史非常短暂,1970年代全世界的PE加起来可能不超过百亿美金。但却发展得非常迅速,现在据不完全统计,估计规模已经超过1.5万亿美金。世界著名的投资基金——KKR,最初就是三个人做起来,30年后,KKR完成了超过150起交易,涉及企业的总金额超过2790亿姜元。
PE的崛起缘于资本市场的一些禁锢。企业在初创阶段,由于风险大且前景并不明朗,一般来讲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但崇尚“风险与收益共担”的PE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企业获得战略投资人的资金后,可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的赢利能力,使公司在公开上市时获得更好的估值。而企业在上市前期,一家知名的海外战略投资人或风险投资基金,不仅能够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在资本市场上对公众投资人还具有明显的号召力,提高上市时股票发行价格和融资效果。
而中国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快速成长的企业都为PE提供了充足的土壤,为包括金融服务业在内的海外投资者打开了新的领地。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去年一共有40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亚洲PE成功募集,募集资金高达141.96亿美元,下半年募集金额则一下子比上半年增长106.5%,共有中外75家PE参与对129家大陆及大陆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
联想控股创始人、弘毅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柳传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的市场环境有一些特点非常适合PE发展。一是中国的传统行业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PE投资的回报甚至比风险投资还高。在国外传统行业增长有限,风险投资有着行业风险,但是中国的传统行业比如建材、服装、食品饮料等领域,一方面筛除了行业风险,另一方面发展又很快,非常适合PE投资;第二,由于民营企业资源缺乏,PE的进入相当于是“滴灌”,一旦进入往往会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第三,对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和激励机制,PE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以往进行产权改革或管理层收购,很容易触犯国有资产流失的禁区,PE的出现是以一种市场化的价格来对企业和管理层定价,可以规范地推动国企改革。有这三方面的背景,PE的迅速发展就很自然了。
但与公募市场的发展相比,中国的私募市场发展还是显得相当滞后。中国的GDP是印度、澳大利亚的3倍,但私募融资市场规模与它们大体接近。这意味着中国的私募融资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日前表示,要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未上市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后者在寻求投资回报的同时,通过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利于提高其所投资公司的治理和运营,这客观上有助于培育上市资源。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PE良好业绩的推动下,各类金融机构开始将眼光转向PE市场,纷纷进军该市场。信托公司在资金信托计划的框架下,大举进入PE市场,信托在PE领域的争夺就更趋积极。保险公司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取得了“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企业试点”的资格。证券公司也在积极准备直接股权投资。国开行则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PE,如中瑞合作基金、东盟-中国投资基金、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以及近期的曼达林基金和中非发展基金等。在渤海产业基金的示范效应下,各地政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设计了本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
对于这一系列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道富说,政策与金融因素对当前我国PE发展影响显著,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实施,为PE的发展扫除了组织和税收上的障碍;第二,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为PE的筹资、退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第三,《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使得红筹模式受到限制。
对于未来的发展,陈道富说,我国PE进一步发展面临三大主要挑战:一是规则不统一。由于国家尚未有针对PE的法律法规,各监管部门为了促进本部门所管辖的机构进入PE市场,纷纷出台了自己的规章制度;二是PE的市场认可度还不高;三是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